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5月29日電(通訊員 馮文欣)5月24日晚,「漢語說」工作坊之「京城印象(Impressionof Beijing)」專場在「雲」上如期舉行,本次活動吸引了來自6個院系、9個國家和地區的10餘名國際生參加。在疫情防控時期,本學期的「漢語說」移步線上,通過網絡搭建起了一座中外學生溝通交流的橋梁,保證中外學生跨文化交流「不斷線」。
本次活動由人文學院2017級碩士生應遠帆擔任中文導師,他從北京美景美食和語言文化入手,帶領身處世界各地的國際生同學雲遊北京。隨後,中文導師引導國際生交流北京的生活記憶,並幫助他們理解有趣的北京話,喚醒了國際生同學們許多對北京、對校園的回憶,也鼓勵大家相互交流防控隔離期間的體驗與期待,中外同學共同度過了一段難忘的「雲上漢語說」時光。
「漢語說」工作坊喚起「京城記憶」
講授分為「北京那些事:從過去到現在」「吃喝玩樂在北京」與「互動遊戲」三個部分。首先,應遠帆通過「你對北京的初印象」「北京與上海的體驗對比」「你印象最深刻的北京話」等簡單的問題,喚起大家對這座城市語言和文化的興趣。隨後,他又從「吃喝玩樂」的幾個方面,進一步引導大家展開對北京生活的回憶與聯想,還通過趣味問答的方式,與同學們交流了來北京學習過程中印象深刻的那些人、那些景和那些事,鼓勵大家在互動中暢所欲言、練習相關的中文表達。
主講導師應遠帆與和國際學生互動
在分組討論環節中,參與活動的10名國際生按照中文水平被分為兩個小組,各組的中文助教結合小組成員的水平組織了討論交流。在初級組,大家圍繞「北京話的特點」以及「如何用北京話進行日常交流」兩個主題,以情景對話、詞彙替換、組內互動等形式進行漢語詞彙與短語的學習。在高級組,國際生們圍繞更加高難度的主題進行了漢語交流,如「在北京印象深刻的事情」「北京當地文化的什麼因素最獨一無二或最吸引你」「在北京遇見過印象深刻的人」等。同學間的互動十分積極,人文學院2019級博士生郝璐璐(Honecz,匈牙利籍)還與大家分享了她在學習京劇過程中的趣事與挑戰。
中文助教張基延、宋丹丹與國際學生們交流學習
在展示分享環節中,國際生們在中文導師的帶領下,用中文與大家分享了自己與北京的故事。清華大學語言教學中心學生Nick(Nicholas Edward Hudzinski,美國籍)和Jorge(Jorge Martínez,墨西哥籍)展示了一段剛剛學會的地道北京話對白。計算機系2019級碩士生劉大為(DavideLiu,義大利籍)和電機系2019級碩士索克蘭(LouySokleang,柬埔寨籍)則與大家分享了在北京求學遇到的挑戰和收穫。中外同學們紛紛表達了對北京、對校園的思念之情,希望能夠早日相聚清華園,再度親身感受這座城市的美好!
中外同學們在本次「漢語說」活動中的合影
清華「漢語說」活動由清華大學研究生會主辦,通過漢語工作坊、漢語橋等多樣化的活動形式,為國際學生和中國學生提供中文為主、英文為輔的漢語交流契機,引領塑造國際生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的風尚。自2019年4月首期工作坊舉辦至今,已開展以「中國美食」「中國家庭文化」「中國網絡流行語」「中國詩歌文化」等為主題的12場漢語工作坊和2場大型漢語橋比賽。本次「雲上漢語說」作為校研究生會疫情期間漢語工作坊開展模式的全新探索,豐富了清華學子在特殊時期的學習生活,為國際生線上參與「第二課堂」學習提供了有力保障。
供稿:校研究生會
編輯:李晨暉
審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