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做自己想做的事,圓夢不留遺憾

2020-12-15 飛仙時空

俗話說男兒志在四方,我的內心有著走遍四方的渴望。而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我基本上沒有出差的機會。世界那麼大,錢包又這麼小,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條件去旅行?儘管諸多條件限制,但我還是真的很想多出去走走。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書我固然讀得不少,而所走過的路卻不多。

古人在交通極度不發達的情況下,也可以行萬裡路,拿李白來說,他到過的地方有長安、洛陽、太原、襄陽、巴陵(嶽陽)、揚州、金陵(南京)、尋陽(九江),爬過的山有敬亭山、泰山、天台山、霍山、華山、天門山、峨嵋山、廬山,遊過洞庭湖、黃鶴樓、桃花潭等地方。李白能寫這麼多精美的詩篇,跟他行萬裡路,遊遍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吸收天地靈氣有著密切的關係。

像孔子、杜甫、蘇東坡、王陽明等人,何嘗不也是走遍大江南北,他們的優秀,某種程度上說是他們走過的路比別人多。有一句話說「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了他優秀的程度」。

2016年剛接觸王陽明,看過他的傳記,繼而又讀了幾遍《傳習錄》,開始了解一點「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思想。所謂吾性自足,就是指自己的本性圓滿具足,人出生就具備實現人生所有理想的潛力,只是自己是否有把這個潛力發揮出來。

我很想去旅遊,很想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我抱怨工作沒有出差的機會可以外出,我潛意識是想搭便車省點交通費或住宿費。我這豈不是外求了嗎?捫心自問:我真的要行萬裡路嗎?我是一定要嗎?

我的內心回答自己:「是的,一定要,此生不行萬裡路,必有遺憾,為了自己不遺憾,此生必行萬裡路。」

曾經有一位老師說他有環遊世界百國的夢想,他也一直在圓夢,現在估計夢想已經達成了。我自問沒有他的經濟實力以支撐環遊世界,而我參考他設立自己的小目標:我環遊中國一百個城市還是可以的吧。

既然不假外求,說公司不提供出差的機會,這是外求於公司;說錢包不夠大,這是外求於金錢;說沒有時間,那也是外求,工作是自己選的,時間是自己安排的。

如果一定要,那往自己內心深處去探求答案,這才是內求,這種決心和力量是從內心中往外散發的,什麼外在困難都不是障礙,都不能阻擋自己前進的步伐。

抱著這樣的思想,這幾年陸續走過一些地方。今年去爬了一趟南嶽衡山,我在山腳的一座祠廟上香,祠廟道長見我是外地人,指點我有一條梵音古道可以上山,比走過度開發的上山公路有意思多了。我謝過道長,急著轉身趕路,道長提醒我添些香油錢,他補充了一句「香油錢是給自己添的」,這句話震動我的內心,使我聯想到德由自己積,自求多福。曾有人建議我說:「去寺廟上香,儘量去一些小寺廟,小寺廟一般香油不旺很需要供養,大寺廟香火旺就沒太大必要去湊熱鬧,小寺廟佛菩薩的法力不比大寺廟的小,雪中送炭的功德比錦上添花的功德來得大。」

梵音古道

添上香油錢後,我就去走梵音古道,那是一條山石小路,古色古香,旁邊是小溪,流水潺潺、林鳥群噪、草樹萋萋,白雲片片,沁人心脾。過慣了大城市鋼筋水泥的日子,放鬆一下,來感受這禪意生活,甚為愜意。途中有一樂道亭,有唐代高僧明瓚大師和宋代黃庭堅的銅像,黃庭堅端坐撫琴,悠然自得之樣,那一刻,我似乎看見了自己,這不就是我渴望的形象嗎?後來跟一朋友聊及此事,他說「旅行的意義在於發現自己」。樂道亭刻有明瓚大師的《樂道歌》,樂道著,樂天道,樂禪道,樂山水, 《樂道歌》雲「過去已過去,未來猶莫算」,「向外覓功夫,總是痴頑漢」,這都是教人活在當下,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明瓚大師和黃庭堅

想做什麼就趕緊去做,別讓自己遺憾。想去旅行就去旅行,想學畫畫就去學畫畫,想唱歌就去唱歌,想表達愛意就去表達愛意。追隨自心的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圓夢不留遺憾。

