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界
正文共:3401 字
開業兩個多月後,位於杭州的一家主打創新型基層連鎖診所開通了醫保。
作為一家診所,他們進醫保的過程相當順利。這源於杭州對醫保的申請準入政策相當開放。「只要主動申請,杭州的診所幾乎都能被納入醫保定點。」該診所合伙人劉燁(化名)告訴健康界。
而在其他地區,進入醫保的診所寥寥無幾。「之所以差異這麼大,是因為各地醫保基金承受能力不一樣。」劉燁說。在杭州,一個診所的報銷比例就能達到85%,「這個力度,恐怕很多三甲醫院都比不了。」
對醫保「曖昧」的診所
出人意料的是,對杭州醫保報銷力度相當滿意的劉燁,卻對加入醫保定點一事,沒有太多興奮。
由於杭州醫保支持力度大,有醫保也幾乎成為每家診所的標配。在這種大環境下,劉燁只有「入鄉隨俗」,才能和其他診所站到同一起跑線上。
然而,如果能選擇的話,他對進醫保的期待並不是很大。
「進醫保不一定是好事,診所也有因醫保虧錢的時候。」劉燁舉例說,當藥品進價高於醫保定價時,診所這一批藥就要賠錢賣給患者。
對於這一「虧錢」現象,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解釋道:「診所加入醫保定點後,將會受到藥佔比的限制,藥品品規、醫療費用價格等,都會被明確做出規定。」整體來看,診所的自主定價權就會相對減小。
張強醫生集團投資運營的外科診所就沒有申請納入醫保。絕大多數地方醫保報銷制度「重住院、輕門診」,即收入院才能報銷。而其外科診所,推行的是日間手術模式。「我們希望患者能不住院就不住院。這是未來醫療趨勢,或許跟現在醫保報銷方向不太合拍。」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說。
總的來看,大城市的診所對醫保的態度十分曖昧:吃了醫保能錦上添花,但不吃醫保更為自由自在。
而對於很多身處基層的診所來說,能拿到醫保,或許便相當於擁有了服務大量基層患者的「進門證」。醫保患者會選擇到診所中去解決身體遇到的小問題,診所也能因此獲得更多的診療人數。
醫保也「看人下菜碟」
不同於診所的「曖昧」,一些地區醫保對診所的態度又表現得略微「冷淡」。按照北京市原副市長丁向陽的話,醫保會看「公私屬性下菜碟」。
公立醫院自打出生起,就是內定醫保定點。這源於公立醫院的責任之一是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保障基本醫療服務的醫保天然要覆蓋到公立醫院身上。
相比之下,診所被視為基本醫療服務的補充,只是為有需求患者提供更多選擇。抱著這種想法,相關部門拒絕診所進醫保的態度也就不難理解。
然而這種「思維定勢」,已經不適用於目前形勢。5月1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其他四部門印發《關於開展促進診所發展試點的意見》(下稱《意見》),強調診所的功能定位是為居民提供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服務和家庭醫生籤約服務。
按照文件中的提法,基本醫療也是診所設立的出發點之一。所以《意見》要求醫保對診所「一視同仁」,支持其按照規定納入醫保定點範圍。
雖然政策方面一直給予支持,然而被視為市場行為的診所運營,也被要求不能一直走政策「捷徑」。朱銘來認為,是否要全面放開診所進醫保的限制,最終還是要看患者需求,政府應順其自然。
《意見》公布後,健康界就診所申請納入醫保相關問題詢問時,北京市豐臺區醫療保險事務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的回覆是,我們還沒有收到通知,目前也尚未聽說。
診所與家庭醫生
被醫保「冷淡」對待同時,診所卻與另一買家「看對了眼」。
《意見》鼓勵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將符合條件的診所納入可以提供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的醫療機構範圍,通過提供個性化籤約服務,進一步滿足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
一個月後,十部門聯合發文,對這一動作給出時間限定。6月12日,《關於印發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範發展意見的通知》發布,要求各地要2019年底前制定政府購買醫療衛生服務實施辦法。
當聽到要政府要購買診所的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時,優合診所聯合創始人盛蓓的語氣中流露中驚喜:「我們很希望能對接家庭醫生籤約服務。」
一直以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承擔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的主力之一。北京一家公辦民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健康界,他們承擔附近居民的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在他的介紹中,醫療機構想要申請承接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相對容易,其中具備全科醫生是重點條件。「家庭醫生籤約服務,一般需要一個團隊共同提供,有醫生和護士,全科醫生為主。」120元/人/年,是區衛生健康委下屬社區衛生管理中心給出的報酬。
對於這一價格,盛蓓表示可以接受。「每人每年100~200元的籤約費我們可以接,但還需要進一步設計方案,畢竟價格不同,我們能提供的服務也不同。」
診所的定價,一般都基於其成本,留出利潤空間。那麼一家診所的運營成本究竟有多少?
