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在汝心頭,何須向外求?

2020-12-15 紅塵禪緣

佛教裡有一首偈子: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因為那個覺悟的世界就在你的心裡。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就像靈山、佛塔一樣,就像佛的淨土,就是佛的一個道場,道場就是修行的地方。你所有的成就都要從這個地方獲得,從你生命的當下獲得,從你當下的身體,從你當下所有的煩惱中獲得。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頭、撥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習氣、煩惱依舊,性格、心態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真正的修行。 你的工作環境也是你的道場,你的壇城。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對境界歷事煉性,對人煉心。要盡你的責任和義務,要盡心盡力地做好你所承擔的一切,要制心一處,用心去做每一項工作。

覺悟的世界就在你的心裡。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就像靈山、佛塔一樣,就像佛的淨土,就是佛的一個道場,道場就是修行的地方。你所有的成就都要從這個地方獲得,從你生命的當下獲得,從你當下的身體,從你當下所有的煩惱中獲得。道場在哪裡?道場就在你當下這一念心裡,包含著你所有的煩惱障礙和所有的智慧能力。你不需要從別的地方去尋找道場。在覺悟的心看來,在在處處都是道場。真正的道場,出自你這一顆完完全全的真心;隨順因緣,而不是掉在煩惱、恐懼、鬥爭、不安、是非種種的狀況的時候,那你的心就是道場。

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從此刻你真的遇到內在的佛開始,從那個真心覺悟開始。以清淨心去行一切法的時候,一切法皆清淨,你就能夠創造一個完全清淨的世界。

