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不向外求,向內求;不向他求,向自求,當下即是,什麼都不缺

2020-12-15 財哥心靈之聲

凡事不向外求,向內求;不向他求,向自求,當下即是,什麼都不缺少。

有一位年輕貌美的小姐叫做菩達多,有天她走在河邊,一個錯覺,看到水裡自己的倒影沒有頭,錯亂了理智。從此,菩達多以為自己沒有頭了,無論看到什麼人都瘋狂地說:「我的頭呢?你還我的頭。」她到處跟人要頭,家裡人被她吵鬧得不得安寧,朋友見到她也很害怕,因為精神不正常,到處不得人緣。

有一天,遇到一個法師,菩達多上前說:「我的頭!我的頭!還我的頭來。」

這位法師看出她的病況,不由分說地便給她「啪!」一個耳光。年輕的菩達多大叫:「你怎麼可以打我?」

法師說:「我打你哪裡?」菩達多理直氣壯地回道:「你打我的頭啊!」

法師卻說:「打你的頭?你既然有頭,為什麼還跟我要頭?」

一語驚醒夢中人,菩達多終於清醒過來。

常人多慣於要求別人「給」自己,卻沒有想到,本來一切具足,自家心裡的寶藏比外在的財富更多。世間所有萬物宇宙都在我心中,除了我的心,還要到哪裡尋求?為求外在財富千山萬水跋涉,卻只是捨本逐末,不明白根本之源,只在枝末要求,枉然那無盡寶藏。

凡事不向外求,向內求;不向他求,向自求,當下即是,什麼都不缺少。奉勸所有大眾,在世間擁有金銀、事業、萬物固然很好,就是世間人都離我而去也沒有關係,只要心存在,必定所有具足。

