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男兒志在四方,我的內心有著走遍四方的渴望。而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我基本上沒有出差的機會。世界那麼大,錢包又這麼小,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條件去旅行?儘管諸多條件限制,但我還是真的很想多出去走走。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書我固然讀得不少,而所走過的路卻不多。
古人在交通極度不發達的情況下,也可以行萬裡路,拿李白來說,他到過的地方有長安、洛陽、太原、襄陽、巴陵(嶽陽)、揚州、金陵(南京)、尋陽(九江),爬過的山有敬亭山、泰山、天台山、霍山、華山、天門山、峨嵋山、廬山,遊過洞庭湖、黃鶴樓、桃花潭等地方。李白能寫這麼多精美的詩篇,跟他行萬裡路,遊遍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吸收天地靈氣有著密切的關係。
像孔子、杜甫、蘇東坡、王陽明等人,何嘗不也是走遍大江南北,他們的優秀,某種程度上說是他們走過的路比別人多。有一句話說「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了他優秀的程度」。
2016年剛接觸王陽明,看過他的傳記,繼而又讀了幾遍《傳習錄》,開始了解一點「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思想。所謂吾性自足,就是指自己的本性圓滿具足,人出生就具備實現人生所有理想的潛力,只是自己是否有把這個潛力發揮出來。
我很想去旅遊,很想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我抱怨工作沒有出差的機會可以外出,我潛意識是想搭便車省點交通費或住宿費。我這豈不是外求了嗎?捫心自問:我真的要行萬裡路嗎?我是一定要嗎?
我的內心回答自己:「是的,一定要,此生不行萬裡路,必有遺憾,為了自己不遺憾,此生必行萬裡路。」
曾經有一位老師說他有環遊世界百國的夢想,他也一直在圓夢,現在估計夢想已經達成了。我自問沒有他的經濟實力以支撐環遊世界,而我參考他設立自己的小目標:我環遊中國一百個城市還是可以的吧。
既然不假外求,說公司不提供出差的機會,這是外求於公司;說錢包不夠大,這是外求於金錢;說沒有時間,那也是外求,工作是自己選的,時間是自己安排的。
如果一定要,那往自己內心深處去探求答案,這才是內求,這種決心和力量是從內心中往外散發的,什麼外在困難都不是障礙,都不能阻擋自己前進的步伐。
抱著這樣的思想,這幾年陸續走過一些地方。今年去爬了一趟南嶽衡山,我在山腳的一座祠廟上香,祠廟道長見我是外地人,指點我有一條梵音古道可以上山,比走過度開發的上山公路有意思多了。我謝過道長,急著轉身趕路,道長提醒我添些香油錢,他補充了一句「香油錢是給自己添的」,這句話震動我的內心,使我聯想到德由自己積,自求多福。曾有人建議我說:「去寺廟上香,儘量去一些小寺廟,小寺廟一般香油不旺很需要供養,大寺廟香火旺就沒太大必要去湊熱鬧,小寺廟佛菩薩的法力不比大寺廟的小,雪中送炭的功德比錦上添花的功德來得大。」
添上香油錢後,我就去走梵音古道,那是一條山石小路,古色古香,旁邊是小溪,流水潺潺、林鳥群噪、草樹萋萋,白雲片片,沁人心脾。過慣了大城市鋼筋水泥的日子,放鬆一下,來感受這禪意生活,甚為愜意。途中有一樂道亭,有唐代高僧明瓚大師和宋代黃庭堅的銅像,黃庭堅端坐撫琴,悠然自得之樣,那一刻,我似乎看見了自己,這不就是我渴望的形象嗎?後來跟一朋友聊及此事,他說「旅行的意義在於發現自己」。樂道亭刻有明瓚大師的《樂道歌》,樂道著,樂天道,樂禪道,樂山水, 《樂道歌》雲「過去已過去,未來猶莫算」,「向外覓功夫,總是痴頑漢」,這都是教人活在當下,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想做什麼就趕緊去做,別讓自己遺憾。想去旅行就去旅行,想學畫畫就去學畫畫,想唱歌就去唱歌,想表達愛意就去表達愛意。追隨自心的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圓夢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