相關焦點

  • 佛教:靈山在哪裡?在汝心頭,莫向外求
    許多人信佛拜佛,特別虔誠,去過五臺山的人都應該清楚,許多信徒在登黛螺頂的時候大都會選擇三步一拜禮敬文殊菩薩,以求菩薩加持得生大智慧。形式固然無可厚非,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一定要誠。俗話說的好,心誠才會靈,心誠佛菩薩才會感應到你的祈求。
  • 佛樂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
  • 《壇經》淨土就在自己心中,何須向外求
    我們平常聽到佛教人口中念誦「阿彌陀佛」,曉得是什麼意思嗎,是有這樣一個佛祖,叫做阿彌陀佛。他的宏願是開闢一個淨土,這個淨土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佛教弟子口中念誦阿彌陀佛就是嚮往西方的極樂世界。惠能大師為他解答道,西方極樂世界在佛教經典中是存在的,西方極樂世界離我們婆娑界有十萬八千裡,但這十萬八千裡象徵的是眾生心中的十惡八邪,因為這十惡八邪擋住了眾生的去路,所以才會有那十萬八千裡的說法。
  • 何者是佛?當下之人即是不假外求,就是禪宗直指,看你能不能明白
    就是說,人人自在解脫,本來就是佛。因此,當有人問:「即心即佛,那個是佛」時,慧海反問道:「汝疑那個不是佛?」由於人人「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只要「處處自在」,「便登佛地」,因此,馬祖禪在強調人佛無異的同時,特別注意於日常行事中啟發人們去認識自身的價值,把每個人自己視為無價大寶。
  • 世上真的有佛嗎?佛到底在哪兒?看完就明白了!
    一連串的問號縈繞在心頭。許多不了解佛教的人,往往易將其與迷信劃等號,這就非常無知了。佛教與迷信根本是兩回事,信佛學佛走錯了路,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損害法身慧命,給自己帶來更多煩惱。本篇文章,小編就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有關佛學的常識,希望大家能建立正知正念,不要再迷惑了。首先,我們學佛,應明白「佛」是什麼?
  • 佛性本自有,無需向外求
    大師通過詩文告誡弟子,佛的本質就是自性清淨。大師告誡學僧們要有自信,能夠做到自性清淨就是佛。只有這樣學僧們才不會一心向外求取,導致他們捨近求遠,最終一無所成。禪眾生如果能明白了家山「一道光」的道理,就懂得了佛性本自有,無需向外求的道理。
  • 這四種人,不用拜佛,卻離佛最近,有沒有你?
    我國佛教信仰人數眾多,很多善信都熱衷於到寺院裡燒香拜佛祈福,尤其是初一、十五或者寺院裡舉行法會的時候。很多人念了一輩子佛,燒了一輩子香,可是當問及佛菩薩到底在哪裡時,卻仍舊愚痴地認為佛菩薩就住在寺廟裡。這就著相了,也是一種無知和迷信。
  • 佛教:一個人開始「轉運」,身上會出現這5大跡象,看看你有嗎?
    所以,佛教不算命,因為命在己不在天,人的心念一轉,「風水」就變了。有許多人也非常執念於「周易風水」,大多數人只執念於調理外在改變人生風水,殊不知最厲害的「風水」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德行。心念不改、惡行依舊,再好的也會變壞。佛說「一切唯心造」,人有一顆善心,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自己的心順了,自然萬事順遂。自己心中充滿正能量,吸引而來的自然都是好事。
  • 《壇經》智慧,因緣會際下的談論,不像外求向內求
    又說了一首偈子,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言佛無言,蓮花從口發。法達一聽,心中懺悔,於是更加謙卑地向六祖求「道」。六組說你名字雖然叫「法達」,但是心中不達,對這些經書有疑惑,心裏面自然疑惑,自然生不了「般若」智慧。於是讓法達高聲念《法華經》,直到《譬喻品》時,六祖差不多直到經中含義了,於是向法達解經文。
  • 去寺院拜佛,謹記兩句話,福報不求自來
    福德、福報和功德在佛教中它們的概念是差不多的,隨著佛法的盛行,很多人為了讓自己的福報有所增進,就喜歡到寺廟中燒香拜佛。拜佛已經不是老一輩人的專屬活動,現在的一些年輕人也喜歡上寺院拜佛,一個是想滿足自己內心的所求,另外一個就是希望能夠與佛結緣,在未來能夠走入佛門修行。
  • 佛為何教人不要向外求,向內求?為什麼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佛教人不要向外求,向內求。向內求,沒有求不到的;向外求,求不到,真的求不到,這不是假的。你做生意求財,我想盡方法想賺錢,你所賺到的錢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要是沒有,人家做大買賣、大生意讓給你做,你做幾天就倒閉了,你命裡沒有。
  • 佛教的不二法門,兩句偈語讓你開悟!
    【不二】是佛教術語,在佛教文化也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大概的意思就是沒有分別,不分彼此。在佛學大辭典中記載:一實之理,如如平等,而無彼此之別,謂之不二。」從這段話中就可以看出佛教文化中提倡平等、和諧的同時,也把這種觀念如實的落實在經典中,方便大家理解。
  • 佛教:佛前許願,有2不求,很多人不知道
    佛教有句話:「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如果不應,必有緣由。」從佛法義理上來講,有求必應的方法很簡單,就一句話,只要業障消除,就有求必應。但是消除業障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萬人之中難得有一人,能把業障徹底消除。不過佛菩薩還是大慈大悲,只要眾生依教奉行,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並不需要業障完全消除才有感應。
  • 佛教:學佛的人,不要「東奔西跑」,很容易誤入魔道!
    絕大多數人都是站在求世間福報的角度,來學佛修行的,其實這是不正確的,這也不是佛教修行的本意。我們知道,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佛,出家修行,最終悟道成佛,是因為想要求得最終的解脫。因為佛陀看到了人世間的種種痛苦,感同身受。用佛教的話來說,人生有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這種種的苦難,無論你有再多再大的福報,也仍然逃離不了。
  • 燒香拜佛,你拜的是什麼,求的又是什麼?
    在科學如此發達的今天,仍有許多的人去燒香拜佛,有些人求財富,有些人求姻緣,有些人求子嗣,有些人求平安。 因為各種所求,基本上都離不開一個願字,所以民間稱為許願。然後便帶著一些錢財或物品去寺廟等地方。 若所求不願,便會心生抱怨,認為這個廟不靈,那個菩薩不靈。 那求神問佛到底有沒有用,心中的願到底能不能通過求神問佛來實現呢?我們先從求神拜佛的「拜」說起。 所有寺廟的諸佛菩薩像都是法相,是用來表法。
  • 布達:大乘佛教非佛說 第三部分
    逐漸感到在大乘佛教中修行收穫不大,可能因為其理念衝突,不強調向心內修行導致。因此,近兩年感覺到大乘佛教不是佛說的。 二、對大乘佛教否評的邏輯推論大乘佛教的宗旨、法味、文風、心態都和南傳佛教迥然相異。南傳佛教經典像智慧長者諄諄教導,大乘佛教經典像演講家誇誇其談。南傳佛教經典從修證人心中流出,大乘佛教經典是頭腦幻想的產物。
  • 佛學智慧分享:心即是佛,佛在本心,不必外求!
    1,心即是佛。心即是佛,佛在本心,不必外求。人如果過於拘泥於佛,反而會影響開悟,成了智慧的障礙,造成心理負擔。佛學中的「參」字含義很多,比如參悟,參話頭,其中就包括了體會、觀察、揣摩、研究、觀照、靜思等對人的綜合思維其作用的感官因素。
  • 佛教常識:什麼是佛?
    大家對佛教都不陌生,現在信佛學佛的人也很多,但要真正想了解佛教,要想學佛,首先得把「佛」這個字搞清楚明白了,否則學了幾十年佛,拜了幾十年佛,還可能學錯了,沒有得到真實受用。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是「智慧、覺悟」的意思。
  •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詩人一生落魄, 為求取仕途四處奔波,最終獲得一國子四門助教的職位。詩人一生生活貧困,導致年僅四十歲就病逝。詩人是唐代福建文化崛起的代表性人物,是唐代古文運動早期的參與者。佛教作為外來的信仰,在於中土文化的碰撞、吸收中,逐漸成為中土文化的一部分。唐代以來佛學盛行,隱入山林,遍訪佛寺,與僧眾交遊成為一時風尚。
  • 布達:大乘佛教非佛說 第二部分
    特別最近學誠大師出事以後,我們看到這類臺前活躍的大師,老師們,他們的內在是撕裂的,這類沒有活在真相中的偶像和外求的信仰的崩塌是遲早的事。望大家求同存異,深刻思考,獨立分析。我也堅信佛陀是上天派來給人類的一位偉大的聖人,可是我們是否真的弄清楚了,佛陀到底教了人類什麼?願所有人慢慢從宗教式洗腦中走出來。自古以來,全世界所有的修法就只有一種,回歸自己的內心,修自己的心。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