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西南,追尋這些紅色印記

2021-01-10 華夏經緯網

紅軍臨時電臺指揮部舊址 

興義阿依紅五軍團駐地舊址 

安龍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 

普安縣樓下鐵索橋 

貞豐縣白層戰鬥遺址 

貞豐縣定頭城遺址 

紅軍洞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源自「文化遺產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文化遺產日」從2006年起設立;2016年9月,國務院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今年的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主題為「文物賦彩 全面小康」。據悉,黔西南州有非物質文化遺產5000餘項,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項目有12項18處,國家級傳承人7名;省級保護名錄項目76項90處,省級傳承人38人,州級保護名錄項目244項,州級傳承人172名,縣級保護名錄項目501項,縣級傳承人553名。

    為迎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到來,黔西南州於6月12日在興義市威舍鎮紅軍村舉辦了「重走長徵路 尋找最美紅色故事」活動。

    遵義會議後,為徹底擺脫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南渡烏江,抵達貴陽東南面龍裡,擺出直逼貴陽態勢,迫使蔣介石坐鎮貴陽指揮,並調動滇軍援黔。趁國民黨大規模調動的慌亂之際,紅軍主力分三路繞道貴陽,揮師黔西南。

    1935年4月15日至17日,中央紅軍三軍團、五軍團和軍委縱隊在白層擊潰敵人守軍,渡過北盤江,紅一軍團則由望謨縣者坪渡過北盤江,一路長驅直入,勢如破竹。4月20日,紅軍紅一、紅三和紅五軍團兵分五路,分別從安龍縣的龍廣、古裡,興仁縣的格沙屯、魯礎營和普安縣的樓下,進入興義縣境。

    紅軍所到之處,積極開展群眾工作,大力宣傳黨的政策和革命主張,懲惡除霸。雖歷時短暫,卻在黔西南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事跡,使黔西南群眾對中國革命有了深刻的了解。

    本期全媒周刊,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黔西南州的紅色旅遊文化,追尋紅色印記,追憶崢嶸歲月。

    望謨縣包樹紅軍井

    貞豐縣白層戰鬥遺址  貞豐縣白巖關戰鬥遺址  貞豐縣定頭城遺址  冊亨縣慶坪會師地  紅一軍團指揮部舊址   安龍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  興仁紅軍指揮部舊址

    1935年4月16日,中央紅軍分三路從紫雲進入望謨。其中,一路由鄧華率領的紅一軍團第一師二團為先遣團,從紫雲取道王寶橋、甲西、拉巖、納寒進入望謨境內,宿營包樹村時,為解除群眾飲水困難,紅軍指戰員掏沙修井,將一眼廢井掘修一新。該井深300釐米、長100釐米、寬50釐米,四周用卵石徹成。至今泉水長年不竭。前人有詩讚云:「水自清涼沙自沉,資源豐富利民生;紅軍到此重修掘,飲水不忘掘井人。」

    貞豐縣白層戰鬥遺址

    位於北盤江西岸白層鎮毛安村古白層渡口南部的「白牛神山」山頂,山下為古白層渡口,平面呈橢圓形形狀,山頂平臺面積約600平方米。

    1935年4月1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第十一團一營,在營長田維揚帶領下,奉命搶佔白層渡口以後,迅速在渡口架設浮橋,並駐守在山上,迎接紅軍主力順利渡過北盤江進入貞豐縣。

    貞豐縣白巖關戰鬥遺址

    1935年4月18日,紅軍部隊經白層渡口跨過北盤江後,一路經郭家墳、涼水井、白巖關、馬槽井、油榨房進入貞豐縣城。當紅五軍團大部和軍委縱隊前梯隊進逼白巖關時,奉命把守白巖關的黔軍常和笙部張仕仁連想憑藉白巖關的天險和工事阻擊紅軍入城。

    在白巖關,紅軍與國民黨守軍發生了短促的遭遇戰,攻守雙方均有傷亡。白巖關附近,有紅軍陣亡戰士墳塋遺蹟數處,至今當地百姓仍稱白巖關為「紅軍丫口」。

    貞豐縣定頭城遺址

    1935年4月19日,紅軍來到龍場鎮定頭城宿營,附近兩三裡的村寨都駐紮紅軍部隊。紅軍首腦機關進駐定頭城觀音廟後,後勤人員忙著安裝打米機;通信戰士架設電話線;宣傳幹事在牆上書寫大幅標語:「打富濟貧!」「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土豪劣紳!」;負責槍械維修的軍械班安裝了車床,建設臨時的兵工廠。

