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能給我們帶來什麼?理想的閱讀狀態又包含了哪一些要素?在完成暑期線上閱讀工作坊之後,我們開始思考這些問題。如果把線上閱讀工作坊看作一場共讀活動,我們並不想讓自己的反思僅僅停留在閱讀的書目,課堂的形式等具體的方面。我們也想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在大家心中,一次好的閱讀體驗,應該是怎麼樣的?問題提出之後,參與工作坊的老師們,也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閱讀首先應當是愉悅的。
我們選到了自己想要看的書,不管它是來自於線上的書單,還是線下的空間裡,這本書都成功地抓走了我們全部的注意力。它讓我們聽不見周圍的聲響,徹底投入進去,直到我們翻完最後一頁。這樣的閱讀就像是一次深海的潛水,結束之後,我們才終於把頭從水中抬起來,明朗的陽光照在身上。
這樣的閱讀狀態與「中心思想」無關,與「閱讀技巧」無關,與我們要從裡面學到什麼、懂得什麼都無關。它就是純粹的享受,是我們對於內容的原始渴求。好的作品,也會將自己的全部都無私地給予讀者,也能經受住我們的反覆推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無意地訓練了自己選書的品味,閱讀的視角和解讀的深度。
在本次暑期工作坊結束之後,我們也向參與本次工作坊的孩子和家長們發放了調查問卷,了解他們在工作坊中的收穫和想要提出的建議。我們收到了不少正面反饋,認可我們的選書,肯定我們為孩子們準備的內容。這讓我們感覺到每周一小時的互動時間非常寶貴,也非常值得。當然,我們也收到了很多真誠的建議和想法,包括對書目類型的多元需求,對閱讀與寫作的練習拓展,我們也會在之後的內容設計當中,盡心關照到每一位參與者的需要。
大家不知道的是,作為閱讀的引領者,老師們常常在上課之前、下課之後,討論課堂上孩子們對於內容新鮮的解讀和出其不意的觀點,這證明了在共讀當中,同樣存在「教學相長」。這或許也是閱讀工作坊更深層的意義——不僅僅是書帶給人的滋養,也是人與人的思想,在閱讀之中,相互滋養。暑期結束之後,老師們也寫下了自己的感受和反思,為閱讀工作坊,建構出更豐富的意涵。每一位老師,都用兩三個關鍵詞,表達了自己對於「理想閱讀狀態」的追求。
聯結——這個概念我們在課程中一直強調,它指的是閱讀能力的一部分,在這裡我挪用來說明我心目中的理想閱讀狀態。在讀書時,經常可以從書中的情節,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驗,並且使用自己的體驗,去深入地理解書本。又能通過讀書,對生活有更深入和豐富的思考、理解。
忘我——這個應該不用多解釋。在讀書的時候,完全進入書中的世界,有時候覺得自己成了主人公,有時候覺得自己也在現場,心弦被書中人物的命運撥動,或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更多知識,那是非常獨特而令人著迷的體驗。
持續——一是在開卷時,能擁有——或能使用——大段的完整的時間,去進入書本。二是能在生活中保持閱讀的習慣,每天能閱讀,讀完一本書之後,馬上就尋找下一本書,始終保持閱讀的興致。
許佳老師回憶那些與孩子們觀點碰撞的瞬間:
在閱讀《湯姆的午夜花園》時,大家討論為什麼只有海蒂和約伯才能在花園裡看到湯姆。有一個同學提出的觀點,給我很大的啟發。她說,整個花園裡湯姆所見到的是海蒂慢慢想要展示的,或者說願意展示的。我又覺得海蒂是和湯姆一樣孤獨的。後來海蒂幼年時候在墓地前哭泣的樣子被湯姆看到,海蒂的內心已經被湯姆打開了。也就是說,她認為花園其實是海蒂心中的花園,只展示她想給湯姆看的那部分。這個角度非常有意思。
閱讀《黑夜》,所有同學對猶太人在集中營遭到的非人待遇都感到極其震驚,大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紛紛追問,為什麼納粹黨會做出這樣滅絕人性的事情?我們在課上沒有討論完,還在課後藉助教學平臺的聊天窗口繼續討論。同學們也互相推薦集中營題材的電影,比如《美麗人生》、《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辛德勒的名單》等。
後來閱讀《野性的呼喚》,有的同學把《黑夜》作者記錄的猶太人受迫害的情形,跟巴克遭受棍棒和犬牙的經歷相比較,解釋了巴克性格轉變的內在原因。
關於線上閱讀工作坊這樣的形式,她說:
