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娃是「豬」娃就變笨?為什麼家長的「詛咒」那麼靈?你要知道

2020-12-22 蜂蜜媽媽

文|蜂蜜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勢必會有一些不耐煩的時候,而當家長的恨鐵不成鋼,就會說出一些無心的話,可這些話卻會在孩子心裡種下不好的種子。

小丫小時候媽媽給他報了舞蹈班,小丫很不喜歡去上舞蹈課,可是媽媽卻硬逼著小丫去上舞蹈班,每次不想去的時候,媽媽就會說小丫這樣的孩子將來沒有出息,連課都不想上,將來能幹什麼呢?還不如回家種菜來的快。甚至有時候小丫想幫媽媽拖地,可是因為年紀太小卻搞砸了,媽媽也會說小丫像「豬」一樣真笨,讓小丫以後不要再動了,搞砸了之後還要自己來收拾爛攤子,真煩。小丫慢慢地變得有些不愛說話了。

正在上小學的胖胖總是貪玩,每天回來的很晚都不小夥伴,在外面一起追逐打鬧學習成績也不是很好,爸爸有一次給胖胖開完家長會之後,回到家狠狠的揍了胖胖一頓。爸爸說胖胖每天吃那麼多飯,長那麼大的腦袋有什麼用?還不如死了好呢!胖胖就很難過,覺得自己成績不好也不是因為不用功,自己活著好像確實沒什麼用還總是讓爸爸媽媽生氣。

結果當天晚上寫了一封信,說自己對不起爸爸媽媽,學習成績不好都怪自己,讓爸爸媽媽不要生氣了。然後第二天媽媽叫胖胖起床時發現這封信,卻不見了胖胖。爸爸媽媽很害怕,趕快打電話報警,然後急忙出門找,結果打撈隊在大橋下發現了已經自殺的胖胖。爸爸媽媽追悔莫及,可是卻沒有補救的辦法了。

孩子還小,沒有辦法辨別家長說的是恨鐵不成鋼的氣話還是真的對自己產生了厭惡之情,所以家長千萬不能一氣之下對孩子說過火的話,否則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一、家長「詛咒」孩子的目的:

1.激勵孩子

有時候家長可能會因為孩子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就會對孩子有一些語言上的激勵。而語言上的激勵可能並不只是有表揚,家長可能習慣打壓式教育孩子,就對孩子進行語言上的刺激,以此來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孩子有時聽到家長那些「詛咒」類的語言,可能會心理暗自下定決心,然後努力讓家長刮目相看,這也是家長想達到的目的。

2.氣頭上的話

孩子如果沒有做好在家長看來很簡單的小事或者孩子本該自己完成的事,那家長可能就會很生氣,然後說一些在氣頭上的話。這些話也許並不是家長的本意,只是因為太過生氣,可是孩子卻不一定可以明白,他們可能覺得家長確實是那麼想的,然後孩子就會逐漸的接受「詛咒」。

3.批評式教育

這種「詛咒」教育也是批評式教育的一種。家長無論如何去教育孩子,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都希望孩子可以變得更好。家長們在選擇教育方式的時候只選擇了自己認為可以實施的方式,卻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否可以接受這樣的教育方式。

家長們有著為孩子著想的心,卻沒有用正確的方式。這樣的教育勢必會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而和家長的想法脫節,這種教育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二、為什麼家長的「詛咒」會那麼靈驗?

1.局限孩子

在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意識可以聽懂家長說的那些「詛咒」時,孩子自然會把家長說出的詛咒當真。家長這時候該給孩子培養好的自信和積極樂觀的心態,而不是給孩子灌輸負能量的詛咒,來局限孩子的思維範圍。如果家長說孩子笨,孩子潛意識就會認為自己笨,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笨,慢慢的孩子就會真的成為一個「笨小孩」。

2.心理影響

家長的話對孩子會產生不小的影響。如果一個小孩想幫助媽媽掃地,而媽媽卻告訴孩子不要去做,你做不了這件事情。可孩子還是願意去嘗試一下,結果確實搞砸了,這時候媽媽卻說,「你看吧,我就說你不行,你偏要試一下,結果還不是不行嗎?」這種提前給孩子「下定義」的方式,會讓孩子對自己沒有自信。

