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界,有一個專屬名詞——「一碗湯的距離」

2020-12-17 南充美食文化SHOW場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贈與的最佳禮物。—— 維斯冠

△圖源動漫櫻桃小丸子裁剪

少年

「媽,我那雙白鞋子洗乾淨沒?」

「爸,中午炒盤青椒肉絲。」

「爸,隔壁的小明今天欺負我了。」

成年

「娃兒,最近心情不好嗎?我們看到你發的朋友圈了,壓力不要太大,你吃飯沒有?什麼時候回來看我們?」

「我現在有點事,忙完了再給你打回去。」

「要得,好好工作,注意身體!」。

嘟嘟嘟...

壯年

視頻中Or電話中:

「媽,你和爸最近怎麼樣?」

「都挺好的,就是想你了。」

.........

父母陪伴著我們走過少年時期,成年後,我們又有多長時間陪著父母呢?由於距離,我們似乎只活在了他們的手機裡。

或許每個人,發現父母老去,都是在一瞬間。也可能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會想要「把全世界最好的都給他們」。

△圖源網絡

然而,幾代人同居的家庭卻又沒有想像那般輕鬆,隔代的生活觀和價值觀常常難得一致。與父母同居的屋簷下,藏著兩代人難以調和的矛盾。

母親時常笑話我,「你跟你爸就是遠香近臭」。這話說得雖然粗糙了點,也道出了隔代人相處的尷尬。

△圖源網絡

我們可以試想這樣一種場景:子女從自己家中給老人住處送去一碗湯,到達老人家裡時,熱湯還沒有降溫變涼。

在「百善孝為先」的國人傳統中,這理應是父母子女皆羨慕的一種狀態。

實際上,在學術界,它有一個專屬名詞——「一碗湯的距離」。這個由日本學者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家庭親和理論,形容兩代人之間相對獨立又不失親密的距離,被視為最理想的居住狀態,也是構建健康家庭關係場的有效途徑

△圖源網絡

這「一碗湯的距離」,

就是三代人最好的相處距離。

所謂」一碗湯的距離」,

指的是從家裡端一碗湯,

到牽掛的人那裡,湯的溫度,剛剛好。

△圖源網絡

這是三代人最好的居住距離,

也是三代人最好的心理距離。

三代人有一定的距離,但距離不遠,

雙方都能互相照顧,

還可避免一些矛盾和麻煩。

有界限、有距離、有聯繫、有守望,

燉個湯,端到孩子家時剛好能喝,

近了太燙,遠了太涼。

明白了這三代人相處的真諦,父母毅然決定將家裡的老房子賣掉,尋找一個能滿足我們一家三代人需求的樓盤。不僅能滿足年輕人的繁華生活,也能滿足老年人的安寧。最終,我們將目光瞄向了龍灣·鳳凰臺。

△鳳凰臺實景圖

在坐落於順慶主城區的鳳凰臺裡,我選擇了一個高層。繁華的白土壩、熱鬧的不夜城還有樓下的商鋪,完全可以滿足我的需求。

客廳很大,中間用一大塊玻璃隔開,這樣就能在我工作的時候,注意到我那看韓劇的小公主。這樣一來,既不耽誤工作,也不讓我們的感情降溫。

△鳳凰臺樣板間實拍圖

而且,主臥很大,我的刮鬍刀不會跟她的化妝品打架。不僅如此,還有一個,是女人都想要的衣帽間。這一方衣帽間,就是我家女主人的生活品味與態度。滿滿的衣服、包包、首飾,能讓我把她寵得如踩在雲端,幸福得輕飄飄。

△鳳凰臺樣板間實拍圖

因為我選的房子在商鋪上方,還會送我一個大大的陽臺,我想著把它打造成一個男人的自樂地。想一想,在夏天的夜晚來臨時,一群好友在這裡喝上三五杯,再放上一個撞球桌,簡直就是小型俱樂部。

△鳳凰臺樣板間實拍圖

我的奶奶比較傳統,喜歡採光的板房,這樣,才能感覺自己還在老宅裡。因此,打算為她選擇鳳凰臺的小高層,整體格局十分方正,基本無面積的浪費,少有的1梯1戶,惹得奶奶連連誇讚,「這樣子住起來就方便多了,我這把老骨頭可不想跟別人去擠」。

△鳳凰臺樣板間實拍圖

不僅如此,它們的底躍跟頂躍都有很大的贈送面積。底躍贈送前後花園加地下室,贈送率120%,奶奶住在這裡就可以栽一些她喜歡的花花草草,地下室還能用來裝扮成一個人的廣場舞天地。頂躍的話,會贈送6個露臺,贈送率高達40%。

