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胎成,人之初啼始於吸入天氣,天之清氣於水谷精氣在肺合而為宗氣,胸中為天地之氣交會之所,天與地交其中生人。《素問,經脈別論》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為宗氣化生之處,氣為血帥,肺主宗氣,方有肺朝百脈之功能,方有宣發敷布水谷精微至全身各部的功能。故中府為宗氣灌注之穴,為肺經十二經脈循行流注之第一穴。
中府穴是肺之募穴,那麼什麼是墓穴。墓穴指的就是五臟六腑的氣全部匯聚在胸腹部位的腧穴,而這個位置的腧穴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府穴。
那麼募穴有什麼特點呢?也就是腑病的時候,一般要取募穴,也是陰陽相配。那麼腑病,各個腑有病的時候,在背俞穴上的反應,相對來講要差得多,但在相應的募穴上,都有明顯的反應點。故臨床當中,當遇到腑病的時候,切腧穴要選擇對應的募穴。中府穴是肺之募穴,所以肺臟的問題都能反映在中府穴上,因此它是肺臟健康的晴雨表。
穴位釋義
出自《針灸甲乙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募穴。手、足太陰之會。別名膺俞、膺中俞、府中俞。
中府穴:中,與外相對,內部也;府,臟腑也。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自臟腑。本穴為肺經首穴,氣血物質來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個臟器,故名中府。肺在上屬金,脾在中屬土,土為金之母,土生金亦能藏金,所以這個穴位還是以土氣為重,肺金之氣還在收斂之中。
取穴位置
中府穴位於胸前外上方,平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
《針灸甲乙經》:手足太陰之會。
《針灸甲乙經》:肺系急,胸中痛,惡寒,胸滿悒悒然,善嘔膽,胸中熱,喘,逆氣,氣相追逐,多濁唾,不得息,肩背風,汗出,面、腹腫,膈中食饐,不下食,喉痺,肩息肺脹,皮膚骨痛,寒熱,煩滿,中府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奔豚上下腹中與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壯。上氣咳逆,短氣,氣滿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壯。
《針灸大成》:主腹脹,四肢腫,食不下,喘氣胸滿,肩背痛,嘔啘,咳逆上氣,肺系急,肺寒熱,胸悚悚,膽熱嘔逆,咳唾濁涕,風汗出,皮痛面腫,少氣不得臥,傷寒胸中熱,飛屍遁疰,癭瘤。
《備急千金要方》:中府、陽交,主喉痺,胃滿塞,寒熱。
《千金翼方》:身體煩熱針中府,又灸絕骨五十壯。
穴位功能
中府穴為肺臟之氣聚積之處,位近肺臟,內通於肺氣,故有止咳平喘、清瀉肺熱、宣肺平喘之效。又因中府穴與足太陰脾經交會,故還有補氣健脾的功效。
主要適用於腹脹、消化不良、水腫、肺脹滿等;咳嗽、肺結核、氣喘、支氣管炎、肺炎、哮喘、止咳平喘等;提高性慾、豐胸、治療高血壓、胸痛、肩背痛、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如肩周炎。
穴位功能一:調理內息
中府穴是肺經上的大穴,經常艾灸或者按摩可以順暢肺的經脈,有豐胸的作用,還可以強化淋巴循環,減輕胸悶、肩背痛。並且可兼治脾肺兩髒之病,治療氣不足,腹脹,消化不良,水腫等。是調理內息的一個重要穴位。
中指中氣,就是脾肺之氣,脾和肺合起來的氣叫中氣。如果經常覺得氣不夠使,喘不上氣來,或者大便的時候無力,及吃點東西就腹脹,這就是中氣不足了。中府穴是肺經的募穴,也是脾肺兩經交會的一個穴,利用這個穴調氣最好。
穴位功能二:診斷、治療肺病
中府為肺的募穴,是肺氣聚集的地方,最能反映肺的狀況,是診斷和治療肺病的重要穴位之一。肺功能下降,也會影響到脾失運化吸收。該穴還是肺臟病變出現經絡反應的壓痛點。
穴位功能三:治療咳喘
本穴是治療咳喘的要穴,但是因為本穴位於胸部,很多針灸大夫不敢針刺,怕發生氣胸,其實只要注意斜刺方向和深度,是沒有大問題的,而且本穴治療咳嗽有奇效,常按揉也可防治心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