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雙關語一直被視作一種修辭手段或文字遊戲,學者們以往多從結構、語用、美學等角度對其進行研究,但幾乎很少有人關注其認知加工的神經機制。隨著對非字面語言如隱喻、幽默、習語、反語等加工機制研究的深入,一些學者對雙關語這個「古老」的話題產生了新的研究興趣。他們利用事件相關電位、功能磁共振成像、眼動追蹤等技術,開創了雙關語認知的腦機制研究先河。儘管當前雙關語認知加工的神經機制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還遠遠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然而從當前有限的研究中仍可看出,成功理解雙關語並體會其幽默效果的關鍵在於雙關語兩種詞義的成功通達和維持,其中最大的影響因素是語境和詞義使用頻率;在此過程中,左腦的語言加工優勢在前期起到了語言加工的主導作用,但在後期的語義—語境整合以及幽默體會等環節中,右腦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1.王小潞,女,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授,澳大利亞西雪梨大學人文與傳媒藝術學院兼職教授,主要從事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等方面的研究; 2.鄭偉,男,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等方面的研究。本文載於《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
雙關是社會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語言現象, 尤其是在商業廣告、文學作品中有著廣泛的使用。如某蚊香品牌的廣告詞「 默默無蚊(聞)的呵護」 ; 又如, 在莎翁經典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中, 一向風趣的Mercutio在身受重傷之際還不忘調侃, 稱自己不日就會變成一個「 grave man」 , 該表達在字面義層面表示「 嚴肅的人」 , 但同時也易讓人聯想到「 死人」 的另一種解讀, 因為「 grave」 也有「 墳墓」 的意思, 正所謂一語雙關, 詼諧幽默。
由於雙關現象的複雜性, 學者們對雙關做出了不同定義。柯林斯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將雙關語定義為「 一種利用多義詞或諧音詞巧妙地、詼諧地表達兩種不同意思的用詞方法」。陳望道提出, 「 雙關是用一個語詞同時關顧著兩種不同事物的修辭方式」 。Guidi利用語料庫對15種語言中的雙關現象進行了調查, 並將雙關定義為有意藉助語音手段同時激活兩種詞義的語言現象。結合本文的論述重點, 我們將雙關定義為刻意利用同形或同音的詞語同時表達兩種語義的幽默修辭手法, 而承載和實現該修辭手法的詞或短語稱作雙關語。同時, 按照心理語言學慣例, 根據雙關語的加工通道, 將其分為同形異義雙關語和諧音異義雙關語, 分別簡稱為同形雙關語和諧音雙關語。
雖然學界早有關於雙關語「 言在表, 意在裡」 的論述, 但與其他非字面語言(隱喻、幽默、習語、反語等)一樣, 傳統的雙關語研究多從結構、修辭、認知語用等角度展開, 尤其是利用關聯理論對其進行解釋, 也有學者利用圖形— 背景理論、概念整合理論對其進行分析。而探討雙關語認知加工神經機制的研究卻比較鮮見。儘管如此, 還是有學者率先利用先進的事件相關電位、功能磁共振成像、眼動追蹤等技術, 開創了針對雙關語認知的腦機制研究先河。2007年, Coulson和Severens利用ERP技術, 首次對雙關語的在線加工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 並讓學界重新開始關注雙關現象的研究優勢和價值。到目前為止, 陸續有學者利用不同的實驗範式, 從言語理解、言語產出等角度對雙關語的認知加工機制進行了探討, 並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本文通過Web of Science資料庫, 以「 pun」 作為標題關鍵字進行檢索, 並人工篩選與認知神經機制相關的期刊論文, 得出本文要梳理的英文文獻。遺憾的是, 通過類似的方法, 我們並未在中國知網中找到相應的中文期刊論文。
通過梳理這些文獻我們發現, 目前只有不多的國外學者涉足這一領域的研究, 而且針對的都是印歐語系的拼音語言。為了儘早啟動漢語雙關語認知加工的神經機制研究, 我們有必要總結和歸納國外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據此, 本研究旨在從雙關語語義提取的時間進程和空間表徵上探索雙關語認知加工的神經機制, 主要探討以下兩個問題:(1)雙關語的兩種詞義的通達過程是如何實現的?(2)這一認知過程在神經迴路上是如何表徵的?
通過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 不僅能讓我們對雙關語現象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同時也能為我們解釋整個非字面語言現象提供更進一步的啟示。正如Sheridan等人所言, 含有雙關語的句子(以下簡稱雙關句)具有方法論上的獨特優勢, 即在句子語境保持恆定的前提下, 多義詞可作為其自身的控制條件。McHugh和Buchanan也指出, 雙關是利用相同語境引起雙關語兩個詞義同時激活的語言現象, 這為一些相關課題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如構建詞彙通達模型, 研究大腦的靈活性、工作記憶特性等。
©以上只是作者部分主要論點,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獲取本文pdf 全文以窺全豹。歡迎您分享此文給更多人。
©歡迎您關注此公眾號並將我們的公眾號推薦給更多人,我們的微信ID:
zhedaxuebao,亦可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