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朋友抱怨:「做市場推廣,客戶轉化率太低了,還有幾個家長把我們當高校招生的,真不知道是怎麼看的廣告。」
朋友說到:「這就是客戶啊。他們沒錯,你要反思如何調整,避免類似的問題出現。『高中生涯規劃』這個詞,是否存在理解上的誤區?人群差異比較大。想想斯坦福的那個博士論文:知識的詛咒,你被『高中生涯規劃』的內涵給詛咒了,不能想像普通客戶眼中的『高中生涯規劃』是啥意思了。」
我好似被當頭一棒,一邊在想:「高中生涯規劃,難道還有人不知道是幹啥的嗎?字面來看,不都已經很清楚了嗎……」一邊也開始反思:「客戶眼中的生涯規劃,到底是什麼樣的?朋友說的知識詛咒,到底是個什麼鬼?」
1990年,伊莉莎白·牛頓在史丹福大學通過研究一個簡單的遊戲獲得了心理學博士學位。在這個遊戲中,她把參與者分為兩種角色:「敲擊者」和「聽眾」。敲擊者拿到一張25首名曲的單子,包括《祝你生日快樂》這種旋律簡單的歌曲。每位敲擊者挑選一首,把節奏敲給聽眾聽(通過敲桌子)。聽眾的任務是根據敲擊的節奏猜出歌曲。
在實驗過程中,「敲擊者」敲出了120首曲子的節奏。事與願違的是,「聽眾」只猜出了其中的2.5%——3首。而在實驗之前,大家預測「聽眾」猜出歌曲的概率為50%,即60首。
在實驗中,聽眾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辨認出歌曲,敲擊者對此感到震驚:這麼明顯你都聽不出來?你的愚蠢怎麼會如此高人一等?
通過這個遊戲,伊莉莎白·牛頓發現人與人之間普遍存在著一種認知偏差,這種認知偏差被稱為:知識的詛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即:我們一旦知道了某事,就無法想像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樣子。當我們把自己知道的知識解釋給別人的時候,因為信息的不對等,我們很難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給對方解釋清楚。總是,我們的知識「詛咒」了我們。
所以,在以上實驗中,「敲擊者」已擁有的知識(歌曲題目)讓他們想像不到「聽眾」缺乏這種知識會是什麼情形。「聽眾」自然也就很難猜對歌曲的名字。
看後,我靜下心來,認真地反思:是啊,這十幾年來,我幾乎天天都在接觸生涯規劃的相關內容,小到一個詞,大到一篇文章,腦袋裡的知識網絡早已搭建得密密麻麻。生涯規劃對我來說,更是像日常用語一樣耳熟能詳。這是我不斷積累的專業知識,一直引以為豪,卻從沒想過,它也會成為一種限制,甚至是一種詛咒。這種詛咒讓我有意無意的,離那些不同頻道的人們越來越遠,這種詛咒讓我有意無意的,離客戶真正的需求越來越遠。我們一直以來太信仰:知識就是力量,卻從來沒有意識到:知識也會詛咒人。
當然,也如朋友所說:知識本無錯,客戶也一樣。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意識到這個問題後,需要思考如何去調整面對。
這時,我想到了一個詞:保持開放,走近客戶。
前段時間,我們給學生做的「學長談專業&談規劃」活動,得到了學校領導和學生們的一致好評,興奮之餘,竟然忘記了統計學生交上來的收穫反饋。至到學校老師向我們要的時候,我們才意識到。
沒想到,學生們的反饋,真是讓我又一次深深地認識到:孩子們的世界,裡面有太多被我們忽略的細節。比如這位同學的反饋:
「通過這次生涯規劃,我對「心理學」有了更深的認識。以前總是對未來充滿茳然,不知道所謂「興趣」究竟為何物,但通過生涯規劃,我漸漸在其中找到了「共鳴」——在我至今為止的人生中所經歷的所感悟的與其有許多共同點。似乎是找到了一個歸宿,在學姐的講解下,我發現「心理學」很多東西與我經歷的相符,於是對心理學的興趣得到了進一步的激發。
學姐簡述了大學中學心理學的過程,讓我進一步走近心理學。有一句話,令我很震驚,卻又欣喜不已」學心理,首先你需要有顆強大的內心,心理學是一個很神奇的科學。其實像心理諮詢師的話,助人也是在助自己,心理學其實也是在不斷提升自己,向著你想成為的那個自己——那個假想出來的自己靠攏。這和我對自己的一些認知與自己內心深入不斷激勵自己的想法可以說是「契合」上了,讓我頭一次體會到「被理解」的喜悅。
而這,正是心理學,也許在最後我可能不會踏上這條道路,但這一次次感悟,使我漸漸開闢出了自己的道路,不再迷茫,止步不前。「
我很欣慰學生通過活動有了這樣的收穫,同時,我也很感激同學第一次告訴我:其實他之前是不是知道「興趣」是個什麼東西的。如果不是學生自己親自表達和解釋出來,我應該是意識不到這一點的,因為在我的感受與理解中,我一直覺得:興趣嘛,連三歲的孩子都能判斷是不是喜歡,一個高中生怎麼可能不知道呢?其實,現實是,這個孩子所代表的一些學生,是真的,不清楚自己喜歡的是什麼?有感覺的是什麼?沒有體驗,沒有共鳴,沒有心靈深處的觸碰,他們就是不知道。也許這類學生並不在少數。
他們對「高校」這個詞有嚮往嗎?他們對「專業」這個詞有什麼樣的了解嗎?他們對「未來」這個詞是怎樣的感覺呢?……這些生涯規劃中重要的詞彙,以前的我們也許很想當然地覺得他們是知道的,但真的是這樣的嗎?我想,探索不不給予,而是讓他們去感受,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已越來越清晰了。二個半小時,無陪同,集體面試,10:1的錄取率。女兒出來告訴我,玩了三個遊戲: 畫出你的願望是什麼?遇3不數;說說家裡誰更重要?
我問她畫的是什麼?女兒自豪地告訴我:我畫的是收到了一個禮物。我問是啥禮物,她說:「是一盒彩虹巧克力豆」,然後自己還樂半天。我的第一反應是:完了,這個答案,肯定面試是通不過了。但很快,我又反應過來,這其實才是最真實的孩子。一個不到五歲的孩子,她也許還搞不清楚什麼是願意?什麼是重要?什麼是未來?什麼是當下?但她一定能感知,什麼是真實。所以,做最真實的自己,說最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便是最寶貴的。
忘了是在哪本書裡看到過一句話,印象很深刻:當今教育最大的失誤是:我們都在用成人的視角,來看孩子的世界,甚至來定製孩子的世界,這是對孩子成長規律的無知與漠視,這是何等的可怕。
任何人,面對他人時,尤其孩子,放下我們所謂的 「想當然「,這一點,值得我們一輩子去
往期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