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天,晴空萬裡,夏日清涼。少雲說要送我一本康耀紅先生新著。我喜出望外,翹首以待。接到這本上下兩冊計40餘萬言的新書時,除了沉甸甸的感覺外,更讓我感慨萬千,浮想聯翩。
22年前,我和康先生相識,只知道他是搞情報檢索和信息融合研究的。當時,我在政法界工作,對他所搞的這些偏冷而又前衛的高精尖專業,雲裡霧裡只有心存敬佩。特別是知道他20多歲就開始出版學術著作,備受國內同行推崇,書中有言今後的人讀書重要,學會檢索更重要。我當然聽不明白。許多年以後,我才知道他是站在專業的高度放眼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潮流,慧根獨具,智者眼光。
康先生為人真誠,充滿活力,是一個熱愛讀書做學問的人。我們喜歡傾聽他沉著睿智的言談,景仰他博聞強記、聰敏過人、言之有文、出口成章的風採。
今手捧其新著《弗措記》,這種感覺再次撲面而來。開卷深讀,這種感覺更為清晰而強烈。
二
《弗措記》以「弗措」為名,可謂別開生面,古意盎然,書名通幽,創意神來。
「弗措」語出《禮記·中庸》,令人思接千載,視通萬裡。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弗措」一詞可駕神遊。先人們讀書治學,做到精緻極美的範例,不勝枚舉,震古爍今。經典語句,錦繡華章,如月耀星空,璀璨奪目,成為人生旅途的明燈,經國濟世之寶典,讓人一想起就倍加感動。他們家無論貧富,人不分大小,境不分順逆,雄心壯志一下,便以遁道的精神奮鬥鑽研、皓首窮經,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他們尊崇理想的高尚,讀書的專注,治學的嚴謹,追求的卓越和鍥而不捨、堅持不懈的精神,充分體現中華學人在理想的召喚之下毅然決然之氣概。
康先生的家鄉也是史聖司馬遷的故鄉,司馬遷曾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所為之作也」。文事浩渺,司馬公機杼獨識,真先哲也。為實現理想,先賢們下決心,盡人力,費堅持,走出他們註定影響歷史、創造文脈的輝煌之路,其人生軌跡及其作出的巨大貢獻,地位凜然,後人念之,高山仰止。中華學人長路漫漫,以書為伴,其精神境界、治學毅力,感天動地千古垂範。康先生《弗措記》中寫到伊沛霞博士,一個外國人,對中國深入研究,歷時20餘年寫成《宋徽宗》一書,感嘆「國內自81年以來,儘管出版了數目可觀的皇帝傳記,但能夠和《宋徽宗》相媲美的恐怕真不多」。希望「年輕學者願坐冷板凳,敢下苦功夫,寫出《宋徽宗》一樣的好作品」。古今中外讀書治學、著書立說,靜思細想是有其道通理同之處的。
《弗措記》是一本2019年讀書兼思考的隨筆日記。從1月的「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到12月的「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四時書作伴,讀寫勤思考,每日一記,每月一總,洋洋酒灑40餘萬言。邏輯條理,劃策精妙。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康先生風雨無阻風塵不洗閱書讀世筆耕不輟,先賢治學風範後學一脈相承,美煞人寰,令儕輩豔羨。
一個工科博士,兼負繁重複雜的公務並不能影響他如魚得水自得其樂地在書海遨遊,並且日夕堅持雷打不動。他讀《學記》,讀《大學》,探教育之源,深知「教育的相為表裡」的典籍論述;他讀《論語》及其各種註疏,開啟思考下的各種頓悟;他讀《孟子》,感到「有了全新的體會」,徹悟梁任公「《論語》如飯,《孟子》如藥」,「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讀《中庸》,明白「中庸」乃「至誠之道」,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須活到老,學到老」。自已學,學別人如何學,如學朱子之學,明晰「《大學》為先,次《論語》,次《孟子》,次《中庸》」。讀《禮儀》,讀《詩經》,讀《尚書》,讀《春秋三傳》,讀「六經」,乃至於讀《範仲淹》《宋徽宗》《王荊公》及其相關書籍,興趣所及乃至于康震、易中天、鄧廣銘等諸人講宋,盡數參閱,探索人物之真,探究宋興亡之實及其於歷史於現實之意義與價值。
《弗措記》生動展示一個學者手不釋卷,爭分奪秒,於已於人於社會,於家於國於天下,凡有所讀,必有所思,每日落於筆端,留下一頁頁買書、讀書、寫書,大至於時代社會國家社稷,小至於生活人生家庭親友的深情關照和覺悟表達,點活經典,滋養人生,求經世之學,在研讀中進行再創造,保持了滿滿的讀書做學問的精神狀態,展示著生命和思想的勃勃生機!
