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破解王明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必須先弄清楚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在龍場之前發生了什麼?
這段話是陽明先生在龍場時悟出來的,史稱龍場悟道。
我們從龍場之前的35年中,取兩個橫截面來做分析。
1、15歲,格竹吐血
王陽明在遍讀朱熹著作後,獲得了做聖人的方法:
今天研究透一個事物,明天研究透一個事物,等到有一天豁然貫通,相當於學武打通任督二脈,就可以成為聖人。
王陽明自以為發現了入聖門徑,回來格竹七天,直到吐血,才不得不放棄。
他開始認為研究事物這條路走不通。
2、17歲訪婁諒。
陽明先生新婚不久,從南昌回餘姚的途中,拜訪了大儒婁諒。
婁諒告訴他,聖人可以通過學習得到。
陽明先生如獲至寶,回來努力讀書,但很快再次失敗。他這時覺得做聖人需要天分,而自己沒有。
這兩個非常典型的片段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管研究事物,還是勤奮苦讀,都是向外去求聖人之道,而從來沒有跟心發生關係。
第二個問題,「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是什麼意思?
我舉幾個例子來解釋這句話,而不引用原文。
如果說早起是一種能力,請問,
這種能力存在於鬧鐘,就是每個人內心,只是沒有發現。
如果說存在於鬧鐘,鬧鐘調大一點應該可以輕鬆起床,事實上鬧鐘除了提醒,起不了根本作用。
而如果記著早上為孩子、愛人做早餐,為熱愛的事業奮鬥,基本上不需要鬧鐘,就好像每年正月初一需要早起,我媽媽從來沒有鬧鐘,但一到5點就起來了。
因此,早起能力也是「吾性自足」,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裡,等待我們去挖掘和發現。
又比如一個人缺少愛,請問是去別人身上尋找愛嗎?不是!
還是在自己身上發現愛,愛自己,別人會因為我們身上充滿愛而愛上我們?
前者得到的只是暫時的愛,唯有後者才是長久之計,根本之道。
聖人之道也是如此。
我們的心本自光明透徹,這就是聖人之道。
想想嬰兒時的我們,擁有一顆多麼純潔的心,而現在的我們多壞。
難道說我們嬰兒時的心被換掉了嗎?
顯然沒有,只不過嬰兒時期的心被私慾遮蔽住,鏽跡斑斑,一點光明都沒有了。
而找到聖人之道,並不是向外去求別人,而是回到自己的內心的最深處,因為那顆純潔的心和聖人之道一直都在。
這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含義,希望對你有幫助。
歡迎您給我留言。 我是作者陳橋,堅持原創,傳播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