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春:結緣「汙泥」破解世界難題

2020-09-17 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

中國有句古詩:「出淤泥而不染。」用來形容人在汙濁的環境中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的高尚品質。但在開發區,有這樣一個人,他選擇和汙泥打交道,投身汙泥治理領域整整10年,終於將「汙泥無熱幹化技術」研發成功並實現應用,真正將汙泥變廢為寶。他就是秦皇島尼科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曉春。

張曉春和汙泥「結緣」始於1998年。當時,由於我國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度不高,環境問題不斷凸顯。作為燕山大學的一名任教教師,張曉春雖身在大學,但對環保方面十分敏感。那一年,燕山大學成立了環境工程專業,張曉春聞訊便和幾位志同道合的老師一起,參與到創辦環境工程學院的工作之中。次年,學院正式招生。任教期間,張曉春經常帶著學生們一起到各大汙水處理廠去實踐。在那裡,他發現汙水處理之後,所帶來的「副產品」——汙泥是一個非常大的汙染源。

「汙泥不但可以腐敗發臭造成大氣汙染,還會影響土壤和水體,是一種嚴重破壞環境的汙染物。」張曉春告訴記者,由於汙泥中水的佔比可達80%以上,面對如此高的含水率,傳統汙泥處理辦法只能是加熱幹化。而在汙泥加熱的過程中,不但會有高耗能,還會產生大量臭氣,所以很多地方都對市政汙泥採用「填埋」方式處理。大量溼汙泥外運、填埋、堆放,對空氣、水體、土壤造成汙染,對周邊民眾的生活造成影響。

「那時候我就想,如何能有一種技術和設備在汙泥處理過程中不產生臭氣,儘量節省能源,減少人工體力勞動,提高處理效率,還能降低成本。經過反覆思考、調研、實驗,最終確定了我的科研方向,就是『預處理+機械脫水幹化+資源化』的科研路線。」張曉春回憶說。2010年,他帶領四五名相關領域專家共同投身機械脫水幹化的研究之中。張曉春介紹:「在全世界範圍內,汙泥機械幹化最多能將含水率降到60%,這是一個瓶頸。」面對這個世界級難題,張曉春在實驗室反覆試驗,在2012年研製出預處理脫水藥劑。這種脫水藥劑通過釋放汙泥中微生物細胞內的大量水分,脫水效果十分明顯。與此同時,全新的加壓脫水設備也研發成功,在藥劑+脫水設備的雙重作用下,這個世界級的技術難題終於被攻破了。「我這個人就是不迷信權威,不禁錮自己的思想,有挑戰傳統思維的勇氣和膽量!」張曉春說。

有了好的技術,怎樣走出實驗室應用於現實?這個問題困擾了張曉春5年,他也為之又探索了5年。

「想要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應用,必須滿足現實應用的需求。我們的汙泥無熱幹化技術必須研發出一套具備一定規模和實現全自動化的工業設備。我們在實驗室做的都是小規模人工上料的設備,要想實現應用就得從頭開始設計。」2013年起,機械學專業出身的張曉春先後設計了五代設備,但都以失敗告終。直到2018年,能夠滿足工業需求的汙泥無熱幹化設備才終於問世。「其實第一代設備失敗後,資金就很緊張了,但為了能將技術成果變為現實,就算掏空積蓄,哪怕貸款也要幹下去!」張曉春回憶,當時自己帶領專家團隊,與現場工人們一起改進設備,調整設計方案。一代設備不行,就查找問題原因繼續設計新的,儘管資金緊張,但在「汙泥無熱幹化技術」設備的設計探索之路上,張曉春始終不曾放棄。2014年9月,伴隨著自動化進出料的實驗成功,在場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種振奮。「雖然困難重重,但是只要能有所突破,那就說明我們走的路是對的!這個探索是行得通的!」

2018年,「汙泥無熱幹化技術」設備研發成功,正式具備了成果轉化的能力,但要實際開展應用需要的是一個載體,秦皇島尼科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說起這個公司的名字,還真是挺巧合的。我們當時去申請,想了好幾個名字都不太合適,結果我一想咱們幹的不就是讓汙泥脫水嘛,『泥』字沒了水就成了『尼』,加上科學的『科』,尼科這個名字就是這麼來的。」張曉春笑著說。

2019年,尼科環境公司與撫寧區有關單位合作,多方共建「汙泥無熱幹化技術示範項目」。今年3月份,該項目正式運行,每天可幹化處理30噸汙泥,幹化後的汙泥製成生物質燃料熱值在3800大卡以上,送往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噸可實現發電400餘度。汙泥變成了造福百姓的「寶貝」。

今年7月26日,市生產力促進中心組織全國相關專家對「汙泥無熱幹化技術」進行評價。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技術解決了汙泥處理的瓶頸問題,為汙泥的處置特別是資源化利用奠定了基礎,其技術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張曉春面對這樣的好評,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相關焦點

