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別裁》別裁了什麼?

2021-02-19 大風網站

自《論語》問世至今的兩千六百多年來,注家蜂起,各種箋注,數不勝數。千古以來,這些注釋本的面孔相似,均沿襲漢唐舊制,或訓詁辭章、或依文解義,使得《論語》的精髓、孔子學說的核心,被謬解了、證偽了。如唐代韓愈、李翱等,其所謂「衝破『疏不破注』的解經戒律,大膽指斥前儒在《論語》字詞訓詁、文意解讀方面的失察之處。主張越漢儒而直承孔孟,舍漢魏舊注而直究經文本義。」於是,竟然把《論語》的精髓、孔子學說的核心「仁」,直究為「博愛之謂仁」,韓愈如此的「直承孔孟」,卻成為千古以來,詮釋孔子義理且影響最大最久的謬解之一。所以,南懷瑾稱「這是韓愈的思想,不是孔子的思想。」

到宋儒時,問題就更大了,因為孔孟真正的思想「幾千年來,有些是後人的解釋錯了,尤其是宋儒的理學家為然」(南懷瑾先生語)。因此,朱熹的《論語集注》雖也雜揉漢、唐眾說,保存大量漢人的舊注,但亦有很多朱熹本人的「己意」,已經不是章句原意了。所以南先生說「這一解釋錯,整個光輝的孔孟思想被蒙上一層非常厚重的陰影,因此後人要推倒孔孟思想。」比如,本文開始講的〈學而〉篇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時」,是見習的「習」。這句話的本意是學習以後要去不斷的實踐它,學以致用不是件很開心的事嗎?看孔子多開放,他不提倡死讀書,啃書本。可朱熹卻將他解釋成學了要去溫習它,完全變了意思。還有,將「賢賢易色」的「色」解作「好色」「女色」。僅從以上數例,可見從漢唐到宋明理學,其篡改有多深,因此國人長期讀這樣的譯註不能知曉真正的儒家學說,都學了宋儒的假儒學假道學了。

因而,南懷瑾先生出於對歷史、民族和子孫後代的負責,傾十幾年心血,多次講解《論語》,並「自別裁於正宗儒者經學之外」而出版了《論語別裁》。南懷瑾的「別裁」,一改舊說謬解,正本清源,以還孔子學說的本來面目;更改變了千古慣例通則、甩開辭章訓詁而著重把聖賢經典的義理還原了出來。有人可能有這樣的疑問,清末民初,國學大師輩出,難道沒有完成對《論語》和孔子學說的核心— 義理的闡釋?我們知道,明末清初,所謂的訓詁考據之學「樸學」,在與宋明理學的對立中發展起來,雖「世薄程、朱」,但「家道許(慎)、鄭(玄)」。以漢儒經說為宗,亦從訓詁入手,專主審訂文獻,詳細考論經、史、子、集的辨別、校勘、註疏和文字詮釋。這些樸學家不但專意以考據治經,甚至發展到「窮研文字聲義相應之奧」。這個傳承一直到民國的幾位國學泰鬥,如章太炎、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等諸先生。其中,章太炎先生又被稱為近現代著名樸學大師,主張學問重史實依據,解經由文字入手,以音韻通訓詁,以訓詁通義理。這幾位國學大師,在考據治經、文史哲研究和考古方面,頗有造詣、成就斐然,有目共睹。只是這樣沿襲舊制老路,以訓詁入手治學,用考據之法來詮釋儒家經典,何以解得真義理?故而,沒能像南懷瑾先生那樣直涉經論核心和孔子學說的根本。

