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算命」風靡網絡,各類小程序、APP層出不窮。最早的AI算命來自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即使微信小程序在最開始的爆紅後遭微信官方屏蔽,公眾號的AI算命活動仍在持續進行。用戶只需通過手機上傳一張正面照片,或是提供一些個人信息,可以自動生成一份「看透你一生」的分析報告。簡單的操作步驟,快速的算命結果,「大數據AI」的加持,以及極具蠱惑人心的宣傳,讓人不知不覺就沉浸其中,心甘情願的付費查看算命結果,看到結果還會覺得太準了。
以「AI算命」為例,與我們熟悉的傳統迷信相比,這種打著「科技」幌子的網絡迷信,往往極具迷惑性,輕易就能欺騙大批用戶,潛在危害不可謂不大。事實上,各種形式的「AI算命」並非完全免費,用戶要想看到詳細完整的內容,往往需要付費購買相關服務,或者「邀請好友」等等,網絡迷信往往以此形式增加下載量或廣告收益,衍生出一條黑色產業鏈。
此外,用戶在使用這些軟體時通常都會被要求填寫個人信息、上傳正臉照或分享指定動作的視頻,這些都有隱私洩露的風險。常見的算命軟體一般會要求被測試者上傳清晰的正面照或者清晰的手掌照片,這些個人信息在上傳後會儲存在伺服器內,很容易被一些不法APP或小程序利用。
當今是信息大爆發的時代,各種網絡信息令人眼花繚亂,不法程序更是幾番變化,在網絡空間潛滋暗長。但仔細推敲,無論其形式如何多變,終究是迷信,仍是依靠含糊不清的、一般性的描述來讓人信服,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巴納姆效應」。我們應提高甄別能力,弘揚積極向上的價值理念,相信科學,注重隱私保護,讓網絡迷信的各種把戲自取滅亡。算命於我們而言並無益處,甚至有隱私洩露的危險,要想掌握自己的命運,只有不斷拼搏,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