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東海大學的郵局將要拆了,於是我趕緊揪同學在畢業三十幾年後回到母校。東海大學最有名的當然是由貝聿銘和陳其寬設計的教堂,但是我最懷念的卻是學校郵局的信箱。
記得第一天當新鮮人,與未曾謀面的學長約在郵局前碰面,心裡忐忑不安。明知他只是系上直屬學長,我卻仍有第一次約會的緊張與羞澀。那時已經三年沒跟男孩子同校,對這臺灣最美麗的大學校園充滿了憧憬。當時新鮮人依規定全部要住校,宿舍卻不提供收信功能,原來學校早已有傳統,要讓大家凝聚在校中心的郵局前。
當時每四個新生共用一個信箱。我拿到鑰匙後去試開,驚喜地發現裡面居然已躺了不少信件,有系上的歡迎信、校友會的迎新活動,然後就是學長邀約的小紙條。
隨著大一生活的開展,信箱內容也逐漸多樣起來。加入社團後,團友三天兩頭地丟進來活動通知;和別系男生玩小天使遊戲,讓我經常在信箱小格中挖出精巧禮物;與他校的筆友聯誼,信箱裡又多了欲言又止的來信;還有聖誕節時,小小格子根本塞不下滿天飛的卡片。最令我又羞又喜的是收到仰慕者的來信,有的只是一張手繪的小書卡,上面抄寫著一首新詩。
不管與校內同學或校外人約見,郵局是東海人永遠的碰面點。往上走過文理大道和相思林到別墅報佳音或聚餐;或往下穿過陽光草坪、月光草坪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牧場去漫步;還是要靠在教堂磚上聆聽鐘聲,或打扮漂亮去參加每個月的舞會,條條道路都由郵局通往。
我們這天一回到學校,馬上就前往郵局,那記憶中最令人流連的地方。我們三人一踏進去就呆住了,屬於學生的信箱完全不見了,只剩一格格系所或者社團的格子。在驚訝的剎那間,我們馬上就懂了:這年代哪還需要實體的信箱啊?人人一機在手,決不會錯過任何訊息。我們這些老人,怎麼還天真地以為信箱會為我們天長地久呢?
我們無限留戀地在信箱間前拍下一張又一張的照片。當年讀書時,很少人有相機在身旁,幾乎沒留下郵局信箱照。而今智慧手機強勢地取代了信箱,並諷刺地讓大家任意拍。留下信箱的影像,一切就灰飛煙滅了。我的青春歲月也隨著那些信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