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孤兒》之外:一批以老上海為背景的英文偵探小說

2020-12-16 澎湃新聞

迄今為止,以老上海為背景的英文犯罪小說並不算多。考慮到上海過去充滿著來自各國的堅船利炮、間諜和各種起義革命,現在又是一座遍布摩天大樓的現代城市,這座城市沒有孕育出許多犯罪小說還有點不可思議。不過我們得承認,作為一個人口可能有2400萬的大都市,上海的治安不錯。上海是中國的時尚之都,關於上海的小說也大多數聚焦於上海的繁華和風情。但是,在老上海的燈紅酒綠和紙醉金迷之下,還隱藏著這個城市的另一面。

上海的發達主要因為它地處長江入海口,擁有得天獨厚的港口區位,而港口城市也確實容易有一些不好的名聲。上海現代化的起源和犯罪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19世紀中期,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佔領了上海,並宣布它為通商口岸,把上海的大門向所有人敞開。於是黃浦江上停泊著的就不僅僅是運輸鴉片的大船(保護鴉片貿易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主要目的),還有紛至沓來的各路冒險家、海盜和資本主義的劫掠者。

老上海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海盜、軍火走私販和遊手好閒之徒,也從很早就開始吸引著驚悚小說和犯罪小說作家。弗朗西斯·凡·烏克·梅森(Francis Van Wyck Mason)就在他1933年的作品《上海外灘謀殺》(

The Shanghai Bund Murders

)中寫了軍閥、軍火走私商和落難女子的故事。梅森是一個來自波士頓的小說家,他在50年的寫作生涯內寫作了65部小說,大多以休·諾斯隊長(Captain Hugh North)為主人公——一位在美國G-2軍隊情報部門工作的偵探,類似於詹姆斯·邦德。《上海外灘謀殺》是他休·諾斯系列的第七本,這位偵探在這本書中調查發生在上海外灘的謀殺案,逮捕那些在上海走私軍火的西方壞蛋。因為當時在中國沿海地區走私軍火的西方人很多,所以這一本書的靈感也明顯來源於當時的現實。

安德烈·馬爾羅在1933年寫的《人的命運》

戰火連綿的上海也誕生了不少三流犯罪小說,比如各種大肆渲染著「黃禍論」的粗製濫造的廉價驚悚小說。L.羅恩·哈布巴德(L. Ron Hubbard)就要對其中的一部分負責。他在1920年代後期短暫地路過了上海,並寫下了《間諜殺手》(

Spy Killer

)《紅龍》(

Red Dragon

)《紅色鑽石的印記》(

Trail of the Red Diamonds

)和《隼鳥殺手》(

Falcon Killer

)等小說。這些作品有的還挺有意思,但是可能沒有太多文學價值。它們大概可以勉強算是犯罪小說,但是都過於強調犯罪的部分。日本現代文學的先鋒、「新感覺主義」流派的關鍵人物(儘管他的政治態度轉向了日本民族主義)橫光利一(Riichi Yokomitsu)曾寫過《上海》一書,這本書今天已經很難找到了。他當時曾在上海待過一段時間。他的小說黑暗而懷舊,在上海的江邊,小說主人公路過深夜的咖啡館、妓女、老鴇、騙子和革命者。安德烈·馬爾羅(Andre Malraux)在1933年寫的《人的命運》(

La Condition Humaine

)則毋庸置疑是一本驚悚小說。馬爾羅有那麼一點作弊嫌疑——他其實從來沒有去過上海,儘管他每次都在採訪中迴避這個問題。不過,根據馬爾羅的同時代人、一位著名的上海客——項美麗(Emily Hahn)所言,《人的命運》中記載的1928年在上海發生的共產黨人起義失敗的血腥事件還是比較真實的。項美麗評價道:「這本小說殘酷但是真誠,非常具有說服力。馬爾羅先生或許不是那麼了解上海,很多細節也都有誤,但是這些都無傷大雅。」

石黑一雄的小說《上海孤兒》,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

許多當代的作家也將舊上海當做一直吸引著他們的靈感源泉。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在小說《上海孤兒》(

When We Were Orphans

)中講述了一個在上海出生的英格蘭偵探於1930年代重返上海去偵破他父母失蹤的罪案的故事。在戰爭的陰霾之下,他找尋著他父母一生留下的線索。石黑一雄後來回到上海創作墨臣·艾禾裡電影公司的《伯爵夫人》(

The White Countess

)(2005)的劇本,該影片講述了雙目失明的美國外交家(拉爾夫·費因斯飾)和一位因政治風波被困上海、以有償伴舞為生的白俄流亡者(娜塔莎·裡查德森飾)的故事。其實這種關於上海的美麗白俄流亡者的故事一直很受歡迎,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低俗雜誌經常會講到她們,背景往往是濱江的酒吧和夜店。湯姆·布拉德比(Tom Bradby)在2003年的作品《雨的主人》(

