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你真的理解對了嗎?

2020-12-15 百家號

要破解王明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必須先弄清楚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在龍場之前發生了什麼?

這段話是陽明先生在龍場時悟出來的,史稱龍場悟道。

我們從龍場之前的35年中,取兩個橫截面來做分析。

1、15歲,格竹吐血

王陽明在遍讀朱熹著作後,獲得了做聖人的方法:

今天研究透一個事物,明天研究透一個事物,等到有一天豁然貫通,相當於學武打通任督二脈,就可以成為聖人。

王陽明自以為發現了入聖門徑,回來格竹七天,直到吐血,才不得不放棄。

他開始認為研究事物這條路走不通。

2、17歲訪婁諒。

陽明先生新婚不久,從南昌回餘姚的途中,拜訪了大儒婁諒。

婁諒告訴他,聖人可以通過學習得到。

陽明先生如獲至寶,回來努力讀書,但很快再次失敗。他這時覺得做聖人需要天分,而自己沒有。

這兩個非常典型的片段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管研究事物,還是勤奮苦讀,都是向外去求聖人之道,而從來沒有跟心發生關係。

第二個問題,「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是什麼意思?

我舉幾個例子來解釋這句話,而不引用原文。

如果說早起是一種能力,請問,

這種能力存在於鬧鐘,就是每個人內心,只是沒有發現。

如果說存在於鬧鐘,鬧鐘調大一點應該可以輕鬆起床,事實上鬧鐘除了提醒,起不了根本作用。

而如果記著早上為孩子、愛人做早餐,為熱愛的事業奮鬥,基本上不需要鬧鐘,就好像每年正月初一需要早起,我媽媽從來沒有鬧鐘,但一到5點就起來了。

因此,早起能力也是「吾性自足」,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裡,等待我們去挖掘和發現。

又比如一個人缺少愛,請問是去別人身上尋找愛嗎?不是!

還是在自己身上發現愛,愛自己,別人會因為我們身上充滿愛而愛上我們?

前者得到的只是暫時的愛,唯有後者才是長久之計,根本之道。

聖人之道也是如此。

我們的心本自光明透徹,這就是聖人之道。

想想嬰兒時的我們,擁有一顆多麼純潔的心,而現在的我們多壞。

難道說我們嬰兒時的心被換掉了嗎?

