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婚姻的五個原則——內求諸己,不假外物

2020-12-15 龍哥說

原則一:不是去要求,而是向內求

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看不見自己本身的問題。雖然這種盲目現象很容易理解——正因為我們看不見,問題才會是問題。然而問題也出在這裡,當問題發生時,我們總習慣把手指向別人,卻忘了看向自己。

他為什麼這樣對你說話,那是他的問題,為什麼他用那種態度,那是他的事,誰知道他在想什麼。但為什麼你會那麼在意?為什麼你會覺得受傷?為什麼你會那麼生氣?這問題出在你,那才是你要關心的。

閉起眼睛,向自己內心探尋。把那個指責你的人忘掉,不要去想,不論別人做了什麼都將它忘掉,只要深入你自己。你將發現在你內在的傷口。

每當你覺得受到傷害,要記住,那是因為你有一個傷口。就因為你有一個,甚至很多個傷口,所以只要別人不經意地觸碰,你就敏感地又叫又跳。

你痛苦,不是因為別人的錯誤,他們或許做了某些事,但那是他們的事,除非你身上有傷口,否則不論他們撒鹽、灑水,甚至隨便地觸碰,你都不會受任何影響。

經營關係永遠應該在自己的身上著力,要別人為你負責,等於是在「求人」,你成了奴隸,這樣遲早會被牽著鼻子走。

要想成為主人,一個人必須了解到:「不論什麼事發生在我身上,我都必須無條件地完全負責。」在剛開始的時候你會覺得沮喪,因為你無法再在別人身上找答案,但是如果你能堅持下去,繼續「向內求」,把指向別人的手轉過來指向自己,把對別人的要求轉成對自己的要求,很快的,你就能活出了自己。

原則二:不是去改變,而是去接受

愛情的目的,就是讓彼此學習成為「更理想」和「更完整」的人。然而問題也出在這裡,當人進入了愛情,往往就迷糊了,他們不是讓自己成為理想的人,而是努力讓對方合於自己的理想;不是讓自己成為更完整的人,而是期待對方填補自己的缺憾。

你去觀察一下人們的感情,是不是彼此都在挑對方的毛病,都在試圖改變對方?當你愛一個女人,你就會立刻開始改善她,你就會認為她應該怎樣。當然,她也會反過來改善你,要你做這個做那個,要你這樣或那樣:「說話要像這樣」「舉止要像那樣」。然後當對方不是「這樣或那樣」,問題就來了。

你沒注意到嗎?夫妻間吵來吵去都是為了同樣的事、相同的問題、相同的衝突。太太有一個概念,認為先生應該這樣,而先生則認為太太不應該那樣,雙方都在試著改變對方,使對方符合自己的「理想版本」,結果把原本美好的關係搞得很糟。

到了最後,他們甚至都不再說話,要怎麼說呢?因為一開口談話表示爭執又開始了,而那是老掉牙的問題,沒有改變的餘地,反正已經爭論過無數回,每次的結局都是一樣,他們已經對彼此失望透頂。

如果你了解人性,你就會發現,想要改變一個人是很困難的事。你怎麼能夠改變別人?你聽過有任何人改變過別人嗎?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個人都是依照自己的想法而存在的,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而活,你沒有辦法改變任何人。即使有人真的改變,那也是「他自己」想改變。沒錯,除非他自己想改變,否則沒有人能改變的,你的努力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為什麼你曾經愛上這個人,然後又一直嘗試要改變他?這就是你所謂的「愛」嗎?我必須告訴你,如果他必須變得更好,你才能夠愛;或是他不改變,你就不愛,那不是愛,而是你為愛開出的條件。

愛一個人,不能只愛半個,不能只愛你愛的部分,要愛就愛他的全部。愛他美的部分也愛他醜的部分,愛現在也愛過去,愛優點也愛缺點,因為那缺點也是他的一部分。要是你努力想改變對方,就表示你不是真正愛他,你愛的是你自己。

別人改變,先改變自己;要讓事情變得更好,先讓自己變得更好。

終於放棄改變他人,就叫「成熟」;懂得改變自己,就叫「成長」。

如果你真的懂得愛,你會讓自己成為那個理想的人,而不是改變他人來符合你的理想。

原則三:不是變完美,而是變完整

有個非常理性的男人和一個非常感性的女人在一起。對男的來說,如此可以發展他的情感面,變得更完整。而對女的來說,培養超然理性態度,讓她更平衡。如果這兩個人不整合自己的對立能量,而是企圖改變彼此,則他們會失衡而且分裂。這男人會變得更理性,喜歡說理;而這女人則會變得更感性,更容易「情緒化」。在這種情形下,他們會越來越痛恨彼此。

你尋找另一半是為了讓自己更完整,而不是找一個完美無缺的人。

你愛的是一個對象,而不是一個偶像。

原則四:不是去求人愛,而是去愛人

大多數人都因「錯誤」的理由進入愛——為了終止寂寞,為了填滿空虛,為了滿足安全、性、愛、感情、財務……等等的需求。

每個人都有需要,你需要這個,我需要那個。愛人們在彼此身上看到了一個需要滿足的機會。於是兩人開始交易,如果你給我你有的東西,我便給你我有的東西。人們把這種交易稱為「愛」,而當對方無法給你對等價值的東西,你很難再交易,也就「不愛」了。

如果你深入去看人們的戀愛關係,它們就像是商業關係。很多怨偶,常覺得心有不甘,都覺得自己犧牲太多;很多失戀或失婚的人,會苦苦糾纏,也是不甘心。因為我對你一再付出,你就是不應該辜負我,你就應該給我回報,這樣的愛,跟「做生意」有什麼不同?

