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求,還是向內求(一個方向決定不一樣的人生)

2020-12-20 讓我們一起實現夢想

當你遇見問題時,你就說是別人問題。你立即原地踏步,簡稱自殺。

如果你現在生活得不如意,你覺得是時代的錯,此生休已。因為我們活在最幸福的時代,我們不懂得去珍惜。給你活在三國看一下,給你活在清朝看一下;給你活在印度看一下,為我們能活在中國慶幸吧。

靜能生慧

在工作上抱怨,說明你是個向外求的人。什麼都是別人的問題,自己一點問題都沒有。其實一切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這樣子我們成長很快。如果工作中出現什麼問題,你都覺得是自己問題。你絕對可以當領導者,領導就是帶領大家一起去解決問題的人。

靜能生慧

在家裡老是罵小孩罵老婆罵老人的,這輩子都不會有出息。一個把養大成人的人你都不懂去感恩,你說你能有什麼出息。一個和你要一起白頭偕老的人你都不去好好珍惜,你覺得你能有多大能耐。一個和愛你的人生的,你都覺得都是他的錯,說明讓他出生就是你最大的錯。

靜能生慧

一棟樓高樓,決定它高度的是向下的深度。一顆樹決定它是否茁壯成長成參天大樹,決定在於根是否深扎。如果不深扎,一遇風暴長得越高亡得越快。

靜能生慧

所以我們要學會向內求觀自在,在社會混不好,說明我們還要繼續努力。家庭不和睦,說明我們不會調解家庭矛盾。自己智慧不增,說明我們喜歡怪罪外面世界。佛曰: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如果看到這裡,你覺得自己以前做得不好,說明你成長了。如果你覺得我寫得不好,對不起我還在努力中,原諒我的無知。