本文詳實地敘述了《論語別裁》是如何為孔子平反洗冤,還孔子以本來面目的。由於漢唐以來,特別是宋儒的理學家把《論語》解釋錯了,不僅使孔孟思想被人曲解,也使得孔孟的形象被人扭曲了。因此,後人要推倒孔孟思想。進而造成許多人對四書五經特別是《論語》和孔子的誤解、反感。所以「討厭四書五經的情形,是無以復加了,而問題出在四書五經的孔孟思想被講解錯了」(南懷瑾先生語)。以至於今日,孔孟思想雖然沒有被推倒,但卻對孔子學說的精髓義理,注釋家們大多曲解錯解,或斷章取義。經過歷代儒者左釋右解,特別是宋明理學家們這樣一搞,使得千年以來,人們對孔子的印象是冰冷刻板、不拘言笑、不近人情,甚至是迂腐— 因為聖賢之人是不能隨意說笑、玩鬧的,也不能生氣、發脾氣,甚至不能有作為正常人應有的情感和欲望。一句話,不能有喜怒哀樂。所以已經失去了孔子原本真正的面目。

文中引用一些《論語》中的記載史例,形象地說明孔子其實很開明、很通人性,活潑幽默而多有言笑;比我們一般人更親切隨和,更懂人情、善解人意,而且情懷博大。甚至,孔子也有和我們一樣的地方,偶爾也會率性而為地玩笑一下,〈陽貨〉篇17.4章句就是一個典型實例(詳見正文)。這就是真實的孔子,他率性地說、率性地笑,也沒有固執己見,更沒有一副道學的面孔。這和人們受舊說誤導而想像的孔子完全不一樣。所以,南先生接著告訴人們:「我們不必像古人一樣,把孔子塑造得那麼好,孔子也是人,有時候也會說個笑話。或者不經過大腦說話的時候也是有的。」我們越是看到孔子真實的地方,便越覺得孔子可愛。

此外,《論語別裁》一書之所以有近千頁的篇幅,是因為20章的《論語》,除了涉及根本大義的內容外,還有很多細節都被眾多的論語箋注給解讀錯了。所以,南懷瑾才不得不逐篇進行「別裁」。細心的讀者看過以後,都會感慨古今解讀《論語》這麼多謬誤,不「別裁」怎麼行呢?譬如一例,〈述而〉篇7.7章句:「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我查閱了目前能見到的註解論語的版本,無論古今,對這句話的譯註基本都是「願意親自來送十條幹肉(作為薄禮)的人,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如果說孔子持以「凡是付了束修的,我沒有不教」的說法,明顯與各種經典記載的孔子的言行大相逕庭。孔子的學生中如顏回,清貧到每日只能「一簞食,一瓢飲」,哪有臘肉送給老師呢?而孔子不但教他,並且以他為最得意的學生。生平寒微的窮學生除顏回外,還有很多。孔子並不嫌貧愛富,相反,他堅持了「有教無類」的平等原則,將許多貧寒的弟子培養成了君子。此外,他要求弟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又豈能以付學資為條件才教徒呢?當然,這是把「束修」作「臘肉」禮物解了,實際上是指「行束修」禮,到了求學的年齡。(諸如此類例子很多,請看原文或原書)

正因為以上所述,《論語別裁》當初在臺灣出版,即遭質疑;在大陸出版以來,各種質疑爭辯之聲更是不絕於耳。甚至有些人在媒體和網絡上發表的一些對《論語別裁》及南懷瑾先生的所謂評論,有偏激、誤解、曲解的成分,個別的甚至是詆毀和攻擊。其中,以臺灣鬥士李敖和大陸學者張中行最具代表性。而作為「燕園三老」之一的張中行先生的偏激言論,在大陸影響最大。但令人遺憾的是,張中行先生以其出生在清末,受過傳統和新式大學兩種文化教育,漢語言的學養如此深厚,自己最擅長的又是古漢語和散文寫作,卻對儒家經典、孔孟思想及其兩千多年的發展、變遷,竟如此的不了解,特別是對孔孟思想的精髓,更沒有去深入鑽研體悟,也不去實證。在自己都沒弄清楚的情形下,就對南懷瑾輕率判斷,妄加指責和詆毀,真是枉作了一生的修為,實在令人感到無奈和痛惜!

