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椰殼效應」,3步讓孩子由「被動」變「主動」

2020-11-05 沒文化的博士前

因為擔心孩子睡眠不足,媽媽催促女兒按時洗漱休息,女兒雖然口中答應著"馬上",可是磨蹭了好一會還沒有動靜。爸爸著急了,衝他嚷道:"你不能快點嗎?都催了一百遍了!"女兒不但沒有立即行動,反倒埋怨爸爸說話太兇,一臉委屈地走到媽媽身邊求安慰,結果,早點洗漱休息的計劃又一次成了美麗的泡影。


類似這樣的場景在您的生活中常見嗎?明明是為孩子好,孩子行動起來卻十分被動,說的輕了不聽,說得重了不行。


後來,媽媽發現女兒愛聽故事,當洗漱休息的時間再次到來,媽媽跟女兒說:"如果你能按時洗漱休息,媽媽就會在故事時間給你多講一個故事。"女兒聽後,立即開始了行動。第二天,由於期待著媽媽在故事時間增加的故事,女兒沒用提醒就主動去洗漱休息了。

其實,媽媽正是運用了心理學中的"椰殼效應"解決了女兒不願主動去洗漱休息的難題,讓孩子由"被動"變"主動"。


那麼,什麼是"椰殼效應"呢?"椰殼效應"來源於這樣一個事例:

一個孩子很不喜歡吃飯,家長為此傷透了腦筋。一次,孩子的父親帶回了一個新穎別致的椰殼。孩子看到椰殼後愛不釋手,父親就把椰殼鋸成兩半,給孩子當吃飯的碗。結果,孩子愛上了吃飯,問題迎刃而解。這一現象被稱為「椰殼效應」。

飯是一樣的,僅僅因為孩子喜歡椰殼,家長把孩子喜歡的椰殼做成了椰殼碗,不愛吃飯的孩子就由"要我吃"變成了"我要吃",真是奇妙!"椰殼效應"的關鍵是找到"椰殼"——孩子所愛,然後製作出"椰殼碗"——父母充分利用孩子所愛尋找到的孩子樂於接受的正確方法,那麼孩子做事被動的局面就會得到改善。具體來說,"椰殼效應"的應用分為以下3步:

1. 轉變態度,指責改為溝通

不難發現,當孩子沒有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的時候,家長總愛指責他們:"你沒聽見嗎?""給你說了幾遍了怎麼還不去啊!""怎麼不聽啊?"指責的確會取得一定的效果,孩子可能勉為其難地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但指責太多的後果是,孩子不但會越來越排斥,而且跟家長的關係也會日益緊張。


所以,我們要轉變對孩子的態度,當發現孩子遲遲不願做某事的時候,不要再擺出居高臨下的姿態去指責吧,嘗試著讓自己俯下身來真誠地跟孩子進行溝通,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進而讓孩子向你敞開心扉,從而才能發現孩子做事被動的原因。

2. 細心捕捉,了解孩子所愛

家長們是很願意打著"這都是為你好"的旗號來安排孩子活動的,可是別忘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認為好的,孩子並不一定喜愛。但是只有孩子喜愛的,才能成為改善孩子行為的"椰殼"。


"椰殼"不僅可以是好吃的、好玩的等這些物質的東西,也可以是一部電影、一個大大的擁抱、多一點的陪伴、一定的選擇權等這些精神的慰藉。由於孩子還在成長階段,所喜愛的事物不一定會持續在太久,這就更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留心捕捉孩子真正喜愛的是什麼。

3.尋找時機,將"椰殼"做成"椰殼碗"

僅僅有"椰殼"還不夠,還得尋找合適的時機,將"椰殼"做成"碗",讓孩子樂於使用"椰殼碗",才能夠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晚上的記憶力比早晨的記憶力強,那麼就支持他睡前背誦吧,相信他會愛上背誦的;如果孩子樂於聽著音樂邊寫作業,那麼在他做作業時,放點他喜歡的音樂給他聽吧,相信他會愛上寫作業的;如果孩子不愛做家務,但對製作美食躍躍欲試,那麼就多給他機會展示自己的廚藝吧,相信他不僅會愛上做飯還會愛上做其他家務的。

運用"椰殼效應",讓孩子由"被動"變"主動"的過程,是父母嘗試轉變態度,放下姿態,學會跟孩子溝通的過程;是父母融入耐心,細心觀察,了解孩子喜好的過程;是父母尋找時機,充分利用孩子喜好,找到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也是寓教於樂,給孩子更多自主成長空間的過程。願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都能找到"椰殼",製作出"椰殼碗",充分利用"椰殼效應",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參考《你其實不懂兒童心理學》)

