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2020-12-24 紙上談兵讀史

永安寺照上人房(歐陽詹)草蓆蒲團不掃塵,松閒石上似無人。群陰欲午鐘聲動,自煮溪蔬養幻身。

作者簡介

歐陽詹,福建泉州人。貞元八年迸士,與韓愈等一同登榜,時稱「龍虎榜」。詩人一生落魄, 為求取仕途四處奔波,最終獲得一國子四門助教的職位。詩人一生生活貧困,導致年僅四十歲就病逝。詩人是唐代福建文化崛起的代表性人物,是唐代古文運動早期的參與者。

他是儒學復興思潮的積極推動者,與柳宗元等人有交往,當時頗有文名。在中唐儒學復興運動的背景下,詩人的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詩人重德的儒學思想從君、 臣、 士三個層次構建一個完整的體系,雖然沒有具有影響力的創見,但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作品欣賞

唐代國力的強盛,促進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唐代對於多元的文化,採取了更為包容的態度。佛教作為外來的信仰,在於中土文化的碰撞、吸收中,逐漸成為中土文化的一部分。唐代以來佛學盛行,隱入山林,遍訪佛寺,與僧眾交遊成為一時風尚。詩人在這首絕句中,就為人們勾勒出一幅充滿情趣、聲色並茂的「尋佛」畫卷。

詩的題目寫的是詩人遊覽永安禪寺。詩人進入佛寺,卻沒有見到一個僧人。詩人採用一個細節的描寫,就把寬闊禪房中空寂清冷的氣氛刻畫出來。僧眾們坐禪修行使用的草蓆蒲團已經閒置,使得禪房顯出更加空蕩

「不掃塵」則更是點出無人坐禪為時已久,就連掃灑之類的日常功課也早已無人問津。這自然生出懸念,禪師不在這裡修道悟禪,去了何處呢?詩人步出寺院尋訪,不覺中已來到寺外山林之中。只見山勢險峻、樹林茂密,水激石立,一派寧靜幽深之貌。

整個山林就像在用一種無聲的語言,透過山水、松石慵懶的神態告知詩人。這裡已經許久沒接待過人聲蹤跡了。裡無中無,詩人也累得也已是氣喘籲籲。駐足遠眺,只見水,萬籟聲。眼見時已過午,群峰陰陽兩面都被陽光照亮,仍無見師,再赴何處尋訪呢?

這時似乎凝滯的空氣此時忽然顫動起來,從群山深處,傳出陣陣佛寺鐘聲。這悠悠聲打破了空間的沉寂,也打破了詩人的疑慮,猶如當頭棒喝,促其猛醒,頓生感悟。於是,詩人不再尋聲覓蹤,尋「佛」訪禪,反而乾脆在這青山綠水間停留下來,取山間溪水,採遍野果蔬,食用養生

詩人尋僧參禪而來,連禪師的影子也未見到。滿山尋覓毫無蹤跡,自己又安營紮寨,留山中。詩人以幾個信手拈來略顯鬆散的意象,結構起一個以「尋」字為統領的詩境,其真正意蘊則在傳達詩人對佛禪義理的悟和解。

世人學佛,求取真諦,多以出世潛修,卷,坐禪苦誦為正事。但在禪宗看來,如此苦苦尋覓,則離越來越。「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壇經》)「禪」非臥,悟。這不正是禪師給四處尋覓詩人的啟示嗎?

萬象即無處不在。唯有明見本性,一任天然,即在世求出世,於象悟門,頓悟成就一個本源自性的天真佛。可見詩人「自煮溪蔬」養的「身」,正是這種自然,隨緣而居的悟道之身。全詩融禪理入詩,一,極富情趣,不著痕跡

相關焦點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中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這五段內容中,我們重點說「修行的方法」,也即從「說即雖萬般」至「恰如求兔角」。就像解一道數學題,有很多種解法都能得出答案,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只要能解決問題都是好方法。於佛法也是如此,佛陀說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這是針對眾生不同根器所說的,因此不用糾結選擇好壞,適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
  • 師說|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其實是禪宗的一種究竟知見,事和理是不能分開的。離世而求理,這個理也只是一個空理,空理沒有用。離世覓菩提,就是離開種種的世相,我們去明白這個理,明白這個理也有好處,那就是佛教裡所說的羅漢、闢支佛小乘修行人,他們也能悟道,能斷三界的煩惱,出離三界不入輪迴,但是他們不能成佛。因此從禪宗的見解來說,阿羅漢和闢支佛這種小乘的修行人沒有真正見性,為什麼沒見性呢?他們還執著有法可求、有涅槃可證、有生死可了、有煩惱可斷,他們時時還落在這種法見、法執當中,不究竟。
  • 凡事不向外求,向內求;不向他求,向自求,當下即是,什麼都不缺
    凡事不向外求,向內求;不向他求,向自求,當下即是,什麼都不缺少。有一位年輕貌美的小姐叫做菩達多,有天她走在河邊,一個錯覺,看到水裡自己的倒影沒有頭,錯亂了理智。從此,菩達多以為自己沒有頭了,無論看到什麼人都瘋狂地說:「我的頭呢?
  • 松下幸之助:成功的企業家「向內求」,失敗的企業家「向外求」
    問己,則為向內求。問責,則為向外求。日本經營四聖之一松下幸之助,他的經營哲學之一就是「問己內求」松下的一位員工因為經驗欠缺而使一筆貸款難以收回。松下幸之助知道後勃然大怒,在大會上狠狠地批評了這位員工。可是事後仔細一想,松下為自己的過激行為深感不安。
  • 禪語養心|「莫向外求」
    蔓潔萱玫瑰花冠王「心有靈山,莫向外求」。很多寺廟都掛有「莫向外求」的牌匾,看著讓人頓時止住向外求索的欲望……杭州上天竺法喜寺「莫向外求,反求諸己」。一切眾生本具清淨自性,光明圓滿,具足一切能量。
  • 佛為何教人不要向外求,向內求?為什麼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佛教人不要向外求,向內求。向內求,沒有求不到的;向外求,求不到,真的求不到,這不是假的。你做生意求財,我想盡方法想賺錢,你所賺到的錢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要是沒有,人家做大買賣、大生意讓給你做,你做幾天就倒閉了,你命裡沒有。
  • 心思雜亂,如何才能靜心向佛?
    須菩提問佛:「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須菩提應聲:「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卻沒有再往下說。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這麼思考。須菩提問佛,我們的心如何才能停留在清淨又至善至純的境界上呢?
  • 引流增長哥,向內求一想就通、向外求一想就瘋,這也是引流之道。
    自己不行、什麼都不行,一切事向內求、時刻要修正自己。 為什麼不好好關注同行,因為人太聰明,都想著超越、創新,直到被一次次收割之後才知道,大道至簡,賺錢原來只需要傻瓜式的複製和簡單的模仿。  只管用心做事
  • 在汝心頭,莫向外求
    許多人信佛拜佛,特別虔誠,去過五臺山的人都應該清楚,許多信徒在登黛螺頂的時候大都會選擇三步一拜禮敬文殊菩薩,以求菩薩加持得生大智慧。形式固然無可厚非,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一定要誠。俗話說的好,心誠才會靈,心誠佛菩薩才會感應到你的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