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新聞引起了人們的激烈討論,事情是這樣的,泉州市一所中學班裡沒有空調,由於天氣炎熱,家委會倡議為教室安裝空調。家委會的出發點是好的,也得到了眾多家長的支持,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令人大跌眼鏡,安裝空調的錢並不是學校出,而是由家委會在家長群裡收。
經學校同意,該校初一、初二共10個班級的學生家長每人交納100-2000元不等金額的捐款,共計139615.33元,用於購買教室空調和線路改裝。後來,有家長通過國務院「網際網路+督查」平臺反映,國務院相關部門經核查後,發現問題屬實,目前,所有家長捐款已經全部退還,該校校長也被當地教育部門誡勉談話。
在這起事件中,學校的做法是顯然是不合適的,公辦學校的安裝空調等屬於教育設施,應由當地政府出錢。教育部也多次發文,要求各地學校一步加強和規範教育收費管理,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更是要嚴禁隨意擴大免費教育政策實施範圍。但是,家委會在這起事件中也充當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
學校不出錢,家委會可以據理力爭,也可以積極協調,但是他們卻做出了讓家長捐款的決定,既令家長們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捐也不是不捐也不是,也讓學校被國務院點了名。對此,網友們的評論炸鍋了,有相當多的網友都將「矛頭」指向了家委會,他們曾經「深受其害」,都是因為變質的家委會。
家委會,由家長自發成立的、以班級為單位的一個組織,是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一座橋梁。家委會的成立,對於教師進行班級管理以及家校共建等有非常大的幫助。在有的時候,教師由於精力有限,一些需要家長幫助的事情往往會交給家委會的家長去做,既可以讓家長參與到班級管理中,老師們也能輕鬆一點。
但是,如今的家委會卻有些走偏了,比如上面倡議家長為學校捐款安裝空調,有網友反映,他們班家委會幾個負責的說要請老師吃飯和買禮物,要大家一起湊錢,然後她們作為代表去和老師們吃飯,用大家的錢為自己表功,還有網友表示,對於處理某件事,一般來說就是家委會幾個負責家長聚在一起討論決定,宣布結果的時候口口聲聲是徵求了大家的意見後討論決定,實際上很多人都不知道怎麼回事。
其實,不光是家長對家委會頗有微詞,為了顯得合群很多活動都要被迫參與,有時候教師也會感到很為難,比如有時候家委會逢年過節想請老師吃飯,去不合適,不去也不合適。變質的家委會正在成為一些家長炫耀、討好老師等行為的工具,引起其他很多家長的反感。
我覺得,家委會設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家長過度幹預的情況,這種行為不值得提倡!而要改變這種現狀,需要所有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