The Master of Rain

)中講述了1926年一名在上海警局工作的英國警官偵查兇殺案的故事,兇案受害者也是一名年輕的白俄女性。

《伯爵夫人》電影海報

這一關於老上海的白俄流亡者的故事傳統由MJ李(MJ Lee)繼承了下去。她的探長丹尼洛夫(Inspector Danilov)系列就講述了20世紀20年代的一位警探丹尼洛夫的故事,丹尼洛夫曾是一位前沙皇俄國的警員,在布爾什維克革命之後流亡,後來成為上海的一名警察。這一系列共有三部作品:《上海死劫》(

Death in Shanghai

)(2015),《陰影之城》(

City of Shadows

)(2016)和最近才推出的《謀殺遊戲》(

The Murder Game

)(2017)。在這些書中,你會跟隨探長丹尼洛夫在他一天的工作中見到殞命的俄國美女、慘遭謀殺的一家、貪汙腐敗的警官和既噁心又仿佛宗教儀式的殺人案件。

但是我們不能總是沉浸在對老上海的懷舊中。上海明明還有現代的另一種樣子,沒有了英國警員和俄國流亡者,又有新的角色粉墨登場。裘小龍(Qiu Xiao long)是十多年以來公認的上海偵探小說之王,已經寫了九本以陳警探(Inspector Chen)為主人公的偵探小說。

裘小龍《紅旗袍》

裘小龍的陳警探系列已在中國出版,但其實它又是一個中國作家在一所美國大學裡用英語寫作犯罪小說再譯成中文出版的例子。陳警探是一名在腐敗和壓迫中獨善其身的正直警員。他的身上有馬丁·科魯茲·史密斯(Martin CruzSmith)筆下的蘇聯偵探阿卡迪·南柯(Arkady Renko)的影子,正如南柯首先是一個百分百的莫斯科土著,陳警探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但上海是在不斷變化的,在他偵破罪案的過程中,一幢一幢的摩天高樓拔地而起,大量的外來勞工湧入城市,童年熟悉的街道在城市改造中消失,鐵飯碗和住房分配製度被市場經濟取代。金錢、性和權力的誘惑無處不在,陳警探必須面對1990年代新中國的各種潛藏的困難。

今天的上海,繁華背面的可能不主要是罪犯(當然罪犯肯定存在),而是大量的外來勞工。那些從農村來到上海的男男女女,有的當售貨員,有的當服務員,有的在卡拉OK當招待,有的在建築工地掙著血汗錢,有的沒日沒夜地開著計程車。他們無處不在,你可以憑他們的衣著打扮和口音認出他們。

黛安娜·奧布萊恩是一個旅居上海的外國人,但她並不算特別有錢,也不享有什麼特權。相反她工作非常努力,工作的時間很長,薪水卻很低。她用偽造的籤證,籤著非法的工作合同,住在簡陋的公寓裡。她是那些渴望在中國成為模特的漂亮外國女人中的一個,其中有些人可以幸運地賺到大錢,登上著名雜誌的封面,過上優渥的生活。而對其他人來說,正如瑪拉·赫菲斯坦道爾在她的犯罪小說《然後城市將他們吞沒》(

And the City Swallowed Them

)(2014)中所寫的,她們處境艱難。在上海居住多年的赫菲斯坦道爾在書中對比了兩個人物的命運,一個是2008年在破舊的公寓裡被亂刀砍死的加拿大模特奧布萊恩,另一個是犯罪嫌疑人——18歲農民工陳軍。當初兩個人都是懷揣著美好的夢想來到上海,但是最終美夢雙雙破碎。《然後城市將他們吞沒》就講述了他們的生命故事。

偉大的新興城市理應有屬於它們自己的犯罪小說,就像柯南·道爾(Conan Doyle)和威爾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筆下的維多利亞時期的倫敦,雷蒙德·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和詹姆斯·M.卡恩(James M.Cain)筆下正在崛起的洛杉磯。而有一天或許偵探小說作家也可以書寫他們自己的上海故事。