  • 與「汙泥」打交道的人
    7月26日下午,張曉春的「汙泥無熱幹化技術」終於拿到了盼望已久的科技成果評價結果,這是由市生產力促進中心組織全國相關專家對自己10年堅持的科研項目給出的專業評價,捧著這份成績單,他緩緩地吐出一口氣。帶著這份責任感,進入環境工程領域之後,張曉春從零做起,做了12年有關水處理的研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發現汙水處理之後產生的剩餘汙泥又成為新的固體汙染物,對生態環境造成持續的汙染和損害,於是2010年以來,他投身到剩餘汙泥處理處置的研究中。
  • 熱鹼法破解汙泥動態實驗的條件優化
    2015年頒布的《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中明確規定了2020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汙泥無害化處置率應大於90%,因此尋找合適的汙泥處理方式迫在眉睫。剩餘汙泥中含有大量有機物質,而這些物質大多存在於微生物細胞內。為獲得胞內物質,需對汙泥進行破解處理,在降低處理成本、提高處理效率的同時可對破解產物進行汙泥資源化研究。
  • 最大的捐髓者——張長春、張曉春
    張曉春  鎮江市第22例捐髓者張長春捐髓後又捐款資助受捐者,他的大愛感動了眾人。  (2011年2月2日 《京江晚報》) 昨天,我市骨髓捐獻志願者張曉春在南京成功進行了造血幹細胞採集手術,給山西臨汾女教師許香香帶來了生的希望……昨天,省紅十字會慰問了張曉春,給他發放了5000元誤工補貼,張曉春委託中華骨髓庫江蘇分庫將這筆補貼費捐獻給了許香香。
  • 又有人自稱破解世界數學難題
    東方網11月27日消息:今年以來,雲南農民王德坤稱自己證實了一元五次方程以及一元高次方程不僅有一個求解方法,而且有多個求解的世界級數學難題;重慶退休老人陳敏道稱解答了「三等分任意角」的世界級數學難題;江西自譽「哲學烏鴉」的黎鳴稱解答了「四色」定理證明的世界級數學難題。
  • 古稀老人50年破解世界幾何難題
    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之間就形成了世界三大幾何難題:即 「三等分任意角」問題——把任意給定的一個角三等分;「化圓為方」問題——求作一個正方形,使它的面積和已知圓面積相等;「立方倍積」問題——求作一個立方體,使它的體積是已知正方體的兩倍。這三大難題,在長達2000多年的歲月中,還沒有人能夠破解。
  • 賀川生破解百年邏輯語義學世界難題
    賀川生破解百年邏輯語義學世界難題  ·1905年,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提出「摹狀詞」理論,被稱為邏輯語義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此難題是當今人工智慧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必答題」。破解之後,機器人能「聽懂」指令  本報10月8日訊(記者 何國慶 通訊員 李妍蓉)「一個人在公園散步,他吹著口哨。」「他」如何指代前面提到的「一個人」?這個看似司空見慣的語言現象,卻是邏輯語義學上的一道百年難題。
  • 破解3800年數學難題-
    昨日,60歲的崔榮琰在上海科學會堂召開「3800年世界頂級四大數學難題破解會」,公布自己對四大頂級數學難題的破解方法。儘管數學界宣布其中三題早已被判死刑,但崔榮琰聲稱將參加2010年世界數學家大會,以證明自己解法的正確性。
  • 那個破解「世界難題」,22歲當教授的中國天才神童,現狀如何
    相信很多人從小到大都接觸過數學,而且很多人都為數學感到頭疼,有人總是吐槽學了那麼多數學知識對我們的生活影響不大,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數學不僅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它的發展能夠給世界帶來歷史性的突破,在中國,就有一個數學界的新星,他的成就甚至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那個破解「世界難題」,22歲當教授的中國天才神童,現狀如何?
  • 河南普通快遞員,只有初中文憑,破解了世界數學難題,受世界矚目
    在日復一日的推演運算後,餘建春無意中發現,他好像破解了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那就是「卡麥可數」,也被叫做「絕對偽素數」。早在1912年時,美國數學家卡馬克爾就發現了這個數學規律,一經發現後便轟動了世界,但是卻也成為困擾世界的難題之一。
  • 古稀老人花50年破解「世界難題」 懸賞2萬尋錯
    世界三大幾何難題之一的「三等分任意角」被人破解了?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認為:「用圓規直尺三等分任意角就如步行上月球一樣是不可能的。」而射洪古稀老人敬興年卻自稱經過50年的研究,破解了這個世界幾何難題。
  • 人類命運共同體:破解世界疫情難題的中國方案
    當今世界,全球化既加快了世界市場資源流動,也加快了人類信息溝通,使每個人都成為全球體系的一員。但與此同時,全球化也與民族國家固守領土分界、地緣對峙的政治邏輯產生了深刻矛盾。這種態度不僅不利於全球性難題的解決,甚至會加重災難的蔓延。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更凸顯這種態度的短視。那麼,全球化形勢下人類該如何破解類似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世界難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全球性危機和挑戰,發出了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導。