如果我說的對你有一點啟發,這是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歡迎關注 評論 交流

相關焦點

  • 凡事不向外求,向內求;不向他求,向自求,當下即是,什麼都不缺
    凡事不向外求,向內求;不向他求,向自求,當下即是,什麼都不缺少。有一位年輕貌美的小姐叫做菩達多,有天她走在河邊,一個錯覺,看到水裡自己的倒影沒有頭,錯亂了理智。從此,菩達多以為自己沒有頭了,無論看到什麼人都瘋狂地說:「我的頭呢?
  • 松下幸之助:成功的企業家「向內求」,失敗的企業家「向外求」
    朋友間打趣,聽到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女子,天天抱怨自己的老公,衣服總也洗不乾淨,每次收衣服,都會發現衣服上的汙點。身旁的朋友取下這女子的眼鏡,擦掉眼鏡上的汙點,衣服果然乾淨了。原來,不是衣服髒了,而是這女子的眼鏡髒了。
  • 佛為何教人不要向外求,向內求?為什麼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佛教人不要向外求,向內求。向內求,沒有求不到的;向外求,求不到,真的求不到,這不是假的。你做生意求財,我想盡方法想賺錢,你所賺到的錢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要是沒有,人家做大買賣、大生意讓給你做,你做幾天就倒閉了,你命裡沒有。
  • 《壇經》智慧,因緣會際下的談論,不像外求向內求
    《壇經》機緣品裡有一章節講得是洪州有一個叫「法達」的僧人,七歲出家,經常念誦《法華經》。有一次來拜見六組惠能大師,行的禮數不周全,六組呵斥他,行禮頭不著地不如不禮。六組還被這些繁文縟節束縛嗎?一起來看看其中緣由。
  • 禪語養心|「莫向外求」
    蔓潔萱玫瑰花冠王「心有靈山,莫向外求」。很多寺廟都掛有「莫向外求」的牌匾,看著讓人頓時止住向外求索的欲望……杭州上天竺法喜寺「莫向外求,反求諸己」。一切眾生本具清淨自性,光明圓滿,具足一切能量。迷失方向的自性需要正法作指引,需要甘露法雨淨滌,若能善護自心,覺察當下,定將法喜滿心。佛經中所說的「福田」是一個很妙的比喻,意為可生福德之田。如農夫所種的田地,有春耕秋收之利益。人的一生都如同在為一塊貧瘠的田地努力「施肥」,心田廣闊,斷惡行善如同去除雜草,勤奮耕耘,樂善好施,這塊耕地一定能成為沃土良田,長出豐碩的果實。所以,壯大自己,一切皆有。
  • 求人不如求己,拜訪千佛山,我才徹悟人生要向內求索!
    上面有四個金字:「莫向外求。」這四個字代表什麼涵義呢?百度給出的解釋是:「專修佛法,不向外道去求。」似乎還是晦澀、難懂。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這樣一篇文字:「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挺奇怪的。比如,榴槤。喜歡吃的人,說它是水果之王,口感獨特,回味無窮。不喜歡的人,甚至連聞到氣味都很痛苦,恨不得離得遠遠的。那到底榴槤本身的味道,是好呢,還是不好呢?」
  • 杜倫大學翻譯系博士留學日記:向內求,別向外求
    編者按:有智者說過,他佩服世間男女,善吃苦,能吃苦,吃種種不可思議的苦,口中抱怨,行卻以苦為樂,不尋解脫。對未來的不確定和無法掌握,之所以傷人,在於心中的貪求。英國杜倫大學翻譯系博士王一方:今年是出國留學的第四個年頭。獨在異鄉,最大的好處之一,是有大把大把的時間獨處。很多事情在獨處中明晰。
  • 對話實錄:「向內求」也可能演變為防禦
    作者:許金聲某群友:我們總會為眼前的事情困擾,金錢、各種關係,以及各種遭遇,不明白髮生在自己身上的這些事,最終會把我們引向哪裡。為什麼有的人一年就能暴風成長,而有的人花了五年還在原地打轉?這些都是看待自己人生的視角決定的。當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時,說明你在覺知,而覺知往往伴隨著清醒的陣痛。當你想要的是財富、美貌、青春,你會一直向外索求,背負越來越多,漸漸迷失;當你想要的是靈性、喜悅、本自具足,你的滿足感來自自己,你會習慣和自己對話,從自己身上尋找答案,一步步提升認知維度。最有力量的成長不是時間,而是一切向內探索。
  • 引流增長哥,向內求一想就通、向外求一想就瘋,這也是引流之道。
    自己不行、什麼都不行,一切事向內求、時刻要修正自己。到底哪些同行值得我們尊重 早睡早起、發文章的發文章、拍視頻的拍視頻、錄音頻的錄音頻,聚焦三五個引流渠道,每天就是搞流量,把一個動作練習一萬遍
  • 向內求,帶著覺知生活,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感恩促成我決定去上課的月月和小雪,感恩老公和兒子的大力支持,感恩自己智慧的選擇,感恩老師的啟發,感恩所有工作人員的付出,感恩同學之間相親相愛。和你們在一起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想要的太多太多,這樣很容易迷失自我,變得焦慮、迷茫、對生活失去方向。由此造成的最直接結果就是人生的「失衡」。