我們只是在線上講解、討論書本,並不是在線上讀書。書還是大家自己在線下讀的。我們堅持大家讀完了書,再來聽我們的課程、參與互動討論,這樣才能起到好的效果。這個閱讀課程,不是「代替孩子讀書」,不是讓孩子大概聽一聽,知道了書的內容、主題等,知道講解的老師是怎麼理解這本書的,就了結了。這不是我們的目的。
我們既要讓孩子有獨屬於自己的閱讀體驗(讀書一定是自己讀自己的),又要讓孩子在讀完書之後,有很好的針對書本內容的解析和引導,還要給他一個很好的討論環境,讓他和大家分享觀點、獲得啟發。線上線下其實不是很重要,採用線上的形式,也是考慮為孩子節約路上的時間。儘管在線上,大家不能面對面聊天,但是兩個月下來,孩子們和我、孩子們互相之間,也有了默契,結課的時候,大家都依依不捨,因為覺得能在一起這樣談書,真是太開心、太過癮了。這讓我確信,只要孩子能夠完成獨立閱讀的部分,能夠根據我們的提問去思考,線上的形式也會有很強的互動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沉浸——是指讀的過程不受外界環境和自身雜念的幹擾,能夠感到自己在故事裡,與主人公一同悲喜。
有迴響——是指閱讀後還記得這本書基本的故事情節,特別是記得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合上書,還會再想一想,或者樂意與別人分享自己讀到的內容。深知讀書是可以為己所用的。
慄子老師分享了令她印象深刻的一次討論:
討論《我是一隻狐狸狗》的時候,好幾個同學都面帶悲憤地表達自己有多不喜歡這個結局。更有孩子說,老師你知道嗎,我恨這個結尾,我讀到後面就在自己房間裡把書扔在地上。——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善良,也很喜歡這樣濃烈的情緒,這說明他們都在閱讀時達到了「沉浸」的境界。這也讓他們知道,哪怕是一本好書,也可以不被喜歡。我鼓勵大家發散思維,提出和詮釋自己的不同觀點。
還有被學生的觀點激發出全新感受的瞬間:
有一個孩子,特別認真,甚至要畫PPT交作業的那種。在《怪老頭兒》一課的作業中,他寫下了自己對「老頭國」的想法:
「等我60歲了,我也想去體驗體驗沒有老太太存在的世界!呵呵呵。老頭國的人能長生不老活1000歲都沒問題呢,但是生命那麼長有用嗎?老頭國的人都被打牌、麻將和電視劇迷住了。日復一日,做同樣的事情,在老頭國呆久了,是個正常人都會覺得厭煩!!!我覺得老頭國應該叫放縱老頭國才對!」
——生命那麼長有用嗎?這種厭倦感,我覺得連作者孫幼軍都沒有想到。
同一課中,孩子們用現代的眼光來「創造」《山海經》中寥寥幾筆提及的國家。有人說「長臂國」人的長手臂可以當停車場出入口的升降杆,這樣更省電。有人說「軟綿無骨國」的人出門如果忘記帶鑰匙,可以從門縫裡滑進去;有人卻說因為他們的身體太軟,爬樓梯時,要是碰到樓梯角都會疼得哇哇叫。
藝術家邱岸雄在創作《新山海經》之前,就有思考:怎樣的作品既能表達對現實世界的感受,又能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敘事內核。連結宇宙洪荒與今日文明,孩子們無限的暢想又何嘗不是一種藝術。上課或批作業時,常常會有諸如此類被「戳中」的瞬間。
享受和渴望,這兩個詞是我認為比較理想的閱讀狀態了。對於孩子來說,能夠達到這樣的狀態其實並不很容易,他們需要一路披荊斬棘,才有可能走到這一步。那這一路上,他們會遇到些什麼呢?
對於剛剛開始接觸閱讀的低年級小朋友來說,第一座困難小山由無數漢字組成,不同的漢字又組合成了不同的詞語,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被這座困難小山給嚇到頭暈眼花的。第二座困難小山上充斥著咆哮的聲音,「今天不看完這30頁書不準睡覺!」「誰允許你看這本書的!不準看,老師說先看那本書!」閱讀的自由自此被禁錮在這座小山上了。第三座困難小山是座垃圾山,「垃圾分一分,環境美十分」,大街小巷上四處可見垃圾分類的口號,可有座垃圾山卻被大家忽略了,裡面堆滿了不適合孩子閱讀的圖書,情節獵奇畫面粗暴,真不知道該分到幹垃圾、溼垃圾還是有害垃圾裡去。跨過無數座困難小山,孩子們才有可能進入到享受閱讀的狀態,倘若幸運地帶有一顆渴望的心,指不定還能登上更高的山峰。
一朵老師也分享了她備課的過程:
首先,我一定也是非常喜歡這本書並且一讀再讀的,在閱讀課上與孩子們共讀的書目,本身都是我個人也非常偏愛的圖書了,每次都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推薦給他們,心裡還在碎碎叨叨的:這本書真的很好看,不看虧了呀!
