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湯的距離」收穫三代人的小歡喜

2020-12-20 界面新聞

事情從一個案例說起。

張弛的父母70多歲了,雖然健康尚可,但總歸年紀大了,很多方面需要照顧,於是張弛將父母接來與自己同住。

但此後卻面臨許多問題,不同的生活理念,不同的消費習慣,不同的教育理念……三代人難免因為一點小事而意見不合,小摩擦一旦多了,自然而然就影響家庭和睦。既傷了父母的心,子女也添了堵。

有人說,父母跟子女最佳的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煲好一碗湯送過去,湯的溫度喝起來剛剛好。近了太燙,遠了太涼,恰到好處才舒服。 這是日本學者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家庭親和理論,當時日本的空巢家庭現象非常嚴重,日本學者提倡親情養老,晚輩既擁有自己的空間,又方便照顧老人。以「一碗湯的距離」來形容親子間相對獨立,又不失親密的距離。

圖片來源:包圖網

實際上,不止子女有這樣的需求,父母同樣有。隨著社會的發展,無論是東西方社會,一旦老年人在經濟上有辦法獨立,他們就會選擇社會學家所謂的「有距離的親密」。 

相關數據顯示,20世紀初,65歲以上的美國人中,60%與一個孩子同住;而到了60年代,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25%;到1975年,則已只有15%。這個趨勢席捲世界,年過80的歐洲人只有10%與子女同住,大約一半的人完全獨居。 

「一碗湯的距離」,這個家庭親和理論,為張弛解決問題指明了方向。他開始在成都尋找滿足需求的房源,要便利、要健康,更要有同等配置的兩種戶型,滿足「有距離的親密」這個需求。

放眼成都,位於武侯新城,有著便捷配套的當代·璞譽進入了張弛的視線。他看中的點有幾個:第一,當代·璞譽主打BIO親生命住宅,保證了健康;

第二,項目新品不僅有133-306平米的大戶型,也有57-108平米的小戶型住宅;

第三,武侯新城是距成都市中心最近的新城;

第四,經過多年開發,區域各方面配套趨於成熟。

PART1:BIO親生命住宅保證健康

早在2018年,為了在成都武侯新城這個改善片區殺出重圍,當代·璞譽選擇了走健康住宅這條路線,並率先在業內提出十大BIO親生命體系,採用了「無甲醛」基材+「國標級」裝修工藝。 

今年,疫情帶來的全民24小時宅家,讓大家對房子的安全度、舒適度,有了全新的思考。如此背景下,健康作為產品力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 

3月,當代地產率先發布《BIO親生命健康住宅標準企業1.0版》,通過BIO親生命健康建築、BIO親生命健康設備、BIO親生命健康社區三個維度升級健康住宅。其間包括裝修基材、裝修工藝、消毒抗菌、智能化、醫療服務、管家服務等22個子項及236個細項。 

從室內到室外,從安全到健康,從老人到小孩,以健康為基礎,關注社區每個人的快樂生活。疫情之下,當代地產有針對性地對建築、設備、社區進行了健康升級。 

BIO親生命健康建築

這點的實現,不僅包括建築本身,也包括室內裝修,乃至更安全、更人性化的細節打造,為業主的居住健康提供與之匹配的條件。 

更健康,「無甲醛」裝修基材+「國標級」裝修工藝。以高分子材料+納米專利面材作為裝修基材,根除「甲醛、苯、TVOC」等空氣汙染物。與國內裝飾裝修頭部品牌——亞夏&金螳螂強強聯合,從設計生產到安裝交付,杜絕傳統裝修質量通病。

當代·璞譽裝配式樣板間

更安全,配備「親生命」安全屋和「更安全」健康電梯。專設獨立安全屋,艙室密閉門,獨立緊急排風系統,可自動調節室內正負壓,防火防盜防病毒,關鍵時期有備無患。獨立電梯入戶設計,減少人流交叉,定時紫外線殺菌設置,「疫情+常規」雙模式通風系統,保證空氣品質的同時更做到了安全無菌。 

