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淨土就在自己心中,何須向外求

2020-12-15 曉七聊思想

我們平常聽到佛教人口中念誦「阿彌陀佛」,曉得是什麼意思嗎,是有這樣一個佛祖,叫做阿彌陀佛。他的宏願是開闢一個淨土,這個淨土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佛教弟子口中念誦阿彌陀佛就是嚮往西方的極樂世界。

《壇經》中有一段寫的就是這個,有人問惠能大師出家或在家的人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發願就能去那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修行是否可以到哪西方極樂世界呢?惠能大師為他解答道,西方極樂世界在佛教經典中是存在的,西方極樂世界離我們婆娑界有十萬八千裡,但這十萬八千裡象徵的是眾生心中的十惡八邪,因為這十惡八邪擋住了眾生的去路,所以才會有那十萬八千裡的說法。

我們看都看過《西遊記》,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這個路途就是十萬八千裡,然而孫悟空的一個跟鬥正好是十萬八千裡,唐僧何不讓孫悟空背著,一下子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取得真經回來呢?這個原因要深思,首先《西遊記》是一部虛幻小說,主人公原型是唐朝的三藏法師,三藏法師去古印度取得大乘佛法的時候可沒那麼好運氣,真是一步步走出來的,中途歷經千辛萬苦,也沒有那麼多神通廣大的徒弟。這是後人編寫出來的故事,後經過吳承恩的加工才有了《西遊記》這本書的誕生。小時候讀不懂《西遊記》現在在來看,這是一本修佛的小說。猴子叫悟空,一個跟鬥十萬八千裡,會七十二般變化,猴子就是我們的「心」,如果能「悟空」,明了自己本來的心性,那七十二般變化之法都是從心中所處,淨土一下子就在眼前了,何須向外界去求了,根本是多餘的事兒。

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就是修煉「心」的故事,要悟空、悟能、悟淨,三者若是悟了,那西方極樂世界自然就在眼前出現了,根本不需要花太多心思在表面的事物上面,只需明白自己的心,就能見到自己的本心,也就能成佛了,就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自己心中的那片淨土,僅此而已,沒有什麼太複雜的事情需要解釋,只有執看不明白的人才相信那抽象的世界,妄想到那抽象的世界當中,可以這麼說即使真的有,對於一個欲望過多的人,也只能遠遠的看著大門,進不去。

接著惠能大師又舉例子證明,東方人犯了過錯就想念佛往生到西方,西方人犯了錯念佛往生到哪裡呢。因此那個淨土呀就在自己的心裡,真實不虛的在自己心裏面。這類似於中國的「道」,莊子也說過類似的話,道在哪裡,在天上在地下,在人的心裡,在路邊的小草上,這些都是「道」,這些也都是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只要自己的心淨了,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淨土,都能感到幸福,感到快樂。

惠能大師接著說,那西方的淨土在明心之後自然就看見了,哪需要佛來接引。我惠能要為諸位在一剎那之間轉移過來西方淨土,在眼前便可以見到,諸位願意看見這西方淨土嗎?大家都說願意。

世上的人,本身像是一座城,五蘊就像是城門,自己心就是國王,城門外是各種欲望,哪一個門沒關嚴實了,就會有邪氣來侵擾國王,國王會被引誘到外面的世界,國王一旦到了外面,這個城就「亂」了,城亂了,五座城門就失守了。開始很和平的城變得很糟亂,淨土是什麼,淨土就是這座城,就是我們自己本身,只要守住那顆「心」,「城」不會亂,淨土不就出來了嗎,從始至終都是這樣。