因為兩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欲望,都為了滿足自己而要求別人,這種關係怎麼會有愛?

只要你需要別人愛你,你就是欠缺愛的人,而如果你心中欠缺愛,你又如何給人愛呢?那就好像兩個乞丐在互相乞討它們沒有的東西。

愛不是名詞,而是動詞。愛的感覺,是行動所帶來的結果。

用你希望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別人,去做你希望對方為你做的事。

原則五:不要被激怒,而是去感激

藉由別人你才能認識自己。是的,如果沒有別人給你打擊,你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脆弱;如果沒有別人讓你忿恨,你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包容力;如果沒有人讓你氣憤,你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氣度。

可惜的是,很少人善用關係這面鏡子。當人們從別人身上發現鏡中的自己,要不是轉身視而不見,就是否認或破壞它。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鏡子使我變醜,所以我就摧毀鏡子,那樣我就不醜;因為這個人讓我變醜,因此我就醜化他……但是這樣做有用嗎?當然沒用,不管你打破再多的鏡子也無法改變你的容貌。

如果我們這一生從來沒有遇過那些傷害你、批評你、指責你的人,你恐怕永遠都長不大,不是嗎?

你會對那個診斷出你疾病的醫生生氣嗎?即使醫生開刀傷害你,但當你得到救治,你是不是也應該感激他呢?

當別人以他的「惡」來成就你的「善」,你不覺得應該感謝嗎?

結語裡還有一段對婚姻的精彩描述:

伴侶是最可貴的鏡子,你可以藉此找出你反應背後隱藏著什麼,你或許會發現長久以來一直攜帶著的某些創傷和內心深處的陰影,那也許是你童年和年輕時的一段傷痛,也許是已經好幾世以來的東西,誰知道?在婚姻中你可以去面對那個經驗,那正是自我認識和自我覺察的最佳機會。

遺憾的是,多數人都不喜歡這樣的「被顯露」出來,因而一再否認和排斥那面照出自己本然的鏡子,那就是婚姻失合的原因。

還好,既然結了婚,不能像換工作或與人拆夥那樣瀟灑地一走了之,彼此只能努力「重修舊好」。然而就在這一次又一次「重修好合」的過程中,兩個不合的人慢慢得到整合,這就是婚姻的真意。

