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雍一家三代人堅守40年 只為做好「一碗麵」

2020-12-17 貴州網

納雍一家三代人堅守40年 只為做好「一碗麵」

發布時間:2020-09-30 19:06:26      來源:畢節日報

  「第田麵條」加工廠一角

  秋日,納雍縣百興鎮的街道上,陣陣麥香撲鼻,麥香來自街道兩旁的麵條加工廠(作坊),加工廠(作坊)前掛滿的麵條,成了一道風景,一個產業。

  坐腳村「弟田麵條」加工廠裡,老闆蔣弟田身著工作服,穿行其間。雖年逾五旬,但他仍堅持在生產一線,指導工人加工生產,查看用料和麵條質量。

  百興鎮自古就是「糧倉」,農民一直有種小麥的傳統,當地所種的小麥品種叫阿波阿麩,俗稱「光頭麥」。「光頭麥」品質好,用這種小麥生產的麵條味道純正,名聲在外,百興麵條因此成了當地的主要產業。

  百興鎮的坐腳村,因地理區域優勢,一直以來都是麵條加工廠較集中之地,現有麵條加工廠(作坊)30餘家,大多是電力加工,但在數十年前,生產卻靠「水推磨」。

  40年前,蔣第田的父母就在坐腳村的河邊建了麵條加工作坊,利用水的衝力帶動風車,風車帶動石磨加工麵條,當地人把這種生產方式叫作「水推磨」。當時,蔣弟田才十來歲,父母常常告訴他:「必須做純麥子的、質量好的麵條。」

  「水推磨」靠水「吃飯」,雨季生產,旱季停工,日均產量100公斤左右。後來,水流逐漸變小,帶不動風車,沒幾年時間,蔣弟田父母的加工作坊便停工了。

  到了蔣弟田近20歲時,能挑「大梁」的他接過「接力棒」,將自家樓房改裝成第田麵條加工廠,鼓勵其二弟蔣第志、大哥蔣第春一起幹,弟田麵條加工廠增至3個。

  「必須做純麥子的、質量好的。」父母的「生意經」成了第田麵條的信條,多年的品質堅守和良好口碑,成就了該廠在六盤水、畢節、貴陽、納雍等地有了30餘個分銷點,年銷售麵條35萬餘公斤,年產值近560萬元左右。

  納雍縣曙光鎮的李祥虎,從事批發零售、代銷第田麵條已有十二年,「每月能賣400至500斤,都是回頭客,顧客都說這麵條口感好。」

  前些年,家住貴陽的王曉娟經常吃弟田麵條,後來遠嫁美國,也忘不了弟田麵條的味道。她打電話給蔣第田,要買麵條,蔣第田只能通過國際快遞,給她寄了25公斤麵條。

  「這條路能走這麼多年,靠的是質量和誠信。」蔣第田說。

  產銷兩旺,弟田麵條加工廠吸引了周邊10人就業,曙光鎮長田村木橋組的貧困戶安飛就是其中一位。

  「我丈夫臥病在床,我白天來上班,晚上照顧他,一個月能賺2000多元錢,既方便又划算。」談到這份工作,安飛很滿意。

  如今,40年過去了,時間改變了一切,水磨變成了電機、作坊變成了工廠、少年變成了中年,唯一不變的是那股麥香,是第田麵條的鄉愁味。

  現在,蔣弟田的侄兒蔣光華開始接手弟田麵條加工廠,同時接手的還有弟田麵條的信條:「我要傳承老一輩的工匠精神,做優質苗條、良心麵條。」

  蔣光華說,他將計劃成立公司,建立現代化廠房,擴大麵條生產規模,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百興麵條,滿足市場需求。