相關焦點

  •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我們每個人都沒有自己的知識理論體系前,實際上都是活在別人的知識理論體系裡。而朱熹理論和他新的各種不契合,更讓他心力憔悴。這是個物極必反的過程,當你用別人的理論解決問題,眼看著已走到終點卻還沒有找到答案時,那說明答案只能由你自己創造。那麼他的年譜記載在一個月明星稀之夜,王陽明從噩夢中驚醒。年譜說他大悟格物致知,然後說出了八個大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 王明陽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如何理解?
    要理解王明陽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我們不得不說到《大學》裡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學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謎。在大學裡也沒有真正的闡述解釋,因此在後世都有不同的理解。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之後他又更加總結性的提出了「知行合一」。「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實也就是王陽明所理解的格物致知的主旨。萬物之理都在我心,不需要通過推究外面的事物。
  • 王明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你真的理解對了嗎?
    要破解王明陽」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必須先弄清楚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在龍場之前發生了什麼?這段話是陽明先生在龍場時悟出來的,史稱龍場悟道。他這時覺得做聖人需要天分,而自己沒有。這兩個非常典型的片段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管研究事物,還是勤奮苦讀,都是向外去求聖人之道,而從來沒有跟心發生關係。第二個問題,「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是什麼意思?我舉幾個例子來解釋這句話,而不引用原文。
  •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教你做真正內心強大的人
    王陽明曾經問他的老師:"何為人生第一等事?"老師:"好好讀書,像你父親一樣讀書做狀元"。王陽明:"登第做狀元,恐怕不算是人生頭等大事"。老師:"那麼你說什麼是人生頭等大事?"王陽明:"讀書做聖賢,也許才算是人生第一等大事"。於是,做聖賢,成了王陽明一生的追求。王陽明究竟牛在哪?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教你做真正內心強大的人那麼,如何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聖賢"?
  •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至善是心的起點也是終點
    每個人都存在著自己的思維能力,理性能力,如何判斷思維的正確性,就在於客觀外在的標準,因此「止於」客觀標準的至善。善不僅是符合社會倫理道德,同時也要符合自然客觀規律。各家有各家的表述方法,儒家說道德,道家法自然。至善不僅是社會標準,也是客觀的標準,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 內心強大心法: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內心強大的人,都懂得向內看
    而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從不依靠外界強大自己,因為他們真切明白,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內心強大來自我們內心。如何壯大自己的內心,我們最重要是提升自己心的認知,唯有對自己認識越深刻,我們就越有力量。第一,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王陽明曾說,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 《關於「此心俱足,不假外求」》
    某夜被大雨雷鳴驚醒,恍然得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至此心外無物,心即理」。王陽明心學構成:對陸九淵心學的繼承_「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吸收儒、佛、道思想_相由心生,境由心造,萬念由心起,禍福由心生,命由心定……。陽明學說_「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即理」。
  • 王陽明:悟性自足,不假外求,我們本自富足
    孩童時候,王陽明問私塾的老師:「何為天下第一等事?」老師答:「第一等事當然是好好讀書,考取功名。」小小的王陽明卻反駁說:「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聖賢!」在經歷過多少個日日夜夜的反省,苦苦思考之後,在一個夜晚,突然頓悟:原來聖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最根本的來源,是源於我們的內心。面對絕境,如果心中沒有絕境,便沒有絕境,總會絕處逢生。
  • 「我思故我在」與「吾性自足」
    這與《大學》中「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高論不謀而合,只是二千五百年前中國人的認識方法,僅止於內心,而不付諸實驗,而笛卡爾是必須於實驗之中證實後,始信其真實存在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是王陽明龍場悟道,歸於本心的人生感悟。
