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臨時電臺指揮部舊址
興義阿依紅五軍團駐地舊址
安龍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
普安縣樓下鐵索橋
貞豐縣白層戰鬥遺址
貞豐縣定頭城遺址
紅軍洞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源自「文化遺產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文化遺產日」從2006年起設立;2016年9月,國務院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今年的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主題為「文物賦彩 全面小康」。據悉,黔西南州有非物質文化遺產5000餘項,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項目有12項18處,國家級傳承人7名;省級保護名錄項目76項90處,省級傳承人38人,州級保護名錄項目244項,州級傳承人172名,縣級保護名錄項目501項,縣級傳承人553名。
為迎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到來,黔西南州於6月12日在興義市威舍鎮紅軍村舉辦了「重走長徵路 尋找最美紅色故事」活動。
遵義會議後,為徹底擺脫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南渡烏江,抵達貴陽東南面龍裡,擺出直逼貴陽態勢,迫使蔣介石坐鎮貴陽指揮,並調動滇軍援黔。趁國民黨大規模調動的慌亂之際,紅軍主力分三路繞道貴陽,揮師黔西南。
1935年4月15日至17日,中央紅軍三軍團、五軍團和軍委縱隊在白層擊潰敵人守軍,渡過北盤江,紅一軍團則由望謨縣者坪渡過北盤江,一路長驅直入,勢如破竹。4月20日,紅軍紅一、紅三和紅五軍團兵分五路,分別從安龍縣的龍廣、古裡,興仁縣的格沙屯、魯礎營和普安縣的樓下,進入興義縣境。
紅軍所到之處,積極開展群眾工作,大力宣傳黨的政策和革命主張,懲惡除霸。雖歷時短暫,卻在黔西南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事跡,使黔西南群眾對中國革命有了深刻的了解。
本期全媒周刊,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黔西南州的紅色旅遊文化,追尋紅色印記,追憶崢嶸歲月。
望謨縣包樹紅軍井
貞豐縣白層戰鬥遺址 貞豐縣白巖關戰鬥遺址 貞豐縣定頭城遺址 冊亨縣慶坪會師地 紅一軍團指揮部舊址 安龍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 興仁紅軍指揮部舊址
1935年4月16日,中央紅軍分三路從紫雲進入望謨。其中,一路由鄧華率領的紅一軍團第一師二團為先遣團,從紫雲取道王寶橋、甲西、拉巖、納寒進入望謨境內,宿營包樹村時,為解除群眾飲水困難,紅軍指戰員掏沙修井,將一眼廢井掘修一新。該井深300釐米、長100釐米、寬50釐米,四周用卵石徹成。至今泉水長年不竭。前人有詩讚云:「水自清涼沙自沉,資源豐富利民生;紅軍到此重修掘,飲水不忘掘井人。」
貞豐縣白層戰鬥遺址
位於北盤江西岸白層鎮毛安村古白層渡口南部的「白牛神山」山頂,山下為古白層渡口,平面呈橢圓形形狀,山頂平臺面積約600平方米。
1935年4月1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第十一團一營,在營長田維揚帶領下,奉命搶佔白層渡口以後,迅速在渡口架設浮橋,並駐守在山上,迎接紅軍主力順利渡過北盤江進入貞豐縣。
貞豐縣白巖關戰鬥遺址
1935年4月18日,紅軍部隊經白層渡口跨過北盤江後,一路經郭家墳、涼水井、白巖關、馬槽井、油榨房進入貞豐縣城。當紅五軍團大部和軍委縱隊前梯隊進逼白巖關時,奉命把守白巖關的黔軍常和笙部張仕仁連想憑藉白巖關的天險和工事阻擊紅軍入城。
