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肇慶南豐鎮」| 2020年廣東社會科學普及周主題日活動熱烈鋪開
金羊網 2020-12-03
本次活動是廣東社科界打通理論宣傳和社科普及「最後一公裡」的探索創新之舉,是廣東社科人講好脫貧攻堅故事的實際行動
文、視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傑 楊再睿 實習生 楊喜茵
攝影/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楊再睿
點擊視頻觀看精彩內容 ↑↑↑
11月26日,2020年廣東社會科學普及周主題日活動在全省首個村一級廣東省人文社科普及示範基地——肇慶市封開縣南豐鎮侯村拉開帷幕。
社科普及周活動促肇慶加快綠色崛起
今年的廣東社會科學普及周活動,以「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主題。
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張知幹與中共肇慶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吳泰國出席了活動並致辭。
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曾贈主持了本次活動。
一級巡視員李夏銘,廣東省社科聯顧問、《南方智庫專報》主編王永平,中共封開縣委副書記餘錦興,各地市社科聯主要領導、25個省級人文社科普及示範基地主要負責人、2020年廣東省社科普及工作先進單位負責人以及廣東省優秀社科普及專家、優秀社科普及基地負責人、優秀社科普及作品的作者、優秀社科普及工作者代表等共150多人參加了活動。
吳泰國代表肇慶市委市政府對本次社科普及周主題日活動的舉行表示熱烈祝賀。
他指出,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必將為肇慶大力實施「一帶一廊一區」的重大發展戰略,全力打造幸福產業集聚帶、西江先進位造業走廊、生態產業示範區,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和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為肇慶加快綠色崛起、爭當灣區新秀產生積極推動作用。
李夏銘介紹了2020年廣東社科普及周活動的總體情況。他表示,廣東社會科學普及周主題日活動自2005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了16屆。今年的社科普及周活動具有統一部署、整體安排、分時實施、全年推進的特點,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社科聯、高校社科聯、社科類社會組織和社科普及基地,結合自身優勢和實際,組織開展了脫貧攻堅社科普及展演、主題展覽、專家諮詢、社科學者基層行、理論研討、名家訪談、知識競賽等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一千餘場。
兩萬餘名社科工作者參與其中,輻射人群數百萬,各級媒體宣傳報導達上千次,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和社科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網絡,在全省上下營造出共慶「十三五」收官、共盼「十四五」起航的濃厚氛圍。
主題日活動現場,還舉行了全省首個村一級廣東省人文社科普及示範基地——肇慶市封開縣南豐鎮侯村的揭牌儀式。同時,為2020年廣東省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先進單位和優秀社科普及專家、基地、作品、工作者代表共56人頒發了牌匾、證書。
汕頭市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蔡英姿,中共封開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封開縣社科聯主席程紅,廣東演講學會會長孫朝陽等三位同志分別代表先進單位和優秀專家、優秀工作者在會上分享了工作經驗。
與會人員還參觀了侯村省級人文社科普及示範基地建設成果和「馬克思主義在廣東的百年傳播」主題展。
「走進肇慶南豐鎮」展演緊扣時代主題
當晚,在肇慶市封開縣南豐鎮文體廣場上舉辦了廣東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社科普及系列展演活動。
南豐鎮群眾組成的舞蹈隊率先跳起了廣場舞,舞獅隊表演了「醒獅點睛」,他們以傳統節日的慶祝形式拉開了活動序幕。
隨後,大家共同學習觀看了視頻《習近平總書記走過的扶貧路》。另一段《初心溫暖扶貧路》的視頻,則總結了今年廣東省社科聯先後在清遠連樟村、湛江塘仔村、潮州獅峰村等地主辦的社科普及系列展演活動情況。
展演節目緊扣時代主題。
眾多著名文藝家、社科專家通過講故事、主題朗誦、微講座、文藝表演等方式,謳歌新時代扶貧事業取得的偉大歷史性成就,憧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壯麗前景,激發團結奮鬥、共創美好生活的決心與信心。
互動環節中,侯村黨支部書記侯日河和省社科聯歷任駐村第一書記孫令書、吳仲文、湯其中、陳文漢,歷任駐村隊幹部及村「兩委」幹部,現場講述了脫貧攻堅故事《幸福侯村》。
展演特設的社科普及講座與有獎問答環節中,還邀請到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廣東第三批援助武漢醫療隊隊長,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肝臟外科主任、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楊揚,為大家作《疫情防控新常態下的健康新生活》社科普及講座。廣東提德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兵也為觀眾們帶來一場《民法典實用案例講解》講座。
廣東演講學會會長孫朝陽與省市縣鎮村五級代表們,共同朗誦了暖誓演講《不忘初心,永恆誓言》。在場全體黨員在中共封開縣委副書記餘錦興領誓下,重溫了入黨誓詞。
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崔崢嶸現場演唱了歌曲《中國喜》;女高音歌唱家、中山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金婷婷深情獻唱了紀念抗美援朝的歌曲《英雄讚歌》;中山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原嫄帶來小提琴演奏《唱支山歌給黨聽》;南方歌舞團獨唱演員張瓊演唱了抗疫歌曲《依然笑》;男高音歌唱家喬建軍演唱了《歡聚一堂》,等等。