這下她老人家就糾結了。雖然底躍贈送的面積很多,但是對於老年人來說,這一方方小小的露臺,就是她的秘密花園。露臺,是最貼近自然的方寸之地,繁星的夜空就是屋頂,芬芳的花園就是她起居的屋子,能滿足她擁有一個詩意世界的夢想。

△鳳凰臺樣板間實拍圖

廚房亦是打破空間限制,延伸美妙互動。餐客廳一體,我坐在餐桌旁,就能看到,母親與奶奶一起為我做飯的背影。這是一種,美味「近」享的幸福滋味。

△鳳凰臺樣板間實拍圖

小高層的主臥、次臥都很闊綽,琢磨著有空我還能來蹭一夜。這麼近的距離,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坐渡船了。而且房間私密性很好,不會打擾彼此的生活,即使窩在房間裡打王者也不會吵到淺睡的奶奶。

△鳳凰臺樣板間實拍圖

我的父母,是那種典型生意人,應酬繁多。每次父親在外喝酒的時候,母親總會眼巴巴望著窗戶。現在好了,龍灣·鳳凰臺的別墅要送地下室,我們可以把它改造成一個酒窖,改造成低音炮KTV也是不錯的選擇,要談客戶就約到家裡來,比外面不知道舒服多少倍。

△鳳凰臺樣板間實拍圖

不僅如此,還有一個小小的私家花園。母親已經張羅著,將她喜歡的花草移植到這裡,再新添幾個品種,圓了她一直的夢。

花園的面積還挺大,母親還趁機暗示我,「這個地方還能放個小滑梯、小鞦韆什麼的,以後你結婚生了孩子,我們可以偶爾幫你帶過來玩。」

△鳳凰臺樣板間實拍圖

大HOUSE大夢想,別墅採用的雙客廳配置,讓這裡顯得特別寬敞。這下,父親、母親不再為了,看言情劇還是戰爭片起爭執了。連著的景觀陽臺也顯得奢闊,在家裡就能看到小區的景致。

△鳳凰臺樣板間實拍圖

△鳳凰臺樣板間實拍圖

如果,我們一家三代住在這裡。不僅能滿足小年輕坐享城央繁華生活的願望,也能滿足中年人的日常應酬,更能滿足老年人想要的安寧。

好了,先不跟你們說了,我媽讓我去隔壁樓接奶奶去她家吃飯。吃完飯,我們還要去舞鳳山公園轉一轉,畢竟種在公園裡的房子屈指可數。像龍灣·鳳凰臺這種360°綠地環繞的「超級公園住區」,真的是讓人有種居於桃源的錯覺。

△鳳凰臺效果圖

你們想要了解更多,可以到龍灣·鳳凰臺的售樓部進行諮詢。據說,該項目所有的戶型樣板間都已經出來了,不用跑遍南充就能找到你理想人居的模樣。

打造人居標杆,鳳凰臺不僅僅是說說而已。現在,商鋪示範區也快呈現了。國企川酒核心商業IP,即將給我們帶來更便捷的生活方式,或許還會革新南充商業運營方式。

三代同區,三代同居。一盤住三代,享齊人之樂,有何不可?

