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周羽) 7月3日,記者從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文山州專場上獲悉,2015年以來,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貧困人口從65.02萬人減少到5.86萬人,貧困村從819個減少到59個,文山、硯山、西疇、麻慄坡、馬關、丘北、富寧7縣(市)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0.12%下降至1.83%。
據文山州委副書記、州人民政府州長張秀蘭介紹,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文山州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標準,聚焦脫貧目標,全面補齊短板。在補齊產業就業短板方面,文山州通過重點發展三七、果蔬、茶葉、畜禽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快發展萬壽菊、食用菌、生薑等區域小眾特色經濟作物,80%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產業扶貧增收;紮實開展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扶貧,轉移就業率達82%;積極開發農村公共服務崗位,建設鄉村就業扶貧車間,安置4.3萬貧困勞動力就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人均收入從2016年的8403元上升到2019年的11133元。
在補齊住房、醫療、教育、供水等民生保障短板方面,文山州實施農村危房改造21.7萬戶,3.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進安居房;全州8個縣級醫院、104個貧困鄉級衛生院、819個貧困村衛生室建設全面達標,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全覆蓋,貧困患者政策範圍內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達91.09%;實現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6.22%。建立了各學段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體系,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33.37億元,資助困難學生470.89萬人次,因貧窮而上不起學的情況將不再出現;實施1946件自流飲水工程、15405件小水窖工程、1113件小水井工程,全州農村集中供水率達86%以上、自來水普及率達85%以上、水質合格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破除了貧困群眾的飲水難題。
在加強物質扶貧的同時,文山州力推扶貧先扶「志」和扶「智」,實現高質量穩定脫貧。文山州通過把文山人民創造的「西疇精神」作為強大內生動力,成立遍布鄉村的講習所,積極推進「五分錢工程」「幸福超市」建設,組織開展具有文山特色的「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實踐活動,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通過建立健全產業增收、群眾素質提升、鄉村治理等長效機制,做強產業支撐,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的生產生活習慣;全力推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推進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建設文明鄉風;堅持黨建扶貧雙推進,不斷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帶領農民致富、維護農村穩定、推進農村發展方面的能力和作用,探索出「黨支部+扶貧車間」「黨支部+產業」等脫貧模式,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示範帶領貧困群眾堅定脫貧信心,找到脫貧路子,感恩黨的實惠。
轉載請註明來源《民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