    冊亨縣慶坪會師地

    1935年4月18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與軍委縱隊後梯隊從者坪渡過北盤江進入貞豐縣後,19日,一軍團第二師及軍委後梯隊分三路進入冊亨縣境,一路由貞豐縣尼羅、石柱進入冊亨縣洛凡,經觀音巖又分兩支,一支由觀音巖經花背至慶坪,一支由觀音巖經央亞至慶坪會合,第二路由貞豐進入冊亨慶坪。

    紅一軍團指揮部舊址

    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原為四合院式建築,為當地羅姓居民住宅。1935年4月1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直屬部隊及1師經魯貢、聯合,渡過大田河進入冊亨縣拉榮、同心,經坡妹進入安龍縣王院,至篤山部隊休息後,再經花障、納坡、頂平、北鄉(今龍山鎮)、納院、坡利,到馬路河宿營,司令部駐北鄉。紅一軍團司令部在北鄉駐紮期間,打開地主蔣興之的糧倉,並收繳其銀錢、布匹、衣物、食鹽、肥豬、紅糖等救濟貧苦百姓。

    安龍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

    安龍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位於安龍縣城廣東街社區大田壩,為縣人韋杵出資委託他人修建於20世紀20年代,後轉賣於地主蔣德安。現保存完好,為傳統走馬轉角樓四合庭院,主體建築穿鬥式石木結構,沿中軸線分布一、二、三進。一進明間面闊三間、二進四合庭院、三進面闊三間,樓下明間為過廳。宅內梁枋、雀替、門窗、柱礎、吊柱、撐拱等用材考究。1935年4月20日,中央紅軍長徵到達安龍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在此駐紮。

    興仁紅軍指揮部舊址

    1935年4月20日,紅3、紅5軍團、部分中央軍委縱隊首長及幹部休養連進駐興仁城,宿營興仁城內劉家老宅(興仁城內大街上劉季雅家),中央軍委縱隊領導人駐於此,內設指揮部、電臺、女戰士住房等。該建築為研究紅軍長徵歷史提供實物依據。

    2012年,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興仁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名稱為「紅軍指揮部」。

    普安縣樓下鐵索橋

    位於普安縣樓下鎮補者村魚隴組的河段上。民國9年(1920年),由羅漢鄉名士田昌雯倡議,樓下鄉紳黃文統及魚隴村寨布依族捐款,命名為「樓下魚隴同德鐵索橋」,俗稱「樓下鐵索橋」。過去為樓下進入興義、盤縣及雲南三方的必經之道。

    民國24年(1935年)4月2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三軍團從泥堡出發,在樓下與敵遭遇。紅軍到達舊營後,在當地群眾幫助下搶渡樓下河,經鐵索橋迂迴盤縣入雲南。

    鐵索橋東西向,跨魚隴河。長35米、寬2米、引橋長20米,以6根鐵鏈平行固定於兩岸石蹬上,鐵鏈上鋪木板;兩側系鐵鏈各1根、每根鐵鏈向下與橋面邊緣又垂直固定若干條綱絲為欄,負載約20噸。

    1992年,被普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興義威舍紅軍戰鬥遺址

    1935年4月22日,中央紅軍進入威舍;23日,經過激烈的威舍戰鬥後,宿營威舍的阿依、蒿子衝、青隆寺等地,中央梯隊前梯隊部分紅軍突進至雲南鐵鎖箐一帶;24日,中央紅軍從阿依向雲南的達薩、從蒿子衝向雲南的鐵鎖箐進發,進入雲南省,達到從貴州西出雲南、向金沙江挺進的戰略目的。威舍的豬場、阿依、蒿子衝、下德赫、青隆寺等村寨,成為紅軍在貴州境內最後宿營修整的村寨,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革命遺址。

    興義威舍紅軍戰鬥遺址涉及的文物點有寡婦橋紅軍戰鬥遺址、賀子珍威舍負傷地遺址、紅軍臨時電臺指揮部舊址、紅軍洞紅軍避敵舊址、豬場戰鬥遺址、威舍紅軍墳等。

    賀子珍威舍負傷地遺址位於威舍鎮發哈村豬場組尹家大院。1935年4月23日,隨中央紅軍行動的休養連到達豬場後出現了敵人的飛機,賀子珍用自己的軀體掩護在攻打婁山關受傷的戰鬥英雄鍾赤兵,身負重傷。

