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希望大家買買買的同時,能理性消費,繞坑而行,且買且珍惜。
沒有一點點防備,今年「雙十一」的號角已經吹響,各大電商平臺的優惠活動也隨之而來。
然而,大家的畫風是這樣的……
算數筆記
excel表格
你以為這是奧數大比拼?其實只是剁手黨們備戰「雙十一」的優惠計算筆記……
甚至還有網友總結出了一套滿減公式
但購物攻略看了一篇又一篇、拿出高考考數學的架勢來算折扣津貼的你,真的從商家手裡撿到便宜了嗎?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告訴你,那些隱藏在五花八門促銷方式下的陷阱,讓你把錢花在刀刃上。
受訪專家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 夏朋濱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董正邦
這些年,「雙十一」給我們挖過的坑
最近,你朋友圈的畫風大概是這樣的:「麻煩幫我助力得喵幣」,「拜託加入我的隊伍」……甚至還上了微博熱搜:
蓋樓、滿減、預付定金…… 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雙十一優惠活動背後,藏著不少套路和購物陷阱。
套路一:奧數+閱讀理解的雙重考驗
很多網友在經歷了去年的雙十一活動之後紛紛吐槽,「沒數學功底都參加不了雙十一」。
而今年,學好數學還不夠,語文不好的話,估計你連規則都看不懂。
1. 滿XXXX減XXX
2. 搶XXXX減XXX
3. 預付立減
4. 付定金減X折
5. 付定金X折起
6. 付定金不止X折
7. 瘋狂搶XX元券
8. 定金XXX減XXX元
9. 前XX名享XXX元價格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預付的定金都是不退的,此外,這其中有很多其實都是文字遊戲。
比如「前XX名享XXX元價格」,這根本無法核實你是第幾名,全以商家的說法為準,而很多人支付了定金後,卻被告知沒擠進前XX名,沒法享受優惠價。
套路二:一頓操作猛如虎,搶到紅包兩塊五
今年,有電商稱拿出20億為雙十一造勢。然而想要在這20億中分一杯羹卻並不容易:用戶需要在雙十一前期不斷進行一個名為「組隊蓋樓大挑戰」的遊戲,才可瓜分這一巨款。
「你這輩子有為五毛錢拼過命嗎?」
「有,雙十一蓋樓。」
一天花幾個小時拉人組隊,朋友圈刷屏求幫蓋樓,折騰一圈下來,贏的話最多也就得到幾塊錢。
而蓋樓大挑戰僅僅是雙十一的遊戲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奪星大挑戰、購物津貼、喵幣、喵鋪等各種項目。玩法花樣百出,折扣卻是越來越少。
套路三:網絡剁手一時爽,「電商專供」套路深
每年雙十一會推出很多低價商品,售出的價格比實體店低很多,讓很多購物者心動不已。
事實上,這些商品有一些是「電商專供」,與實體店相比儘管價格便宜不少,但存在「同款不同質」的情況。
這是電商專供?
這是電商專坑!
這些款式外觀看似與線下商品並無二致的「電商專供」,在產品規格、售後服務等方面卻可能大相逕庭。
套路四:先漲後降買的爽,事後一算哭斷腸
先漲後降,是雙十一期間商家一種慣用的營銷套路。他們通常在9月中旬開始慢慢提價,再到11月11日一次性降價。
原來賣13.8元的童子雞,現在賣29元,難道是童子雞……長大了?
