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寺照上人房(歐陽詹)草蓆蒲團不掃塵,松閒石上似無人。群陰欲午鐘聲動,自煮溪蔬養幻身。
作者簡介
歐陽詹,福建泉州人。貞元八年迸士,與韓愈等一同登榜,時稱「龍虎榜」。詩人一生落魄, 為求取仕途四處奔波,最終獲得一國子四門助教的職位。詩人一生生活貧困,導致年僅四十歲就病逝。詩人是唐代福建文化崛起的代表性人物,是唐代古文運動早期的參與者。
他是儒學復興思潮的積極推動者,與柳宗元等人有交往,當時頗有文名。在中唐儒學復興運動的背景下,詩人的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詩人重德的儒學思想從君、 臣、 士三個層次構建一個完整的體系,雖然沒有具有影響力的創見,但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作品欣賞
唐代國力的強盛,促進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唐代對於多元的文化,採取了更為包容的態度。佛教作為外來的信仰,在於中土文化的碰撞、吸收中,逐漸成為中土文化的一部分。唐代以來佛學盛行,隱入山林,遍訪佛寺,與僧眾交遊成為一時風尚。詩人在這首絕句中,就為人們勾勒出一幅充滿情趣、聲色並茂的「尋佛」畫卷。
詩的題目寫的是詩人遊覽永安禪寺。詩人進入佛寺,卻沒有見到一個僧人。詩人採用一個細節的描寫,就把寬闊禪房中空寂清冷的氣氛刻畫出來。僧眾們坐禪修行使用的草蓆蒲團已經閒置,使得禪房顯出更加空蕩。
「不掃塵」則更是點出無人坐禪為時已久,就連掃灑之類的日常功課也早已無人問津。這自然生出懸念,禪師不在這裡修道悟禪,去了何處呢?詩人步出寺院尋訪,不覺中已來到寺外山林之中。只見山勢險峻、樹林茂密,水激石立,一派寧靜幽深之貌。
整個山林就像在用一種無聲的語言,透過山水、松石慵懶的神態告知詩人。這裡已經許久沒接待過人聲蹤跡了。寺裡無人,山中無影,詩人也累得也已是氣喘籲籲。駐足遠眺,只見蒼山綠水,萬籟無聲。眼見時已過午,群峰陰陽兩面都被陽光照亮,仍無見禪師,再赴何處尋訪呢?
這時似乎凝滯的空氣此時忽然顫動起來,從群山深處,傳出陣陣佛寺鐘聲。這悠悠鍾聲打破了空間的沉寂,也打破了詩人的疑慮,猶如當頭棒喝,促其猛醒,頓生感悟。於是,詩人不再尋聲覓蹤,尋「佛」訪禪,反而乾脆在這青山綠水間停留下來,取山間溪水,採遍野果蔬,食用養生。
詩人尋僧參禪而來,連禪師的影子也未見到。滿山尋覓毫無蹤跡,自己又安營紮寨,自留山中。詩人以幾個信手拈來略顯鬆散的意象,結構起一個以「尋」字為統領的詩境,其真正意蘊則在傳達詩人對佛禪義理的覺悟和理解。
世人學佛,求取真諦,多以出世潛修,青燈黃卷,坐禪苦誦為正事。但在禪宗看來,如此苦苦尋覓,則離佛越來越遠。「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壇經》)「禪」非坐臥,道由心悟。這不正是禪師給四處尋覓詩人的啟示嗎?
萬象即空,佛無處不在。唯有明見本性,一任天然,即在世求出世,於萬象悟法門,頓悟成就一個本源自性的天真佛。可見詩人「自煮溪蔬」養的「幻身」,正是這種自然,隨緣而居的悟道之身。全詩融禪理入詩,一句一象,極富情趣,不著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