    紅軍臨時電臺指揮部舊址位於威舍鎮發哈村豬場組青龍坡正前方,正房三間,東面為三間耳房,入口處為山門。1935年4月23日,中央軍委縱隊和紅一軍團第五團分兩路並進到達威舍,為掩護中央軍委縱隊,紅五團奉命停止前進,負責警戒,並將臨時電臺設於此。在紅五團的阻擊下,中央軍委縱隊順利進入雲南境內。建築現原貌保存。2011年興義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

    紅軍洞紅軍避敵舊址位於威舍鎮發哈村豬場組青龍山東側山腳,1935年4月23日,紅一軍團第五團為掩護中央軍委縱隊在豬場村警戒,保證紅軍及傷員避入洞內,躲過了敵機的轟炸,順利完成掩護中央紅軍縱隊進入雲南境內。紅軍洞洞口高2.1米,寬1.8米,坐西向東,洞深約40米,呈下梯口形,內有小平臺,約10平方米,洞口向下傾斜約45度,洞底有積水。原樣保存。2008年核准為三普文物點。

    豬場戰鬥遺址位於威舍鎮光輝社區土壩子組。豬場戰鬥是中央紅軍在興義縣境內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規模最大、交火最激烈、經歷時間最長的一場戰鬥,也是紅軍在貴州境內的最後一場戰鬥。1935年4月23日上午8時,紅一軍團一師五團從紅板橋方向到達威舍,掩護毛主席和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中央軍委縱隊通過。軍團首長命令五團抗擊薛嶽縱隊吳奇偉部,掩護中央軍委縱隊安全通過,紅五團擋住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這次戰鬥,紅五團經過4個多小時激戰,以犧牲3名戰士的代價,擊退了敵人的進攻,勝利地完成了掩護中央軍委縱隊安全通過的光榮任務。遺址現有部分民居,其餘為耕地。

    威舍紅軍墳位於威舍鎮光輝社區4組何家寨西側雲盤山東側山腳。1935年4月23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師五團長徵過興義時在戰鬥中犧牲之戰士。1974年1月,縣政府為烈士建墓。1987年12月24日,興義縣人民政府公布威舍紅軍墳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紅軍墳現保存較好。

    蒿子衝紅軍衛生部舊址位於威舍鎮青龍村蒿子衝組。1935年4月23日,長徵中的紅一軍團直屬部隊、中央梯隊前梯隊進駐下德赫、蒿子衝及雲南省鐵鎖箐一帶,將衛生部設在蒿子衝蔡家倉房。紅軍醫生李治在這裡為在豬場被敵機炸傷的女紅軍賀子珍做手術。紅軍衛生部所在蔡家倉房南側約25米,還保留下當年的紅軍樹。

    阿依紅五軍團駐地舊址位於威舍鎮青龍村蒿子衝組。1935年4月23日,紅五軍團經威舍寡婦橋、系腰坡進駐阿依宿營。宿營在田氏民宅的紅軍,在田喜昌房屋前簷石裙板上寫下「紅軍絕對不拉夫!」標語,標語存留至今。田喜昌房屋坐南向北,一樓一底穿鬥木結構小青瓦頂,東側為封火山牆,西側與另一相似木結構建築搭接。兩棟建築均為紅軍宿營房屋。賦存標語建築面闊三間、通面闊13.05米,進深兩間、通進深9.42米。24日,宿營阿依的紅軍從阿依出發,經雲南省平彝縣(今富源縣)達薩寨向雲南挺進。阿依為「兵臨貴陽逼昆明」事件中紅軍從貴州向雲南挺進時,途經和宿營貴州的最後自然村寨之一。