相關焦點

  • 《壇經》智慧,因緣會際下的談論,不像外求向內求
    《壇經》機緣品裡有一章節講得是洪州有一個叫「法達」的僧人,七歲出家,經常念誦《法華經》。有一次來拜見六組惠能大師,行的禮數不周全,六組呵斥他,行禮頭不著地不如不禮。六組還被這些繁文縟節束縛嗎?一起來看看其中緣由。
  • 光明何須外求 自在心中
    精神瀕於崩潰 我站在一根搖搖晃晃的繩索之上 空氣中瀰漫著死亡與衰老的味道 下面是無盡的深淵 深淵中波濤洶湧 那或是苦海 苦海中到處都是求而不得的虛幻我想蒼穹之上或有救贖靈魂的神聖之手 拼命抓去 卻是虛無 心中的慌亂讓我從繩索中掉了下來 黑暗向我湧來 眼睛仿佛看到能渡過苦海佛老小船 卻又視而不見
  • 《六祖壇經》8句經典禪語,句句醍醐灌頂,讓人大徹大悟!
    ——《壇經》【譯文】以前、現在以及將來的念,心念都不被驕誑所沾染,即不被它所轉。從前所犯的驕傲誑妄等罪業,也要統統懺悔,希望這些念在一剎那間都銷滅,再不起來了。二、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 ——《壇經》【譯文】從心地上覺悟本性,就能像如來佛一樣放出大光明的智慧。
  • 佛教:佛在汝心頭,何須向外求?
    佛教裡有一首偈子: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因為那個覺悟的世界就在你的心裡。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就像靈山、佛塔一樣,就像佛的淨土,就是佛的一個道場,道場就是修行的地方。
  • 六祖壇經經典語錄、名句摘抄賞析
    慧能大師《六祖壇經》名言警句摘抄卍: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卍:迷途經累劫,悟則剎那間。卍:隨其心靜,則佛土淨。卍: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須坐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內心非賢;日行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老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 淨土不是學佛人的專利,做到四點,你也能擁有自己的一方清涼淨土
    一說到淨土世界,許多對佛學道一知半解的人們便以為那是屬於那些深山古寺中的僧人之專利,認為處在這個汙濁不堪而紛爭不斷的紅塵中的自己是很難有這個機緣的,因為僧人們斷棄紅塵滾滾中的一切,而專注於佛道上的不斷突破,所以才能有清淨世界中淨土的回報。
  • 佛性本自有,無需向外求
    只有這樣學僧們才不會一心向外求取,導致他們捨近求遠,最終一無所成。禪眾生如果能明白了家山「一道光」的道理,就懂得了佛性本自有,無需向外求的道理。那麼「何方去」的問題,以及向何處求佛的問題。這些都迎刃而解了,成佛應向自身求取,而不是向外求成佛之道。
  • 在汝心頭,莫向外求
    許多人信佛拜佛,特別虔誠,去過五臺山的人都應該清楚,許多信徒在登黛螺頂的時候大都會選擇三步一拜禮敬文殊菩薩,以求菩薩加持得生大智慧。形式固然無可厚非,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一定要誠。俗話說的好,心誠才會靈,心誠佛菩薩才會感應到你的祈求。
  • 《壇經》啟示錄:想要見性成佛,就必須先弄清楚什麼是「心」
    想要學習《壇經》,先要從其理論核心說起,其理論核心是什麼呢?解脫論,解脫什麼呢?自心的解脫,認為如果自己的「心」不能解脫,那麼便稱不上是完滿徹底的解脫,所以六祖在經中提醒眾生: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 六祖說……(學壇經)
    題記:學《壇經》,長智慧,去煩惱,求幸福。一、《壇經·疑問品第三》經文(系列之二)……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我告訴你們,這裡不是說,西方極樂世界距這裡真的有十萬八千裡路這麼遠,這指的是人心中常有的『十惡八邪』。也就是說,我們與西方極樂世界相隔的是我們人性中的『十惡八邪』。通過修佛斷掉了『十惡八邪』,你就到達了西方極樂世界,『十惡八邪』不斷,永遠都到不了西方極樂世界。
  • 修學淨土要發什麼願?不能發什麼願?
    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說:「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就欣求。」可見,我們相信了還不行,還要發願以求生淨土。清代省庵法師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發願十分重要,必須重視。
