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的誆正自已,做到表裡如一,一切向內求

2020-12-15 馬桂莉講創業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曾子說:「子張外表堂堂,難於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結合商業解讀,現在外面有很多公司為了拉單子為了接業務,各種表面工夫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在豪華寫字樓租辦公室,什麼都要最好設備,不惜到處融資拉贊助,甚至用各種手段找牛人做背書等等,等真正開展一些大的項目合作的時候,發現資金跟不上,技術跟不上,團隊合作能力跟不上,項目進行到一半夭折了,或者結束後合作方發現是豆腐渣工程,雙方牽扯無數糾紛甚至長達幾年的官司。市場上這種空殼公司特別多,這就是典型的徒有虛表,金玉其表,敗絮其中。那麼真正能走得長遠的企業應該是在注重自己對外形象的同時,有著良好的企業文化,價值觀,以及對客戶忠誠的服務態度,而不是擼一波快錢就消失,外面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客戶一用您的產品或者服務就各種投訴,自己的內核必須與公司的外在宣傳的廣告形象相得益彰。否則就是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再說回老闆的個人形象,很多的人對外滿口仁義道德,實則一肚子男盜女娼。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內外必須相應的,有其外必有其內,這不是裝的,裝,裝一時裝不了永久。騙一些沒有學問的人,沒有智慧的人可以,但是要騙有智慧、有學問的人騙不了的,子張這個人確實是有德行,所以他有這樣的外表,有這樣的儀容。難與並為仁矣,這意思說他的仁也學得好,他的心地好,不僅有外表,外表堂堂,內心也是仁厚。一個真正的儒商老闆不光是形象上溫文儒雅,重要內心也是善良仁德之人,內對員工,外對客戶,本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經營理念。如果只務外表,務外而自高,自以為是。自己認為自己德行人品很不錯,而且善於在外各種誇海口喜歡張揚,這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儒商。

我們現在做講師,弘揚聖賢的儒家文化,也一定要做到收斂,不張揚,現在中國倡導文化復興,大家都開始對傳統文化感興趣,願意學習了。但是如果我們取得一點點小的成績就居功了、自傲了,在講師的過程中得到很多粉絲的恭敬讚嘆,這種名利心起來了,這就很容易墮落。自己要是功力不夠,心地有一點點不誠不真,很容易就會陷入名聞利養這個泥潭當中不能自拔。最後把這個事業變得是為名為利的事情,那這就不是輔仁了,所以往往是最後效果適得其反,讓別人對傳統文化產生了疑惑,怎麼弘揚傳統文化最後卻在一謂的追求名利。所以需要我們不斷的誆正自己的內心,一切向內求,讓自己內在擔得起我們做為儒商講師的稱號。

相關焦點

  • 淨空法師:為什麼真正覺悟的人,一切都向內求
    換句話說,樣樣都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的是凡夫,不是覺悟的人。真正覺悟的人一切都向內求,為什麼?本自具足,有求必應,心想事成。向外求未必能求得到,所以向內求。第四句告訴我們本無動搖,本無動搖是什麼?自性本定、真心本定,真心沒動過,沒有搖晃過。它在哪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是一切法的本體。所以最後一句說能生萬法,萬法是什麼?整個宇宙。
  • 凡事不向外求,向內求;不向他求,向自求,當下即是,什麼都不缺
    凡事不向外求,向內求;不向他求,向自求,當下即是,什麼都不缺少。有一位年輕貌美的小姐叫做菩達多,有天她走在河邊,一個錯覺,看到水裡自己的倒影沒有頭,錯亂了理智。從此,菩達多以為自己沒有頭了,無論看到什麼人都瘋狂地說:「我的頭呢?