  • 佛性本自有,無需向外求
    只有這樣學僧們才不會一心向外求取,導致他們捨近求遠,最終一無所成。那麼「何方去」的問題,以及向何處求佛的問題。這些都迎刃而解了,成佛應向自身求取,而不是向外求成佛之道。這就是想要成就佛道,應該向自身求取,無需向外攀援的道理。「塵劫」是「塵點劫」的省略語。這裡的「塵點劫」有兩層含義。其一,指三千「塵點劫」。其二,指五百的「塵點劫」。
  • 求神拜佛向何處求
    【再讀補漏】求神拜佛是不是封建迷信已經不是人們討論的問題了,現在各地寺廟香火旺盛,香客不斷,不僅成了信男信女祈福保佑的聖地,也成了人人嚮往的旅遊勝地。今天的人們更熱衷於求神拜佛,一是生活條件好了,有閒有錢有條件來向神仙菩薩進貢了;二是內心有訴求,想祈求神靈保佑幫助自己達成願望。
  • 向內求,觀自在,真誠一些
    【感悟】向內求,觀自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之所以是蘇軾,這句話可不是輕易蓋的。聽醫師說,月圓之夜,順產的多,歡樂自然多。無論我們表現出來的是「真相」和「假象」,其實都有價值,我經歷過如此,隨著身體漸復,醫師通知我,練功加大難度;別向外求,別期望外在的東西,中藥的力量有限,還需靠你自己。再加上昨晚和一位在北京的某家醫院工作的大學室友微信視頻,我看她的狀態,說了句,「你是不是現在看上去很開心,等夜深人靜的時候又感覺到很空虛和孤獨,容易崩潰呀。」好友看著我直接哭了。
  • 人生之道,應該外馳還是內求?
    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思想,就是反求諸己,而不是向外馳求。如王陽明所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向之求理於事事物物者,謬矣!。《了凡四訓》中也說,「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 《天道》如何把出世佛學用到「入世」上,莫向外求的邏輯心內求佛
    天道在也不在,有也沒有,從來沒人見過天道,也沒有能夠描述天道具體為何物,但實實在在受到天道的影響,也許是規律,也許是文化愛,也許是風水,也許是磁場,誰又能說得清了,說清楚了反而就錯了,因為規律如來,不可思議。《天道》如何把出世佛學用到「入世」上,莫向外求的邏輯心內求佛。
  • 在汝心頭,莫向外求
    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自淨其意,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國。許多人信佛拜佛,特別虔誠,去過五臺山的人都應該清楚,許多信徒在登黛螺頂的時候大都會選擇三步一拜禮敬文殊菩薩,以求菩薩加持得生大智慧。形式固然無可厚非,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一定要誠。俗話說的好,心誠才會靈,心誠佛菩薩才會感應到你的祈求。
  • 一個人的人生高度源自向內求
    當我們懂得向內求的時候,才會不斷覺醒,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擁抱更多的機會。【向內求,人生不設限】生活中很多人習慣了向外求,認為房子、車子等物質上的外界認可才能決定自身價值,但這樣的人往往走不長遠。因為當你把這些東西作為自己人生理想的時候,你的生活通常會陷入到一個又一個困頓之中。
  • 向內求健康,心理諮詢與健康管理
    現代社會裡,人們普遍存在心理問題,這樣或那樣的大事小情時時刻刻都縈繞在我們的身旁,使我們感到煩惱、焦慮、鬱悶,並由此產生的不良情緒對我們的健康有不可想像的損害,有的人只因為一次人生打擊就選擇了輕視生命,令人惋惜!而這些看似普遍存在的不良情緒,卻是扼殺我們健康的重要危險因素。
  •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詩人重德的儒學思想從君、 臣、 士三個層次構建一個完整的體系,雖然沒有具有影響力的創見,但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詩人進入佛寺,卻沒有見到一個僧人。詩人採用一個細節的描寫,就把寬闊禪房中空寂清冷的氣氛刻畫出來。僧眾們坐禪修行使用的草蓆蒲團已經閒置,使得禪房顯出更加空蕩。
  • 求在我者:求人莫若求己
    在漫長的一個甲子的科研徵程中,是一種什麼樣的動力,使其專心致志潛心鑽研。他們在追求什麼?他們又得到了是什麼?也許沒有家財萬貫,甘受生活清苦;也許沒有顯赫名位,只作默默無聞。一心不亂,求在我者,長久的堅守與追尋方成國防科技的燃燈者。孟子昭示了「求」與「得」的人生哲理,追求就能得到,放棄便會失去。但孟子所言的「求」是向內求,而非向外的物慾名利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