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紙搶購潮繼續!美國網紅竹漿廁紙初創公司崛起

2020-12-23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眾所周知,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整個西方世界都出現了一波搶購和囤積廁紙的狂潮。直至目前,許多雜貨店的廁紙貨架上還都空空如也,使得消費者不得不去尋找其他的選項。

如果有一家初創公司想要改寫廁紙行業的規則,那麼現在很可能正是史上最好的時機。

《財富》報導稱,No.2是洛杉磯的一家網紅竹漿廁紙初創公司,在今年3月當中,他們在亞馬遜的銷售額較之2月猛增了5210%,而公司官網的銷售額也環比增長3239%。公司的發言人表示:「當前的疫情當然是非常糟糕,但是我們也注意到了消費者的態度發生了有趣的變化,他們以前總是對各種環保產品心懷疑慮,不願意嘗試,但是現在卻開始轉向。」

《廣告周刊》報導稱,廁紙確是一樁大生意。根據歐睿國際的數據,單單北美的廁紙市場,年銷售額就達到97億美元,不過市場基本上是被少數幾個大玩家統治的,大約四分之三都掌握在三巨頭手中——寶潔29.4%、金佰利克拉克22.6%、喬治亞太平洋22.4%。

疫情來襲,最先遭受搶購的商品之一就是廁紙。NPD的數據顯示,3月和4月間,美國浴室用品銷售額同比猛增58%。換個角度來說,滿心慌亂的消費者花了16億美元囤積廁紙。當很多消費者再也無法在貨架上找到自己習慣使用的廁紙,他們就會轉向網際網路,而法爾的品牌正在那裡等待著他們。

No. 2代表了一股近年新興的可持續產品潮流,這些產品價格可能略高一點,但是正受到越來越多關注環境問題的消費者的喜愛。比如No. 2,以竹子為原料意味著其成本要高於傳統廁紙,但是法爾堅信,消費者將會逐漸接受。

比如,來到公司官網,訪客們就會學習到,為了生產廁紙,全世界每天要砍伐2.7萬棵樹木,而以竹子作為可更新紙漿來源,情況就會好得多,因為一棵竹子要完全長成最短只要4年,而落葉樹木最短也要20年,最長可能超過50年。

《財富》採訪了公司的創始人法爾(Samira Far),請她介紹了疫情爆發對她的生意,以及她對未來的想法的影響。

問:能否介紹一下你自己的背景?儘管廁紙顯然有著可觀的長期潛力,但是當人們想要創業,恐怕沒有多少人會想到這門生意。你是從哪裡得到靈感,創造出No.2這樣一個有獨特風格的品牌的?

答:我想,自己可以算是有一個企業家的內核,再加上一份對經驗永不滿足的追求欲望。

在進入廁紙生意前,我曾經建立過一家高端美甲連鎖店Bellacures,2017年時賣掉了。

告別Bellacures後,我短暫休整了一段時間。2018年,我開始尋找自己的下一個項目。我將自己頭腦中湧現出的各種想法列了清單,開始著手進行一些研究。在研究當中,我發現,廁紙行業嚴重過時,缺乏活力,各大品牌只是圍繞那些所謂軟性因素在進行競爭,而不是真正重要的點,如可靠性、無添加劑,以及無塑料包裝之類。廁紙是我們生活當中最平凡的商品之一,卻讓我有了一個發力點,可以傾注自己的愛心去設計包裝、打造品牌,提供高質量的產品,這讓我備受鼓舞。

在深度沉浸到廁紙世界當中之後,我很快就發現,廁紙生產會消耗大量的樹木。全球的廁紙生產正在毀滅森林。我研究得越是深入,看到的各種數據就越是讓我觸目驚心。我們身邊一些小小的行動和決定,就會對環境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這一切太讓我著迷了。就在那時,我意識到No.2必須成為一個可持續解決方案。

我現在的使命就是改變人們對廁紙的想法——我們該如何購買,對其品質和可持續性該提出怎樣的要求?

問:公司是如何建立的?

答:我在開始創業前總是會制定一份路線圖,或者說商業規劃,給自己建立一份長長的必須完成工作的清單,然後找來富有智慧的人們,一起將No.2從構想變為現實。

問:你何時意識到疫情會給自己的公司帶來全新的英雄?你怎麼看疫情下的各種搶購行為,尤其是搶購廁紙?