來源:黔西南日報     作者:記者 任姝雯 舒鵬倩 收集整理

相關焦點

  • 追尋這些紅色印記
    在八一建軍節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小SHUI為大家盤點集美老的軍事記憶探尋崢嶸歲月裡留下的獨特印記向最可愛的人致敬。來源:廈門網/追尋崢嶸歲月的獨特印記小SHUI還為大家整理了一份集美紅色印記旅遊路線圖,大家跟著小SHUI一起,感受在那段崢嶸歲月裡,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不斷奮鬥的偉大曆程。
  • 追尋紅色印記 星工坊劇組《劉胡蘭》等三劇開拍
    (原標題:追尋紅色印記,打造精品課本劇!星工坊劇組《劉胡蘭》等三劇開拍)  春回大地,星工坊劇組抗戰課本劇拍攝再次踏上徵程。可以說紅色經典讀本中類似上述精神財富俯拾即是,如今作為課本劇開創者的星工坊劇組扛起重任,以更加直觀飽滿的影像形式將之呈現給祖國的未來一代,並號召組織他們親身參與演出全程,建立起中華兒女寶貴精神傳承的便捷高效通道,其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 從黨的誕生地出發,追尋淮海紅色歲月的歷史印記
    7月11日,淮海中路街道攜手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和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充分挖掘和利用淮海街道豐富的紅色遺蹟遺址、歷史建築、時尚文化等各類資源,共同舉辦「從『心』出發,追尋淮海紅色歲月的歷史印記
  • 2015北京春季旅遊:行攝山水自然 追尋紅色印記
    人民網北京4月3日電 (記者 鮑聰穎)清明小長假即將來臨,4月2日,北京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在奧林匹克公園舉行北京春季旅遊推廣活動,推出21條紅色經典旅遊路線。假日出遊、掃墓和春季踏青的客流重疊,預計北京郊區及周邊「紅色」景區的客流量將大幅增長。對此,北京市旅遊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協調旅行社、景區做好客流高峰的突發應急和旅遊服務,必要時將限流。
  • 追尋紅色印記 星工坊劇組《歌唱二小放牛郎》首日拍攝花絮曝光
    12月25日,在歷經演員選拔等系列前期籌備工作後,星工坊劇組追尋紅色印記、革命題材課本劇《歌唱二小放牛郎》迎來盛大開機!星工坊劇組的一位導演對孩子們的表演如是評價,他同時強調,星工坊劇組拍攝包括《歌唱二小放牛郎》、《董存瑞》、《小兵張嘎》等在內的系列課本劇,用意也正是如此,即通過讓祖國的未來一代親歷抗戰歲月,以其真實演出感染同齡人及更多對過往史實並不熟悉的人們:追尋紅色印記,銘記難忘歷史。
  • 市總工會在七一井開展「追尋石油印記爭做紅色傳人」勞動教育主題...
    12月9日,市總工會在七一井開展「追尋石油印記 爭做紅色傳人」勞動教育主題班會。市政協副主席、市總工會主席黑樹林出席活動並講話。  黑樹林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
  • 高橋鎮生活日記——「「四史」學習」三課合一:打卡古鎮「寶藏」追尋紅色印記
    三課合一打卡古鎮「寶藏」 追尋紅色印記「千年高橋鎮、萬裡長江口」。高橋鎮,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豐富的紅色革命資源,更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紅色基因傳承。近日,在高橋鎮,婦聯、團委、黨群服務中心、文化中心等整合力量、聯合開設的「學四史、走高橋、看家鄉」紅色家庭日活動「行至正酣」,社區家庭參與也「興致正酣」。
  • 衢州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開展「追尋黨的印記,尋找身邊最美」暑期社會實踐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教育廣大青年學生勇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衢州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黨總支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組織開展了以青年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為主體,共青團員積極參與的"追尋黨的印記,尋找身邊最美"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尋訪老革命、老黨員,採訪抗疫逆行者,走入紅色基地等調研實踐活動,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深切體會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
  • 愛心追尋紅色足跡 紅色基因培育新苗
    ,引導教師與幼兒更深入銘記紅色歷史、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來賓市興賓區第一幼兒園精心策劃持續開展《紅色傳奇》進校園系列活動。觀看紅色電影,緬懷英雄人物通過觀看《英雄王二小》等系列影片,讓孩子們了解英雄事跡,學習老一輩革命家為了保家衛國、英勇抗戰、不怕犧牲、艱苦奮鬥的精神。
  • 學四史 知院史 | 追尋新華醫院紅色印跡專題(十)「一切為了人民...