本文編譯自Literary Hub網站上發表了SHANGHAI NOIR一文,作者Paul French。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孤兒》之外一批以老上海為背景的英文偵探小說
    [摘要]上海是中國的時尚之都,關於上海的小說也大多數聚焦於上海的繁華和風情。但是,在老上海的燈紅酒綠和紙醉金迷之下,還隱藏著這個城市的另一面。迄今為止,以老上海為背景的英文犯罪小說並不算多。梅森是一個來自波士頓的小說家,他在50年的寫作生涯內寫作了65部小說,大多以休·諾斯隊長(Captain Hugh North)為主人公——一位在美國G-2軍隊情報部門工作的偵探,類似於詹姆斯·邦德。《上海外灘謀殺》是他休·諾斯系列的第七本,這位偵探在這本書中調查發生在上海外灘的謀殺案,逮捕那些在上海走私軍火的西方壞蛋。
  • 裘小龍談詩歌、翻譯與偵探小說
    裘小龍(澎湃新聞 蔣立冬 繪)正如裘小龍先生自己所說的那樣,他是一個書生氣很重、「有點迂」的地道上海人,去國多年,鄉音未改,說話總帶有一些上海口音。他筆下的陳超探長,早已是聞名西方的大偵探——裘小龍用英文寫作的系列偵探小說,已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暢銷數百萬冊。而他本人一直念茲在茲的,則是詩歌的寫作、翻譯與研究。
  • 中國偵探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
    中國偵探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 2019年05月13日 07: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朱明勝 字號 內容摘要:偵探小說作為一種最受歡迎的通俗文學體裁,是以案件發生和推理偵破過程為主要線索的小說類型
  • 推薦一本英文偵探小說
    學英語後,我還看過英文配音版的動畫片,從興趣出發學英語。《名偵探柯南》的英文版叫 Case Closed,在 Youtube 上就可以看有一段時間沒看小說了,我心血來潮想讀一讀偵探小說,經典但是篇幅不長的那種。
  • ...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在即;薩莉·魯尼新作引進;英文小說正在衰弱?
    小說用乾淨素樸的南方方言,以南貨店為背景,勾勒出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極具煙火氣的江南城鎮生活圖景,以中心人物南貨店店員秋林的生活展開,串聯起供銷社系統中的人物故事。張忌表示《南貨店》的創作緣起一段渺遠的父輩記,寫作這部長篇,張忌希望做到:「要在這個小說裡寫一百個人,而且這一百個人不是只有個名字,而是有血肉,能讓人留下印象的。」
  • 「觀光視角」之外 上海故事書寫如何打開新空間
    近期,一批上海題材小說陸續出版,如滕肖瀾《心居》、蔡駿《春夜》、禹風《玻璃玫瑰》、顧湘《趙橋村》、路明《出小鎮記》等紛紛作出了自己的探索。令人欣喜的是,這些作家跳出千篇一律的「懷鄉輓歌」「摩登生活」等窠臼,學會潛入生活洪流,從「浮光掠影」變「深層探尋」,以質樸的敘事、精準的細節挖掘人與城的複雜關係,定格大街小巷的美好溫暖瞬間,呈現有滋有味的都市情態。
  • 暢銷童書作家厲河:偵探小說裡藏了寫作文的秘密
    許多小朋友為寫作文頭疼,為此,澎湃新聞·親子學堂採訪了香港知名暢銷童書作家厲河,他坦誠地分享了自己寫作的秘笈。作家厲河最近在上海舉辦的2019國際童書展上,我們碰到了來自香港的知名暢銷童書作家厲河。說到厲河,許多喜歡福爾摩斯故事的小朋友對這個名字可不陌生。
  • 日媒:日本作家爭相以舊上海為背景創作長篇小說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2月9日報導,日本作家、詩人松浦壽輝回憶道:「一直以來我都想創作以上海為舞臺的小說,尤其對發生淞滬會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到1941年的4年間感興趣。因為還沒有發現從日本角度描寫這一時期的上海的小說。」
  • 程乃珊的"上海傳奇":她寫的老上海是貼肉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舊上海傳統的流光溢彩的形象在主流話語中消失了,作為大都會的上海被置換為新中國的一個行政區劃和地理位置,舊上海的情趣與市民日常生活被有意忽略或掩蓋在「大歷史」敘事的時代洪流中。「文革」時期,對階級鬥爭的強調和對資產階級的批判令上海的城市文學銷聲匿跡,作家們都以描寫工農兵和農村生活為己任,對於都市生活則往往不敢涉及。
  • 高偉光、馬伊琍新片改編自澳洲偵探劇,名媛偵探搭檔英俊探長
    不僅收視成績出眾,這部以女偵探為特色的劇集還收穫了極佳的口碑,在IMDb和豆瓣評分上,《費雪小姐探案集》三季都有8分以上的評分,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偵探劇集。本劇改編自克裡·格林伍德的同名知名懸偵探系列小說,故事背景發生在20-30年代澳洲,講述業餘偵探芙裡妮·費雪偵破一個又一個懸案的經歷。