答:記得還在很早期的階段,我就聽說人們在囤積廁紙,雜貨店的貨架都被「洗劫一空」,我覺得這簡直是匪夷所思。只不過,那時我還沒有想太多,直至3月8日,我們突然遇到了訂單暴增的局面。到了3月12日,我意識到,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必須制定一個總體規劃了。第二天,我發現按照這個速度,我們本周就要斷貨了。3月14日,我們在亞馬遜的庫存全部賣光,19日,官網也斷貨了。

其實,我到現在也搞不懂大家為什麼要出於恐慌去搶購和囤積廁紙。只是,當商店的貨架空空如也,人們就必須去尋找替代性解決方案,而這就成為了我們的一個超級孵化器。許多人開始發現,在傳統廁紙之外還有其他選擇,比如樹漿廁紙之外還有竹漿廁紙和再生紙等。我們希望的是,疫情可以帶來一點好的改變,讓人們更多轉向可持續廁紙品牌。

問:疫情開始席捲美國的這些周當中,你們的需求是怎樣的情況?

答:環比而言,我們網站的銷售額猛增了3239%,亞馬遜的銷售額猛增了5210%。

當我們看到訂單大量湧入時,第一反應就是,我們必須確保自己有足夠的庫存提供給既有的訂閱消費者。當時,我們努力讓自己的庫存規模超過以往任何時候,但是最終還是全部賣光了,不得不開始接受預訂。5月4日,我們官網重新得到貨源,5月18日,亞馬遜店面也開始重新賣貨。我們現在的生產速度相當於正常情況下的15倍。

問:預計未來一段日子裡,我們都將生活在社交疏離之中了,我們曾經習慣的去雜貨店購物的方式,也許幾個月,乃至幾年內都不會完全恢復。你是否認為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和偏好將發生變化?

答:我認為,更多人已經開始享受網購和送貨服務的便利,尤其是那些體積或重量較大的商品,以前你必須自己從店裡搬到車上,再從車上搬到家裡,當然不如坐享送貨上門來得舒服。當然,目前還有一部分人網購是不得已,條件允許的時候可能還會恢復曾經的習慣,但是我認為,疫情還不是短期能夠結束的,而直至疫情徹底結束前,我們也不可能知道新常態到底是什麼樣子。

問:就你個人而言,在這樣的一個時期裡有什麼感受?

答:我們所經歷的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性事件。它黑暗、混亂,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就我所知的範圍,找不出一個沒有受到這種局面任何影響的人。我從最開始就決心要確保自己身體的健康和強壯,為一切可能做好準備,同時繼續保持自己的求知慾、創造力和希望,畢竟正是這些幫助我越過了過去的那些障礙。