3.孩子認可家長的話

如果家長總是在孩子面前提起同樣的話,孩子就會牢牢記住。比如家長如果總是說孩子很蠢,那孩子慢慢就會覺得自己是真的蠢。孩子小時候和家長待在一起的時間是最久的,那自然會被家長的話所影響。

家長的話語對孩子來說更像是一種肯定,如果家長對孩子經常表示鼓勵,表揚孩子,那孩子自然也會更優秀。可家長如果經常對孩子說一些詛咒的話語,那自然孩子也會變得像家長預言的那樣。

三、家長的「詛咒」方式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1.缺乏自信

孩子的自信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家長。家長的鼓勵會讓孩子肯定自己認可自己,可是如果家長每天惡語相向,質疑孩子,那麼孩子對自己自然也沒有信心。孩子剛出生時就猶如一張白紙,家長一筆一畫給孩子添上色彩,那些不好的話語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家長的言語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

2.破罐子破摔

家長如果整天都給孩子灌輸負能量的東西或者質疑孩子,孩子可能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態。既然自己都這麼差勁了那不妨再差勁一點,這時候家長就應該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還不及時改正的話,孩子可能就會變得真的很不堪。

3.放棄自己

有些家長恨鐵不成鋼可能會說孩子,「你怎麼不去死?」這樣的話。這其實對孩子來說是很致命的。如果內心很脆弱的孩子在聽到最親近的人對自己說出這樣的話時,可能會做出讓家長後悔一輩子的舉動,放棄自己的生命。而這些都源於家長那一句無心之失。

孩子本身就是脆弱的,家長的話語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那些正能量的話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那些負能量的話可能會讓孩子喪失信心,甚至做出無法挽回的事情。家長應該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好的把控自己的情緒,不要讓自己的那些氣話變成壓死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你們小時候父母有沒有對你們說過很過分的話?你們對小時候的自己想說些什麼?對有言語暴力的父母們想說些什麼?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

