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思想,就是反求諸己,而不是向外馳求。如王陽明所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向之求理於事事物物者,謬矣!。《了凡四訓》中也說,「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同時,中華傳統文化又崇尚一顆無我利他的心,胸懷天下,以百姓之心為自己的心,心裡想的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更大範圍內的事情,心大了,事情就小了,心小了,事情往往就大了。
無我與內求,搞不清楚,就很容易走向極端。一種表現是對外界的東西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漠不關心,一種是整天被外界的事事物物牽著走,精疲力竭,得不到的竭力追求,得到了又總是害怕失去。
傳統文化,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價值觀。內求,是去除自己的不明為根。王陽明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說明此理,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就像鏡子,保持鏡子的明亮,擦拭鏡子的灰塵,但是鏡子發揮作用,必須是通過外在的事事物物才能啟用。物來則照,醜也好,美也好,首先是明亮,不是因為覺得醜的,就覺得鏡子遮蔽上或者蒙上灰塵更好,美的,就把鏡子擦乾淨更好。首先不是讓物更乾淨、更亮,而是讓鏡子更乾淨明亮。
當心明之後,方能隨感而應,順理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