相關焦點

  • 美國出現搶購潮,有人因買不到廁紙打911,麥科勒姆建議買溼紙巾
    美國的新冠肺炎情況愈演愈烈,感染的人數越來越多,截至今天,確診3774例,治癒56例,死亡69例。美國國內也出現了搶購潮,很多超市的貨架被搶購一空,尤其是衛生紙,更是民眾的最愛,很多地方出現了衛生紙短缺的現象。奇葩的是,在俄勒岡州就有民眾因為買不到衛生紙而撥打911報警電話。
  • 臺灣爆搶購潮,廁紙雞蛋被掃清,女主播:這個世界瘋了!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臺灣的生活品供應一直不成問題,甚至口罩都由當局配給,但早前卻和其他地區一樣出現「廁紙之亂」,全民瘋搶紙巾。這波搶購潮未有完結,最近又突然開始「囤糧」,搶購即食麵、罐頭等食物,情況令人匪而所思。
  • 疫情恐慌廁紙搶購潮,「無紙可用」導致英國加拿大下水道堵塞
    據加拿大《渥太華太陽報》報導,加拿大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的恐慌性搶購潮導致衛生紙短缺,正在產生越來越多不受歡迎的副作用。把不是廁紙的任何其他東西放進馬桶或水槽,正在導致下水道堵塞。加拿大食水及汙水協會(CWWA)警告說,下水道系統能夠處理人類排洩物和能被快速分解的廁紙。任何其他東西放進馬桶或水槽都會造成堵塞和設備損壞,造成下水道系統關閉。脂肪、油和油脂被倒進水槽後,會凝結並排列在下水道壁上,然後與廚房擦拭布、紙巾和衛生用品結合形成堵塞物,堵住廁所和家庭下水道,導致未經處理的汙水流到河流和湖泊中。
  • 澳大利亞疫情引囤購潮,雪梨超市女顧客為搶廁紙拔刀相向
    當店員詢問顧客為何要搶購廁紙時,對方基本都表示是看到網絡上與新冠肺炎相關的傳聞,因此擔心日用品緊缺而來囤貨。原來,有日本的社交媒體在網上流傳著:「廁紙和口罩使用的是相同材料,而廁紙的生產地是中國,因此廁紙和紙類製品都會出現短缺,最好提前購買。」《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針對原材料依賴進口的傳聞,日本官方已經出來闢謠。
  • 只有日本人瘋搶廁紙?發明廁紙以前,人類都用什麼擦屁股?
    (Albany Perforated Wrapping Paper Co.)的公司,開始生產衛生紙並出口到歐洲。 1973年的廁紙搶購風波中,戰鬥力強悍的日本家庭主婦們2分鐘便將大丸商店的500捆衛生紙存貨一搶而光,搶購中還發生了人群擠踏致傷的意外。
  • 缺廁紙嗎?澳大利亞報紙印空白頁當廁紙:這幾頁給你急用
    5日,澳大利亞達爾文一家當地小報為解決衛生紙短缺,多印出8頁空白頁,給讀者當緊急廁紙用。澳大利亞民眾近來因疫情瘋狂搶購囤積衛生紙,各大超市貨架上廁紙均被搶購一空。網友評論:「廁紙報?」「這大可不必……」延伸閱讀:澳大利亞疫情引囤購潮,雪梨超市女顧客為搶廁紙拔刀相向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澳大利亞也掀起一番囤購潮。
  • 英國媽媽搶購的廁紙被泡水傷心欲絕:為什麼外國人喜歡囤衛生紙
    原來這位寶媽好不容易在超市搶到18卷廁紙,本來對自己能搶購到廁紙沾沾自喜,結果就在她放好浴缸水出去給孩子拿換洗衣服的空檔,熊孩子竟然偷偷給她製造了一個驚嚇。回來後她眼前的景象讓她差點昏厥過去,她拉開浴簾,看到浴缸裡全是已經被泡透的衛生紙。
  • 囤糧屯米囤油,搶衛生紙,歷史上居民還有哪些奇葩的搶購風潮
    01美國居民搶購衛生紙美國人搶衛生紙是有前科的!1973年,《今夜秀》主持人約翰尼·卡森的一個笑話導致民眾搶購廁紙。約翰尼·卡森在他主持的《今夜秀》開場白裡說:「知道嗎?最近我們有各種短缺。但你聽說最新消息了嗎?我不是開玩笑。我在報紙上看到的。廁紙嚴重短缺!」
  • 搶購衛生紙,錯了嗎?
    疫情之下,各國民眾在防疫的同時也開始搶購食品和生活用品。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這場搶購潮中,最先出現全球性緊缺的並非糧食等物資,而是衛生紙!在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歐洲等地,衛生紙都成了最搶手的物資,有人甚至為了爭搶它不惜暴力相向。衛生紙怎麼就成了搶手貨?
  • 全世界究竟為什麼搶廁紙?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搶購廁紙的風潮從香港開始,席捲日本、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搶廁紙」頻頻登上各大媒體頭條,最誇張的一則新聞是,澳大利亞「廁紙搶購潮」中發生了女顧客為搶購廁紙拔刀威脅另一顧客的事件。
  • 人們一旦預感災難來臨,為什麼會先去搶廁紙?