在育兒過程中,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我是蜂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知識詛咒|老師為什麼覺得你笨?
    不少學生都或明或暗地被老師罵過笨,因為一道在老師眼裡很簡單的問題,可愛的學生們總是瞪著一雙無辜大眼向老師發出愛的提問。老師為什麼覺得你笨?因為你真的笨!——這僅僅只是很少部分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你基礎沒打好,沒有下層知識建築,自然就築不起上層大廈。但在這裡,我講一個老師方面的原因,那就是知識詛咒。
  • 餵飯方式不對會讓娃「變笨」!這幾種餵娃方式,家長別再繼續了
    有了孩子後,很多事情都讓家長頭疼不已,其中給娃餵飯,家長們要使出各種招式,有時候效果也不太好,餵飯這件事讓家長們很無奈。專家表示,餵飯方式會對孩子地智力造成影響,餵飯方式不對會讓娃「變笨」!有些家長簡單地認為,只要孩子吃得多,對身體越有好處,幫助長身體,那麼在餵飯的時候,孩子喜歡吃就讓孩子拼命的多吃,孩子不喜歡吃也會想盡一切辦法,硬塞給孩子。
  • 10歲娃稱「他媽的」是副詞,家長別慌,他可能進了「詛咒敏感期」
    一旦有人惹惱他,他馬上回應說:「我畫個圈圈詛咒你!」這都成了蛋蛋的口頭禪了。現實中,不少父母發現,以前明理懂事的娃,突然有一天髒話連篇,你越反對他說的越來勁,還一套一套的。罵人、恐嚇、威脅,張嘴就是屎尿屁,乖孩子突然變「壞」了,其實,TA可能進入了「詛咒敏感期」。什麼是詛咒敏感期呢?
  • 這樣午睡不僅毀身高,還會讓娃變「笨」
    醫生告訴寶媽,孩子身高發育慢,很有可能和中午睡太多有關,要知道要知道孩子每天的睡覺時間基本是固定的,如果你讓他中午睡2個點,那麼他有可能晚上就晚睡2個點。午睡超過這個時間,不僅毀身高,還會讓娃變不但如此,過長的午睡還會讓孩子腦部處於缺氧狀態,如果孩子長期午睡過長,那麼一定會影響其大腦發育,可能會讓娃變「笨」,智力發育相對落後。掌握午睡時間很重要,只有睡的時間剛剛好,孩子才能身高智力雙雙「起飛」。
  • 可能是進入了「詛咒敏感期」,家長要重視
    很多人不高興的時候都會罵髒話來發洩,但家長們會發現,不僅身邊的大人會說髒話,家裡的小孩子也開始說髒話,這是為什麼呢?說髒話的時候,人們可能會感到一種發洩的暢快,但這些話聽到旁人的耳朵中會變得非常刺耳。如果孩子從小就說髒話,那麼家長一定要重視,以免情況愈演愈烈,破壞孩子的性格。
  • 朋友圈曬娃不想被罵?這幾點要注意,這三招請收好!
    朋友圈曬娃不想被罵?這幾點要注意,這三招請收好! 不知從何時起,曬娃已經變成了貶義詞。吃飯摔跤、拉屎尿尿,走路睡覺,事事都要發朋友圈,最可怕的是表情動作變化微小的九宮格!別人都要看膩了,能不嫌棄你嗎?
  • 圖省事讓老人帶娃,有些「困難」要知道,家長要知曉,老人要注意
    老人帶娃,確實還是存在一些困難的。這些困難,家長們要心裡清楚,老人們則要多加留意。所以,如果我們選擇讓老人帶娃,那麼我們就必須面對「如何維護親子關係」這個難纏的問題。這不僅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心血,也考驗著老人的智慧。
  • 陪娃看佩奇,讓我學會了豬媽媽的策略,輕鬆讓豬隊友變好爸爸!
    提起自家老公,都覺得嫁了個豬隊友,尤其在帶娃的路上,總是幫不上忙甚至還要拖後腿,真是說多了都是眼淚啊。其實,寶爸們雖然大多不如寶媽細心,但是帶娃也是沒問題的。寶媽們只需要掌握一些策略,也能夠讓寶爸變成帶娃小能手。我認為《小豬佩奇》裡,豬媽媽的做法就很值得我們學習,而且比較實用。
  • 兒童大腦專家證實,小孩越罵越笨是真的,家長別再掉以輕心了!
    "這麼簡單的題還不會做,怎麼那麼笨!""拖拖拉拉的性格到底是像誰,叫你起個床叫了這麼久""我到底是造了什麼孽,生了你這樣的兒子""你眼睛是瞎了嗎?很多家長把情緒的不滿發洩在孩子身上,並且認為批評能使孩子進步,覺得自己罵孩子只是把錯誤指出來給他知道,讓他以後不敢再犯。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我不知道你有觀察過孩子嗎,在你罵完孩子之後他身上的表現,也許他是紅著眼,一臉委屈的樣子,也可能是非常失落,覺得自己辜負了別人的期望。
  • 家長的4種常見行為,正在讓孩子慢慢變笨
    小時候,我們看很多小孩都特別聰明,然而等孩子長大成人後,卻逐漸泯然眾人矣,這是為什麼呢?在他人的眼裡,就會覺得他們「越來越笨」了。在生活中,家長這些不經意的做法和壞習慣,就像是為孩子「套」了一個罩子,將孩子一步步推向「越來越笨」的境地。
