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詩:「出淤泥而不染。」用來形容人在汙濁的環境中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的高尚品質。但在開發區,有這樣一個人,他選擇和汙泥打交道,投身汙泥治理領域整整10年,終於將「汙泥無熱幹化技術」研發成功並實現應用,真正將汙泥變廢為寶。他就是秦皇島尼科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曉春。
張曉春和汙泥「結緣」始於1998年。當時,由於我國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度不高,環境問題不斷凸顯。作為燕山大學的一名任教教師,張曉春雖身在大學,但對環保方面十分敏感。那一年,燕山大學成立了環境工程專業,張曉春聞訊便和幾位志同道合的老師一起,參與到創辦環境工程學院的工作之中。次年,學院正式招生。任教期間,張曉春經常帶著學生們一起到各大汙水處理廠去實踐。在那裡,他發現汙水處理之後,所帶來的「副產品」——汙泥是一個非常大的汙染源。
「汙泥不但可以腐敗發臭造成大氣汙染,還會影響土壤和水體,是一種嚴重破壞環境的汙染物。」張曉春告訴記者,由於汙泥中水的佔比可達80%以上,面對如此高的含水率,傳統汙泥處理辦法只能是加熱幹化。而在汙泥加熱的過程中,不但會有高耗能,還會產生大量臭氣,所以很多地方都對市政汙泥採用「填埋」方式處理。大量溼汙泥外運、填埋、堆放,對空氣、水體、土壤造成汙染,對周邊民眾的生活造成影響。
「那時候我就想,如何能有一種技術和設備在汙泥處理過程中不產生臭氣,儘量節省能源,減少人工體力勞動,提高處理效率,還能降低成本。經過反覆思考、調研、實驗,最終確定了我的科研方向,就是『預處理+機械脫水幹化+資源化』的科研路線。」張曉春回憶說。2010年,他帶領四五名相關領域專家共同投身機械脫水幹化的研究之中。張曉春介紹:「在全世界範圍內,汙泥機械幹化最多能將含水率降到60%,這是一個瓶頸。」面對這個世界級難題,張曉春在實驗室反覆試驗,在2012年研製出預處理脫水藥劑。這種脫水藥劑通過釋放汙泥中微生物細胞內的大量水分,脫水效果十分明顯。與此同時,全新的加壓脫水設備也研發成功,在藥劑+脫水設備的雙重作用下,這個世界級的技術難題終於被攻破了。「我這個人就是不迷信權威,不禁錮自己的思想,有挑戰傳統思維的勇氣和膽量!」張曉春說。
有了好的技術,怎樣走出實驗室應用於現實?這個問題困擾了張曉春5年,他也為之又探索了5年。
「想要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應用,必須滿足現實應用的需求。我們的汙泥無熱幹化技術必須研發出一套具備一定規模和實現全自動化的工業設備。我們在實驗室做的都是小規模人工上料的設備,要想實現應用就得從頭開始設計。」2013年起,機械學專業出身的張曉春先後設計了五代設備,但都以失敗告終。直到2018年,能夠滿足工業需求的汙泥無熱幹化設備才終於問世。「其實第一代設備失敗後,資金就很緊張了,但為了能將技術成果變為現實,就算掏空積蓄,哪怕貸款也要幹下去!」張曉春回憶,當時自己帶領專家團隊,與現場工人們一起改進設備,調整設計方案。一代設備不行,就查找問題原因繼續設計新的,儘管資金緊張,但在「汙泥無熱幹化技術」設備的設計探索之路上,張曉春始終不曾放棄。2014年9月,伴隨著自動化進出料的實驗成功,在場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種振奮。「雖然困難重重,但是只要能有所突破,那就說明我們走的路是對的!這個探索是行得通的!」
2018年,「汙泥無熱幹化技術」設備研發成功,正式具備了成果轉化的能力,但要實際開展應用需要的是一個載體,秦皇島尼科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說起這個公司的名字,還真是挺巧合的。我們當時去申請,想了好幾個名字都不太合適,結果我一想咱們幹的不就是讓汙泥脫水嘛,『泥』字沒了水就成了『尼』,加上科學的『科』,尼科這個名字就是這麼來的。」張曉春笑著說。
2019年,尼科環境公司與撫寧區有關單位合作,多方共建「汙泥無熱幹化技術示範項目」。今年3月份,該項目正式運行,每天可幹化處理30噸汙泥,幹化後的汙泥製成生物質燃料熱值在3800大卡以上,送往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噸可實現發電400餘度。汙泥變成了造福百姓的「寶貝」。
今年7月26日,市生產力促進中心組織全國相關專家對「汙泥無熱幹化技術」進行評價。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技術解決了汙泥處理的瓶頸問題,為汙泥的處置特別是資源化利用奠定了基礎,其技術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張曉春面對這樣的好評,長長地出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