相關焦點

  • 松下幸之助:成功的企業家「向內求」,失敗的企業家「向外求」
    問己,則為向內求。問責,則為向外求。日本經營四聖之一松下幸之助,他的經營哲學之一就是「問己內求」松下的一位員工因為經驗欠缺而使一筆貸款難以收回。松下幸之助知道後勃然大怒,在大會上狠狠地批評了這位員工。可是事後仔細一想,松下為自己的過激行為深感不安。
  • 《壇經》智慧,因緣會際下的談論,不像外求向內求
    有一次來拜見六組惠能大師,行的禮數不周全,六組呵斥他,行禮頭不著地不如不禮。六組還被這些繁文縟節束縛嗎?一起來看看其中緣由。法達頭不著地代表他心中有傲慢,被一些事物困住了,像六組這樣的大能人自然一眼就看出他心中的波折,於是才有了呵斥。給他作了一首偈子,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 向外求,還是向內求(一個方向決定不一樣的人生)
    靜能生慧在工作上抱怨,說明你是個向外求的人。什麼都是別人的問題,自己一點問題都沒有。其實一切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這樣子我們成長很快。如果工作中出現什麼問題,你都覺得是自己問題。你絕對可以當領導者,領導就是帶領大家一起去解決問題的人。
  • 佛為何教人不要向外求,向內求?為什麼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佛教人不要向外求,向內求。向內求,沒有求不到的;向外求,求不到,真的求不到,這不是假的。你做生意求財,我想盡方法想賺錢,你所賺到的錢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要是沒有,人家做大買賣、大生意讓給你做,你做幾天就倒閉了,你命裡沒有。
  • 杜倫大學翻譯系博士留學日記:向內求,別向外求
    編者按:有智者說過,他佩服世間男女,善吃苦,能吃苦,吃種種不可思議的苦,口中抱怨,行卻以苦為樂,不尋解脫。對未來的不確定和無法掌握,之所以傷人,在於心中的貪求。英國杜倫大學翻譯系博士王一方:今年是出國留學的第四個年頭。獨在異鄉,最大的好處之一,是有大把大把的時間獨處。很多事情在獨處中明晰。
  • 佛性本自有,無需向外求
    只有這樣學僧們才不會一心向外求取,導致他們捨近求遠,最終一無所成。「一道光」含義是指自身本有的光明,即虛靈不昧之光。其實就是眾生人人所具足的佛性,簡稱自性或自本性。從佛家的角度來看,世上的芸芸眾生成千上萬,但真如佛性即自性都只有一個。這就是大師所說的家山的「一道光」。
  • 求神拜佛向何處求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錢穆譯】王孫賈問道:「俗話說的,與其在奧處求媚,不如在灶處求媚,這是什麼意思呀?」先生說:「不是這樣的。若獲罪了上天,什麼去處也用不上你的禱告了。」【楊伯峻譯】王孫賈問道:「『與其巴結房屋裡西南角的神,寧可巴結灶君司命,』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 禪語養心|「莫向外求」
    蔓潔萱玫瑰花冠王「心有靈山,莫向外求」。很多寺廟都掛有「莫向外求」的牌匾,看著讓人頓時止住向外求索的欲望……杭州上天竺法喜寺「莫向外求,反求諸己」。一切眾生本具清淨自性,光明圓滿,具足一切能量。迷失方向的自性需要正法作指引,需要甘露法雨淨滌,若能善護自心,覺察當下,定將法喜滿心。佛經中所說的「福田」是一個很妙的比喻,意為可生福德之田。如農夫所種的田地,有春耕秋收之利益。人的一生都如同在為一塊貧瘠的田地努力「施肥」,心田廣闊,斷惡行善如同去除雜草,勤奮耕耘,樂善好施,這塊耕地一定能成為沃土良田,長出豐碩的果實。所以,壯大自己,一切皆有。
  • 引流增長哥,向內求一想就通、向外求一想就瘋,這也是引流之道。
    自己不行、什麼都不行,一切事向內求、時刻要修正自己。 藐視對手其實是藐視自己的表現,自以為是,驕傲自滿,低估對手實力,從而不去盡全力,大部分結果都是打臉。  只管用心做事,流量來了,你感覺好,自動成交,你對不上眼,大路朝天各走一邊,不說明也不解釋
  •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群陰欲午鐘聲動,自煮溪蔬養幻身。佛他是儒學復興思潮的積極推動者,與柳宗元等人有交往,當時頗有文名。眼見時已過午,群峰陰陽兩面都被陽光照亮,仍無見禪師,再赴何處尋訪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壇經》)「禪」非坐臥,道由心悟。這不正是禪師給四處尋覓詩人的啟示嗎?
  • 向內求,觀自在,真誠一些
    【大意】(人的所有)與天之四時陰陽,都有經緯綱紀,外面的環境與人體內部的互相關聯,都有表有裡,這個說法正確嗎?【感悟】向內求,觀自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之所以是蘇軾,這句話可不是輕易蓋的。聽醫師說,月圓之夜,順產的多,歡樂自然多。
  • 對話實錄:「向內求」也可能演變為防禦
    作者:許金聲某群友:我們總會為眼前的事情困擾,金錢、各種關係,以及各種遭遇,不明白髮生在自己身上的這些事,最終會把我們引向哪裡。為什麼有的人一年就能暴風成長,而有的人花了五年還在原地打轉?這些都是看待自己人生的視角決定的。當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時,說明你在覺知,而覺知往往伴隨著清醒的陣痛。當你想要的是財富、美貌、青春,你會一直向外索求,背負越來越多,漸漸迷失;當你想要的是靈性、喜悅、本自具足,你的滿足感來自自己,你會習慣和自己對話,從自己身上尋找答案,一步步提升認知維度。最有力量的成長不是時間,而是一切向內探索。
  • 淨空法師:為什麼真正覺悟的人,一切都向內求
    《華嚴經》內容是什麼?總的綱領就這五句,告訴我們自性(真心)什麼樣子。第一個清淨的,沒染汙,第二個不生不滅,第三個本自具足,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換句話說,樣樣都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的是凡夫,不是覺悟的人。真正覺悟的人一切都向內求,為什麼?本自具足,有求必應,心想事成。向外求未必能求得到,所以向內求。
  • 劉璇讀書丨向內求,觀自在
    劉璇讀書丨向內求,觀自在 原標題:劉璇讀書丨向內求,觀自在DrumTower West
  • 在汝心頭,莫向外求
    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自淨其意,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國。許多人信佛拜佛,特別虔誠,去過五臺山的人都應該清楚,許多信徒在登黛螺頂的時候大都會選擇三步一拜禮敬文殊菩薩,以求菩薩加持得生大智慧。形式固然無可厚非,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一定要誠。俗話說的好,心誠才會靈,心誠佛菩薩才會感應到你的祈求。
  • 海大學子向校長「求空調」 校長:學校電不夠用
    (點擊查看更多相關視頻)    南海網海口5月13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楊曦)近期海南高溫天氣頻現,最高氣溫達到37℃,海南高校的學子們明顯按耐不住,紛紛微博上吐槽,向校長「求空調」。張同學說,宿舍就一個電扇,根本不夠用,室友們只要每個人都買一個小電扇,但是吹的都是熱風,沒法睡覺。  當天下午,南海網記者電話聯繫到海南大學校長李建保。  李校長表示,「一臺空調的用電量相當於一層樓的用電量,如果開空調的話,整個海大的電路就會全部壞掉,如果要有一半學生用上空調,海大整個的電就會不夠。因為海大的供電量很小,另一方面外面的電進不來,我們學校的用電又不夠。
  • 漫畫聖經故事│所羅門求的是智慧,你會向神求什麼?
    今天早上一起來看《列王記上》第三章第十節到第十四節:所羅門因為求這事, 就蒙主喜悅。神對他說:'你既然求這事, 不為自己求壽、求富, 也不求滅絕你仇敵的性命, 單求智慧可以聽訟, 我就應允你所求的, 賜你聰明智慧, 甚至在你以前沒有像你的,在你以後也沒有像你的。你所沒有求的, 就是富足、尊容, 使你在世的日子, 列王中沒有一個能比你的。
  • 不斷的誆正自已,做到表裡如一,一切向內求
    結合商業解讀,現在外面有很多公司為了拉單子為了接業務,各種表面工夫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在豪華寫字樓租辦公室,什麼都要最好設備,不惜到處融資拉贊助,甚至用各種手段找牛人做背書等等,等真正開展一些大的項目合作的時候,發現資金跟不上,技術跟不上,團隊合作能力跟不上,項目進行到一半夭折了,或者結束後合作方發現是豆腐渣工程,雙方牽扯無數糾紛甚至長達幾年的官司。
  • 佛教:佛在汝心頭,何須向外求?
    佛教裡有一首偈子: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因為那個覺悟的世界就在你的心裡。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就像靈山、佛塔一樣,就像佛的淨土,就是佛的一個道場,道場就是修行的地方。
  •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遇事向內求,是一個人最高的境界「心和塾」
    一方面他能夠考察徒弟的品性,了解他的真實為人,另一方面也能夠聯合家人,共同為培養徒弟出力。秋山看徒弟的心性主要有三個方面:會當傻瓜、誠摯陽光、孝順。「不會當傻瓜的人自以為了不起,根本不能聽取教導。」懂得感恩,凡事就會向內求孫鍵老師認為,一個人如果心懷感恩,就會有敬畏之心;有敬畏之心,就會懂得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