不僅如此,以張先生為代表的這些學人,在沒有對南懷瑾的書細讀弄懂的情況下,就痛批南懷瑾有所謂的「硬傷」。也就是很多人執著於《論語別裁》在細節上有所謂的「偏差」;甚至一些南粉也被誤導而糾纏於此。更有甚者,有人還把南懷瑾對章句結合現實而作的引申指斥為「亂扯」。<《論語別裁》別裁了什麼?>一文,就此一一進行了澄清。此外,該文還就全面否定中國歷史文化的新老憤青,以及一些自由派作家對社會和民族文化表現出的偏激、浮淺、和叛逆言行,特別是他們由於性格、認知和心態的扭曲而對經典、聖賢所發出的輕狂的評論,均作了細緻的剖析。2013年9月,由於某種機緣和使命的來臨,我應囑著手寫這篇長文。目的就像我的一位學友說的:「這篇文章,對於《論語別裁》的澄清,我覺得很重要,使得中國文化能夠正本清源。」「使得誤解詆毀南老的言行得到一些澄清。也使得大家更了解南老寫書的意思和背景。」文章最初由古國治老師發表在老古博客上,實修驛站亦將該文發表在首頁首版,並被幾大論壇轉載,反響很大,並被大量轉貼。

這篇文章從著手到今年2月底最後定稿,前後有半年時間,共進行七次修改。全文緊扣<別裁>之核心內容,以「千古註解《論語》重訓詁而忽義理」「為孔子平反洗冤」「千古的大問題、大疑案誰來解?」以及「不得不說的所謂『硬傷』和『偏差』」等總共10個章節展開討論和剖析。《參閱文稿》發表前,作者又作了一次修訂。除個別字詞外,主要是根據南懷瑾先生「社會已進入瘋狂的狀態」的洞察和論斷,在五、六、七節和結束語中增加了一些現實中反映這方面的內容。故而,形成了如今大家看到的最新修訂完整稿。