  • 孔子思想中的「自足性」
    人的「自足性」是指人自身的價值完全依靠自己建立,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孔門仁學不奉鬼神,一切都是面對死亡——人生有限性——的自我設立,使人具有了最徹底的「自足性」。人具有「自足性」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特點,也是中國文化可以以哲學、美學代宗教的根本原因。深入探討這一問題,對於提高中國古代哲學的地位和開掘其對於未來的意義都十分重要。下面分六個方面簡要論述。
  • 病疾橫行,不假外求
    病疾橫行,不假外求文/濛濛2019年12月26日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一天內,迎來了7名相似病人,其中4個均來自華南海鮮市場。誰能想到,這七名病人的到來,掀起了一場全國人民共同抗擊病毒的偉大曆程。」儘管病疾橫行,我們也不假外求。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民的態度!從病毒爆發開始,我們經歷了從2019年到2020年的跨度。從最初的「1 人感染」到如今「全國新增病例3235例」,這是何其恐怖的傳播速度?從最開始的武漢到如今的全國蔓延,這是何其廣大的傳播面積?
  • 王陽明:此心不動,萬事隨風。人是心,心定則事安,心不定則事廢
    導語:不念過往,不畏將來,活在當下。古往今來,成大事的人都是堅定的信念,具體長遠的目光,對形勢分析得比較準確。心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一定不能實現;心認定能成功,事一定成。人是心的動物,心若計算,處處都是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春天;心寬一寸,路寬一丈。
  • 萃英力量 | 張子璇:做強大的自己,過不留遺憾的大學生活
    貫穿張子璇整個大學生活的,就是「做自己」。她是一個不願意被別人的思想左右,也不願意自己嚇自己的人。比如科研是一個很高深的名詞,但她完全憑著一腔好奇和熱血就往前闖,即使撞得頭破血流,但是只要去嘗試過就會不留遺憾。「其實你要做的就是打開官網,看看老師們的研究方向,如果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就主動發個郵件問問老師可不可以去見習,從見習的經驗中找到感興趣的方向。
  • 人生之道,應該外馳還是內求?
    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思想,就是反求諸己,而不是向外馳求。如王陽明所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向之求理於事事物物者,謬矣!。《了凡四訓》中也說,「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 插本人的生活第11期 | 希望考上本科之後還能去考研,考六級,把想做的事都做一遍,不留遺憾.
    我是根據自己的情況做選擇,每個人自制力一些不一樣。這一些心路歷程,我覺得一切真的是最好的安排。這過程我想放棄過,但我內心告訴我,不行!人總要為想要的去真正奮鬥一次吧。這幾個月花費的時間金錢總不能花費吧。當你把課本真正啃下來,結果不會不如你意的。我很喜歡這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共勉。我不後悔我選的,考試後見。無論結果如何。
  • 慧海慈航:自己就是一本無字天書 看懂自己不用外求
    自己就是一本無字天書,看懂自己不用外求。(圖片來源:資料圖)老修行人中常有這麼一句話:自己就是一本無字的天書,裡面什麼法都有。但一般人不知道翻自己這本書,老是在外面求秘方、求口訣、求密傳。六祖曾處處強調這點。「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自心內有知識自悟」,所以,一定要認識自己就是一本天書,要在自己身上用功夫。有的人讀經讀迂腐了。看到六祖說:「不悟佛是眾生」就火冒三丈,佛還會迷嗎?還會不悟嗎?當然佛是不可能迷的,六祖這裡用的是反語,讓眾生增強信心,從而強調了「自性」、「自悟」這一關鍵問題,把話也說得再明白不過了。
  • 孝順父母的7種方式,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待」,激勵自己不留遺憾
    孝順父母的7種方式,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待」,激勵自己不留遺憾。現在生活的快速發展,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我們是不斷的成長,但是父母也是在不斷的變老。今天小編給大家談論孝順父母的7種方式,一定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待」,好好先順父母,激勵自己不留遺憾。
  • 英語美文賞析:今天就做的12件事 人生不留遺憾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語美文>正文英語美文賞析:今天就做的12件事 人生不留遺憾 2013-10-08 09:31 來源:lifehack.org 作者:
  • 曾國藩:最上乘的根性是——認清自己!
    他在《瘞旅文》中,也講出了自己的心得:自吾去父母鄉國而來此,二年矣,歷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戚戚也。從兵部主事——一個部委廳局級幹部,一下被打到偏遠山區編制外,內心活動的複雜和我們今天簡直一樣一樣的。
  • 幸福婚姻的五個原則——內求諸己,不假外物
    他為什麼這樣對你說話,那是他的問題,為什麼他用那種態度,那是他的事,誰知道他在想什麼。但為什麼你會那麼在意?為什麼你會覺得受傷?為什麼你會那麼生氣?這問題出在你,那才是你要關心的。閉起眼睛,向自己內心探尋。把那個指責你的人忘掉,不要去想,不論別人做了什麼都將它忘掉,只要深入你自己。你將發現在你內在的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