    但萬萬沒想到,讓「歪果仁」摩拳擦掌、甚至「大打出手」的,不是口罩也不是泡麵,而是廁紙。搶購潮之下,廁紙貨架長時間缺貨,有些超市不得已開啟了「限購」模式。網友不免疑惑:到底為啥對廁紙這麼執著?隨後,澳大利亞等國家搶廁紙的現象也引發關注。澳大利亞人民搶起廁紙來格外硬核。據澳洲網9日報導,澳大利亞「搶紙大戰」引發的打架事件增加。
  • 澳大利亞出現衛生紙搶購潮 網友還拿衛生紙惡搞
    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4日報導,因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澳大利亞雪梨市這兩天出現了搶購衛生紙的風潮,有些市民甚至還為此動起了手。一些超市不得不出臺限購措施,政府也出面進行安撫,希望民眾理性對待當前疫情。
  • 國內疫情期間都在搶口罩,為啥美國、日本、澳洲全部在搶衛生紙?
    據環球網最近報導,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很多國家的市民湧入超市,大量購買和儲備日常生活用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之一是衛生紙。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由於大眾的搶購熱潮,熊城市衛生紙、紙巾等日用品嚴重缺貨,有些超市在衛生紙區會貼出「每人最多只能買一個」的通知告示。
  • 廁紙很好吃 華人推出是蛋糕啦
    南加的一家華人麵包店近日推出新品,在社交網路上引發熱議,該店別具新意設計並製作了爆紅的捲筒廁紙型式蛋糕,有網友開玩笑可能會引發新一波搶購「衛生紙」潮。據在網路上曬出圖片的顧客表示,其實這款廁紙型蛋糕是奧利歐巧克力味的戚風蛋糕。
  • 為防搶購,澳洲超市派保安看守廁紙,還把廁紙藏櫃檯後面
    據《每日郵報》3月8日報導,隨著新冠肺炎在全球多國的蔓延,澳大利亞出現了搶購廁紙的現象。超市採取多種方法制止這種不文明的行為,有的超市派保安在廁紙旁邊「站崗」,嚴防顧客一次拿太多,還有的超市把廁紙藏在櫃檯後面。
  • 廁紙抵萬金——疫情期間之迷惑行為
    隨著國外疫情惡化,衛生紙危機也開始在德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多個國家接連上演。德國社交網絡上流傳著一則自嘲性質的笑話:瘟疫來襲,亞洲人戴起了口罩,法國人囤起了紅酒,義大利人掃空了安全套,荷蘭人排隊買大麻,美國人搶購槍枝,德國人在超市裡為了兩卷廁紙大打出手。
  • 為什麼外國人都在搶購衛生紙?丨外媒說
    隨著各國確診人數不斷增多,多國民眾開始搶購物資,其中澳大利亞民眾搶購衛生紙的新聞特別引人關注。圖片來源:News.com.au據BBC報導,上周末澳大利亞出現首例本土死亡病例,確診病例數不斷上升,當地人感到很恐慌。
  • 美國人瘋搶衛生紙還打架引崔娃吐槽:我小時候上廁所都不用紙……
    虛假消息引發的衛生紙搶貨潮疫情蔓延到日本之後,作為防疫必需品的口罩並沒有馬上告急,日本民眾卻突然開始瘋搶衛生紙,超市、藥妝店等地的廁紙均被「搶購一空」。我從沒見過超市裡有這麼多人,比『黑色星期五』購物節人都多,瓶裝水、衛生紙、肉,還有很多東西都被搶光了。」衛生紙搶囤潮還刮到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微博上注意到,多位定位於澳洲的微博網友曬出了照片。
  • 廁紙和餐巾紙可以製作臨時口罩?澳大利亞紙民眾搶購紙製品最先脫銷
    據澳洲網3月4日報導,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在澳洲暴發,為了應對這一危機,澳洲民眾們自發開始囤積貨品,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囤貨大作戰中,最先脫銷的卻是衛生紙。澳人開始瘋狂囤貨 為何紙製品最先脫銷?昆州大學的病毒學專家麥凱在一篇文章中表示,建議人們囤積必需品,比如處方藥,廁紙,衛生紙和罐頭食品,但他也強調沒有必要囤積物資。儘管如此,一些社交媒體的照片顯示,當下的澳洲超市內,每個人的購物車都塞得滿滿當當,超市的貨架也空蕩蕩。
  • 為什麼人們在疫情期間會搶購廁紙?心理學家解釋:本能地尋找「護身...
    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外國紛紛爆出人們蜂擁至超市搶購廁紙的新聞——許多超市的衛生紙已經售罄斷貨,不得不採取限購政策。甚至有傳言稱,有超市開發了一款名叫「我附近的廁紙」的App,幫助消費者儘快搶購這種稀缺商品(此傳言後被證實是假的)。為什麼疫情來臨時人們對廁紙會如此熱衷?近日,一位心理學家表示,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期間,人們大量購買衛生紙的原因可能是一種「內置警報系統」,它能讓我們遠離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