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季時節,很多人極易因為氣候的驟變而患上感冒等疾病,因此,每當到了春天,人們在平時注重養生方法的同時,還需要做好相關的預防感冒的準備工作。
其實我們不要一感冒就吃藥,有時候艾灸一些特定的穴位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就跟著掌門師兄一起來看看,感冒怎麼辦,如何快速治感冒以及預防感冒的穴位有哪些?
感冒的原因
《黃帝內徑》特別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當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正氣相對虛弱,衛外不固的情況下,或人體陰陽失衡,病邪內生,或外邪乘虛而入,均可使人體臟腑組織經絡官竅功能紊亂,從而發生疾病。
正氣不足是疾病、尤其是感冒發生的內在根據,正氣不足,抗邪無力,特別是肺與皮毛功能低下,衛氣虛弱,外邪得以乘虛侵襲人體,從而引起感冒。
我們用艾灸的方法治療初期感冒是非常不錯的方法,不僅經濟而且效果也非常好,如果你已經能熟練使用艾灸或者艾灸貼的話,甚至自己在家裡就能夠輕鬆完成了。
感冒必灸5大穴位
1、大椎穴
大椎,經穴名。出《素問.氣府論》。《肘後備急方》作大槌。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為人體陽經之匯。所有陽經在這裡交匯的一大要穴。
大椎是督脈與諸陽經之會,主一身之陽氣,有昇陽強壯的作用,為強壯保健養生要穴之一。主治發熱、感冒、瘧疾、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精神分裂症、癲癇及陽氣不足引起的四肢發涼、肩背冷痛、身體虛弱等。
文獻摘要:
1、《甲乙經》:三陽、督脈之會。
2、《圖翼》:又治頸癭、灸百壯,及大椎兩邊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各三十壯。
3、《千金方》:凡灸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灸之。從頭項發者,於未發前預灸大椎尖頭,漸灸過時止;從腰脊發者,灸腎俞百壯;從手臂發者,灸三間。
4、《普濟》:灸以年為壯。
2、風池穴
風池最早見於《靈樞·熱病》篇,在《談談穴位的命名》中這樣說:「風為陽邪,其性輕揚,頭頂之上,惟風可到,風池穴在顳顬後髮際陷者中,手少陽、陽維之會,主中風偏枯,少陽頭痛,乃風邪蓄積之所,故名風池。」
標準定位:風池穴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足少陽膽經上的重要俞穴之一。
風池穴的功效:壯陽益氣,風池穴有醒腦開竅、疏風清熱、明目益聰、平肝熄風、祛風解毒、通利官竅的作用。
風池穴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重要腧穴之一,主治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酸痛、落枕、失眠等。灸之可解表散寒治感冒引起的頭項疼痛。此穴有頭髮覆蓋,所以艾條需稍遠點。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足少陽、陽維之會。
《備急千金要方》:主喉咽僂引項攣不收。
《外臺秘要》:千金療瘧灸法,灸風池二穴三壯。
《針灸大成》:主洒淅寒熱,傷寒溫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頭痛,瘧頸項如拔,痛不得回顧。
《醫宗金鑑》:肺受風寒,及偏正頭風。
3、合谷穴
合谷,出《靈樞·本輸》。別名虎口。屬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合谷。合,匯也,聚也。谷,兩山之間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腸經氣血會聚於此並形成強盛的水溼風氣場。本穴物質為三間穴天部層次橫向傳來的水溼雲氣,行至本穴後,由於本穴位處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肌肉間間隙較大,因而三間穴傳來的氣血在本穴處匯聚,匯聚之氣形成強大的水溼雲氣場,故名合谷。
合谷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虎口,感冒的時候灸這地方對於鼻塞流清涕特別有效。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如果你是左鼻塞則灸右合谷,反之則灸左合谷。每次10分鐘就好了。
4、肺俞穴
肺,指肺臟。俞,輸也。肺俞名意指肺臟的溼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肺俞穴為足太陽經背部的腧穴,俞同輸,因其內應肺臟,是肺氣轉輸、輸注之處,為治療肺臟疾病的重要腧穴,故名肺俞。經常艾灸具有解表宣肺,止咳平喘的作用。
取穴方法:取穴位時採用正坐或俯臥姿勢,肺俞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或旁開1.5寸處。艾灸該穴位具有解表宣肺,止咳平喘的作用。感冒的時候,艾灸大椎穴可以很好的退熱,艾灸肺俞能止咳嗽,配合使用效果不錯。
文獻摘要:
《銅人》:「傳師骨蒸勞, 肺痿咳嗽」
《資生》:「凡有喘與哮者,為按肺俞,無不酸疼,皆為 繆刺肺俞,令灸而愈。」
《圖冀》:「主瀉 五臟之熱也」
5、尺澤穴
出《靈樞·本輸》,別名鬼受、鬼堂,屬手太陰肺經的合(水)穴。
前臂內側稱尺;澤,指沼澤,低洼水聚之處。本穴是手太陰經之合穴,屬水,位在肘窩,手太陰脈氣至此,象水之歸聚處,故名。
該穴位於人體肘內側橫紋上,偏外側一個拇指寬的凹陷處。可緩解咳嗽,清肺瀉火,特別適合治療感冒後咳嗽咳痰等症狀。
尺澤主治咳嗽,氣喘,咳血,鼻衄,潮熱,咽喉腫痛,喑啞,胸脅脹滿,心煩,乳癰,肘臂攣痛,肩內側痛,上肢不遂,手不能伸,胃痛,腹痛,急性吐瀉,中暑,口舌乾渴,發熱,丹毒,小兒驚風,抽搐,絞腸痧,小便頻急,淋瀝澀痛,心痛,無脈症。肺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急性胃腸炎、肘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