  • 對話實錄:「向內求」也可能演變為防禦
    當你想要的是財富、美貌、青春,你會一直向外索求,背負越來越多,漸漸迷失;當你想要的是靈性、喜悅、本自具足,你的滿足感來自自己,你會習慣和自己對話,從自己身上尋找答案,一步步提升認知維度。最有力量的成長不是時間,而是一切向內探索。許金聲:這段話關於「向內求」表達很好。但是,仍然它會有一定問題。
  • 引流增長哥,向內求一想就通、向外求一想就瘋,這也是引流之道。
    自己不行、什麼都不行,一切事向內求、時刻要修正自己。到底哪些同行值得我們尊重 早睡早起、發文章的發文章、拍視頻的拍視頻、錄音頻的錄音頻,聚焦三五個引流渠道,每天就是搞流量,把一個動作練習一萬遍,把一件簡單的事做到了極致
  • 求神拜佛向何處求
    人在做,天在看,雖然有些人表面做到符合禮的一切要求,但缺乏真誠,老天是知道的。獲罪於天,罪莫大焉!無論做什麼補救都沒用的了。現在看看,我們可能覺得孔子的思想過於迂腐了,一切都要講仁心、仁愛、仁義,好像給人的交往、處事設置了障礙,社會上普遍認可的價值觀與此背道而馳,但如果我們每天睡覺前認真地回顧一下自己一天的收穫,是不是有這樣的感覺,有些心安理得,而有些卻讓人無地自容,這些令人汗顏的做法是不是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內心缺乏真誠。
  • 松下幸之助:成功的企業家「向內求」,失敗的企業家「向外求」
    問己,則為向內求。問責,則為向外求。日本經營四聖之一松下幸之助,他的經營哲學之一就是「問己內求」松下的一位員工因為經驗欠缺而使一筆貸款難以收回。松下幸之助知道後勃然大怒,在大會上狠狠地批評了這位員工。可是事後仔細一想,松下為自己的過激行為深感不安。
  • 杜倫大學翻譯系博士留學日記:向內求,別向外求
    忽然聽到一句話,如雷貫耳:「向內求,別向外求。」有智者說過,他佩服世間男女,善吃苦,能吃苦,吃種種不可思議的苦,口中抱怨,行卻以苦為樂,不尋解脫。對未來的不確定和無法掌握,之所以傷人,在於心中的貪求。有人比喻,這些如持燈轉入山洞找尋會發光的寶石以照明,卻不知向內尋,才是日光普照,光芒萬丈。初中語文課本的古詩詞中,有一句話我們都背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彼時年少,自以為懂得,卻全然沒有領悟這句話的深意。老子說,無欲則剛。沒了對外界一切的貪求,何來束縛?自性裡的祥和喜樂便舒舒服服地浮了出來。
  • 31abc嚴把外教關,讓在線教育「表裡如一」
    為打造具備高水準的專業外教團隊,31abc在外教管理的各個環節中要求「表裡如一」,持續不斷地滿足家長和學員的英語學習需求。一方面,31abc確保外教資質的表裡如一。在當前外教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堅守寧缺毋濫的原則,對外教採取嚴格的篩選機制。
  • 向外求,還是向內求(一個方向決定不一樣的人生)
    靜能生慧在工作上抱怨,說明你是個向外求的人。什麼都是別人的問題,自己一點問題都沒有。其實一切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這樣子我們成長很快。靜能生慧所以我們要學會向內求觀自在,在社會混不好,說明我們還要繼續努力。家庭不和睦,說明我們不會調解家庭矛盾。自己智慧不增,說明我們喜歡怪罪外面世界。
  • 向內求,觀自在,真誠一些
    【感悟】向內求,觀自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之所以是蘇軾,這句話可不是輕易蓋的。聽醫師說,月圓之夜,順產的多,歡樂自然多。無論我們表現出來的是「真相」和「假象」,其實都有價值,我經歷過如此,隨著身體漸復,醫師通知我,練功加大難度;別向外求,別期望外在的東西,中藥的力量有限,還需靠你自己。再加上昨晚和一位在北京的某家醫院工作的大學室友微信視頻,我看她的狀態,說了句,「你是不是現在看上去很開心,等夜深人靜的時候又感覺到很空虛和孤獨,容易崩潰呀。」好友看著我直接哭了。
  • 金玉其外,表裡如一的劉伯溫
    劉伯溫一輩子都是表裡如一,對於朝廷中「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達官貴人,也能加以懲治。既能抵禦盜賊,又能救助百姓,更能嚴明法紀,約束大家的行為。百姓需要劉伯溫這樣表裡如一好官,在後世傳頌中流傳下來很多劉伯溫的傳說,比如劉伯溫嫉惡如仇,手持尚方寶劍,代天巡狩,為民除害。
  • 新華日報評論員:以刀刃向內的勇氣不斷推進自我革命——「以落實新...
