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雙標?別人孩子出國就是不愛國,自己就是有能力?太虛偽

2020-09-15 小霞開課啦


很多人對於教育和或者說高學歷的人才都會有一種非常嚴重的雙標現象。

如果自己家有個孩子考到清華北大,肯定會砸鍋賣鐵都會想盡辦法讓他讀到不能讀為止,研究生、博士、博士後、出國留學,想盡一切辦法都會把他送出去,讓他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但如果是別人家的孩子就不一樣了,很多人就會直接攻擊別人說:他又要出國了肯定是不愛國,出去了肯定就不會回來了。總之,就是不管別人有什麼樣的打算和規劃就說出這樣的言論。這是在網上普遍的一種對教育的雙標現象。

對於這些東西,從小編個人而言,這個東西是完全是能夠理解的,但我們更希望能得到改善。我們國家現在的發展越來越國際化,所以說我們的教育也會越來越國際化。

對於教育或者高學歷的人才,我們一定要從自身去理解,然後逐漸變成也能理解別人。比如說,你為了你自己的孩子能夠砸鍋賣鐵,賣車賣房,供他出國留學,或者說讓他學一個更高的學歷,就為了一個更好的未來,那別人家的孩子有能力、有機會、有那麼多選擇時,大家就不要去抹黑,甚至去攻擊別人。因為如果有一天當你的孩子有這個能力時,別人也來攻擊你,我覺得大家內心肯定是不好受的。

這些高學歷的人才最後受益的人是誰?可能最先受益的就是你自己的家庭,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