  •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詩人一生落魄, 為求取仕途四處奔波,最終獲得一國子四門助教的職位。詩人一生生活貧困,導致年僅四十歲就病逝。詩人是唐代福建文化崛起的代表性人物,是唐代古文運動早期的參與者。滿山尋覓毫無蹤跡,自己又安營紮寨,自留山中。詩人以幾個信手拈來略顯鬆散的意象,結構起一個以「尋」字為統領的詩境,其真正意蘊則在傳達詩人對佛禪義理的覺悟和理解。
  • 凡事不向外求,向內求;不向他求,向自求,當下即是,什麼都不缺
    凡事不向外求,向內求;不向他求,向自求,當下即是,什麼都不缺少。有一位年輕貌美的小姐叫做菩達多,有天她走在河邊,一個錯覺,看到水裡自己的倒影沒有頭,錯亂了理智。從此,菩達多以為自己沒有頭了,無論看到什麼人都瘋狂地說:「我的頭呢?
  • 王陽明:悟性自足,不假外求,我們本自富足
    在經歷過多少個日日夜夜的反省,苦苦思考之後,在一個夜晚,突然頓悟:原來聖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最根本的來源,是源於我們的內心。面對絕境,如果心中沒有絕境,便沒有絕境,總會絕處逢生。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漢傳佛教唯一的一部經文。壇經,是漢傳佛教對佛法般若智慧的總結。壇經,是漢傳佛教禪修方法的總結。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
  • 學誠法師:《六祖壇經》與佛教中國化
    在《六祖壇經》中,可以明顯看到各種大乘經典的法脈流動,也能看到惠能大師對淨土、天台等其他宗派的高度圓融姿態,甚至可以看到對傳統儒道精神的吸取融合。《壇經》一開始便開宗明義:「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直呈頓悟成佛的宗旨。又云:「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又云:「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
  • 壇經導讀-001
    今天,我用語音來帶領大家學習《六祖壇經》。我們已經把《壇經》的序學習完畢。之前我們通過兩年的時間,把《楞嚴經》學習圓滿了。學習圓滿《楞嚴經》之後,很多人提交了學修報告,報告中表達出,最大的收穫是通過對《楞嚴經》的學習,能夠熟讀經文,更有個別同修能夠背誦《楞嚴經》經文;生活中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妄想和執著,明了了修行的關鍵;修淨土法門的,對淨土法門也更加有信心了;認識到修行中有善知識的指引至為重要。
  • 慧海慈航:自己就是一本無字天書 看懂自己不用外求
    自己就是一本無字天書,看懂自己不用外求。(圖片來源:資料圖)老修行人中常有這麼一句話:自己就是一本無字的天書,裡面什麼法都有。但一般人不知道翻自己這本書,老是在外面求秘方、求口訣、求密傳。六祖曾處處強調這點。「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自心內有知識自悟」,所以,一定要認識自己就是一本天書,要在自己身上用功夫。有的人讀經讀迂腐了。看到六祖說:「不悟佛是眾生」就火冒三丈,佛還會迷嗎?還會不悟嗎?當然佛是不可能迷的,六祖這裡用的是反語,讓眾生增強信心,從而強調了「自性」、「自悟」這一關鍵問題,把話也說得再明白不過了。
  • 淨土釋疑 | 往生彌勒淨土比彌陀淨土更容易嗎?
    彌勒淨土是在第四層兜率天上,要持十善,還要有一定的禪定功夫,如此根性,聞彌勒名,歡喜恭敬,方能往生。即使生到兜率天,也很有可能滯留外院,而無緣內院淨土,如師子覺菩薩。為什麼至少要有十善的根性,方能聞名往生彌勒淨土呢?彌勒菩薩無稱名往生願,無臨終接引願。
  • 聽法祇法師講六祖壇經
    今天聽法祗法師講六組壇經。法祇法師,講話風趣,簡潔,利落,思維縝密。法祇法師對六組的那種虔誠恭敬,溢於言表。今天法祇法師講六祖壇經,以及修持禪宗的方法妙用中又提到,頓漸教修法的區別。讓我明白,頓漸教修法的區別,是因為站的角度不一樣。頓教的基礎是肯定法,「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也是有佛性的。這就讓我覺得,原來我也可以成佛啊。只要我們發心正,知見正,好好的去修持,就一定能成,這個信心的重要性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