  • 俄數學家獲世界數學最高獎-破解七大難題之一—龐加萊猜想
    俄羅斯科學院聖彼得堡斯蒂克洛夫數學研究所的數學家格裡戈裡•斐裡曼,將在8月22日於西班牙馬德裡舉行的第25屆世界數學家大會上,獲得世界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   據稱,國際數學聯盟一致認為,斐裡曼成功破解了「世界數學七大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英國《衛報》甚至驚嘆,斐裡曼可能是本星球最聰明的人。斐裡曼就職於俄羅斯科學院聖彼得堡斯蒂克洛夫數學研究所,多年來一直從事對「龐加萊猜想」的研究。1992年11月,他的研究報告首次公開就引起了國際數學界的關注,多位世界知名數學大師曾與其探討過。
  • 23歲的她被破格聘任為教授,只因破解了世界難題,而世界聞名
    今天咱們要說的便是一位23歲的大學生——劉路,原本年紀輕輕,在求學路上一直默默無聞的他,由於破解了世界性的難題——西塔潘猜想,劉路在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的宣布中被破格聘任為正教授級研究員隨後,劉路在學術界可謂是風生水起,「2012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影響世界的華人」和「希望之星」等各大獎項都盡數被劉路收入囊中。劉路的人生前景一片光明,年紀雖輕,已為「達者」,劉路,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天才嗎?
  • 河南大專學歷快遞員,破解世界數學難題,網友:興趣才是最好老師
    但是,時常送快遞的他,卻做出一件事情令許多專家學者刮目相看的大事——解開了一道叫做「卡麥可數」的數學難題。如果說是名數學博士或者教授,解開了這道難題,估計也不會引起太大的轟動,而解開這個又名「絕對偽素數」的世界級難題的人,竟然只有大專學歷,而且還是一名快遞小哥哥,這讓整個數學界都為之震驚。
  • 中山大學教授朱熹平低調面對"破解百年世界難題"
    中山大學教授朱熹平 [資料圖片]     新華網廣州6月4日電(記者 鄭天虹 王攀) 儘管破解世界數學百年難題「龐加萊猜想」的成績轟動全國,但中山大學教授朱熹平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著他低調的作風    朱熹平指導的中山大學數學和計算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顧會玲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即使是攻克了百年世界數學難題,導師朱熹平在被她問及此事時,也只是「害羞地笑笑」。     朱熹平的低調作風,熟悉他的人都已經習以為常。顧會玲說:「上次他獲第三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最高獎——晨興數學獎時,我們也是從師兄那裡知道的。他對獲獎的事情從來不在人前提起。」
  • 汙泥也能變廢為寶!邳州首座汙泥處置廠月底試運行!
    邳州市首座汙泥處置廠 月底試生產 投入使用後 可日處理汙泥150噸 遠期設計日處理汙泥300噸
  • 還記得15歲破解世界難題的女孩嗎,拒絕採訪後稱不想出名
    今天來說說那個15歲破解世界難題的女孩嗎,拒絕採訪後稱不想出名,只想好好讀書.維持現狀在這裡我要說的是一位上海的女孩子,她是一名高一的學生,但是小小年紀便破解了世界難題。父親重視談方琳學術方面的學習,父母內外結合,母親更加注重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的教育,母親常常告訴談方琳做人要低調,要收斂自己的光芒,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而她也謹記母親的循循教導,不讓母親失望;問起在談方琳解決了世界難題如此引人注目的時刻,為何不不接受採訪,她說她不想讓母親知道。母親的教育很成功。
  • 河南快遞小夥,破解世界數學難題,面對名利直言:只想找個媳婦
    俗話說高手在民間,有不少厲害的人都是普通人,他們雖然不是特別突出引人注目,但身上卻有著閃光點,有著自己的「絕活」,在河南就有一個打工小夥,他自學破解了世界難題,能做到這點相當不容易,自學成材的小夥讓人很是佩服,他面對記者採訪時說到,自己只想找一個妻子,那麼這位小夥兒是誰呢!
  • 河南快遞小哥,破解百年世界數學難題,還被浙大教授請去講課
    河南的一個快遞小哥,破解百年世界數學難題,還被浙大教授請去講課。 這件事情要追溯到2016年的一天,在那一天,浙江大學的一堆學生們正在苦苦鑽研一個讓他們非常頭疼的數學難題。
  • 河北魏縣音樂老頑童破解古箏變調難題
    原標題:音樂老頑童鼓搗古箏獲國家專利日前,魏縣農民音樂家田全良通過近十年的努力,成功破解古箏變調難題,獲得國家專利。這一消息不脛而走,田全良也成了當地的名人。拿到專利證書的那一刻,他十分激動:「古箏是我最喜歡的樂器,聲音很好聽。希望更多的人掌握這個變調的技術,讓古箏的應用場合更廣泛,讓我們的傳統民樂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