  以工匠精神做面,以產品質量立業,蔣弟田一家三代人的堅守,40年的專注,就為讓顧客吃上一碗「好麵條」。

相關熱詞搜索:麵條 加工廠 作坊 貴州網

相關焦點

  • 蘭州牛肉麵:一碗麵40年的傳承蛻變
    一碗麵40年的傳承蛻變40年來,蘭州牛肉麵就從一種單純的小吃,蛻變成蘭州餐飲產業中舉足輕重的品牌,也成為蘭州的一張名片。正是一代又一代傳承人的堅持,蘭州牛肉麵正在從家庭作坊向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國際化邁進,藉助改革開放的東風和「一帶一路」建設,每一位蘭州人對於牛肉麵最大的感觸,就是日新月異的改變。馬學明、馬有布、馬汀三位牛肉麵從業者,見證了蘭州牛肉麵40年發展歷程。
  • 開了40年的半天豬耳朵面,澆頭比面還好吃,只在重慶大坪這一家
    今天要介紹的在重慶大坪是沒人不知道的一家店:開半天豬耳朵面光聽這名字就知道了它的銷售模式,原來只開半天,只是現在因為客流量較多就改為全天了,地址:重慶市渝中區長江二路123附1-3號(近馬家堡人行天橋)據說這家是重慶小面排行榜上的一家,湊巧路過就試了試,就在路邊,招牌大,一眼就看到了,豬耳朵是招牌吧,吃著薄嫩,脆骨嚼著脆,味道不錯,五塊錢一碗。
  • 阿富牛肉麵:三代人的傳承與創新
    一碗牛肉麵,歷經三代傳承與創新  店主人吳來府是蘭溪人,他家的面與老牌蘭溪牛肉麵實屬一脈相傳,卻因自吳家祖父輩起便開始揣摩這一碗牛肉麵,歷經三代傳承與創新,由此而生另一番獨特風味。9年前,吳來府從蘭溪農村來金華開店創業,致富是很多農家人最淳樸的願望,吳來府便取了自己名字的諧音「富」給小店命名,從此,金華市區便多了這麼一碗金華人津津樂道的「阿富牛肉麵」。  初來金華時,吳來府也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可沒想到日漸生意紅火,且經久不衰,只江北一家店一天就能賣掉六、七百碗,消耗三百斤面,四、五十斤牛肉,而後吳來府便在江南義烏街開了分店。
  • 800餘家店年營業額30億元 「李先生」用一碗麵溫暖國人40年
    「李先生牛肉麵大王」用一碗麵陪伴國人40年匠心40年 匠人「李先生」提起李先生牛肉麵大王,很多人自然而然的就會將它和康師傅、味千拉麵、和府撈麵等品牌放在一起比一比。他也終於明白為何舅舅開一家店要花費如此巨資:沒有先進的設備,沒有先進的理念,這碗面的純正品質難以持久。改革開放後,國內經濟復甦,李北祺先生決定回國投資,於是就在北京東四西大街開了第一家門店。上世紀90年代,牛肉麵大王在國內蓬勃發展。
  • 夫妻倆開了13年拉麵館,一碗牛肉麵只賣十塊錢,網友:能賺錢嗎
    小區門口有一家蘭州拉麵,店主是兩夫妻,他們在這做了13年的拉麵了。在小區裡,像這樣的「夫妻店」還有很多家,但沒有一家能一直經營下去超過10年的。店主王叔,13年前還是小王,26歲的他充滿青春熱血,從最基礎的洗碗開始學習,勤勤懇懇地學習拉麵,不摻雜任何浮躁和功利,一心只想著掌握這門手藝。
  • 昆明華山南路這家百年老店的故事——三代人的堅守
    位於華山南路的寶翰軒作為一家百年字畫裝裱修復店,如今依舊在堅持那一份手工技藝,靠的就是一家三代人兢兢業業的堅守和傳承。託畫芯、託料、晾曬、方裁、鑲嵌、磨畫,一副看似簡單的字畫裝裱,背後卻隱藏著64道複雜的工序。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拓"和"裱"兩大工序。"
  • 臺灣人最愛吃的天價牛肉麵 26年用心做一碗麵
    臺灣人最愛吃的天價牛肉麵 26年用心做一碗麵時間:2016-04-21 19:34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灣人最愛吃的天價牛肉麵 26年用心做一碗麵 店老闆王聰源和他兒子王尹奇為記者演示一碗2000元的牛肉麵怎麼製作出來。
  • 鮑魚面一碗只賣8元 因太便宜老闆屢遭投訴
    昨日,位於文殊坊的一家名為「紅燒鮑魚面」的麵館被成都網友推上了風口浪尖。這裡所賣的紅燒鮑魚面,不但保證每碗面裡都有一個8頭鮑,價格更是低至15元一碗,這引發了許多網友的質疑。「鮑魚貨真價實,只因為賣得太便宜,我們都遭投訴好多次了。」店主朱利茄倍感委屈。鮑魚面咋這麼便宜?
  • 一碗麵「潑」出的幸福生活
    原標題:一碗麵「潑」出的幸福生活   火紅的辣椒麵覆蓋在一指多寬的面上,熱油一潑,「嗞啦——」滿屋撩人的香味,帶著一種過日子的爽快,嫋嫋飄散開來……這樣的一碗油潑麵
  • CNN:世界最貴牛肉麵在臺灣 一碗「元首牛肉麵」兩千元
    【觀察者網 編譯/趙可心】一碗牛肉麵多少錢?臺灣一家牛肉麵店,最貴的一碗要賣到10000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000元),還要提前預約。 9月11日,CNN在報導中稱,這家牛肉麵店提供了世界上最貴的牛肉湯麵。
  • 蘇州人的一碗麵
