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道,應該外馳還是內求?

2020-12-15 個人成長與組織發展

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思想,就是反求諸己,而不是向外馳求。如王陽明所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向之求理於事事物物者,謬矣!。《了凡四訓》中也說,「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同時,中華傳統文化又崇尚一顆無我利他的心,胸懷天下,以百姓之心為自己的心,心裡想的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更大範圍內的事情,心大了,事情就小了,心小了,事情往往就大了。

無我與內求,搞不清楚,就很容易走向極端。一種表現是對外界的東西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漠不關心,一種是整天被外界的事事物物牽著走,精疲力竭,得不到的竭力追求,得到了又總是害怕失去。

傳統文化,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價值觀。內求,是去除自己的不明為根。王陽明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說明此理,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就像鏡子,保持鏡子的明亮,擦拭鏡子的灰塵,但是鏡子發揮作用,必須是通過外在的事事物物才能啟用。物來則照,醜也好,美也好,首先是明亮,不是因為覺得醜的,就覺得鏡子遮蔽上或者蒙上灰塵更好,美的,就把鏡子擦乾淨更好。首先不是讓物更乾淨、更亮,而是讓鏡子更乾淨明亮。

當心明之後,方能隨感而應,順理而行。

相關焦點

  • 《需》:人生飲食之道的形象化圖解
    《序卦》說:「需者,飲食之道也。」「道」者,人路也。卦辭曰「有孚」曰「貞」,其道之總則。《象傳》曰「君子以飲食宴樂」,遵總則而行其道。《彖傳》曰「需,須也」 ,行道之終極目標。理想確立,不再想入非非,朝著一個目標前進。人生路上有許多選擇,生存環境、個人天賦、時代機遇等等諸多因素制約了人生走向。《說文》:「需,也。遇雨不進,止也。」
  • 《天道》:人生至誠,天之道也
    引言:在這樣一個浮躁而又嘈雜的時代,「善良、誠實」這樣的字眼逐漸被淹沒,但是走了很久會發現,還是具有誠實和善良這些品質的人能獲勝,因為人善人欺天不欺。中庸有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者。
  • 《老子》損益思維及人生平衡之道
    他在《物理學之道》中說:「中國的哲學思想,提供了能夠適應現代物理學新理論的一個哲學框架,中國哲學思想的『道』暗示著『場』的概念,『氣』的概念與量子『場』的概念也有驚人的類似。」孫中山也曾說:「中國古代老子的政治哲學實在比西方好。」可見老子思想日久彌新,影響深遠。  本文探討老子關於損益的思維,在人生中如何把控損與益這對矛盾和相反的邏輯?
  • 求在我者:求人莫若求己
    一心不亂,求在我者,長久的堅守與追尋方成國防科技的燃燈者。孟子昭示了「求」與「得」的人生哲理,追求就能得到,放棄便會失去。但孟子所言的「求」是向內求,而非向外的物慾名利追求。這樣的追求有利於得到,因為所追求的東西決定於自身,之所謂「求在我者」。人心無常,所要追求的東西無窮無盡,大多是一些虛妄之念或力不從心之事。
  • 曾國藩:慎獨、主敬、求仁、習勞,人生自修之道
    01 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這實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02 主敬則身強「敬之一字,孔門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則千言萬語不離此旨。」「主敬」的敬,是恭敬、認真、重視的意思。
  •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讀書之道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一個二十年前的書,現在來讀的話——確實我在把書稿交給出版社之前,自己認真讀過一遍,也請朋友看過,大家都說這個書沒有過時,還是像一本新書一樣,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誇獎。因為我讀了好多別人的文章,我就希望一個書能夠有生命力,能夠活得長一點,能夠和當時寫的時候的人交流,也可以和五年以後的人交流,可以和十年以後的人交流,二十年以後的人交流,或者更長的時間。其實這個確實是寫的時候的一點野心或者說一點志向。」
  • 引流增長哥,向內求一想就通、向外求一想就瘋,這也是引流之道。
    自己不行、什麼都不行,一切事向內求、時刻要修正自己。有人想要穩定引流,總是去求別人,總是去找自己之外的因素,殊不知搞定流量就是搞定自己每天寫一篇文章,發10個流量平臺就是10篇文章,錄五個音頻發10個平臺就是50個音頻,做內容、做輸出,向內求自然流量不求自來,大道至簡。
  • 一個人的人生高度源自向內求
    但在前行的這一路,難免遇到風雨坎坷,許多人便會習慣性地抱怨指責:出身不好,時運不濟……然而,人身上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學習的能力,具備向內求索的能力。當我們懂得向內求的時候,才會不斷覺醒,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擁抱更多的機會。
  • 向外求,還是向內求(一個方向決定不一樣的人生)
    靜能生慧在工作上抱怨,說明你是個向外求的人。什麼都是別人的問題,自己一點問題都沒有。其實一切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這樣子我們成長很快。靜能生慧一棟樓高樓,決定它高度的是向下的深度。靜能生慧所以我們要學會向內求觀自在,在社會混不好,說明我們還要繼續努力。家庭不和睦,說明我們不會調解家庭矛盾。自己智慧不增,說明我們喜歡怪罪外面世界。