顯然沒有,只不過嬰兒時期的心被私慾遮蔽住,鏽跡斑斑,一點光明都沒有了。

而找到聖人之道,並不是向外去求別人,而是回到自己的內心的最深處,因為那顆純潔的心和聖人之道一直都在。

這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含義,希望對你有幫助。

歡迎您給我留言。 我是作者陳橋,堅持原創,傳播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王明陽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如何理解?
    要理解王明陽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我們不得不說到《大學》裡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學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謎。在大學裡也沒有真正的闡述解釋,因此在後世都有不同的理解。窮推事物的道理,則人心之靈無有不知。王陽明曾經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而朱熹理論和他新的各種不契合,更讓他心力憔悴。這是個物極必反的過程,當你用別人的理論解決問題,眼看著已走到終點卻還沒有找到答案時,那說明答案只能由你自己創造。那麼他的年譜記載在一個月明星稀之夜,王陽明從噩夢中驚醒。年譜說他大悟格物致知,然後說出了八個大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由此,我們確信一點,就是王陽明的龍場悟道的道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這八個字。
  •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做自己想做的事,圓夢不留遺憾
    儘管諸多條件限制,但我還是真的很想多出去走走。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書我固然讀得不少,而所走過的路卻不多。像孔子、杜甫、蘇東坡、王陽明等人,何嘗不也是走遍大江南北,他們的優秀,某種程度上說是他們走過的路比別人多。有一句話說「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了他優秀的程度」。2016年剛接觸王陽明,看過他的傳記,繼而又讀了幾遍《傳習錄》,開始了解一點「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思想。
  •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教你做真正內心強大的人
    這半個聖人的評價就這麼高,那麼一個聖人的王陽明又是什麼樣的呢?王陽明曾經問他的老師:"何為人生第一等事?"老師:"好好讀書,像你父親一樣讀書做狀元"。王陽明:"登第做狀元,恐怕不算是人生頭等大事"。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教你做真正內心強大的人那麼,如何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聖賢"?對此,王陽明"龍場悟道"最終悟出:真正聖賢之人,都擁有一個真正強大的內心。對此,王陽明大儒曾說,一切的戰鬥都是心戰,心才是所有力量的源泉。
  • 《關於「此心俱足,不假外求」》
    其繼承發揚陸九淵心學,成為集心學之大成者,自立陽明學派。王陽明心學源於「龍場石棺悟道」:王陽明早年因反對宦官劉瑾,遭杖責入獄,並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一路遭錦衣衛追殺,逃到龍場_「蛇虺、蠱毒、瘴癘、苗民野蠻、無吃無居……寄居龍岡山洞,以石棺為床。某夜被大雨雷鳴驚醒,恍然得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至此心外無物,心即理」。
  •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至善是心的起點也是終點
    個人主義的自我標準是私意,不是至善,是欲望,外在的無限性無法滿足個體的欲望,而會不擇手段求財求權求名,給予個體的滿足感。內在在的心理的自足就可以通過展現內在的能力,並獲得滿足。不再關於金錢權勢名望的要求。
  • 內心強大心法: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內心強大的人,都懂得向內看
    而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從不依靠外界強大自己,因為他們真切明白,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內心強大來自我們內心。如何壯大自己的內心,我們最重要是提升自己心的認知,唯有對自己認識越深刻,我們就越有力量。第一,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王陽明曾說,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 王陽明:悟性自足,不假外求,我們本自富足
    在經歷過多少個日日夜夜的反省,苦苦思考之後,在一個夜晚,突然頓悟:原來聖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最根本的來源,是源於我們的內心。面對絕境,如果心中沒有絕境,便沒有絕境,總會絕處逢生。
  • 「我思故我在」與「吾性自足」
    笛卡爾以為理性與生俱來,思則有之,此則與王陽明有相通之處。笛卡爾認為人生來便固有天賦觀念,一定要用理性思考,才能發現他們的存在。笛卡爾將其分為懷疑、分類、秩序的思考、全面審查四個步驟,並不厭其煩的在能量守恆、解析幾何、生理學、天體物理學諸方面觀察、實驗和探索,於上述諸領域,厥有大成。
  • 人生之道,應該外馳還是內求?
    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思想,就是反求諸己,而不是向外馳求。如王陽明所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向之求理於事事物物者,謬矣!。《了凡四訓》中也說,「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 王陽明龍場悟道:揭開聖人之道的秘密,為世人找到快樂之源
    王陽明也不例外,他在龍場特定場景中,苦苦追尋,終於找到了答案,不但揭開了聖人之道的秘密,還為世人找到了快樂之源。01用人格魅力和學問徵服地方官王陽明在龍場白手起家,建起了龍崗書院,開始講學。這也是時常縈繞在他心中的問題,究竟自己所謂的"吾心"和"宇宙",二者之間看似簡單,實則紛繁複雜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很多古聖先賢都有思考,先是孔子最初提出來,但是尚未給出清晰的答案。他的學生則認為:"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 外有不得,反求諸己,以心學智慧,實現人生自我超越
    陽明先生龍場悟道,悟得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求理與外物者誤也。龍場悟道,可以說是陽明先生開闢心學時代的起點,對於當今社會的我們也有著重要的啟示。陽明先生說,聖人之道,不是求理與外物,而是反求諸己。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到了什麼道?原來就是簡單的四個字
    王陽明想過自己的日子,但偏偏還是無意得罪了人,被貶至貴州龍場驛當驛臣,王陽明即使在被貶之地,也仍然在思考著人生和萬物、人性和宇宙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時常縈繞在他腦中的問題,究竟自己所謂的「吾心」和「物理」二者之間看似簡單,實則紛繁複雜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 孔子思想中的「自足性」
    孔子的回答隱含著這樣幾層意思:尚未做好「事人」「知生」之事,不必問鬼神和死亡的問題;即便做好了,也未必要問;如果真的做好了,就超越了鬼神和死亡,也就不必問;鬼神和死亡是不可靠和不可知的,不能作為人的存在依據;人只能面向鬼神和死亡,自我作祖,選擇「事人」與「知生」,進入以徹底的悲情為底色的悅生樂世的開放境域,建立價值。「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也』,何謂也?子曰:『不然。
  • 王陽明:如何把高深的聖人哲學傳授給未開化的山野村夫。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總結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那麼如何把自己悟出的哲理傳授給身邊的人呢?王陽明經過思索,最終用「致良知」濃縮出陽明心學精髓,那麼何謂致良知?當時有很多弟子問到王陽明。陽明回答道;「既然每個人都有良知,賊也不例外」。陽明用自己的一次經歷來闡述這個道理;王陽明做知縣的時候在審問一個賊的時候,那個賊裝出一副潑皮的嘴臉,王陽明說天這麼熱把上衣脫了吧,那個賊滿不在乎把上衣脫了,王陽明又說把褲子也脫了吧,那個賊也裝作無所謂,最後只剩一件遮羞的貼身衣服,王陽明說把這件衣服也脫了吧,那個賊終於表現出羞澀與不堪。王陽明說這就是賊的良知。
  • 莊子: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真人和聖人修煉的七重境界
    《莊子.大宗師》: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隱士南伯子葵聽說山上住著一個德高望重的女子,是個長者,名叫「女偊」,她是修道的真人,南伯子葵於是前去拜訪。
  • 很多人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有誤
    但一旦你讀最初的文本,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我最近讀王陽明的《傳習錄》,經常遇到的兩個詞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我發現,這兩個詞的本意和我們平時從字面理解的,有著很大的不同。望文生義、先入為主、以訛傳訛,阻止著我們接近這兩個詞的真實內涵。本文只說格物致知。
  • 有關這一問題的理解出現了分歧,應該如何理解和評判這些分歧呢?
    其次,就王陽明思想最後一變的界定問題上而言,筆者認為,將王陽明心學思想最後一變認定為「致良知」還是「操益熟,所得益化,時時知是知非,時時無是無非」的高妙境界,這主要表現的是觀點劃分者對王陽明心學思想的「理解」,而評判這些觀點劃分者對王陽明心學思想的「理解」合理與否的依據還是要在王陽明本人的言行中尋找,王陽明在去世前曾說:「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
  • 王陽明究竟有何厲害之處?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為何有他?
    王陽明又叫王守仁,他是明朝的思想家,軍事家,他一手創造了「心學」,他在中國不太有名,貌似還沒有道士王重陽出名,但他卻在日本聞名遐邇,婦孺皆知。所謂牆內開花牆外香。朋友根本沒聽說過此人,回去上網搜了搜,才發現王陽明居然是被埋沒了的聖人。有人說,沒有王明陽,就沒有日本的崛起,這種說法或許有些誇張,但王陽明在日本大火特火了幾百年,這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