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信徒,到一位著名的禪師那裡學習,他問了很多的問題,一直待到很晚。
禪師提醒說:夜已經很深了,你還不準備回去休息嗎?
信徒站起來,禮貌地告辭,當他走出門外的時候,看見外面沒有一點星光,非常的黑暗。
於是禪師點了一根蠟燭交給他,信徒接過蠟燭,正要走向黑暗中,禪師忽然將蠟燭吹滅。
當下時分,信徒恍然開悟。
這個禪宗公案所要表達的意義,大致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一個信徒,到一位著名的禪師那裡學習。
我們每個人,如果對自己的成長有所要求,都需要一個老師,一個師傅。
雖然,這個老師,無法將所有的一切傳授給我們,我們也不可能學到他所有的一切。
但是,我們能夠對他打開心扉。
太陽,無法將它的生命給予一朵花,但是花卻能向太陽打開自己,通過自身的打開來吸取必要的養分,成長和豐富自己。
所以任何成長和豐富,都需要自己的開放,如果花是關閉的,那麼太陽對於它來說,就沒有意義。
生命的成長活力,最根本的,來自於自己對自己的要求。
生活中有很多固執的人,他們生活在自己狹窄的頭腦裡,痛苦一生。
當他們不開放,再好的老師,再通透的道理,對於他來說,都無能為力。
一位認識的女士,在圖書館工作幾十年,直到退休,按照推算,她沒有看過幾百本書,即少也讀過上千篇文章。
因為圖書館資源豐富,她即便不愛讀厚厚的書籍,報紙雜誌也是隨手可看。
但是,她跟丈夫、兒子,甚至自己的父母姐妹,都相處困難。
雖然她經常會分享一些關於人生感悟、為人處世的文章在朋友圈或家庭群裡,但是,這些東西,並沒有對她產生任何的改變。
因為,她從來就沒有打開過自己。無論再好的道理,都不能夠改變她原初的狹隘頭腦,她的見地一如最早的無知無識。
她發這些東西,目的都是想到改變別人,來適應自己。因為,在她不開放的頭腦裡,所有的相處困難,都來自於別人的無知無識。
所以,開放的態度,才是成長的第一步。否則,任何學習,都如鴨子浮水,不溼一羽。
第二,禪師說:夜已經很深了,你還不準備回去休息嗎?
如果一個人學習的方式,只是提出問題,探尋答案,再提出問題,再尋找答案。
如此一來,一個人會收集越來越多的答案,一個人會變得很有知識。
但是,學習的終極意義,並不是讓一個活生生的人,成為一個存儲器。
學習的終極意義,其實是開悟。
這就像一個在電臺裡,侃侃而談情愛的節目的主持人,如果,他從來都不曾愛過。
那麼,他其實只是把別人的,所有關於情愛的知識,重新組合,講出來而已。
在他的生命中,關於愛,這個課題,他其實什麼都不懂。
他根本不知道愛的真實意義,因為,真理不是用腦得到,而是用心擁有。
禪師說:夜已經很深了,你還不準備回去休息嗎?
禪師所要表達的,是提醒學生,你問了那麼多問題,你一直在把自己變成一個存儲器,你為什麼還不準備停下來。
生活會不斷的產生問題,就像樹上長出葉子,不停止的生長,新舊交替,舊的葉子落下來,新的葉子長出來,無休無止,直到樹死去。
人生就是如此,人活著,不停的產生問題,出現一個,解決了,又出現一個,周而復始,無休無止,直到死亡來臨。
如果一個人在不斷的解決問題、不斷地學習之後,不能升華見解,不能用心去悟的話,只會停止在一次又一次問問題的層面上。
如同你一次又一次的戀愛,一次又一次的滿足欲望和失望分開,你會越來越感到無聊。
這就是為什麼,經歷了很多感情的人,最後會徹底的厭倦,而很難再與他人,建立起親密的關係。
你可能學到了很多的經驗,但是你的生命只是在重複,你沒有通過悟,來升華對於感情,更高更通透的見地。
釋迦牟尼經常對自己的信徒說:不要問我任何問題,你只要跟我在一起。
他的意思是說:停止問,停止搜集答案,用心去感覺。
第三,禪師為什麼會把蠟燭吹滅?
他是想告訴信徒,能夠幫助你上路的東西,都存在於你的外部世界。
這些存在,也許可以照亮你的前路,但是卻不能照亮你的內心。
在開悟以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在學習開悟的過程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開悟之後,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開悟的人,和普通的人同樣的吃飯睡覺,外在毫無區別,但是內在的品質變了。
這個世界如何的閃亮,對於他來說,都是一種外部的存在。
一個開悟的人,也就是一個擁有智慧,而不是知識的人,會真正明白,點亮我們人生的,是我們內在的、生命之光。
(本文由百家號作者雲水無雙原創,歡迎朋友們點讚留言轉發,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