  • 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
    欲得之心人皆有之。造成差別的關鍵是我們所追求的目的不同。第一種,只追求「光景和效驗」。「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說的是一個人聰明智慧,會格物,能夠洞察別人,並且知識見解高深。但這只是人的修養的外在表現,修到一定境界自然而然的外在流露。
  • 人生自強之道:借假修真!(深度分析)
    自強,是生命的主題,是進化之道。畢竟除了你自己,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永久牢固的依靠,從某種意義上,弱小是一種不被原諒的罪過。而要想自強,說起來也不複雜,比如你堅持每天鍛鍊身體,這是自強;你經常讀書學習,也是自強。實際上,自強不息本就涵蓋兩大部分,一個是身體上的,一個是精神上的。今天我們主要談一談精神上的自強之道。
  • 《了凡四訓》中的名句,充滿了《易經》、儒、道、佛和心學的智慧
    曾國藩對《了凡四訓》推崇備至,他讀過此書後改號為滌生,「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汙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他還將此書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尚書》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
  • 天之道,利而不爭,人之道,爭而不為,人為什麼總逆天而行?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的這句話我們可以從幾個層次的意思來理解。首先,老子說「聖人不積」,意思是說「聖人」不可以追求、積累財富,而財富只是一個人在人生修行過程中的副產品。一個人,人做好了,事做好了,即便不去刻意的追求財富,財富也會向你走來。
  • 增廣賢文:得饒人處且饒人,講的全是人生哲學,說的都是處世之道
    增廣賢文:講的全是人生哲學,說的都是處世之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下面的這3句原文與翻譯。得饒人處且饒人饒人不是痴漢,痴漢不會饒人。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相逢不飲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重點在「三年」還是在「道」
    如果按字面解釋,應該是「三年不改變父親做人處事作風可以說是孝」。假如這個解釋是正確的,該怎樣理解?其中的「三年」和「道」又該怎樣理解?孔安國曰:「孝子在喪,哀慕猶若父存,無所改於父之道。」我不知道後世為何出現這樣那樣的解讀,實際上孔先生這樣解釋已經非常明確了這段話的內容了。
  • 【異之說《論語》】之二百三十二:夫子期許子路超越「不忮不求」,達「樂道好禮」
    一言蔽之,孔子通過對子路的點評,強調不能停步於某種消極意義上的心性,不能有一點進步就驕傲與自滿,而應該積極進取,不斷超越已有的狀況,達到「道」的境界。如此,戒驕戒躁,不斷「超越」當構成修身進道之正確的姿態。第二,本章記述,主要圍繞著兩件「事」:即圍繞著子路「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和子路終身誦孔子讚許之語「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而展開。對於第件事,孔子「美子路也」。
  • 王明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你真的理解對了嗎?
    要破解王明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必須先弄清楚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在龍場之前發生了什麼?這段話是陽明先生在龍場時悟出來的,史稱龍場悟道。這兩個非常典型的片段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管研究事物,還是勤奮苦讀,都是向外去求聖人之道,而從來沒有跟心發生關係。第二個問題,「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是什麼意思?我舉幾個例子來解釋這句話,而不引用原文。
  • 對話實錄:「向內求」也可能演變為防禦
    這些都是看待自己人生的視角決定的。當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時,說明你在覺知,而覺知往往伴隨著清醒的陣痛。當你想要的是財富、美貌、青春,你會一直向外索求,背負越來越多,漸漸迷失;當你想要的是靈性、喜悅、本自具足,你的滿足感來自自己,你會習慣和自己對話,從自己身上尋找答案,一步步提升認知維度。最有力量的成長不是時間,而是一切向內探索。
  • 《增廣賢文》通俗易懂:講的是人生哲學,說的是處世之道!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路逢險處須迴避,事到臨頭不自由。人貧不語,水平不流。
  • 遇到困難時,你會求人還是求己,或者是求神佛保佑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有的人靠別人,動員人脈喊幫忙;有的人靠自己,艱辛萬苦不鬆口;有的人心中沒神,卻去求神,有的人心中有神,也去求神。求己?還是求神佛?都有各自的苦楚和難處。「誰還能不遇到個事?誰還能沒有個坎?今天你幫我,明天我幫你」人總是嚮往大城市生活,不僅是有完善的服務設施和更多的機遇機會,還因為那裡生活著更多的人,能夠豐富我們的交際圈,讓我們有機會認識更多的人,有機會參與更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