  • 曾經的你,在娃面前是一座山,現在的你怕了娃,你是怎樣變卑微的
    儘管明知娃有些地方做得不對,但家長卻沒有了自己的堅持,不敢再對孩子說「不」。家長有心找老師了解一下娃的在校表現,本來家校結合,再正常不過,可就因為娃擔心你在老師面前說他的不是,不準你去見老師,於是你不敢堅持,你只能跟老師電話聯繫,但娃也不喜歡你跟老師打電話。於是你只能背著娃偷偷打,擔心上課時間老師不便接電話,放學後孩子在家又不敢打,你只能瞅準娃放學後回家的那段時間給老師打。
  • 為什麼奶奶帶娃是義務,姥姥帶娃卻要感恩?理由還真不好反駁
    文|文兒昨天,跟一位寶媽聊天,她說要買兩身衣服、一些禮物跟老公一起去看看孩子姥姥,因為前段時間加班顧不上孩子,一直都是姥姥帶娃,太辛苦了,要去表示一下感謝。但是,當我問她:「你家孩子奶奶帶娃三四年了,你咋不去表示一下感謝?」她的回答是:「她帶自己孫子,天經地義,高興還來不及,哪還用我感謝啊。」如今,有這種想法的人還真不少。那麼,為什麼奶奶帶娃是義務,姥姥帶娃卻要感恩呢?理由還真不好反駁。
  • 娃口呼吸、睡不安穩、變笨…都是因為TA,一張圖判斷
    讓娃鼻堵、打鼾、口呼吸的腺樣體肥大,到底咋判斷?要不要手術?今天科大大(ID:kexueyuer2012)就來深度聊一聊?1重視!娃口呼吸、打鼾≠睡得香!首先,科大大還是想跟大家理清一個概念:娃長期打呼不是睡得香!更可能是「腺樣體肥大」惹的禍!
  • 「你娃那麼醜,哪裡可愛?」總愛發這4類朋友圈的父母,情商太低
    「你娃那麼醜,哪裡可愛?」總愛發這4類朋友圈的父母,情商太低 何珊是一位新手寶媽,自從有了寶寶以後,她每天都要更新好多條朋友圈。一開始的時候,有的朋友還會點讚,誇寶寶可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給何珊朋友圈點讚的人越來越少了。
  • 為什麼城裡的娃比要鄉下的娃更好看?3個問題造成,比遺傳還關鍵
    為什麼城裡的娃比要鄉下的娃更好看?可能,已經有些家長發現城裡的娃要比鄉下的娃更好看一些,有些人認為這是遺傳基因的問題,但是只說對了一小半。其實,有許多鄉下的男生和女生外表都不差的,只不過在鄉下不注意穿著和保養,導致外界認為顏值低。
  • 家長的「糊弄式」早餐,沒營養還影響娃長身體,很多家庭都是如此
    大學生、小學生紛紛開學,各位家長的苦日子又開始了。為什麼呢?因為要早起給娃做早飯。為了讓娃吃的營養又健康,真的是耗時耗力。與此同時呢,有些家長也想走捷徑,給娃直接買著吃。買早餐,確實蠻方便,十塊錢以內就讓娃吃得很飽。就像鄰居家的孩子,每天早上都是一個漢堡和一杯衝的牛奶。有菜有肉有牛奶,看著還蠻有營養的,鄰居也很省心。
  • 孩子智商遺傳女性,媽媽笨的娃也不會聰明?科學答案來打臉了
    婆婆就來氣了,我兒子那麼聰明,小時候都不用教,孫子咋是個腦子不轉圈的。思來想去,認為是朋友太笨。畢竟,娘挫挫一窩。孩子的智商也不僅僅,只遺傳一方家長。所以說,媽媽笨,孩子就不聰明,不成立!那又有人疑惑了,既是如此,爸爸挺聰明的家庭,孩子為什麼不聰明呢?
  • 孩子讀書總要家長盯著?試試這3招,讓娃學習時從被動變主動
    文章/熊二編輯/馨月談到帶娃學習,許多家長會感覺一聽到頭都大了,因為他們會發現自己的娃在讀書的時候一點都不自覺,非常的被動,有時候寫個作業需要全程有人在旁邊監督才能夠勉強的把作業寫完。許多家長會問,為什麼我們家的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總是需要人逼著寫,如果沒有人看著他寫作業,真怕孩子明天帶著一本空白的作業本就去讀書了。那麼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讀書需要家長盯著的情況呢?
  • 崩潰的家長們,同是帶娃,為什麼我們帶娃這麼累?
    最近在一個問答平臺上有一個問題引起了很多人討論,這個問題大意是現在很多家長很容易崩潰,同樣是帶娃,為什麼自己家長都沒有說過帶娃的累。這個問題一出現,就在網上迅速掀起議論。但是其實這樣的說法也不準確,現在的家長帶娃累的是在心理上,而不是事情上,跟我們家長累的不是同一個方向。
  • 娃出生後,為啥要被護士抱走「採集腳印」?其中小九九父母要知道
    ,為啥要被護士抱走「採集腳印」?為什麼醫院只留寶寶腳印,不留手印呢?醫院之所以會留下娃的腳印,是因為新生寶寶的小手,基本上都是攥著拳頭的,如果要留手印,就得強行掰開娃的小手,很容易使孩子受傷。所以為了避免弄髒被褥,家長們要記得趕緊給娃穿上紙尿褲哦~3. 寶媽應儘早開奶美國兒科學會建議:新生兒應儘早開奶,每隔24小時中,餵奶次數8~12次,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