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田麵條」加工廠一角
秋日,納雍縣百興鎮的街道上,陣陣麥香撲鼻,麥香來自街道兩旁的麵條加工廠(作坊),加工廠(作坊)前掛滿的麵條,成了一道風景,一個產業。
坐腳村「弟田麵條」加工廠裡,老闆蔣弟田身著工作服,穿行其間。雖年逾五旬,但他仍堅持在生產一線,指導工人加工生產,查看用料和麵條質量。
百興鎮自古就是「糧倉」,農民一直有種小麥的傳統,當地所種的小麥品種叫阿波阿麩,俗稱「光頭麥」。「光頭麥」品質好,用這種小麥生產的麵條味道純正,名聲在外,百興麵條因此成了當地的主要產業。
百興鎮的坐腳村,因地理區域優勢,一直以來都是麵條加工廠較集中之地,現有麵條加工廠(作坊)30餘家,大多是電力加工,但在數十年前,生產卻靠「水推磨」。
40年前,蔣第田的父母就在坐腳村的河邊建了麵條加工作坊,利用水的衝力帶動風車,風車帶動石磨加工麵條,當地人把這種生產方式叫作「水推磨」。當時,蔣弟田才十來歲,父母常常告訴他:「必須做純麥子的、質量好的麵條。」
「水推磨」靠水「吃飯」,雨季生產,旱季停工,日均產量100公斤左右。後來,水流逐漸變小,帶不動風車,沒幾年時間,蔣弟田父母的加工作坊便停工了。
到了蔣弟田近20歲時,能挑「大梁」的他接過「接力棒」,將自家樓房改裝成第田麵條加工廠,鼓勵其二弟蔣第志、大哥蔣第春一起幹,弟田麵條加工廠增至3個。
「必須做純麥子的、質量好的。」父母的「生意經」成了第田麵條的信條,多年的品質堅守和良好口碑,成就了該廠在六盤水、畢節、貴陽、納雍等地有了30餘個分銷點,年銷售麵條35萬餘公斤,年產值近560萬元左右。
納雍縣曙光鎮的李祥虎,從事批發零售、代銷第田麵條已有十二年,「每月能賣400至500斤,都是回頭客,顧客都說這麵條口感好。」
前些年,家住貴陽的王曉娟經常吃弟田麵條,後來遠嫁美國,也忘不了弟田麵條的味道。她打電話給蔣第田,要買麵條,蔣第田只能通過國際快遞,給她寄了25公斤麵條。
「這條路能走這麼多年,靠的是質量和誠信。」蔣第田說。
產銷兩旺,弟田麵條加工廠吸引了周邊10人就業,曙光鎮長田村木橋組的貧困戶安飛就是其中一位。
「我丈夫臥病在床,我白天來上班,晚上照顧他,一個月能賺2000多元錢,既方便又划算。」談到這份工作,安飛很滿意。
如今,40年過去了,時間改變了一切,水磨變成了電機、作坊變成了工廠、少年變成了中年,唯一不變的是那股麥香,是第田麵條的鄉愁味。
現在,蔣弟田的侄兒蔣光華開始接手弟田麵條加工廠,同時接手的還有弟田麵條的信條:「我要傳承老一輩的工匠精神,做優質苗條、良心麵條。」
蔣光華說,他將計劃成立公司,建立現代化廠房,擴大麵條生產規模,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百興麵條,滿足市場需求。
以工匠精神做面,以產品質量立業,蔣弟田一家三代人的堅守,40年的專注,就為讓顧客吃上一碗「好麵條」。
相關熱詞搜索:麵條 加工廠 作坊 貴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