賈會波是北京及河北地區四家兒童專科服務機構的掌舵人。從賈會波所列的財務模型看,一個1000平米左右的門診部,包括房租、水電費、物業費等在內的每年固定開支在150萬左右,員工工資開支在200萬左右,平均下來每月成本在20萬到30萬之間。
每人每年100~200元的籤約費,與每月20~30萬的成本之間,看似有很大距離。但對於接手家庭醫生籤約服務,診所也做好了「不掙反貼錢」的準備。他們更看重的是,家庭醫生服務可以作為一個獲客入口,讓附近居民走進來,形成口碑宣傳,吸引更多用戶。「這對診所未來方向是有好處的,能夠引流患者,這才是最利好的方面。」劉燁說。
其實無論是申請進醫保還是提供家庭醫生籤約服務,診所的目標一直都是服務好患者。
患者想要什麼?
當孩子咳嗽時,劉若會獨自步行去小區內幾十米遠的中西醫診所,請醫生開孩子常用的一種感冒藥。
但這一次,看到孩子發燒伴隨嘔吐,她抱起孩子去了一家只有幾分鐘車程的西醫診所。「這次孩子病得重,必須去一家好診所。這家大夫技術好,附近的人都來這看。」
與此同時,在北京豐臺區鎮國寺北街上的一家兒科診所裡,另一位媽媽正抱著孩子等待就診。「我認識這兒的大夫,他是從大醫院出來的,很細緻。」
她身處的兒科診所一共有三層,其多數坐診醫生出身自北京三甲醫院。一層大大小小診室有4~5個,診室與診室之間相鄰緊密。二層眼科外聚集的患者最多。和眼科相隔一道樓梯的是兩三個科室大小的大輸液室,室內4~5排藍色鐵質無靠背凳子相連。即使是讓人昏昏欲睡的大中午,大廳裡仍有三兩人在坐著輸液。
地下一層是中醫推拿室。「推拿是我們診所裡最受歡迎的項目。」診所負責人告訴健康界。
據介紹,該診所的患者來源,主要有三部分:專門來拿藥的患者佔30%;希望通過坐診專家介紹到醫院做下一步診療的患者佔10%;餘下基本是患有常見病的患者。
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與社會行為學系一項調查研究中指出,市區中,因為「技術高」而選擇私人診所的患者比例最高,其就醫選擇更趨理智。上述診所正是瞄準這一點,「對症下藥」。縱觀該診所運營戰略,用平價便利,從公立醫院中突圍;用名醫,從非公醫療機構中拔得頭籌;用更加精細的藥品種類,「打敗」藥店。
調研中,農村地區因為「價格合理」而選擇其他醫療機構的比例則高於診所。經濟,或是影響農村患者就醫行為的重要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因為「定點單位」的原因選擇私人診所的比例較低,市區患者佔2. 7%,農村地區患者佔 14. 0%。
由此看來,想要吸引患者,診所的診療能力還是第一位。
因為一紙文件,處於中國醫療網絡最末端的診所,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給醫保、給項目、給人才自由……促進診所發展,頂層設計想給的還有很多。在這條越走越寬的道路上,誰的模式能被追逐模仿?誰才能最終被患者肯定?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