在白巖關,紅軍與國民黨守軍發生了短促的遭遇戰,攻守雙方均有傷亡。白巖關附近,有紅軍陣亡戰士墳塋遺蹟數處,至今當地百姓仍稱白巖關為「紅軍丫口」。
貞豐縣定頭城遺址
1935年4月19日,紅軍來到龍場鎮定頭城宿營,附近兩三裡的村寨都駐紮紅軍部隊。紅軍首腦機關進駐定頭城觀音廟後,後勤人員忙著安裝打米機;通信戰士架設電話線;宣傳幹事在牆上書寫大幅標語:「打富濟貧!」「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土豪劣紳!」;負責槍械維修的軍械班安裝了車床,建設臨時的兵工廠。
冊亨縣慶坪會師地
1935年4月18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與軍委縱隊後梯隊從者坪渡過北盤江進入貞豐縣後,19日,一軍團第二師及軍委後梯隊分三路進入冊亨縣境,一路由貞豐縣尼羅、石柱進入冊亨縣洛凡,經觀音巖又分兩支,一支由觀音巖經花背至慶坪,一支由觀音巖經央亞至慶坪會合,第二路由貞豐進入冊亨慶坪。
紅一軍團指揮部舊址
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原為四合院式建築,為當地羅姓居民住宅。1935年4月1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直屬部隊及1師經魯貢、聯合,渡過大田河進入冊亨縣拉榮、同心,經坡妹進入安龍縣王院,至篤山部隊休息後,再經花障、納坡、頂平、北鄉(今龍山鎮)、納院、坡利,到馬路河宿營,司令部駐北鄉。紅一軍團司令部在北鄉駐紮期間,打開地主蔣興之的糧倉,並收繳其銀錢、布匹、衣物、食鹽、肥豬、紅糖等救濟貧苦百姓。
安龍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
安龍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位於安龍縣城廣東街社區大田壩,為縣人韋杵出資委託他人修建於20世紀20年代,後轉賣於地主蔣德安。現保存完好,為傳統走馬轉角樓四合庭院,主體建築穿鬥式石木結構,沿中軸線分布一、二、三進。一進明間面闊三間、二進四合庭院、三進面闊三間,樓下明間為過廳。宅內梁枋、雀替、門窗、柱礎、吊柱、撐拱等用材考究。1935年4月20日,中央紅軍長徵到達安龍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在此駐紮。
興仁紅軍指揮部舊址
1935年4月20日,紅3、紅5軍團、部分中央軍委縱隊首長及幹部休養連進駐興仁城,宿營興仁城內劉家老宅(興仁城內大街上劉季雅家),中央軍委縱隊領導人駐於此,內設指揮部、電臺、女戰士住房等。該建築為研究紅軍長徵歷史提供實物依據。
2012年,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興仁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名稱為「紅軍指揮部」。
普安縣樓下鐵索橋
位於普安縣樓下鎮補者村魚隴組的河段上。民國9年(1920年),由羅漢鄉名士田昌雯倡議,樓下鄉紳黃文統及魚隴村寨布依族捐款,命名為「樓下魚隴同德鐵索橋」,俗稱「樓下鐵索橋」。過去為樓下進入興義、盤縣及雲南三方的必經之道。
民國24年(1935年)4月2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三軍團從泥堡出發,在樓下與敵遭遇。紅軍到達舊營後,在當地群眾幫助下搶渡樓下河,經鐵索橋迂迴盤縣入雲南。
鐵索橋東西向,跨魚隴河。長35米、寬2米、引橋長20米,以6根鐵鏈平行固定於兩岸石蹬上,鐵鏈上鋪木板;兩側系鐵鏈各1根、每根鐵鏈向下與橋面邊緣又垂直固定若干條綱絲為欄,負載約20噸。
1992年,被普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興義威舍紅軍戰鬥遺址