此外,最大約400米樓間距,首層全架空實現「全方位」通風採光;三玻兩腔low-E雙層中空玻璃實現「立體式」隔音降噪;雙入戶大堂,戶內一鍵呼梯、戶外掃碼實現「無接觸」VIP星鑽入戶等,都是當代·璞譽為打造健康建築所做的重要升級。

當代·璞譽建築效果圖

BIO親生命健康設備 

作為健康住宅,當代·璞譽絕不僅僅停留在裝修上,而是引入了更多健康設備,構建起品質舒適的健康住宅。 

比如,在公共空間、玄關等區域設置紫外線定時殺毒,中央空調設置靜電過濾器過濾裝置迴風口,有效過濾PM2.5。引入國際一線品牌新風系統,並在入口處增加除菌模塊,通過釋放殺菌因子,減少細菌病毒。全屋採用格力中央空調+菲斯曼地暖組合,同時新風系統配備大體積全熱交換芯體,能夠有效回收溫度和溼度。採用美國百諾肯淨水系統,前置過濾+末端淨水,去除水中99%的細菌及病毒。 

BIO親生命健康社區

在社區公共區域的打造上,同樣遵循親生命、親自然的原則。遊泳池、籃球場、羽毛球場、千米環社區健身跑道等運動場所自是標配。 

難得的是,當代·璞譽擯棄近億元利潤,將155畝住宅用地首層架空,打造成約8.6萬平米,11個「詩經」主題園林,將自然搬進社區中。

當代·璞譽中庭景觀效果圖

同時,在架空層打造了多個功能空間,如具有私密性的多功能影音室,可以舉辦小型派對、文化交流的場所,以及閱讀與藝術空間,為業主帶來豐富的社區生活。 

這些空間的管理將交給綠城物業,結合「詩經」主題園林,綠城服務將為業主打造五大文化生活方式服務,從四點半學堂,到休閒瑜伽、養身素食、長者活動等,予不同年齡段家人以溫馨鄰裡情誼和健康生活方式。

當代·璞譽架空層效果圖

PART2:差異產品滿足「有距離的親密」

據了解,當代·璞譽最新推出的3批次產品,即3、12、14號樓,其中,12、14號樓為133-306平米的BIO親生命大宅,3號樓為57-108平米的BIO親生命小築。 

14號樓為當代·璞譽的「樓王」產品,位於項目中庭位置。小戶型住宅產品在3棟,也是唯一一棟小戶型,但其附帶的裝修、配套、服務等與大戶型產品是相同的。

當代·璞譽樓棟平面示意圖

以57平米產品為例,總價不過100多萬,無論是自己住還是父母住,對於想就近照顧父母,又不想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子女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家人居所買入高端改善盤的機會。

在公共區域的打造上,當代·璞譽也充分考慮了適老性。比如,打造南山有臺長者專屬景觀,設置臺地訓練場、休息廊架等,呵護金色時光;設置長者專屬活動中心,棋牌室、茶藝、書畫等活動區域,豐富生活、助力社交;配置約200平米獨立健康服務空間,引入知名醫療團隊,為業主提供問診、健康管理、康復保健等服務。

當代•璞譽南山有臺景觀效果圖

PART3:配套成熟,業主無需再等

當代·璞譽所處的武侯新城位於3.5環,屬於主城生活圈半徑內,擁有天然的地緣優勢。 

如今的武侯新城,已經進階為成都「豪宅第三極」,作為成都「人產城」一體發展的標杆區域,其國際化都市氣質讓人刮目相看。

智遠大道、武青路等骨幹路網貫穿武侯新城;地鐵3號線、10號線以及在建的9號線、17號線貫通新城核心區域;重點打造的雙鳳橋TOD項目將無縫接駁,快慢相宜的交通路網體系已經形成,交通優勢已然呈現。當代·璞譽一側為3號線武侯立交站,直線距離約100米;另一側則是9號線武青南路站,直線距離約300米。 