  • 3部以上海為背景的小說,十裡洋場,繁華都市,寫盡人生百態
    上海,在中國的城市裡一直是一個有點特別的存在,他是夜夜笙歌的十裡洋場,也是吳儂軟語的江南弄堂,下面幾本小說,為你展現發生在這個城市中方方面面的故事……《繁花》《繁花》2013年,一本名為《繁花》的「奇書」迅速進入大眾視野,這部由金宇澄幾乎用上海話寫就的小說,對於看不懂上海話的讀者而言,可能多少有點難以上手
  • 對高中生最有益的12部英文名著,一定要找來讀讀!
    今天,我們向大家推薦12本英文名著,當然,建議大多數同學看簡寫本,比較符合我們高中生的水平。《霧都孤兒》是英國作家狄更斯於1838年出版的寫實小說。以霧都倫敦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孤兒悲慘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奧立弗在孤兒院長大,經歷學徒生涯,艱苦逃難,誤入賊窩,又被迫與狠毒的兇徒為伍,歷盡無數辛酸,最後在善良人的幫助下,查明身世並獲得了幸福。The Three Musketeers《三劍客》
  • 《布魯克林孤兒》他是妥瑞氏症患者,還是一個偵探
    《布魯克林孤兒》 [美]喬納森·勒瑟姆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定價:34.00元>  內容簡介  萊諾爾是布魯克林聖文森孤兒院的孤兒,從小就患有罕見的妥瑞氏症,這個疾病使得他產生狂吠、拍打、自言自語等異常行為。
  • 乾性溺水——神話為皮、諷刺為骨的反烏託邦偵探視覺小說
    本作的第一個元素就是偵探,主人公莫德雷德就是一個偵探同時還有美麗的妻子赫拉作為他的助手。哪怕是到現在提起偵探我首先還是會想起福爾摩斯和華生助手,儘管日本的偵探推理小說也很厲害,但提及偵探我還是會往歐美那邊去想。那麼光是偵探辦案似乎有點太無趣了,作為一個視覺小說這種劇情顯然是不夠吸引人的,於是給他們的背景又加入了些許東西。
  • 上海譯文出版社都市魔幻小說《魔法師》
    《魔法師》  2013年1月,上海譯文出版社正式推出了美國作家萊夫·格羅斯曼的都市魔幻小說《魔法師》。與傳統的魔幻小說的不同之處在於,《魔法師》是一部風格黑暗、主題成熟、帶有明顯都市魔幻小說色彩的作品。
  • 館長訪談|上海大學博物館:溯源海派文化的背景與興起
    上海大學博物館於2018年正式對外開放,其館藏體系是以文學院歷史系舊藏逐步建立起來的,收藏的一批特色海派文化藏品很好的講述了海派文化的形成背景和興起。如「1884年的點石齋畫報」、「舊校場年畫《豫園把戲圖》」、光緒八年吳友如繪的《靜安寺圖》」、「《聯華畫報》悼阮玲玉號外」等藏品均以生動的歷史細節鉤沉出晚清民國時期的上海。
  • 英國經典話劇《霧都孤兒》訪華
    本報上海電】一部根據英國文學大師查爾斯·狄更斯的名著《霧都孤兒》改編的同名英國話劇繼在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荷蘭、捷克、日本、新加坡等國巡演後首度訪華。3月中該劇將在北京首演,3月27日至4月1日在上海演出。英國經典名著《霧都孤兒》自其誕生起,就被改編成各種影視、舞臺形式。除了1948年英國拍攝的黑白經典版本之外,世界各地還有20餘種不同的電影版本;去年,由波蘭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同名電影曾在世界各地再次掀起了「狄更斯」熱。
  • 讓世界聽到中國呼聲 | 美國夫婦在上海創辦的進步英文雜誌
    原創 史海拾趣 上海美國研究20世紀上半葉的上海誕生了中國最早一批支持民族解放運動的英文出版物,其中就包括美國人格蘭尼奇夫婦參與創辦的《中國呼聲》雜誌。「我們久已議論要在上海辦一份英文雜誌,幫助中國人提供可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鬥爭中使用的事實情況。當時,國民黨正想方設法粉碎抗日運動。在上海的愛國進步人士找不到可以暢所欲言的出版物。」紐西蘭作家、教育家路易•艾黎(Rewi Alley)在其自傳中這樣寫道。「但是,帝國主義的一個矛盾是,一份在外國登記的雜誌,在上海公共租界出版就可以免受中國人辦的報刊所必須接受的檢查和壓制。」
  • 上海南京路改造,老建築驚現英文店招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上海南京路改造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中國上海:《傾城之戀》及其他小說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十周 第三天中國上海 張愛玲 《傾城之戀》及其他小說張愛玲是現代中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中國文學界最有世界性的人物之一,事實上,她在美國度過後半生,1960年成為美國公民。她1920年出生於上海,那是中國最國際化的都市,從十九世紀中期起就有英、法、美等國的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