這樣雖然看起來折扣力度很大,但實際上便宜不了多少,甚至有的比降價前的價格更貴。
套路五:燒腦優惠,「貴」在參與
雙十一每年都會推出很多「燒腦優惠」活動,比如「滿200減10元」、「滿400減30元」等。消費者為了所謂的滿減優惠,往往最後買了很多並不是特別喜歡和需要的東西。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為了便宜50塊,我花了2800……」
而且很多人減了50,還想減100,但總是發現還差一點,就又去添加購物車,就這麼循環往復購買下去。
套路六:海淘等了半年,到手一看產自莆田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2018年發布的雙十一相關檢查報告顯示,三成「海淘」商品涉嫌仿冒。
「穿假鞋是不是很丟人?」
「買到假鞋才丟人。」
而化妝品、箱包、運動鞋等商品,都是「海淘」仿冒商品的重災區。
「雙十一」避坑指南
雙十一雖然優惠多多,但套路也不少。所以,大家在買買買的同時,更要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
以下7點,讓你繞坑而行,免做購物盲人。
1
提防先漲價後打折
面對商家促銷,大家要時刻保持清醒,貨比三家。對於心儀的商品,最好提前查看平時的銷售價格,再與雙十一價格進行對比,看是否存在真正的優惠。
2
警惕下單容易退款難
購買前一定要仔細查看商品的介紹,並保留下單憑證(訂單截圖、與賣家溝通時的聊天憑證等)。
若是需要退換貨,要提前與商家商議運費事宜,並保存截圖等信息,同時保存好快遞單。
3
注意贈品是否能享受常規售後服務
下單前,請在商家宣傳頁面進行截圖保留,以防商家耍賴不發贈品。
除此之外,贈品通常都沒有發票,所以質保卡就成贈品保修時的唯一憑證,消費者在購物時,一定要讓商家在質保卡上加蓋公章。
4
小心中獎、秒殺等信息詐騙
購物時不要輕易點擊不明連結,同時,要保護自身信息安全,不要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重要信息。
5
謹防虛假宣傳,堅持理性消費
不要輕易被商家的廣告和低價所迷惑,面對價格明顯過低的商品時,要謹慎選擇;理性考慮商品的實際需求度,切勿盲目消費。
6
選擇正規電商,警惕偽劣商品
雙十一期間是消費者網購高峰期,由於商品良莠不齊,消費者權益極易受損。
所以,購物時一定要選擇經營資質齊全、規模大、信譽度高的網店、自營商城或第三方購物平臺。
7
了解相關法規,依法主動維權
多了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在參與網絡消費過程中,如果遇到自身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情況,積極拿起法律武器維權。
「雙十一」這些東西最好別囤
很多人趁著雙十一的優惠大買特買,到最後發現,其實有很多東西直到過了保質期也沒用上。而以下這些物品,最好隨買隨用,不要囤貨。
日用品類
洗護用品
雖然洗衣液、牙膏、沐浴液這些洗護用品的保質期一般都在3年左右,但很多人可能中途喜歡上了別的牌子的東西,而廢棄了之前囤貨物品的使用,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所以,加購前一定要理智,不能因為便宜而多囤。
衛生巾
衛生巾如果長時間不用或保存不當,很容易受潮變質。臨床上,很多婦科疾病是由於使用了過期或者儲存不當的衛生巾導致的。
母嬰類
嬰兒紙尿褲
大品牌的紙尿褲不便宜,所以有些新手媽媽會趁雙十一給孩子囤上一些。
但是紙尿褲都有使用期限,重要的是還要按照寶寶成長的速度更換不同尺寸的紙尿褲。如果囤的過多,而孩子生長又過快,很快就不適用了。
化妝品類
護膚品、彩妝用品
在護膚品和化妝品上,女人們都很花心,永遠對新產品有興趣。雖然這類產品保質期一般在3-5年,但開封後的實際使用保質期只有3個月、6個月,12個月……
而很多人常常自己都不記得,現在用的東西到底開封了多久。
食品類
五穀雜糧、堅果、奶粉、保健品等
奶粉、保健品這些食品在存儲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變質、滋生細菌等情況。像堅果類食品,因為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接觸空氣容易氧化酸敗,出現「哈喇味」。
除此之外,食品一般保質周期很短,囤貨太多的話,往往還沒來得及吃就過期了。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希望大家買買買的同時,能理性消費,繞坑而行,且買且珍惜。
本期編輯:趙子瑩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