崔崢嶸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走到人民群眾中間、跟百姓面對面的這種親密接觸的演出形式,讓她更真實地感受到觀眾的熱情、樸素和真誠,她非常尊重這樣的舞臺。她希望有機會也能像科普工作者一樣,給普通觀眾普及一下音樂知識和演唱技巧,讓觀眾學會如何欣賞音樂,這也是對廣大民眾生活品質的一種提升。
【訪談】
張知幹(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
為人民做學問,做人民需要的學問
張知幹在活動致辭時指出,本次活動是廣東社科界打通理論宣傳和社科普及「最後一公裡」的探索創新之舉,是廣東社科人講好脫貧攻堅故事的實際行動。
他指出,自《廣東省社會科學普及條例》實施以來,我省社會科學普及工作逐步走上了規範化、法治化、制度化的軌道。
在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關心支持參與下,在全省社科界的共同努力下,社科普及各項工作碩果纍纍,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社科普及活動,建立了一批功能完善、作用明顯的社科普及示範基地,推出了一批內容豐富、通俗易懂的優秀社科普及作品,形成了一系列健全完善的社科普及制度安排,湧現了一大批熱心社科普及事業的專家學者和工作者。
羊城晚報: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廣東社會科學普及周活動有什麼特點和創新?
張知幹:廣東社會科學普及周活動是《廣東省社會科學普及條例》確定的年度例行工作,也是省社科聯打造的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品牌。
以前的主題日活動都是在省城廣州舉辦,今年我們進行了一些創新。
一是活動地點的創新。活動現場搬到全省首個村一級省人文社科普及示範基地——侯村,搬到最基層的地方來,搬到基層群眾身邊,目的就是要打通社科普及「最後一公裡」。
二是活動內容的創新。活動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黨和國家中心工作來開展,以脫貧攻堅為主題,邀請文藝界、法律界、醫學界的專家學者來村裡給鄉親們表演節目、科普法律和防疫知識,讓農村百姓也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三是活動方式的創新。配合活動在侯村組織開展新時代文明家庭和新鄉賢評選活動,發動老百姓評選身邊的先進典型,並給他們頒發牌匾,把他們的先進事跡張貼在鄉賢祠內,以弘揚新風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這次活動也是落實五中全會精神的一次新嘗試。
羊城晚報:目前廣東社會科學研究與普及工作如何體現嶺南文化的特色?
張知幹:隨著時代的發展,地域文化已越來越成為增強地域經濟競爭能力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嶺南文化作為一種典型的地域文化,既具有地域文化的共性,也有著獨特而鮮明的個性;既完整保留了華夏農耕文化精髓,又融入了海洋文化的元素,具有重商性、開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務實性等特點。
廣東社科界研究和普及嶺南文化,應當重視嶺南文化既保持自信又借鑑他者、既對外開放又守護傳統、既務實又超越、既自立又多元等特性,充分發揮嶺南文化在凝聚思想共識、匯聚奮進力量的獨特而重要的作用,為推動我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提供精神文化動力。
羊城晚報:您認為,學者該如何處理好做學問和服務大眾的關係?
張知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習總書記的話為我們指明了根本方向。
一是要為人民做學問。要堅持人民立場,急人民之所急、憂人民之所憂、解人民之所困。用群眾能夠理解和掌握的知識和道理,幫助群眾解疑釋惑、紓困排難,進而形成共識、凝聚力量,實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二是要做人民需要的學問。要不圖名、不求利,堅持真理、堅守道德,認真負責、敢於擔當,研究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把學問寫進人民群眾心坎裡,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拿出「接地氣、冒熱氣、贏人氣」的研究成果,向人民群眾奉獻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精品力作。
三是要從人民當中吸取智慧。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才是我們做學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群眾中調查研究,要了解人民生活狀況,把握群眾思想脈搏,為群眾解疑釋惑。
羊城晚報:當下社會科學普及工作面臨怎樣的挑戰和機遇?
張知幹:當下,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以移動通信終端為代表的新媒介已成為人民大眾接受信息的主要通道,這給社科普及工作帶來了傳播模式、內容供給等方面的新挑戰。
尤其是青年一代,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如果缺少科學思想的武裝,缺乏人文精神的滋養,人們就難以分辨形形色色的偽科學、反科學的東西,甚至會迷失方向。
因此,加強社會科學普及,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人文社科素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正確科學的思想武裝頭腦,就顯得尤為迫切。
但是,危機中也育新機。科技的發展給社科普及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新機遇。
我們要積極利用多媒體融合、信息數位化傳播技術,不斷創新社科普及內容形式和傳播手段,通過採取個性化製作、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方式,推出有吸引力、說服力且感染力強的社科普及作品,增強社科普及的實效性、影響力。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