「聽說了嗎,咱們祖上是漢高祖劉邦,專家論證過了。」在平度市崔家集鎮劉家小莊,不少村民在村頭議論此事。原來今年春節期間,祖籍該村的畫家劉鐵飛回鄉祭祖,在翻看家譜時,被其中的「吾族劉氏,聞昔日漢高祖劉姓吾先祖也」所吸引,其父劉廣順經多方查證,續修家譜,最終確定該集中族居地為劉邦後裔。
「我們這邊的劉姓家族與劉墉家族及劉邦是否為宗親關係?」據劉鐵飛介紹,他兒時常聽老人講清代劉墉家族與本村常相往來,並多次來村中祠堂送燈籠的事情,這次在家譜發現與劉墉和漢高祖劉邦的有關記載後,便向-家族裡的長輩提出了疑問,引起了該村不少老人的關注。
劉鐵飛說,他的父親劉廣順退休後,對家譜及尋根問祖十分熱衷,近年先後兩次重印家譜,並召集村民在故鄉重建劉氏祠堂。由於家譜在過去家族的遷徙中多次遺失,關於其來源,僅在清乾隆年間修譜時記有「原系碭山人」、「不知何年遷於直隸滄州」、「由滄州遷籍萊州府平度西南鄉之石廟」。為了研究明白這個問題,他的父親先後多次聯繫山東劉氏宗親聯誼總會,並專程赴劉墉祖居地日照市黃墩鎮的草澗村進行了探訪,後又到山東劉氏宗親聯誼總會查閱了大量資料,最終,在山東劉氏宗親聯誼總會秘書長劉惟遠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先祖:就是劉邦!
「根據家譜上記載都是碭山人及劉墉家族多次送燈籠這些線索,可以肯定你們家與劉墉家族祖上有親戚關係,但屬遠親。」劉惟遠說,劉墉家族先人在明朝洪武年間,從碭山先遷到日照,當時是劉思源兄弟五人,他們後來分開,有三個失去聯繫。明代《日照草澗劉氏族譜》記有:惟記成化年間,叔高祖承源遷居安邱,接源遷居邱前。續源、根源遷莒待考。去河北滄州的,應是遷莒待考兩兄弟「續源、根源」中的一個。劉墉家族後人在清代與平度劉家能常相往來,並為祠堂送燈籠,這說明他們當時對過族譜,確定同為一個家族。
那麼,「漢高祖劉姓吾先祖也」是如何確定的呢?劉墉祖上「草澗劉」的分支,莒縣小劉沂水村清乾隆五十三年碑文記有:「吾族隸莒,始於朱虛侯之封,固漢室之支派也……」漢朱虛侯,即城陽王劉章,是漢高祖劉邦長子劉肥之次子,也就是劉邦的孫子。
「即使不從劉墉家族論起,也能確認你們祖上是劉邦。」劉惟遠分析,碭山,在劉氏郡望中屬梁郡。史書記載,劉姓郡望 25個,著名的18處,梁郡是其一。梁郡相當於今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等縣,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咀陽。此支劉姓,為漢文帝劉恆之子所開基,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子。從劉邦到平度的劉家小莊,應到多少世了呢?劉惟遠給了劉廣順一份劉家世系表,從劉邦排到當年從碭山遷到日照劉思源兄弟為57世,再排到劉廣順這一輩應為73世。
「搞清了家族起源,對於後代的家風家訓傳承會起到一個良好的作用,特別是先祖創業的經歷,會給他們一些啟迪與激勵。」劉廣順說,族譜中所保存的家規、家訓以及治家格言等,從一開始就以積極、進取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態度來討論家庭環境和家庭氛圍的建設。續修一部好的家譜,讓子孫後代有宗可尋、有親可認,這是十分必要的。家譜的修建,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軌跡,有利於社會的道德文明、物質文明建設。另外,建立一部有宗規族約、有世系根源、有家族楷模、內容格式規範健康、豐富多樣的家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文/圖 長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