龍灣·鳳凰臺,

大尺度,大改善。

一碗湯的熱度,

從起鍋到送達。

與父母同住一個社區,

讓親情不冷卻。

既有了「小家」的空間,

又有了「大家」的溫暖。

文章來源:龍灣.鳳凰臺

相關焦點

  • 父母與子女最佳的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
    2、健康的父母子女關係,應該有一碗湯的距離,意思是指父母與子女的居住距離不遠不近,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好不涼,既方便探望又保持獨立的空間,這就是邊界感。3、一碗湯的距離,其實是心靈的溫度。我們不想太近沒有自我,也不想太遠缺少關懷。
  • 幸福是一碗湯的距離!
    現在很多的年輕人結了婚都不喜歡和父母同住,並不是他們有多不孝順,而是分開住的家庭更有利於和諧,本來就是兩代不同的人,在生活中難免會有一些衝突。有些磕磕碰碰,同住會讓婆媳關係更緊張。可是不住在一起呢,子女又擔心年邁的父母無人照顧。
  • 「一碗湯的距離」收穫三代人的小歡喜
    有人說,父母跟子女最佳的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煲好一碗湯送過去,湯的溫度喝起來剛剛好。近了太燙,遠了太涼,恰到好處才舒服。 這是日本學者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家庭親和理論,當時日本的空巢家庭現象非常嚴重,日本學者提倡親情養老,晚輩既擁有自己的空間,又方便照顧老人。以「一碗湯的距離」來形容親子間相對獨立,又不失親密的距離。
  • 與父母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曾有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一碗湯的距離」的說法,意思是子女的住處和老人的住處離得不太遠,即「煲好一碗湯給老人送去還不涼」為宜。對於現在的年輕人而言更是這樣,結婚後有了孩子,麻煩瑣碎的事情就來了:孩子吃喝拉撒、上學放學接送、孩子看病等等,請保姆還不太放心,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老人白天幫著帶孩子,晚上回自己家裡休息,兩代人時間正好岔開,也有各自獨立的空間。那麼,如果和老人的住處能近一點,會省去很多麻煩。
  • 一個老人的忠告:想要晚年幸福,需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老人給出忠告:想要晚年幸福,不要長江也不要黃河,一碗湯的距離,就夠了。太多怕溢,太少怕不夠如果用一碗水來比喻晚年與子女的關係,那麼水的多少就是最好的形容。孫伯今年65歲高齡,兒女成家,都有各自的幸福。他有一個老伴,兩人相依相偎度過半生,隨著年紀的增大,兩人也嘗試過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剛退休那會,兩人和兒子女兒輪流定居在一起,一開始住的還挺好,兒女都挺孝順,但是時間一長,矛盾就頻現。不是因為孫伯和兒女的教育在教育孫子時出現分歧,就是兩人為各種事情操心操勞,最後卻換來孩子們的不理解。
  • 父母和子女「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
    近七成受訪者主張「年輕人與父母居住距離要近一些,最好住在一個小區」。兩成受訪者表示「願意一同居住」,一成受訪者有意願住在一起,但前提條件是,空間上要滿足一定需要。一碗湯的距離比較合適調查顯示,無論是年輕人或是  中年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距離父母近一些,好盡孝道;而老年父母們則一致表示,既能互相幫襯又有獨立空間最好。
  • 一碗胡辣湯引發的分手。男女分享一碗湯怎麼就曖昧了?
    我會把男朋友的頭摁到湯裡」。一碗胡辣湯,至不至於?年輕情侶和老夫老妻,都會介意「一碗湯」我們將題目從楊紫擴展到伴侶雙方,以「另一半和其他人分享一碗湯,也不介意勺子混用,你介不介意」,對身邊不同年齡段的情侶/夫妻,做了一個小調查。被調查者有:4對在校大學生情侶,年齡為20~23歲;兩對30歲左右的新婚夫婦;兩對40歲以上的夫妻,婚齡均有20年+。
  • 一碗湯的距離,想說愛你不容易
    用公婆的話說,兩家是「一碗湯」的距離。不太近,各有各的空間,免得同在一個屋簷下作息不同習慣不同你爭我搶雞飛狗跳;不太遠,剛剛好的距離,有事情可以互相照應,平日裡可以幫忙做做飯,或者以後幫忙帶帶娃。這點頗合菜菜胃口。再加上公婆廚藝頗精,第一頓飯便俘獲了菜菜。從此,中國好公婆的形象深入人心。
  • 【心靈雞湯】請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此文啟發無數中老年人
    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父母能夠接受與子女間有一定的距離。但距離不太遠,雙方都能互相照顧,還可避免一些矛盾和麻煩。有界限、有距離、有聯繫、有守望,最佳的距離就是「一碗湯的距離」。燉個雞湯,端到孩子家時剛好能喝,近了太燙,遠了太涼。
  • 請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此文啟發無數父母,值得一看
    我們想念孩子,希望有更多的時間能陪伴他們。可是,他們已經長大、甚至成家了,這時,我們還要和孩子住在一起嗎?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父母能夠接受與子女間有一定的距離。但距離不太遠,雙方都能互相照顧,還可避免一些矛盾和麻煩。
  • 給父母買房 和我們距離「一碗湯」