「弗措」者,於讀書治學而言,無異於醍醐灌頂、不二法門。人生在世,做人處事,讀書濟世,有此「弗措」,妙諦自得,大業必成。康先生取「弗措」入名,義理迷人,精神十足,力透紙背,妙不可言,亦人文之靈光高照也!
康先生在《弗措記》中有言:「書名是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高度濃縮、凝練地反映書中內容和寫作目的的一個名稱。好的書名就是要名副其實,以方便讀者快速地了解作者的意圖和書的內容,同時,也為讀者的深入閱讀提供重要的指引」。真經驗之言也。言之妥貼,一言中的。
三
博覽群書,讀世閱人。書中有精神寄託心靈共鳴,書中覓知音探真知。書中遇見不同意見者,冷靜分析,真誠相向,盡見康先生文化批判的格局高度、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康先生讀兩位博士的《莫言批判》,看到兩人對莫言都「恨之切」「愛之深」,但不知「愛」在何處,「恨」從何來。眾人爭論莫言,但都未讀莫言,以為笑談。康先生說:「批判需要勇敢的精神,但必須摒除魯莽的態度。為了批判而批判是一種需要被嚴厲批判的現象。」如此分辨了當,哲思明晰,書中不乏佳品,發人警醒,催人奮發。
如果說康先生以博士之身展現其研讀風採是應有之象,那麼,他對家庭生活、親人親情、家鄉故土的上心掛懷,心細如絲,情醇似酒,內心翻騰著波瀾壯闊的情懷,飛濺著美麗動人的浪花,其情感之純粹,妙筆之生花,表達之深沉,在《弗措記》中令人過目不忘,感動不已,甚至於讓人潸然淚下。《弗措記》中,他寫回家,寫母親,寫父親,寫大哥,寫家鄉的山川風物,自然人文,著筆不多卻細膩感人,無處不洋溢著對家的眷戀,對親人的深情,對家鄉的熱愛,對故土的懷念。生活味、書香味十足,又是那樣的人文風華、儒雅美好。
「每次回家都是下飛機後,才立即打電話給母親,」因為「這樣的時間才能夠讓母親既享受驚喜又不致於有半點煎熬」「今天是大年三十,整天陪母親……」「陪母親聊天……」「照顧母親起居……」「帶母親遊覽……」「考慮到母親已九十高齡,幾經糾結,最後還是瞞著不讓她知道大哥的去世。」「今天是母親91歲生日,又是大哥去世1周年忌日。母親說今天他不回家,左鄰右舍會笑話的。她不知道大哥已去世一年了。」 ……
世間爹媽情最真,可憐天下父母心。平常平淡的語言,陳述著平凡的故事,卻有著令人動容的情感豐盈文化張力,攝人心魄,感人至深。
寫大哥:「大年初一,一邊陪母親,一邊讀大哥的《鳳凰砦賦》……」;寫三兄弟詩詞唱和:「相互品評,其樂融融」。
鳳凰砦是康先生魂牽夢繞之地。「總想寫點歌頌古砦的文章,但自感文字功底欠佳,未能如願」,「曾經和大哥多次談論此事,希望由他來寫。而他總是以閱讀量不夠予以婉拒。對他寫作的謹慎態度,有一次我不滿道:讀書不用等於沒讀。他反駁道:說明你還根本沒有讀。」 「《鳳凰砦賦》是在我的要求下,大哥於2010年所作,抄錄於此,以作紀念」。
康先生筆下的這些文字,深水無痕卻蘊藏著無比感人的力量,兄弟之情溢於言表。這是人間天真爛漫、純真剔透、一塵不染的感情,是心靈安祥的訴說,是天地間至情至性至真至美的永恆之情。那就是此心安處,是家,是家鄉!是《弗措記》中美到絢爛,絢爛到成熟的灼灼華章!
家鄉,是康先生的「心靈之地」。他用文字百般呵護,用濃情千般澆灌,因而顯得古意盎然,文跡鼎盛,鍾靈毓秀,美侖美奐。那裡有司馬遷,有黃河禹門口,高祖山,冶戶川,鑿開河,鳳凰砦,明佛寺,千佛洞,有溝壑潭石童年回憶。那裡是人生起始出發之地,行走天下,赤誠報國,高遠之飛,不忘來處不忘根本,因此總是常常回首,此先生之本色性情,亦先生之一泓清可者也。
千古誰吟北固亭,風光滿眼望石城。
龍王寺裡幽潭唱,高祖山中翠鳥鳴。
五孔橋前瞻鯀禹,千佛洞頂仰雲松。
常明日月滄桑處,古砦此石煙雨中。
這是康先生吟詠鳳凰砦詩。他把所拍的鳳凰砦雄姿置於《弗措記》封底並將此詩作題。鳳凰砦是上蒼所賜,是康先生心中的聖地,抑或是先生煙雨滄桑行穩致遠之依託、「弗措」偉力之深藏哉!
李家淦 2020.6.12.寫於如始齋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