    蘇州人的一碗麵是有歷史傳承的。歷史上的蘇州是達官貴人的退隱之地,文人薈萃。他們把「風雅」二字揉成了花瓣化作了深巷中的清風。而世上最大的風雅就是把是把俗事做到極致的優雅。因此,蘇州人做的一碗麵,精緻程度恰如蘇州園林裡廳堂陳設中的盆景。蘇式盆景樁、盆、幾三者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呈現的。
  • 60年只做一碗麵!眾明星為他打call、這家傳說中的面終於來濟南啦
    老 張 牛 肉 面!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明星大咖男神女神們愛吃這一碗老張牛肉麵呢?大萌不禁陷入了極盡的沉思和探索...1958年,川籍老兵張順退伍後,在臺北街頭支起一個麵攤,傳承家鄉手藝融入創新方法,發明了第一碗臺式番茄牛肉麵,這一碗麵,至今傳承三代,一做就是60年。
  • 一碗只為兩個女人做的紅燒牛肉麵,再貴也值
    一碗只為兩個女人做的牛肉麵,再貴也值。這是一碗張先生牌的牛肉麵,驚豔的不是配色而是獨一無二的口感。天轉冷了,牛肉漲價漲到沒天際,牛雜從32元漲到47元。想著冬天是身體養藏季節,吃些牛肉增加能量,咬咬牙買了一斤多。燉完也可以給無肉不歡的老太太吃一碗。
  • 【志願者手記】鄭文芳:納雍歡迎你
    5月10日,在2014中國(京山)觀鳥節上,寸草心與張家灣補作小學籤約了「寸草心全國推廣項目學校」。毋庸置疑,張家灣補作小學的生態道德教育之路在寸草心介入之前便已經開始了。除了張家灣補作小學校委會班子的努力外,在這背後,納雍縣林業局也起到了重要的推手作用。這是到納雍之後才知道的事情。三天之後,我的課程結束了。
  • 一碗麵68,面只值18塊,明星效應50塊
    最近幾年很多明星都做起了餐飲生意,比如韓寒的餐廳「很高興遇見你」,薛之謙的串串店「上上籤」,陳赫的火鍋店「賢合莊」。早些時候蘇有朋也開了一家麵館,開業之初門庭若市,吃飯都得排隊。「一碗羊肉麵68,那個面最多只值18塊,明星效應50塊。」這是我朋友的原話,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兒呢?一起來看看吧!上圖是一碗羊肉麵,價格是68塊錢,碗裡除了麵條之外,還有羊肉和蔥花,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配菜了。而下圖是一碗豬蹄面,比較良心,除了豬蹄之外,還帶半個雞蛋,看上去豐盛很多,價格是58塊。
  • 中國翻譯家羅念生一家三代接力 只為做好一件事
    《羅念生全集》收集了他一生翻譯的大部分古希臘抒情詩和散文。文章中特意寫道,「中國翻譯家羅念生一家三代致力於希臘文學、戲劇的翻譯和研究,為增進兩國人民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   羅念生的故鄉是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羅念生與他的兒子羅錦鱗、孫女羅彤,一家三代都致力於中希文化交流。   11月12日,遠在北京的羅錦鱗聽到鄉音,欣然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將三代人、跨越了近一個世紀的故事娓娓道來。
  • 堪稱恐怖的日式拉麵:50隻蝦做一碗麵!蘭州拉麵你還好嗎?
    蝦味拉麵在西新宿,有一家主打蝦味拉麵的店。湯頭自然是鮮蝦熬製,一碗麵端上來,就能看到叉燒肉和醃雞蛋,店主堅持用大紅色的面碗,有很粗和細兩種面型。店名:一幻地址:東京都新宿區西新宿 7 丁目 8-2 福八ビル 1F3. 金槍魚拉麵最近幾年,金槍魚在國內一直很有市場,但想吃到最正宗的日式金槍魚,還得去趟日本。
  • ...關中風情全國散文大賽西安頒獎《一生做好一碗麵》《岐山火補...
    來自陝西年過80歲高齡的老作家徐嶽《一生做好一碗麵》及90後女作家馬婷的散文《岐山火補》摘獲特別獎及金獎,評委會一致認為,兩件大獎作品題材獨特、語言樸實、生動,富有哲思和禪味,特別是細節處理非常細膩、獨到。借用已故著名作家陳忠實老先生的話:文學依然神聖,《一生做好一碗麵》《岐山火補》獲獎可謂眾望所歸。三輪評選產生特別獎和金獎。
  • 楊青山一家三代人傳承紅軍精神
    原標題:楊青山一家三代人傳承紅軍精神1954年楊文聰的兒子出生後,為了讓其繼承先烈遺志,特取名「青山」。楊家與紅軍的淵源要追溯到1934年12月,紅二十五軍北上由豫入陝於9日開進了庾家河,不久就在楊家的「春茂永」藥鋪裡召開了省委第18次常委會,會議改中共鄂豫皖省委為鄂豫陝省委,並作出了創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決定,會議中途敵人突然來襲,隨後就出現了著名的庾家河戰鬥。
  • 講述一碗牛肉麵的故事:一家小麵館如何年賺130萬
    記得前兩年,我和原同事經常到公司旁邊的一家小麵館去吃飯(避免廣告嫌疑就不說具體名稱了),吃的次數多了,漸漸發現,自己如果沒有什麼其他想吃的,轉來轉去就去他家了。為啥呢?原來啊,這家的牛肉麵特別的實惠,20元一碗,量非常大,牛肉絕不少於5大塊,難得的是味道還很好,雖然比不上大飯店35元一碗的,但日常吃絕對滿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