1935年4月22日,中央紅軍進入威舍;23日,經過激烈的威舍戰鬥後,宿營威舍的阿依、蒿子衝、青隆寺等地,中央梯隊前梯隊部分紅軍突進至雲南鐵鎖箐一帶;24日,中央紅軍從阿依向雲南的達薩、從蒿子衝向雲南的鐵鎖箐進發,進入雲南省,達到從貴州西出雲南、向金沙江挺進的戰略目的。威舍的豬場、阿依、蒿子衝、下德赫、青隆寺等村寨,成為紅軍在貴州境內最後宿營修整的村寨,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革命遺址。
興義威舍紅軍戰鬥遺址涉及的文物點有寡婦橋紅軍戰鬥遺址、賀子珍威舍負傷地遺址、紅軍臨時電臺指揮部舊址、紅軍洞紅軍避敵舊址、豬場戰鬥遺址、威舍紅軍墳等。
賀子珍威舍負傷地遺址位於威舍鎮發哈村豬場組尹家大院。1935年4月23日,隨中央紅軍行動的休養連到達豬場後出現了敵人的飛機,賀子珍用自己的軀體掩護在攻打婁山關受傷的戰鬥英雄鍾赤兵,身負重傷。
紅軍臨時電臺指揮部舊址位於威舍鎮發哈村豬場組青龍坡正前方,正房三間,東面為三間耳房,入口處為山門。1935年4月23日,中央軍委縱隊和紅一軍團第五團分兩路並進到達威舍,為掩護中央軍委縱隊,紅五團奉命停止前進,負責警戒,並將臨時電臺設於此。在紅五團的阻擊下,中央軍委縱隊順利進入雲南境內。建築現原貌保存。2011年興義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
紅軍洞紅軍避敵舊址位於威舍鎮發哈村豬場組青龍山東側山腳,1935年4月23日,紅一軍團第五團為掩護中央軍委縱隊在豬場村警戒,保證紅軍及傷員避入洞內,躲過了敵機的轟炸,順利完成掩護中央紅軍縱隊進入雲南境內。紅軍洞洞口高2.1米,寬1.8米,坐西向東,洞深約40米,呈下梯口形,內有小平臺,約10平方米,洞口向下傾斜約45度,洞底有積水。原樣保存。2008年核准為三普文物點。
豬場戰鬥遺址位於威舍鎮光輝社區土壩子組。豬場戰鬥是中央紅軍在興義縣境內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規模最大、交火最激烈、經歷時間最長的一場戰鬥,也是紅軍在貴州境內的最後一場戰鬥。1935年4月23日上午8時,紅一軍團一師五團從紅板橋方向到達威舍,掩護毛主席和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中央軍委縱隊通過。軍團首長命令五團抗擊薛嶽縱隊吳奇偉部,掩護中央軍委縱隊安全通過,紅五團擋住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這次戰鬥,紅五團經過4個多小時激戰,以犧牲3名戰士的代價,擊退了敵人的進攻,勝利地完成了掩護中央軍委縱隊安全通過的光榮任務。遺址現有部分民居,其餘為耕地。
威舍紅軍墳位於威舍鎮光輝社區4組何家寨西側雲盤山東側山腳。1935年4月23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師五團長徵過興義時在戰鬥中犧牲之戰士。1974年1月,縣政府為烈士建墓。1987年12月24日,興義縣人民政府公布威舍紅軍墳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紅軍墳現保存較好。
蒿子衝紅軍衛生部舊址位於威舍鎮青龍村蒿子衝組。1935年4月23日,長徵中的紅一軍團直屬部隊、中央梯隊前梯隊進駐下德赫、蒿子衝及雲南省鐵鎖箐一帶,將衛生部設在蒿子衝蔡家倉房。紅軍醫生李治在這裡為在豬場被敵機炸傷的女紅軍賀子珍做手術。紅軍衛生部所在蔡家倉房南側約25米,還保留下當年的紅軍樹。
阿依紅五軍團駐地舊址位於威舍鎮青龍村蒿子衝組。1935年4月23日,紅五軍團經威舍寡婦橋、系腰坡進駐阿依宿營。宿營在田氏民宅的紅軍,在田喜昌房屋前簷石裙板上寫下「紅軍絕對不拉夫!」標語,標語存留至今。田喜昌房屋坐南向北,一樓一底穿鬥木結構小青瓦頂,東側為封火山牆,西側與另一相似木結構建築搭接。兩棟建築均為紅軍宿營房屋。賦存標語建築面闊三間、通面闊13.05米,進深兩間、通進深9.42米。24日,宿營阿依的紅軍從阿依出發,經雲南省平彝縣(今富源縣)達薩寨向雲南挺進。阿依為「兵臨貴陽逼昆明」事件中紅軍從貴州向雲南挺進時,途經和宿營貴州的最後自然村寨之一。
來源:黔西南日報 作者:記者 任姝雯 舒鵬倩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