    &nbsp&nbsp&nbsp&nbsp在日前舉行的省委理論中心組學習會上,省委書記婁勤儉強調:「不管是對自身存在的思想誤區,還是工作中存在的過失遺憾,都要以刀刃向內的勇氣不斷推進自我革命。」
  • 禪語養心|「莫向外求」
    蔓潔萱玫瑰花冠王「心有靈山,莫向外求」。很多寺廟都掛有「莫向外求」的牌匾,看著讓人頓時止住向外求索的欲望……杭州上天竺法喜寺「莫向外求,反求諸己」。一切眾生本具清淨自性,光明圓滿,具足一切能量。只因在生命之輪轉中不斷營謀、滋生煩惱,不斷執著、自我束縛,不斷貪得、痛失所有。迷失方向的自性需要正法作指引,需要甘露法雨淨滌,若能善護自心,覺察當下,定將法喜滿心。佛經中所說的「福田」是一個很妙的比喻,意為可生福德之田。如農夫所種的田地,有春耕秋收之利益。
  • 佛為何教人不要向外求,向內求?為什麼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佛教人不要向外求,向內求。向內求,沒有求不到的;向外求,求不到,真的求不到,這不是假的。你做生意求財,我想盡方法想賺錢,你所賺到的錢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要是沒有,人家做大買賣、大生意讓給你做,你做幾天就倒閉了,你命裡沒有。
  • 劉璇讀書丨向內求,觀自在
    劉璇讀書丨向內求,觀自在 原標題:劉璇讀書丨向內求,觀自在DrumTower West
  • 《壇經》智慧,因緣會際下的談論,不像外求向內求
    法達一聽,心中懺悔,於是更加謙卑地向六祖求「道」。六組說你名字雖然叫「法達」,但是心中不達,對這些經書有疑惑,心裏面自然疑惑,自然生不了「般若」智慧。於是讓法達高聲念《法華經》,直到《譬喻品》時,六祖差不多直到經中含義了,於是向法達解經文。這經以因緣為事例,從一樁樁事跡當中闡釋諸佛世尊的觀念。
  •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遇事向內求,是一個人最高的境界「心和塾」
    懂得感恩,凡事就會向內求孫鍵老師認為,一個人如果心懷感恩,就會有敬畏之心;有敬畏之心,就會懂得向內求,而不是向外求。關於向內求,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太太多年來不斷抱怨對面的太太懶惰:「那個女人的衣服永遠洗不乾淨,看,她晾在外院子裡的衣服,總是有斑點,我真的不知道,她怎麼連洗衣服都洗成那個樣子......」直到有一天,有個朋友到她家,才發現不是對面的太太衣服洗不乾淨。
  • 表裡如一不做「兩面人」
    本該內服的精神之「鈣」,被一些腐化墮落的黨員幹部當作外敷「化妝品」塗在臉上,外表看起來一身正氣,內心卻醜陋不堪——表裡如一不做「兩面人」。孫寶欣 作 「5+2」「白加黑」,想辦法、定措施,推進轉型發展……這是陝西省原副省長馮新柱在銅川市領導幹部大會上的「告別留言」。
  • 向內求,帶著覺知生活,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每個人都需要慢下來、靜下來,向內覺察自己的內心,通過對自我梳理,提升對自身的覺知覺察,進而促進家庭、事業、社會關係的和諧。2今天上午,大家一起抄經的環節把課程推向了高潮。3這是一堂「內修」的課程。所以,整個過程老師的側重點就在「覺知」二字,也是對我觸動最大的一點。01通過訓練,映射出自己許多內在的問題:比如想動動腿腳時,我是看別人有人動了自己才動——我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而經常忽略自己。
  • 燒香拜佛,那麼求菩薩時應該做什麼?老僧人坦言:這樣做最好
    我們拜佛實際上是在向佛學習他們的智慧,這樣一來我們燒香拜佛的時候其實就應該做到心無旁騖並且仔細聽從佛的指引,最後讓人得到大智慧超過本我的過程。其實佛教在很多人眼裡的宗教地位都是錯誤的,因為佛其實是人,佛教其實是主張無神論的宗教,目的其實就是救人於苦海之中,釋迦牟尼佛在歷史上其實也就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