於商業而言,體量約11萬方的武侯吾悅廣場、約16萬方的武侯萬達廣場、約33萬方的大悅城,三大購物綜合體,完全可以滿足區域居民的各類購物與休閒需求。而當代·璞譽距這三大綜合體的距離都很近。

當代·璞譽區位示意圖

當代·璞譽周邊共有3所幼兒園、6所小學、4所中學,武侯區第五幼兒園、北二外的幼、小、初三校等校區,步行10分鐘左右便可到達。同時,璞譽業主可直享成都「北二外」系學校,距項目約600米,為K12公辦學校。 

區域分布有華佛國際婦產醫院、武侯區第二人民醫院,米諾娃婦女兒童醫院等公立、私立醫療資源,未來省人民醫院高端分院將在天府芙蓉園南側開建。為滿足業主的健康需求,當代·璞譽社區內還將配備健康中心,方便業主體檢或就醫。

 相對於高新區、天府新區來說,在主城生活圈置業,最大的優勢在於配套已經成熟,不用花時間等待。

寫在最後

總的來說,「人生如尺,貴在有度」。兩代人久處不厭的秘訣,在於保持著「一碗湯的距離」:生活上有界限、有距離;心理上,有聯繫、有守望。既不會因為過度的熱情灼傷彼此,也不會因為過分的疏離涼了心意。 

在當代·璞譽,這樣的產品配置,給了張弛以及許多子女一個可以借鑑的解決問題的樣本。 

兩代人的真心,借著「一碗湯的距離」逐漸拉近。親而有間,疏而有密,才能讓愛不冷卻。互相關心,又能互不打擾,方能其樂融融;互不幹涉,又能相互了解,方能最大限度的感受美好的存在。

幸福不過就是「一碗湯的距離」。

 