對此,你是怎麼看的?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你能玩手機憑啥不讓我玩?」父母雙標教育,孩子能學好才怪
    你天天追劇、購物,晚上十一二點還不睡。我爸也是,你看,他不是刷視頻,就是打遊戲,你咋不管他,光管我?」孩子這一番回懟,弄得我姐啞口無言。因為,他們夫妻倆都愛玩手機,孩子也是被他們帶的。而且,他們自己都管不好自己,「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明顯是「雙標」。如果父母雙標教育,孩子能學好才怪。
  • 「愛國」是工作,出國是生活
    剛才您曾提到過胡適說,不要為了國家的自由而犧牲自己的自由。但是我們的前任校長蔡元培先生還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我並不認為,國家的自由和自己的自由有什麼衝突,不是說為了國家的自由就一定要犧牲自己的自由。我認為自由是自己一種主動的選擇,認為是最好的最適合自己的情況。
  • 我說,做爹媽可別太雙標
    很多家長也會把「不能雙標」作為優良品德去教育孩子,但其實,很多時候標榜著「厭惡雙標」的父母,一直在用「雙標教育法」教育孩子卻還不自知!下圖的小姑娘一直呼籲希望父母能夠給予自己多一些理解,能夠看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很多時候父母喜歡表達自己對我們付出的辛苦,要求孩子「必須」理解父母的苦心;但是,孩子的努力卻從未走進過家長的眼睛,即使發現了孩子的努力,也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強調孩子所做的一切叫做「應該......在小編看來:這就是雙標。
  • (港澳臺)評論:暴亂不是風景線——美國政客應摒棄虛偽和「雙標」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題:暴亂不是風景線——美國政客應摒棄虛偽和「雙標」新華社記者 秦華江、李雲路對於近日發生的衝擊美國會暴力示威活動和2019年香港「修例風波」暴力違法活動,美方一些政客和媒體給予了完全兩極的評價。這再次暴露出他們在民主問題上揮之不去的傲慢與偏見,以及赤裸裸的雙重標準。
  • 拒絕雙標,要想教育好孩子,自己約束好了才能事半功倍
    談起雙標這個詞,父母們都很熟悉,因為這類事情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但不要以為只有父母才會經歷這類事情,父母也是生活中的一員,用雙標的方式教育孩子,父母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下面讓父母們清醒起來!新婚之初,要求孩子早起。
  • 「你看日漫,學日語,看韓劇,學韓語就是不愛國!」
    所以人們的選擇範圍也就更加廣闊了,有整天追著美劇跑的,也有抱著韓劇哭成狗的,還有看著日劇捶胸頓足的……實際上「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興趣愛好,接觸的人不一樣,接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樣,自然三觀也就不一樣。可是有些人卻偏偏喜歡對別人的事情指指點點,說三道四的,什麼「你怎麼學日語啊?你怎麼能看日本的動漫、電視劇、電影啊?你怎麼能去日本旅遊啊?」還有「你怎麼看韓劇啊?
  • 你是那個雙標的媽媽嗎?別人這麼做「不行」,但是媽媽做「可以」
    經常在網上看到媽媽們吐槽:家裡的親朋好友老是喜歡親吻寶寶也不注意點、埋怨家裡的老人總是給孩子吃各種零食、看到孩子看電視玩手機也不制止……。然而真正自己帶孩子的時候,卻顯得很「雙標」。別人這樣對孩子「不行」、「不允許」、「不可以」,但是自己做什麼「可以」。你是那個雙標的媽媽嗎?你對孩子做過哪些雙標的事呢?看看爸爸們的的實力吐槽。
  • 教育焦慮:別人家的孩子又出國了?攀比之前先想想這些
    朋友告訴我已經不早了,兒子班上好幾個爸媽都已經開始考慮寒假的安排了。爸媽們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上心,是好事,可如果太過焦慮,事事攀比,可就有點不正常了。學習上、休閒娛樂上,總之只要對孩子有好處,就沒有爸媽們不涉獵的地方。
  • 教師送外賣值得點讚,去補課就是有違「師德」,這是偏見還是雙標
    文 |小陳教育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實,在當今這個時代,老師的一言一行比學生的成績好壞更受社會所關注,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現象就是不對的。老師的一言一行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家應該關注老師如何管理好學生,家長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 「移民就是不愛國」?別讓這些「誤區」耽誤你了!
    不過,卻引來了一些不同的聲音:「移民就是不愛國!」現如今,移民是國際上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由於各個國家發展水品的差異, 很多人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教育水平和醫療制度選擇移民一些社會福利比較發達的國家。
  • 那些說著羅志祥的九年就不是九年的,指責別人雙標的人請仔細想想
    最近,周揚青和羅志祥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的,很多的人都在惋惜周揚青這九年錯付了人,總有一些人在評論區抬槓,」周揚青的九年是九年,羅志祥的就不是了,還指責別人雙標。有的人就是天生為了抬槓而抬槓,大家惋惜周揚青的九年是因為她的青春錯付在了這麼一個渣男身上,而羅志祥的九年有什麼好拿出來說的,劈腿+多人運動,這麼「瀟灑」的九年有什麼好拿出來說的,那些強調羅志祥九年的人,完全沒有搞清楚類比條件,和控制變量。人說話要經過大腦的思考,不要看見數字一樣,就覺得兩人的九年一樣。
  • 【必讀】:教育孩子就是投資自己的後半生
    如果說家長是個職務,那麼這個職務是伴隨著孩子出生自動擁有的,不需要別人任命。那麼我請問大家第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如果做家長是你的事業,你的這個事業現在走到哪個層次? 人民日報《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這篇文章提出家長有五個層次。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投資自己後半生的幸福!
    如果說家長是個職務,那麼這個職務是伴隨著孩子出生自動擁有的,不需要別人任命。那麼我請問大家第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如果做家長是你的事業,你的這個事業現在走到哪個層次? 人民日報《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這篇文章提出家長有五個層次。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 別人家都送孩子出國留學了!我們送還是不送?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炮轟出國留學生,「敗家子」、「拿父母的錢國外逍遙」、「不愛國」、「野雞大學毀人不倦」、「留學經歷已非金字招牌,海歸變『海帶』(海待,待業)、變『海藻』(海找,找工作)」,濟南市民賣掉大明湖畔小院供女出國留學,回國後卻難找工作……雙方對峙之下,沒有鮮明自我主見的父母深陷糾結之中,若不出國上學,別人家的孩子出國了
  • 【清大教育】教育孩子就是投資自己的後半生
    如果說家長是個職務,那麼這個職務是伴隨著孩子出生自動擁有的,不需要別人任命。那麼我請問大家第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如果做家長是你的事業,你的這個事業現在走到哪個層次? 人民日報《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這篇文章提出家長有五個層次。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 雙標的父母是教育不好孩子的,平等的家庭環境才最利於孩子成長
    各位家長教育孩子時雙標嗎?平時是不是有很多雙標行為?吃飯的時候,自己看著手機或ipad下飯,卻要求孩子吃飯時不能玩手機,說是這樣會影響食物消化,是個不好的習慣,不能學。父母用各種規則和標準約束孩子時,自己卻隨心所欲,不遵守規則,不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投資自己後半生的幸福
    他強調: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投資自己後半生的幸福!,不需要別人任命。>合伙人不來如何合夥教育你的孩子,對你自己的孩子你就不上心,還能指望別人上心?每個孩子知識能力、情商智商有差別,每個孩子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
  • 白巖松的兒子出國很正常,有條件讓孩子出國深造怎麼了?
    第二:每個人想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白巖松有能力讓孩子出國。有人責怪他的孩子出國,這更不合理!一般的老百姓,只要有條件,只要孩子上進,也會砸鍋賣鐵送孩子學習,也希望孩子獲得名校學歷,將來找一份好工作。
  • 看看美國人的愛國教育,一周5次向星條宣誓,學前孩子一樣
    而在愛國教育方面,一向雙標的美國又是怎麼做的呢?就在最近,川普就宣布將籤署一項行政命令,成立一個名為「1776」(1776年美國建立)的機構,旨在促進美國境內學校的愛國教育,鼓勵老師教授美國歷史,此舉也是為美國250年獻禮。
  • 孩子摔傷家長怪桌角、怪別人,就是不怪自己,網友:怪地心引力吧
    孩子摔了監護人的責任才是最大的,你不反省下自己的過失,還要甩鍋嗎?那如果你女兒在家裡摔跤了,是不是還要找賣瓷磚的?做人還是善良點吧,把孩子看好,比什麼都重要,有這找事的功夫,還不如好好教育孩子該如何避免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