《參閱文稿》No.2014~31簡介

更多內容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訂閱】

點擊標題下藍字「大風網站」,再點關注

大風網站微信號:strongwindhk

直接掃描下列二維碼

相關焦點

  • 馬宏達:談談《論語別裁》
    他是透過了《論語》,融通古今中外,以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的生動語言,深入淺出,切中時弊,講述活生生的人生經驗,旁引沉甸甸的歷史印證,介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對聽眾的人生,乃至對國家民族與人類的前途,都有不可多得的啟迪。這是前無古人的講法。聽眾當中,竟有現場全部筆錄者。在大家的極力主張下,《論語別裁》在1976年出版了。從初版至今四十年,《論語別裁》一直是暢銷書、長銷書。
  • 南懷瑾的傳奇與《論語別裁》
    目前市面上影響比較大的講述《論語》的書裡,南懷瑾的《論語別裁》有著人驚嘆的銷量。1976年5月,南懷瑾演講輯錄的《論語別裁》在臺灣出版,到1988年已經再版18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論語別裁》引進大陸是1990年,並沒有預想到海峽這邊也會迅速掀起「南懷瑾熱」。正值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誕辰一百周年,讓我們再次來回顧這位先賢的傳奇一生與他的經典之作。
  • 先生您好,您如何評價南懷瑾的《論語別裁》_澎湃新聞-ThePaper
    X 先生您好,您如何評價南懷瑾的《論語別裁 有1個回答 楊逢彬 2018-11-19 我今天還在一個群裡見人說,只有南先生的《別裁
  • 《詞林別裁》,深度感受中華文化的茂盛與華美
    今日上午,記者從中華書局獲悉,我省作家、出版人盧家明新書《詞林別裁》《詞林別裁》分為上下兩卷,選取歷代詞一千三百六十首,參讀歷代詩一百餘首。《詞林別裁》在借鑑古今各種詞選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適應今天讀圖時代讀者的審美需要,按詞牌選詞,以詞牌遴選唐宋詞和元明清乃至近代詞,每一詞調均選一首代表性的名作及其作者進行重點深度賞介,同時精選歷代這一詞調名作予以簡析,並附上該詞牌詞譜,以利讀者依譜創作。
  • 《論語別裁》——學而第一
    我就告訴這些同學們,首先應該了解「革命」是什麼意思。這所大學是國立的最高學府,在這裡的青年知識分子,對它的意義不能不懂,要知道「革命」一辭,出於我國最古老著作之一的《易經》,然後講了許多理由。我說,譬如中國文學自「五四運動」以來,由舊的文學作品改成白話文後,有什麼功用呢?幾十年來親眼所見,中國的教育普及了,知識普遍了,對世界知識的吸收力增加了,無可否認,這些對於國家的進步有貢獻。
  • 「學理書簡」《詞林別裁》:讀圖時代集成詞書畫印譜的立體藝術
    中華書局2019年12月出版的《詞林別裁》(全二冊),作者盧家明先生編選眼光獨到,別出心裁,在借鑑古今詞選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適應時代變遷發展,按詞牌遴選唐宋詞和元明清乃至近代詞,以詞牌為中心擇選作品、展開鋪述,對普通讀者而言,大有裨益,對專業詞學研究者來說,也能帶來耳目一新的開卷體會。
  • 南懷瑾:《論語別裁》,絕不是「別出心裁」
    至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似通非通的,什麼道理呢?從一般人到公務員,凡靠薪水吃飯的,是「富不過三天,窮不過一月」,遇上了窮的那幾天,朋友要來家裡吃飯,當褲子都來不及,那是痛苦萬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慘』乎」,絕不是不亦樂乎。
  • 廣式火鍋的「別裁派」美味
    古人云:「詩有別裁」,豈知火鍋亦然。近日記者來到芳村,發現了兩家特別的食肆———分別以某種特別的食材為基礎,搭配看起來不太搭界的其他材料及菜式,滾出一鍋類似「雜燴」的複合式美味。●酸筍、牛腱與豬舌的鄉情碰撞氣候及地域的關係,粵北韶關的美食在省內獨具特色———既有廣東菜的溫婉,又帶一點湘菜的潑辣。
  • 論語 | 衛靈公篇第十七
    嘆口氣,到了這個樣子,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挽救?在明末清初,顧亭林就引用這兩句話批評明末的社會風氣,他說南方的知識分子「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北方的知識分子「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現在的一般青年,進入社會之後,慢慢地就染上這個習性。不是無所用心,他們所用的心,就是孔子這句話「好行小慧」,使小聰明,沒有從大學問、大聰明上著眼。這是時代的悲哀,社會的病態。
  • 慶兒讀書~論語別裁11
    並在世時學的是他的志向,想是什麼呢?是目標,是理想是追求。我想是人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就像人生的哲學三大問你是誰?你來自哪裡?你要到哪裡去?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會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家庭中的爸爸是指路明燈。通過爸爸的志向,孩子能看得高遠。爸爸更能夠引領孩子的人生方向。孩子在爸爸的指引下,在這盞明燈的指引下,可以看到的更寬更廣的人生路!
  • 慶兒自解論語~讀南懷瑾《論語別裁》學而篇13
    本章為《論語》:學而篇【注釋】①復:實踐,履行。②遠(yuàn):使遠離,可以譯為避免。③因:依靠之意。④宗:主。可宗,可靠。底線是什麼,是我有我的原則,我對我說過的話負責,對我做過的事情承擔責任。我的承諾也是有標準的,不是隨口就來,隨口一說,不會輕言,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言出必行,言而有信。這是我理解的信。這是自律,是自我尊重,更是對他人的尊重。所謂之,信則有,不信則無。輕諾必然寡信,所以慎始才能善終,實現諾言,關鍵在承諾之前,不在承諾之後。在承諾之前,要小心衡量,不可輕率。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一:賢賢易色
    出自《論語·學而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對這句成語,有不同的解釋。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對「賢賢易色」的解釋是: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即學問修養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