相關焦點

  • 在學術界,有一個專屬名詞——「一碗湯的距離」
    實際上,在學術界,它有一個專屬名詞——「一碗湯的距離」。這個由日本學者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家庭親和理論,形容兩代人之間相對獨立又不失親密的距離,被視為最理想的居住狀態,也是構建健康家庭關係場的有效途徑。
  • 幸福是一碗湯的距離!
    最好的辦法就是與父母保持一碗湯的距離。什麼是一碗湯的距離?一碗湯的距離意思就是,子女端一碗湯到父母家剛好能喝,近了太燙,遠了太涼。父母也好,夫妻也好,朋友也好,適當的保持一碗湯的距離,讓各自都有各自的空間,保持一點神秘感,偶爾聚一聚關係更和諧。
  • 父母與子女最佳的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
    2、健康的父母子女關係,應該有一碗湯的距離,意思是指父母與子女的居住距離不遠不近,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好不涼,既方便探望又保持獨立的空間,這就是邊界感。3、一碗湯的距離,其實是心靈的溫度。我們不想太近沒有自我,也不想太遠缺少關懷。
  • 與父母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曾有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一碗湯的距離」的說法,意思是子女的住處和老人的住處離得不太遠,即「煲好一碗湯給老人送去還不涼」為宜。  很多有「眼光」的兩代人住房的形式:一種是在一層同時買兩套房子,老人住小面積的,自己住大面積的,兩家做鄰居;另一種是在樓上樓下,買同樣戶型的,有的直接從牆角的地板上打個洞,把網線扯下去,兩家共用一套網線就行,這樣還省錢。這兩種連單元門都不用出,生活起來非常方便;更多的是在一個小區住,或者不同的小區但比較近,步行十分鐘的距離能到達最合適。
  • 父母和子女「一碗湯的距離」剛剛好
    近七成受訪者主張「年輕人與父母居住距離要近一些,最好住在一個小區」。兩成受訪者表示「願意一同居住」,一成受訪者有意願住在一起,但前提條件是,空間上要滿足一定需要。一碗湯的距離比較合適調查顯示,無論是年輕人或是  中年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距離父母近一些,好盡孝道;而老年父母們則一致表示,既能互相幫襯又有獨立空間最好。
  • 一碗湯的距離,想說愛你不容易
    用公婆的話說,兩家是「一碗湯」的距離。不太近,各有各的空間,免得同在一個屋簷下作息不同習慣不同你爭我搶雞飛狗跳;不太遠,剛剛好的距離,有事情可以互相照應,平日裡可以幫忙做做飯,或者以後幫忙帶帶娃。這點頗合菜菜胃口。再加上公婆廚藝頗精,第一頓飯便俘獲了菜菜。從此,中國好公婆的形象深入人心。
  • 請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此文啟發無數父母,值得一看
    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父母能夠接受與子女間有一定的距離。但距離不太遠,雙方都能互相照顧,還可避免一些矛盾和麻煩。有界限、有距離、有聯繫、有守望,最佳的距離就是「一碗湯的距離」。燉個雞湯,端到孩子家時剛好能喝,近了太燙,遠了太涼。
  • 什麼叫做一碗湯的距離?
    有的老人現在還用過去養孩子的方法對待孫輩,吃飯追著喂,零食隨便吃,作息不規律,成就了很多「小皇帝」「小公主」。看過一個視頻就是這樣,一個小女孩要求家裡所有人必須叫她「公主」,要不然就會大哭大鬧不罷休。最後就是性格不合容易導致矛盾加重。
  • 給父母買房 和我們距離「一碗湯」
    開車不到20分鐘的距離,對她來說也還是太遠了。付出型的母親,怎麼肯遠離工作崗位呢?年齡越大我越感到,情感上媽媽需要我們,甚至超過了我們需要她。  她自己清楚,偶爾也念叨:「世上只有瓜連子,哪裡見過子連瓜。」我也沒有理由笑話她,不出二十年,我對兒子的依賴,可能不會比她對我們的依賴少吧。當媽就不能慎獨耍酷,這很正常。
  • 一個老人的忠告:想要晚年幸福,需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老人給出忠告:想要晚年幸福,不要長江也不要黃河,一碗湯的距離,就夠了。太多怕溢,太少怕不夠如果用一碗水來比喻晚年與子女的關係,那麼水的多少就是最好的形容。孫伯今年65歲高齡,兒女成家,都有各自的幸福。有時候燉了一些湯想送去給孩子,但是不是嫌燙就是嫌涼,說到底,都是兒女不想和父母靠太近,矛盾更多。就像一碗水,多了怕溢,少了怕不夠,但最後,還是不多不少,才是最好。
  • 【心靈雞湯】請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此文啟發無數中老年人