    怕打擾,又被迫來打擾,想在老家過熟人社會的退休生活,卻又不得不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為兒女繼續奉獻,是屬於他們那一輩人的無奈。而爸爸那從不說出口卻處處流露出的對獨立空間的需求,讓我一度覺得沮喪:他沒有把我們的房子當成他的家。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有了獨立空間的爸爸,很難再接受跟我們同處一層。前年,我們在老公的新單位附近買了一套新房。
  • 「一碗湯」的距離,是孩子和父母之間能夠保持得最好的相處模式
    看到這樣一句話,與父母保持最好的關係就是「一碗湯」的距離,這「一碗湯」的距離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一碗湯」從自己屋裡端到父母那裡的時候,湯還是溫的,還沒有涼,這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當初這句話是一個開發商賣樓盤的廣告詞,意思是指父母和孩子買兩套房,既離得近又分得開,後來被引用成為孩子和父母的相處模式。我家隔壁住著一家五口人,兩個老人和兒子媳婦還有一個孫子。
  • 網友推崇"一碗湯距離"
    有網友提出「一碗湯距離」———不和老人住一起,但住得很近,一碗熱湯端過來都不會涼。  交房尚早 住哪兩人有分歧  網友「又怕冷又怕熱」在帖中寫到:他和女友都是80後獨生子女,家在本地,一直都是各自住在自己家中。距離結婚的日子越來越近,但購買的房子交房還早。原本,他想結婚後,小兩口先和他父母住一起。
  • 什麼叫做一碗湯的距離?
    前段時間看電視的時候,劇中人宮大夫為了自己孩子的成長,堅決要求換房子,而且換房子後不和公婆住一起,這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鮮明的例子,有可能就是您。這是為什麼呢?其實無非原因有三。作為老人有老人的觀點,他們認為生活要有規律,不能過顛三倒四的日子,其實出發點是好的。但年輕人覺得誰還不趁年輕多瘋狂幾年呢,要不再瘋狂我們就老了。所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分開住比較好,當然,老人是很不理解的。二是年輕人的教育觀念和老年人不一樣。
  • 父母對子女最好的愛,是一碗湯的距離
    《愛的釐米》中,一個是嚴重缺少父愛,一個是母愛過於旺盛,雨晴、清風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代表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相處的兩個極端。其實,這兩種相處模式,都不健康。現如今,農村已經很少有年輕人去種地了,還非要生兒子,就真的有點兒說不過去了。劇中佟麗婭為家庭真的已經做得夠好了,出錢給父母買房子,買保養品,關心父母的身體,一直完美地完成了一個女兒的角色。可是,他的父親呢,偏心兒子偏心到了一定的程度。兒子要結婚,讓姐姐給買鑽戒,讓姐姐搬出去騰房子,讓姐姐放棄房子過戶給兒子。
  • 為你重構「一碗湯」的距離,Tempo檀公館,臻選子母房戶型推薦!
    我們之前常說,兩代人居住的最佳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即從一家端一碗湯到另一家,湯本身還是熱的。這裡面折射的,一是能彼此照應,二是又具備獨立性,基本也就是同小區居住的概念。但要是分開住,在澳洲異國他鄉,孝順的年輕人們又不放心老人與自己分離的太遠,來往麻煩不說,有什麼事也不能及時聯繫、溝通。因此,子母房的出現,極大的緩解了這樣的困局,年輕人與老人能住得近,又不會因為生活方式與作息的不同給彼此造成麻煩,達到與父母「分而不離」的居住效果,是一種毗鄰而居的生活方式。
  • 讓父母「老有所依」:「一碗湯的距離」受到老人與子女青睞(二)
    那麼生活中,有沒有一種,能讓老人老有所依,又能滿足距離感的養老方式呢?記者調查發現,老人和成年子女就近居住,方便養老的方式漸漸興起,不少老人說,和子女就近居住「既有獨自的生活又能彼此照顧」。如今分開住,也離得不遠,一個小區裡距離不過幾十米遠。他們和兒子實際上過的是一種同吃不同住的生活。陳娭毑說,兒子兒媳是雙職工,工作比較忙,孩子放學便由她代為照料。每天晚飯後,他們一家子就回到自己的住處。對於這種每天既能見到孫子,又不被兒孫限制的生活陳娭毑很滿意。在走訪中記者發現,子女和父母相距不遠,同吃不同住的現象在我市還比較普遍。
  • 「一碗湯的距離」彼此受益!已有一些父母兒女搶先做了!
    而要這些有兒有女的老年父母去住養老院,大部分人又不樂意。有此遭際的老年人,要真正做到老有所依,還真得未雨綢繆,有點生活智慧。兩代人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是網上流傳的一個說法。字面上理解就是燉個湯,端到孩子家時剛好能喝,近了太燙,遠了太涼。從心理上也是如此,尊重孩子。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兒女已經找到了保持彼此合理距離的良方。
  • 相比「四代同堂」,人們更嚮往「兩扇門,一碗湯」的家庭
    理想家庭模式:「兩扇門,一碗湯」傳統中國社會的家庭理想是大家庭,「四代同堂」是一種最高理想,這既是家庭和諧的象徵,也是老人長壽的象徵。但是,大家庭更多是上層社會的家庭模式,對普通人來說,小家庭一直是主流。在現代中國社會,人們似乎更嚮往「兩扇門,一碗湯」的居住模式。
  • 親子模式要更新 專家:父母和子女應保持"一碗湯距離"
    專家提倡 親子相處新模式  「一碗湯的距離」  字面上理解就是燉個湯,端到孩子家時剛好能喝,近了太燙,遠了太涼。從心理上也是如此,尊重孩子。吳女士有一個正在上大二的兒子,「我的孩子也在上大學,但我就很尊重他。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和我們小時候相比,更加希望能夠和父母『和平共處』,你越尊敬他,他越覺得你值得信任,什麼話都會和你說。但要是什麼事兒你想替他做主,他那倔脾氣立馬上來。」  但吳女士的媽媽可沒這麼想。「我媽媽,也就是孩子的外婆看完你們的報導可生氣了,連連說這個故事裡的女孩子太不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