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彤是個4歲的小朋友,聰明惹人愛。但是幼兒園的老師最近發現彤彤有一些「不同尋常」的舉動:老師發餐時總是不排隊想要第一個取到飯菜、還在睡房外面就想第一個衝進去、不管是組隊遊戲還是單人遊戲,喜歡爭第一名,有時候錯失第一名還會哭鼻子。
老師與彤彤媽進行了溝通,媽媽覺得應該及時制止彤彤的這些行為,但是老師卻不這麼認為,這是為什麼呢?
彤彤老師:「現在很多小朋友都具有非常強烈的好勝心,什麼事都要爭當第一。有時,如此好強的心理,表現在日常生活、學習或者遊戲活動中,一旦輸了,可能會導致孩子情緒失控。這種孩子總認為『我是最棒的』『我不能接受自己輸了』,如果發現自己不如別人,就會哭鬧不休。反觀另一類孩子,他們則完全相反。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太積極主動,即使大人採取激勵方法,ta還是無動於衷,好像輸贏名次都和ta沒有關係。」
看到這裡,你也許不禁要問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強烈的好勝心並且輸不起的情況,是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問題嗎?孩子好勝心如此之強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家長應該如何去看待孩子的好勝心呢?面對這種孩子,家長們該怎樣做出正確的引導?今天羽熹童書來給大家做個分享。
孩子有強烈的好勝心是好事還是壞事?
研究表明,有強烈好勝心的孩子主要是想表現自己的智慧、能力和力量,會在各種活動中不甘示弱、勇於競爭,全方位地展示自己。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表現出自己的好勝心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說明ta不甘於做一個「弱者」,擁有很強的積極進取意識,並且會非常努力地去學習,對各種事物保持旺盛的求知慾。
但好勝心並不是越強越好,過度的好勝心會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會讓孩子經常產生這種想法:無論在什麼情境下,不管是學習還是遊戲,一定要把別人壓倒。表現出來的就是爭強好勝,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被ta周圍的人遠離、孤立。
並且從另一方面來說,太喜歡爭強好勝還會讓孩子失去「寬容心」,因為ta只認勝負、想贏,不懂得如何尊重和包容其他人。這會讓ta變得越來越冷酷,甚至是急功近利。更嚴重的情況是,一旦這種孩子哪天遭受了一點點挫折和失敗,ta可能會因為承受不住而產生極大的情緒波動,甚至引發心理疾病。
那麼面對好勝心強的孩子,家長該如何做呢?
讓孩子知道「不完美」很正常
言傳不如身教,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一些失敗事例向孩子傳達這一觀點。比如媽媽做菜燒糊了,這時就可以告訴孩子:「好可惜啊,不過沒關係,媽媽找到了秘訣,下次一定能做好!」這就能讓孩子知道,即使是爸爸媽媽,也有許多做不到、做不完美的事情,失敗了並不丟人,並且可以從當中學到很多東西。
帶孩子去看各種競技比賽
家長有空時可以跟孩子一起看一些競技比賽項目,在這一過程中,可以跟孩子聊聊比賽隊伍的大致情況:參賽人員、比賽賽況、每次獲得的名次等。孩子就能知道,每一次比賽的第一名並不是被同一個隊伍一直霸佔的,影響結果的因素有很多,不要把失敗的原因都歸結到自己身上。
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可ta的感受
如果孩子遇到事情卻總是控制不住情緒,家長就不要一直試圖去「壓制」,反而應該試著去安撫孩子,讓ta先冷靜下來。如果孩子冷靜過後能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家長這時候就可以進行適當地開導了。
肯定孩子在好勝心驅使下做出的「努力」,重視過程
孩子取得進步後,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家長認可他們的努力,並不只是為了成功的結果而喝彩。
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競爭意識
孩子雖然小,但很多道理其實是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滲透給他們的。家長需要讓孩子明白,人和人之間不僅僅是競爭關係,競爭只是一種獲得成功的手段。與其他人相處應該做到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這樣大家都能在以後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價值。
鼓勵孩子積極面對挫折
好勝心強的孩子有時候「輸不起」,所以在孩子遭遇挫折或失敗時,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找到可行的解決辦法,然後鼓勵ta再次嘗試,這樣做能夠幫助孩子緩解不良情緒,從逆境中奮起。
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給孩子鍛鍊機會,讓孩子學會自己面對問題。在這之中,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經歷一些「困難」,同時進行一些引導,這樣做能夠幫助孩子磨鍊承受能力,保持面對挫折的良好心態。
羽熹觀點:現代社會處處充滿競爭,具有一定的競爭意識能幫助人實現自己的目標。好勝心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競爭意識。所以,孩子有好勝心是件好事。但凡事需要有個度,適當的好勝心是孩子前進的動力。孩子好勝心過度時則需要家長適當引導,將其轉化為良性動力。大家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歡迎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