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熊二
編輯/馨月
談到帶娃學習,許多家長會感覺一聽到頭都大了,因為他們會發現自己的娃在讀書的時候一點都不自覺,非常的被動,有時候寫個作業需要全程有人在旁邊監督才能夠勉強的把作業寫完。
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孩子們不能夠出門去學校讀書,只能夠在家裡面學習,少了老師的監督和學校的學習氛圍,孩子在家學習的時候更是完全的放飛自我,寫作業、上網課的時候各種不認真、走神。
面對孩子這樣被動的學習模式,愁壞了許多家長,有的家長面對孩子不認真、調皮的情況就是一頓批評和打罵,往往是鬧得家裡人仰馬翻,孩子才能邊哭邊坐著寫上兩個小時的作業。
許多家長會問,為什麼我們家的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總是需要人逼著寫,如果沒有人看著他寫作業,真怕孩子明天帶著一本空白的作業本就去讀書了。
那麼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讀書需要家長盯著的情況呢?
1、對於學習沒有目標
孩子不願意主動讀書和寫作業往往是因為孩子沒有學習的動力和目標,認為讀書是幫家長讀的,特別是家長對於孩子不斷催促和嘮叨的行為,會加重孩子這種觀念的形成。
一旦孩子認為讀書是父母的事情,所以父母才要一直催促自己,那麼孩子就很難主動的學習和寫作業,也就會使學習變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場拉鋸賽了。
2、對於讀書不感興趣
面對孩子總是不愛讀書的問題,首先現在要明白,孩子不喜歡讀書是因為孩子並沒有發現學習的樂趣,認為學習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所以很難堅持。
俗話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當孩子沒有興趣的時候,就會自然變得很被動,有的家長會在孩子不認真讀書,或者做錯題目的時候對孩子進行批評和責罵,不僅不能夠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反而還會使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越來越少。
面對孩子總是被動學習的情況,家長除了不間斷的盯著孩子讀書,還有什麼更好的方式嗎?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威廉·戴蒙認為,動機是很重要的學習要素
對於心智發展還不成熟的孩子來說很難意識到學習對孩子將來的作用,如果父母這時候對孩子談一些遠大的理想和目標是很難讓孩子擁有對學習的動力的,所以在孩子的這個階段,培養孩子的動機才是激發孩子主動性的手段。那麼要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家長可以從這3招入手。
1、懂得放手,讓孩子掌握自己的生活
孩子從1歲之後就擁有了思考和學習的能力,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獨立的思考和生活,讓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說:自己穿襪、自己吃飯這樣基本的事情,讓孩子做這樣的事情不僅是為了讓孩子變得獨立,也是為了讓孩子在不斷完成事情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對於自我價值的肯定,能夠提高孩子對自我的認可度,面對困難的時候能夠更加勇敢的去戰勝,也能夠形成自信、獨立的良好品質。
而當孩子擁有了對自己生活的掌握權,同時對自己有著優秀的自我價值的定義,那麼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就能夠更加對自己的事情上心,也就擁有了學習的東西。
之所以有些孩子需要逼著學,有些孩子能夠主動學,是因為孩子之間對自己的自我認同和自我要求不同。孩子對於日常生活的做事行為和態度就取決於他們的這種自我認知。
2、父母不嘮叨不催促
我們身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搭配:一個嘮叨和急促的媽媽與一個磨蹭、懶散的孩子。其實我們能夠發現,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會磨蹭的,讓孩子變的磨蹭的原因,其實是因為父母的不斷嘮叨和催促。
父母對於孩子看似關心的一種嘮叨教育,其實會在無形中扼殺孩子對於自己學習的責任感,當父母對孩子管得越來越多,孩子就會越來越習慣性的推卸自己的責任給父母。
所以當父母停止對孩子多餘的嘮叨和管束的時候,就能夠提高孩子內心的責任感,一旦孩子內心有了責任感,那麼就意味著孩子會開始對自己的事情和帶來的結果負責。
因此當孩子被貼上了有責任感的標籤之後,孩子面對自己的作業會明白這是我需要完成的任務,即使不需要父母的監督,孩子也會對自己的學習有了責任感,開始主動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
3、立規矩,定目標
孩子很難能夠對自己定下一個清晰的目標,即使對自己有一個目標,也因為自己的自制力比較差,所以很難能夠嚴格按照目標和要求來,這時候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立下規矩和目標。
其實孩子是很會看父母的表現而表現的,當你發現孩子在對你進行行為試探的時候,你一定要在這種行為出現的第一次就對孩子進行制止和警告,只有在孩子錯誤行為出現的第一次就制止了孩子的行為,才能夠讓孩子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
比如說:你給孩子立下了一個目標,回家後兩個小時內寫完作業,才能玩玩具。但是孩子在你剛提出要求的時候,可能一回家就想開始玩玩具,如果你第一次就縱容了孩子的行為,那麼孩子可能會在以後的每一次裡都會想要先玩會玩具、磨蹭一會。
所以從一開始就要給孩子定好規矩和目標,讓孩子知道你是堅定的,才不會隨意破壞規則。
如果不去加強並發展兒童的個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蘇霍姆林斯基
每個孩子都需要父母適當的教育才能夠養成足夠良好的性格,面對不愛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要一開始就給孩子定下目標和規矩,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從獨立完成事情中獲得正確自我認知,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從一個需要父母盯著讀書的孩子變成一個願意自己主動學習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