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羅曼史——上海季風書園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上海思考樂書店是因此得名嗎?
位於上海地鐵陝西南路站地下過道的季風書園,在與物業的合同到期後,因現在的租金價格與十年前不能同日而語,所以這個深受滬上讀書人喜愛的人文書店,面臨關門的危險。最新的消息是,物業已表示會給季風書園續約「優先權」,季風書園董事長嚴博非為了保住這個上海文化地標,也願意利潤最小化,只要能夠保本經營就可。
一家書店的生存問題引起媒體關注,並有超過1500人在網上自發發起「捍衛季風書店」的行動,不可謂不讓人感動。但在這個高度物化的時代,所有需要「捍衛」的事物,都遮掩不住其缺乏生存根基的本質。我們能想到季風書園最樂觀的結果是,物業抵抗住了其他商家高額租金的誘惑,毅然以最低的價格將經營場地租給季風書園,但這就意味著小眾書店的前景一片光明嗎?
杭州的江郎書店和三聯書店倒閉,「楓林晚」在去年撤出鬧市區;成都的「卡夫卡」書店倒閉後,曾有多個試圖延續「卡夫卡」血統的人文書店湧現出來,但最後都紛紛「凋謝」,用「承受不住租金價格上漲」一言而蔽之,顯然是令人難以信服的。小眾書店關閉的背後,還有著人文類圖書讀者群萎縮、公眾閱讀趣味轉向網絡、紙質圖書閱讀率持續下降、人文圖書定價偏高、網絡書店打折銷售衝擊等諸多促因。
你可以說人文書店的生存艱難是一種悲哀,但卻不能忽略人文書店的被冷落乃是大環境使然。傳統圖書出版種類更多地集中在那些沒有多少營養價值但卻暢銷的圖書身上,作為本來就邊緣的小眾書店,受到衝擊在所難免。
人文書店有必要非得開在鬧市區麼?真正的愛書人,他們在意書店的環境會比書店的位置要重要得多。比如,單向街書店萬達店,開在了臨街的地下室,而地上,則是很有味道的咖啡館,環境寬敞、明亮、安靜,舒適度很高,很適宜在這裡選書、看書、聚會和休息。這個書店,讓我看到未來有生命力的人文書店的希望。
多元經營或許是人文書店的唯一出路。首當其衝的,這些小眾書店要搬離鬧市區,節省下來的資金,可以擴大這些書店一直比較侷促的營業面積。然後在如何提供更多服務上下工夫,比如書店和咖啡店混開,比如用良好的環境吸引一些文化活動和藝術沙龍在此舉行,比如拓展一下經營範圍讓書店兼具畫廊功能……不要擔心多元經營會影響到書店的純粹性,事實上只要在細節多下點工夫,顧客自然能從中清楚地感受到人文氣息,繼而喜歡和依賴上人文書店。
更多文化內容請點擊>>
下一頁:北京單向街書店
特別策劃:
《金瓶梅》系列一:西門慶發家的兩大秘訣
《金瓶梅》系列二:暴發戶西門慶的「吸金術
重點推薦:
紐約愛樂樂團在平壤看到了什麼?[組圖]
日本怪食談:尿和糞便也可成飲食?
湘西趕屍真相 臺媒圖解探秘[組圖]
香豔雙乳峰:世界上最大最美的「乳房」
《畫皮》的鬼怪文化:中國為何盛產女鬼?
西方性生活諷刺漫畫欣賞[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