    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父母能夠接受與子女間有一定的距離。但距離不太遠,雙方都能互相照顧,還可避免一些矛盾和麻煩。有界限、有距離、有聯繫、有守望,最佳的距離就是「一碗湯的距離」。燉個雞湯,端到孩子家時剛好能喝,近了太燙,遠了太涼。
  • 網友推崇"一碗湯距離"
    有網友提出「一碗湯距離」———不和老人住一起,但住得很近,一碗熱湯端過來都不會涼。  交房尚早 住哪兩人有分歧  網友「又怕冷又怕熱」在帖中寫到:他和女友都是80後獨生子女,家在本地,一直都是各自住在自己家中。距離結婚的日子越來越近,但購買的房子交房還早。原本,他想結婚後,小兩口先和他父母住一起。
  • 「一碗湯」的距離,是孩子和父母之間能夠保持得最好的相處模式
    看到這樣一句話,與父母保持最好的關係就是「一碗湯」的距離,這「一碗湯」的距離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一碗湯」從自己屋裡端到父母那裡的時候,湯還是溫的,還沒有涼,這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那麼和父母分開住,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既離得近又分得開,有需要又可以彼此照料,父母可以幫子女搭把手,子女在父母需要的時候也可以過去幫助一下。忙完回到家,各自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過著各自的生活,和諧而安詳。
  • 一碗胡辣湯引發的分手。男女分享一碗湯怎麼就曖昧了?
    我會把男朋友的頭摁到湯裡」。一碗胡辣湯,至不至於?年輕情侶和老夫老妻,都會介意「一碗湯」我們將題目從楊紫擴展到伴侶雙方,以「另一半和其他人分享一碗湯,也不介意勺子混用,你介不介意」,對身邊不同年齡段的情侶/夫妻,做了一個小調查。被調查者有:4對在校大學生情侶,年齡為20~23歲;兩對30歲左右的新婚夫婦;兩對40歲以上的夫妻,婚齡均有20年+。
  • 父母對子女最好的愛,是一碗湯的距離
    父母和子女最好的距離,就是一碗湯的距離,平時各過各的生活,子女需要他們了,隨時都出現在他們身邊,無條件的支持,給他們一個愛的港灣,做最堅實的後盾!你來駐足,我來傾聽!歡迎關注@子薇花開並留言哦!
  • 為你重構「一碗湯」的距離,Tempo檀公館,臻選子母房戶型推薦!
    我們之前常說,兩代人居住的最佳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即從一家端一碗湯到另一家,湯本身還是熱的。這裡面折射的,一是能彼此照應,二是又具備獨立性,基本也就是同小區居住的概念。在Tempo檀公館這裡,這「一碗湯」的距離,將被重新定義:與其還需要走著把湯端過去,不如一個屋簷下隔房而住。打開門就變成超大兩居,一家人在大客廳裡其樂融融;關上門就變成兩戶一室獨居,個人隱私空間得以保障。
  • 相比「四代同堂」,人們更嚮往「兩扇門,一碗湯」的家庭
    理想家庭模式:「兩扇門,一碗湯」傳統中國社會的家庭理想是大家庭,「四代同堂」是一種最高理想,這既是家庭和諧的象徵,也是老人長壽的象徵。但是,大家庭更多是上層社會的家庭模式,對普通人來說,小家庭一直是主流。在現代中國社會,人們似乎更嚮往「兩扇門,一碗湯」的居住模式。
  • 納雍一家三代人堅守40年 只為做好「一碗麵」
    納雍一家三代人堅守40年 只為做好「一碗麵」 發布時間:2020-09-30 19:06:26      來源:畢節日報
  • 「一碗湯的距離」彼此受益!已有一些父母兒女搶先做了!
    兩代人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是網上流傳的一個說法。字面上理解就是燉個湯,端到孩子家時剛好能喝,近了太燙,遠了太涼。從心理上也是如此,尊重孩子。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兒女已經找到了保持彼此合理距離的良方。兩代人保持合適的距離對彼此都很重要。叔叔和嬸嬸年逾六旬,兩個女兒都嫁到市外去了,唯獨的一個兒子在本地工作。為了自己的養老事宜,老夫妻倆早早謀劃,著實費了不少心力。
  • 讓父母「老有所依」:「一碗湯的距離」受到老人與子女青睞(二)
    那麼生活中,有沒有一種,能讓老人老有所依,又能滿足距離感的養老方式呢?記者調查發現,老人和成年子女就近居住,方便養老的方式漸漸興起,不少老人說,和子女就近居住「既有獨自的生活又能彼此照顧」。如今分開住,也離得不遠,一個小區裡距離不過幾十米遠。他們和兒子實際上過的是一種同吃不同住的生活。陳娭毑說,兒子兒媳是雙職工,工作比較忙,孩子放學便由她代為照料。每天晚飯後,他們一家子就回到自己的住處。對於這種每天既能見到孫子,又不被兒孫限制的生活陳娭毑很滿意。在走訪中記者發現,子女和父母相距不遠,同吃不同住的現象在我市還比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