相關焦點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解
    君子雖不病人之不己知,然亦疾沒世而名不稱也。
  • 《關於「此心俱足,不假外求」》
    「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無善無噁心之本,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從其構成成分得出_心理力量對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無窮作用。關於「聖人之道」_聖人者,能領悟人、事、物的本質性、規律性,並遵循規律性;道者,「道法自然」,道即自然或自然規律。
  • 君子求諸己:依靠自己才是長久之計
    作者:清江《論語·衛靈公》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自責己德行之不足,不責人也。小人不自責己,而責人之也。君子無論是學習還是修身,舉凡各種才能職業,無事不求之於自己。小人好名求譽,舉凡鑽營請託,無事不求之於人。君子小人之分別,就看其所追求的東西。君子也有所求,但是求之在己,不求於人。《中庸》說:「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論語》: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 病疾橫行,不假外求
    病疾橫行,不假外求文/濛濛2019年12月26日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一天內,迎來了7名相似病人,其中4個均來自華南海鮮市場。誰能想到,這七名病人的到來,掀起了一場全國人民共同抗擊病毒的偉大曆程。」儘管病疾橫行,我們也不假外求。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民的態度!從病毒爆發開始,我們經歷了從2019年到2020年的跨度。從最初的「1 人感染」到如今「全國新增病例3235例」,這是何其恐怖的傳播速度?從最開始的武漢到如今的全國蔓延,這是何其廣大的傳播面積?
  • 心理學:讓你一生婚姻幸福的4個基本原則
    倘若我們堅持婚姻的四項基本原則,幸福人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第一原則,努力付出。愛一個人,是享受為他/她做事情的權力,而不是擁有他/她的權力。婚姻需要經營,需要雙方努力付出。1、成長型思維。成功的婚姻是勇敢面對衝突,雙方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不是從情感方面的大吵大鬧,而是從認知和行為方面去處理,「對事不對人」。
  •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龍場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而朱熹理論和他新的各種不契合,更讓他心力憔悴。這是個物極必反的過程,當你用別人的理論解決問題,眼看著已走到終點卻還沒有找到答案時,那說明答案只能由你自己創造。那麼他的年譜記載在一個月明星稀之夜,王陽明從噩夢中驚醒。年譜說他大悟格物致知,然後說出了八個大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由此,我們確信一點,就是王陽明的龍場悟道的道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這八個字。
  • 王明陽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如何理解?
    要理解王明陽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我們不得不說到《大學》裡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學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謎。在大學裡也沒有真正的闡述解釋,因此在後世都有不同的理解。「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實也就是王陽明所理解的格物致知的主旨。萬物之理都在我心,不需要通過推究外面的事物。宋代以來,學者都是外物探究道理;而王陽明則轉向自身心中追求。前者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而王陽明則是心學集大成者。
  • 法官說「典」‖給婚姻放個「假」,你怎麼看?(內附視頻,歡迎觀看)
    法官說「典」‖給婚姻放個「假」,你怎麼看?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知道我的人,說我心煩憂;不知道的,問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誰害我如此?)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沒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終的。)
  • 王陽明:悟性自足,不假外求,我們本自富足
    在經歷過多少個日日夜夜的反省,苦苦思考之後,在一個夜晚,突然頓悟:原來聖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最根本的來源,是源於我們的內心。面對絕境,如果心中沒有絕境,便沒有絕境,總會絕處逢生。
  • 《陳昌文老闆社群》陳樹煌解讀論語: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陳樹煌解讀:      孔子說,君子總是要求自己,責備自己,小人呢,總是要求別人,苛刻別人。       君子與小人,這兩種人,心性不一樣,出發點不一樣,結局就不一樣。       君子做什麼事情,出了問題,不順心,總是想是自己的問題,事業沒有做成功,是不是自己營銷功力不夠啊?是不是自己不夠努力啊?是不是自己的分錢機制出了問題啊?是不是自己的道德水平出了問題?
  • 內心強大心法: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內心強大的人,都懂得向內看
    而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從不依靠外界強大自己,因為他們真切明白,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內心強大來自我們內心。如何壯大自己的內心,我們最重要是提升自己心的認知,唯有對自己認識越深刻,我們就越有力量。第一,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王陽明曾說,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 佛為何教人不要向外求,向內求?為什麼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佛教人不要向外求,向內求。向內求,沒有求不到的;向外求,求不到,真的求不到,這不是假的。你做生意求財,我想盡方法想賺錢,你所賺到的錢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要是沒有,人家做大買賣、大生意讓給你做,你做幾天就倒閉了,你命裡沒有。
  • 「為什麼不幸的婚姻都一樣,幸福的婚姻卻是各有各的幸福?」
    但實際上卻不盡然,不幸的婚姻我認為都是一樣的,究其結果,無外乎由於種種原因導致最後家庭離散,分道揚鑣。所以,我說:「不幸的婚姻都是一樣的,幸福的婚姻卻是各有各的幸福!」那麼很多人要問,到底什麼是婚姻?這樣的婚姻其實也是幸福的。有很多時候,作為子女的對父母經常吵鬧的行為不理解,何必為了一些小事就大動幹戈,甚至都要吵翻天了!甚至有的時候,都會動起手來。更有人經常把離婚掛在嘴邊,但直到自己老去的那天,還是會在一起,不離不棄。
  •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教你做真正內心強大的人
    有一種說法,是說中國古往今來只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另外"半個"則是曾國藩。近代有人對曾國藩的評價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官、為將、為相一完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教你做真正內心強大的人那麼,如何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聖賢"?對此,王陽明"龍場悟道"最終悟出:真正聖賢之人,都擁有一個真正強大的內心。對此,王陽明大儒曾說,一切的戰鬥都是心戰,心才是所有力量的源泉。
  • 一生一世「五不求」!
    天下沒有完美之物,天下之人沒有完美之人。努力就好。03不求虛榮人生有多少不如意之事,皆是拜虛榮所賜。虛,乃縹緲不得之物;榮,乃心中妄想之繁榮。虛榮心盛者,必然勞累不堪,既累其身,又累其心,兩者皆累。做人,但往實處做一分,亦底氣會漲一分,價值會多一分。哪有必要增妄想不得之念呢?
  •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做自己想做的事,圓夢不留遺憾
    像孔子、杜甫、蘇東坡、王陽明等人,何嘗不也是走遍大江南北,他們的優秀,某種程度上說是他們走過的路比別人多。有一句話說「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了他優秀的程度」。2016年剛接觸王陽明,看過他的傳記,繼而又讀了幾遍《傳習錄》,開始了解一點「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思想。
  • 幸福婚姻得五要素
    但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整個社會結構是夫權至上 ,女人只能處於附屬男人的地位,沒有經濟收入的女人,無法構成婚姻中的經濟互補。在過往的世紀裡,人們並不完全認為愛和婚姻有必然的關係。婚姻主要是經濟制度,為的是家族之間書間形成聯盟,以融合姓氏及結合財產為目的,而愛卻以喜歡和擁有對方的情感為核心。
  • 《籬笆·女人和狗》:婚姻和諧的4個原則,缺一不可
    其實,婚姻和諧、夫妻生活幸福,需要遵循4個原則,缺一不可,能夠做到2點,你的婚姻就能夠用「幸福」來詮釋。 《籬笆·女人和狗》中,葛家四個兒子四種婚姻,看後才明白,幸福婚姻從未離開過幸福、和諧的4個必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