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寫在2020年這個父親節
文/姚志芸
(當您打開這篇文章時,感恩在我心。在浩瀚的網絡裡,姚志芸堅持正能量的寫作,或許微不足道,但您的關注和留言支持就是小編的全部動力。)
父親越來越老,頭髮灰白了,轉眼間父親已經快70歲了。歲月的無情不會給任何人留下溫柔,一時間我害怕自己老去,更害怕父親老去。網上曾流行一句話,但願你努力賺錢的速度能趕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或許我應該更坦然一點,因為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從內心害怕自己賺錢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父親老去的速度。
初中讀書時,那時候生活條件稍微好一點了,記得當年學校裡混日子的人很多,不好好讀書,在社會上認幾個混社會的大哥,就開始作威作福。讀初一那年,一個初三的胖女生是學校的老大,雖然胖但長得很可愛,都說她有好幾個防化團的兵哥哥當靠山。於是,低年級的女生幾乎都被她訛過錢。
兩塊,五塊,十塊是經常的事…也不知道為什麼原因,或許是年齡小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也或許是自己那顆虛偽心作祟,幾乎所有人認為被訛錢不能自己解決,如果告訴父母或者老師是沒有本事的事,只有沒有本事的人才當一個告狀的小人。最後,被訛錢的同學就當錢丟了,只要不是常來訛也就漸漸接受了,反正被訛的又不是一半個人。
終於有一天輪到了我,她問我要10塊錢。原因很簡單,就是看我不順眼。我說沒有,她和她的幾個同夥把我堵在了樓道裡,從我身上摸出來5塊錢,拿著錢囂張的在我臉上揚了揚,一副趾高氣昂勝利者的姿態。我被狠狠的羞辱了,內心十萬個三個字奔騰而過,我只想著報仇,這氣受得太窩囊了。
隨後我也加入了混的行列,幼稚的我以為自己混好了,別人就不敢欺負我。為了顯示自己的不一般,老師說話我故意頂嘴,英語老師讓我讀單詞,我故意亂發音,物理老師讓我讀電流歐米伽怎麼讀,我故意讀皇阿瑪,體育課上穿高跟鞋…叛逆的我在想混好的思想下像脫韁的野馬,一下子成了別人眼裡的壞孩子,語文老師拿著戒尺怒罵我朽木不可雕也,因為考試威脅抄別人的卷子,我的試卷被貼在了學校的大門口…而我在自以為是的混,白白糟蹋了我的三年初中。雖然認了很多弟弟妹妹,也認了很多哥哥姐姐,那個胖胖的女生再也沒敢找我,把曾經拿走的5塊錢還了回來,就這5塊錢斷送了我本該好好奮鬥的三年初中。那年中考我考了225分,離500多分的錄取線差了太多太多。當年一起混的同學都輟學回家,男生打工的打工當兵的當兵。女生打工的打工結婚的結婚。
一個叛逆不聽話的小太妹,所有人都放棄了我,認為補習都不見得有什麼用。而我的父親沒有放棄我,果斷的交錢讓我去補習。野慣的心怎麼可能收回教室,心被花花世界沾染了心思就複雜了,想把心收回來讀書談何容易?雖然自己曾混日子但是一直喜歡看書,書讀了不少,於是父親鼓勵我寫,一次偶然的機會,學生天地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
說實話我真的的既興奮又開心,一下子找到了歸屬感,後來有個文學社讓我交六十多說重點培養我,給我發採訪證和記者證。現在想來這無非是收費的一種噱頭,60多塊錢在2002年還是筆不小的費用,但父親背著我交了。當學校門衛通知我取信時,當全班同學羨慕我有記者證和採訪證時,我突然覺得還是學習比混好太多了,引人注目的方式原來不止混社會這一種。
接下來的日子我努力學,再次中考後我離錄取分數線又差了些。開學前,父親讓母親帶著我去了一趟北京,說小小的縣城有什麼可混的,看看外面是世界或許眼界會寬一點。這趟北京讓我發現老家的落後和小,讓我有了走出去的衝動,雖然到現在都沒能走出老家,但當年的北京行的確改變了我的看法和世界觀。那個年代,只要你願意讀書,只要不是差的太離譜,交錢就能上,於是我交錢去讀高中了。課程跟不上,我主動要求補課,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都開補,家裡的錢像流水一樣往外淌。家裡並不是很有錢,很多時候我記得母親做點肉讓我一個人吃,自己和父親就著饅頭吃鹹菜。
錢是有限的,但父親想讓我讀書的心從來都沒有改變過。有親戚說女孩子讀書了也是要嫁人的,何必花那麼多精力讓她讀,不如送去學個手藝。也有朋友勸父親,現在社會好讀不讀書都不至於餓肚子……現在細細想來,如果沒有父親的堅持,就不會有今天的我,或許我和很多同學一樣,早早結婚生子,早早的步入社會的底層。
讀書,到底為了什麼?
初中畢業的父親不懂,但他懂讀書可以讓我有機會選擇更好工作和謀生手段。我越來越大,父親也越來越老,每每有好吃好用的東西時,我總能想起當年父親和母親就著鹹菜吃饅頭的場景。我一個人吃不下去,一家人一起吃我才能吃得心安理得。生而為人,誰不願意吃好的用好的?但為了叛逆姑娘的讀書路,父親情願一直吃饅頭鹹菜也要把錢拿來讓我補課,讀書,多讀書。
現在的我早已經不怕天黑了,有時候加班回家晚了,路燈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我覺得自己又成了孩子,三年的高中晚自習都是父親陪著我一起渡過的,一出校門總能看見接我下自習的父親,那一幕幕總是湧上心頭,我永遠都忘不了我在老師家補課,樓下踱著碎步哈著熱氣搓著手等我補課的父親。今天的我怎能不感激父親的恩情?大學畢業的我也想遠走他鄉,離開老家這個小小的縣城。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我還是沒能離開我的老家。到了30多歲,自己拉家帶口才明白,父母在不遠行的真正意義,父母在家就在,更希望自己老去時,父親能慢一點老去,自己60多歲時還能喊一聲爸爸。
【原創作品】敬請點擊頭像關注,作品持續更新,非常喜歡您的認可歡迎朋友的點讚留言。用古色生香的詩韻點綴平淡的生活,拿抑揚頓挫的文字,給生命注入激情!
原創作品,各平臺同步發布,未經容許,請勿轉載!網絡配圖,圖片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