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麼一個網絡段子
學習吧,就是老師帶著大家在知識的海洋裡暢遊,後來老師上了岸,發現大家還在海裡掙扎,於是老師下去撈,今天撈了一部分人,第二天發現他們又掉下去了,一段時間後,老師驚恐的發現,還有往回遊的。。。
不少學生都或明或暗地被老師罵過笨,因為一道在老師眼裡很簡單的問題,可愛的學生們總是瞪著一雙無辜大眼向老師發出愛的提問。
老師為什麼覺得你笨?
因為你真的笨!——這僅僅只是很少部分的原因。
有可能是因為你基礎沒打好,沒有下層知識建築,自然就築不起上層大廈。但在這裡,我講一個老師方面的原因,那就是知識詛咒。
人一旦獲得了某一知識或經驗,就很難體會沒有它的感覺了。
這就是對所謂知識詛咒的一個簡單概念總結。9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就通過一個「拍打者與收聽者」的實驗來證明「知識詛咒」的存在。下面我在這裡簡單重複一下這個實驗。
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
作為試驗者,以上的節奏在你腦子裡是否響起了熟悉的聲音?我相信是沒有的,因為你可能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旋律,所以你理解不了上面的節奏,你沒有學過上面的節奏。
但是當我告訴你這個旋律是我們的國歌起頭一句,相信你腦子裡就能跟著這些「噠噠噠」響起了節奏——你理解了這些節奏。
這就是「知識詛咒」。
當你還不知道(即還沒有學習)我給你展示的節奏是什麼歌曲時,你對它毫無頭緒——你笨。但是你在知道了(即學習了)這個節奏是國歌節奏後,你就能輕易理解它——你聰明。
有時老師就是這樣。老師作為教授者,對要教授的知識肯定是理解的,所以老師是受到「知識詛咒」的,他很難體會到沒有學習過這些知識的學生的感覺,所以從老師的角度出發,你很笨!明明這樣,再這樣,再這樣答案就出來了,為什麼學生就是拐不過來彎呢?
還有就是老師講題時的經典句式「A明顯不符合題意,B材料裡沒有講,C本身說法就是錯誤的,所以選D。」因為老師看過答案,所以知道ABC不對,卻不能體會到學生在做題時對幾個選項的糾結。
同理,這也是老師要求學生不能對著答案做題,要做完題才去對答案的原因。因為你對著答案做題,你是受到了答案的詛咒,不是受到知識的詛咒,你學到的是答案,不是知識。
「知識詛咒」其實在生活中也很常見,不僅僅是老師會受到知識詛咒,我們所有人都受到這個詛咒。比如騎自行車,會騎的人卻很難去教不會的人怎麼騎車,因為他已經會了,就很難體會到不會騎的感覺。所以別人問他怎麼能夠讓車不倒,他只能答「就這樣子,就坐上去踩,你怎麼那麼笨啊」云云。
最後,當然希望老師能擺脫「知識詛咒」,深入理解學生的學習情境實現更高效合適的教學。也希望所有學生寶寶們能早日受到「知識詛咒」,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