作為備課老師,我會要求自己靜下心來,慢一點,再慢一點,努力地去捕捉畫面中的各個小細節,只有自己對這些小細節都瞭然於心,才能有底氣備好一節課的。這和在書店裡買書不同,隨意翻兩頁,看幾眼故事內容,看幾眼故事畫面,一本書要是盯著看的時間久了,生怕店員覺得自己只看不買,而在備課的時候,是可以定定心心好好看的。
閱讀課上的《朱家故事》這本繪本我就來來回回翻了無數次,幾乎要把書頁翻爛了,就是為了去找一找書裡到底出現了多少個豬頭的形象,後來還帶著孩子們一起去尋找呢。
我的關鍵詞是「鬆弛」與「嚴肅」。閱讀需要鬆弛,和寫作一樣。鬆弛的步伐比較容易找到自己的路。自己想看的書到底是什麼樣的,進而從這本書找到更多其它的書,這個過程也應當保持一種有心無意的感覺,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狀態。我對「曬自己又看了多少書」這件事情感到十分疲憊和厭煩,我覺得關乎心靈的活動是不該如此的。除了用比較鬆弛的態度去尋找,在閱讀過程中,也應該保持合適的力度,避免過猶不及,慢一點,絕不是一件壞事。
找到合適自己的書,閱讀自己喜歡的書,這個過程是需要鬆弛的。但是在思考、交流、討論書籍的過程中,態度是需要嚴肅的。我遇到很多善於提出問題或觀點的閱讀者,但他們的態度並不認真,也不夠開放。既然是聊書,我就想要盡力去聊通它,「通」當然不是指透徹的理解,而是感受到自己又向前進了一步。我不喜歡和別人討論時,對方「算了算了」或者「說了你也不懂」這樣的回應。如果能嚴肅地對待書、對待裡面的描寫和人物,也嚴肅地對待和你相談的人與彼此的觀點,我想那種雙方的思想逐漸凝聚成精華的動勢,是會令人感動的。
對於這一次的工作坊,浩原老師這樣總結:
我覺得這次的課基本達到了「鬆弛」與「嚴肅」的狀態。我特別喜歡孩子們對待圖書的態度,有很分明的愛憎。他們很真,你便能明顯地感覺到他們對某一本書的偏愛。在討論的過程中,他們也是十分「嚴肅」的,會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會義正言辭地說:「我不同意他剛才說的。」在這樣一來一回的小小辯論中,我能感覺到讀得更深的小朋友,他的思想與表達更強大,而讀得淺一些的小朋友,就會被這樣的強大刺激到。我特別喜歡觀察他們被彼此刺激到的時候,產生猶疑的片刻,那說明他們的思想在鬆動,他們在懷疑自己,他們感受到了新的可能,在這樣的可能中,他們開始思考,並且長大。
在《閱讀:存在的風格》中,作者嘗試去探討閱讀與人的存在是如何互相影響的。作者寫道:「閱讀一定會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更加輕盈,更加熱情,或者更加自由。閱讀是可以被反覆使用的彈性思想,每個人都能從所觀、所現及其模式中抽取符合自己生命的主張和養份。」這無疑道出了我們的心聲。
對於未來的線上閱讀工作坊,我們會繼續根據不同年齡段的認知特點,進一步細分閱讀課的內容。同時我們也會不斷地擴充閱讀課的「書庫」,給參與的孩子持續的閱讀陪伴。希望閱讀課可以領著孩子,讀到更多好書。我們的書庫也會參考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閱讀指導目錄,帶著他們把書讀細、讀透。同時,我們也考慮開發更輕量、時間上更不受限制的閱讀課產品。我們期待你的參與,和我們一起閱讀各種各樣的有意思的書,也和我們一起探索「閱讀」這件重要的事。
這一次,閱讀測評系統也已經開放咯~想要知道自己閱讀能力如何的朋友們,請瘋狂使用它吧!
工作坊時間
10月9日-11月29日,共8周
互動課安排
階段一
每周日19:30-20:30
閱讀書目:
《我的爸爸叫焦尼》《野獸國》
《團圓》《煙囪之城》
《搗蛋鬼豆兒》《書包去遠足》
階段二
每周六19:30-20:30
閱讀書目:
《月夜仙蹤》《納尼亞傳奇1》
《寶葫蘆的秘密》《希臘三部曲1》
階段三
每周五19:30-20:30
閱讀書目:
《八十天環遊地球》《孔子的故事》
《城南舊事》《天藍色的彼岸》
如有意諮詢或報名三明治寫作學院
2020秋季線上閱讀工作坊
請添加亞芹老師二維碼
封面圖片來自:unsplash.com
歡迎在評論中留下你的「閱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