    新華醫院官微開闢《追尋新華醫院紅色印跡專題》,重溫新華發展的記憶,追尋紅色印跡,給予新華人砥礪初心、賡續前行的力量,進一步傳承和踐行「愛民惠民,守護健康」的新華初心和使命。在閱讀同時,也歡迎大家踴躍投稿和留言。
  •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三下鄉」:傳承紅色印記,激發奮然前行的力量
    今年暑期,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組織學生成立「尋訪紅色印記,傳承紅色基因」實踐團,積極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自7月24日至今,實踐團成員通過拜訪老黨員、觀瞻紅色主題展館、尋訪革命遺址等多種形式追尋紅色印記,學習革命英雄事跡,接受紅色精神洗禮,提升愛國熱情,傳承紅色基因,踐行新時代文明。據悉,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社會實踐團大學生分別在家鄉拜訪了身邊的老共產黨員典型人物,他們有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老兵、有帶領全村發展致富的村支書、有企業勞模、也有堅守平凡崗位的夫妻黨員。
  • 主題黨日案例⑥|追尋初心印記 感悟為民情懷
    這些作品,集中展現了司法行政隊伍創新組織生活方式、激發支部工作活力的有益探索和將黨建與業務有機融合,立足崗位、擔當奉獻的良好風貌。現甄選部分優秀作品展示,請認真學習、交流互鑑,落實好組織生活各項制度,持續提升基層黨建工作水平。
  • 浦模實驗:雲遊紅色基地,探尋紅色印記
    本次主題活動是通過雲遊紅色基地,探尋紅色印記,重溫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歷程,用創編短視頻劇本的方式記錄雲遊尋訪紀實。接到任務沒多久,同學們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網上紅色展館的參觀,有的同學選擇參觀了烈士陵園,有的同學選擇參觀了名人故居,有的同學選擇參觀了一大會址。
  • 上海市保護建築中的紅色印記
    為迎接建黨百年,弘揚革命傳統,傳承革命記憶,深入推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由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策劃,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市文物局指導,上海市測繪院編制了《上海市保護建築中的紅色印記》地圖。該地圖主要以黨史研究和文物保護相關資料為依據,結合實地核查,最終從上海市保護建築中遴選71處紅色印記並落點標註。
  • 追尋紅色足跡 情系蘇區振興
    央廣網贛州7月27日消息(記者謝元森 通訊員沐陽 李冰姿)7月20至25日,贛南師範大學商學院「知行」志願服務隊聯合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蘇區振興調研團,身著紅軍服,頂著烈日暖陽,深入原中央蘇區核心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西部大開發政策延伸縣——江西省寧都縣,圍繞「追尋紅色足跡
  • 基層|探尋紅色印記 傳承紅色基因
    來源 | 寶山檢察近日,寶山檢察麥田守望團隊組織寶山區第一中心小學學生代表,以「探尋紅色印記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開展了系列檢察開放活動。這些小小的細節讓我們黨贏得了民心,獲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這些,靠的都是鐵一般的紀律。下面,我們要跟隨區監察委的駱曉峰叔叔,一起參觀寶山區廉政文化基地,看一看我們黨不斷加強自身隊伍建設,堅持反腐倡廉的歷程。
  • 湘西州第二民族中學: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
    作為州級紅色教育基地的百年老校,有著歷史悠久的和平樓與古色古香的蘇式建築大禮堂、以及為了紀念革命烈士龍思奇且被譽為紅色教育基地的紅園,具有極其濃鬱的紅色氣息。(圖為湘西州第二民族中學紅色教育基地——紅園)紅色印記,歷久彌新
  • 孩子身上的一抹紅色印記,是前世情人的淚滴麼?
    一直有朋友把寶寶身上的「小斑」、「小痣」、「胎記」發給我看,有的在臉上,有的在大腿上,有的在屁股上,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是深紅色,有的是淺紅色,有的像痘痘,有的像胎記。有些甚至會長大,這可怎麼辦?
  • 聆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8月10日,我縣組織開展 「紅色傳奇」進校園系列活動,來自我縣部分中小學的學生們在縣新華書店聆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紅色傳奇》是以黨的光輝歷程為背景,講述共產黨人在廣西這片沃土上留下的紅色印記,展示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品質,理想信念和忠誠信仰。
  • 尋訪路名背後的紅色印記 上海小學生這樣過「十一」
    新華社上海10月8日電(記者吳振東 郭敬丹)興業路、南昌路、瑞金路、遵義路、延安路、建國路……上海的城市路名中,不少蘊藏著紅色基因。今年「十一」假期,眾多上海小學生走出家門,以打卡紅色路名、繪製個性化《尋訪手帳》的方式,回望中國共產黨百年徵程,表達對祖國母親誠摯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