相關焦點

  • 孩子越管教越不聽?學會使用「椰殼效應」,父母別再濫用權威
    這樣孩子就會不止停留在這一件事情上,以後的很多事情孩子也會記住。02什麼是「椰殼效應」?有個孩子特別不喜歡吃飯,家長非常的苦惱,而有一次家長意外的發現孩子特別喜歡椰子,他們就把椰子劈成了兩半,來做孩子的小碗用來吃飯,結果孩子以後會主動吃飯了。
  • 孩子做事拖沓、不積極,巧用3個心理學效應,孩子變得更主動
    ,做事拖拖拉拉,幹啥都不積極,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時,不少家長都會下意識地採用棍棒教育,希望孩子能夠在疼痛的教訓下,主動積極地做事情。這種棍棒教育的方式確實能夠在短時間內驅使孩子主動做事情,但是從長期來看,這種方式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討厭父母的管教方式。
  • 一招讓孩子從『被動』變『主動
    本文由 慄子媽媽 原創 感謝閱讀!歡迎轉發分享。 最近朋友阿文特別操心孩子的學習問題,每當孩子要面臨考試的時候,居然還像往常一樣看著電視、玩著遊戲,一點都不知道抓緊複習功課,這時阿文只能親自上去催促孩子了,孩子嘴裡總說「知道了,我會去學習的」,行動上依舊不夠自覺。
  • 巧用"3個原則",讓孩子主動變大方
    那麼我們父母如何糾正孩子自私的性格,讓娃主動變得大方呢?李玫瑾教授提到:3-6歲是孩子性格品質發展的黃金期,父母可以抓住這一時期打好孩子成長的基礎!3歲之後,孩子的行為意識有助於父母培養認識事物,父母在這個時期可以採取科學的方式幫助孩子避免或者糾正自私的性格趨向。
  • 淺談汽車座椅發泡海綿替代材料—椰殼纖維的運用
    今天我們主要分析一下可作為發泡海綿替代材料的椰殼纖維的運用。提到椰殼纖維,有些人首先能聯想到椰棕床墊,確實,椰棕床墊的種種環保概念在市場上已經有了一定影響力,而事實上椰棕汽車坐墊也一樣不再是什麼稀罕事情。但是用椰殼纖維來替代座椅內部的發泡海綿,相信很多人對這個並未有很深了解。
  • 一個神奇的心理效應:讓孩子徹底愛上學習
    在《你其實不懂兒童心理學》這本書中,作者提到過椰殼效應。一個孩子從小就不喜歡吃飯,爸爸為了讓孩子吃飯,絞盡腦汁,於是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準備了一個椰殼,並且將椰殼切成兩半,用作孩子吃飯的碗。孩子換了這個好玩的「碗」,果然愛上了吃飯。這個現象就稱為「椰殼效應」。要想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則需要父母不斷正向引導。
  • 孩子學習積極性不高怎麼辦?巧用「霍桑效應」,讓孩子主動學習
    有的父母他們屬於忽視型的父母,對於孩子的一個成長變化視而不見,孩子得到了好的成績,進步特別大,父母卻看不見,總是忙自己的事情,忽視孩子的一個感受,這樣的做法導致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學得再好都沒用。而孩子這種因為得不到關注,而變得消極的心理反應,正是受到了霍桑效應的影響。
  • 孩子犯錯屢教不改,巧用「反彈琵琶」式批評教育,讓孩子主動糾錯
    其實,養育之路雖說艱難,卻並非無計可施,面對當下「打不得罵不得」的玻璃心孩子,巧用「反彈琵琶」式批評教育,可能更有助於孩子改正錯誤。「反彈琵琶」原是出自敦煌壁畫中的一種舞姿造型,舞者一反常態反彈琵琶,效果卻遠勝於正常的彈琵琶,後來,人們常用「反彈琵琶」喻指突破常規的思維和行為,從反面看問題,與常規事物對著幹。
  • 人體器官捐獻當由「被動」變「主動」
    來自市立醫院東院急診科的24位醫護人員和1位職工家屬在青島市紅會人員的指導下,認真填寫了《青島市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用他們的無聲大愛表達對生命的尊重。醫院急診科24名醫護集體籤訂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這在去過實屬罕見。
  • 寶媽親測,孩子不洗澡,巧用「讓步效應」,讓娃愛上「洗刷刷」
    就我而言,萌寶現在兩歲不到,卻經歷了3次「不願洗澡事件」,我在嘗試調節水溫、增加玩具、更換洗澡場地等都無效後,開始觀察孩子的表現,摸索解決方法。這裡,為大家介紹一個親歷過非常有效的調節方法,即巧用「讓步效應」,讓孩子零哭鬧完成「洗刷刷」。
  • 孩子叛逆、不愛學習?巧用「鳥籠效應」,孩子願意聽話,主動學習
    究竟該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孩子自己主動學習、願意聽家長的話,成了家長的一大心病。對此,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家長就要了解為什麼孩子會叛逆、不愛聽話不愛學習。和那些愛學習、主動學習的孩子對比,那些叛逆不聽話、不愛學習的孩子往往缺少的是一種心理暗示。
  • 中英思維繫列——「主動」「被動」巧轉化
    語態有兩種: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主語是動作的發出者時為主動語態,主語是動作的接受者時為被動語態。中英兩種語言在語態上有一個顯著的差別,中文的主動句比較多,被動句相對較少,而在英語中,主動句和被動句兼有。那所以我們在進行英語表達的時候,就要注意主動與被動語態的相互轉換。
  • 孩子讀書總要家長盯著?試試這3招,讓娃學習時從被動變主動
    俗話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當孩子沒有興趣的時候,就會自然變得很被動,有的家長會在孩子不認真讀書,或者做錯題目的時候對孩子進行批評和責罵,不僅不能夠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反而還會使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越來越少。面對孩子總是被動學習的情況,家長除了不間斷的盯著孩子讀書,還有什麼更好的方式嗎?
  • 孩子學習太被動,家長可以利用「鳥籠效應」,讓孩子主動學習
    鳥籠效應大概的意思就是:當你得到了一件東西之後,就會不由自主地購買與之更多的東西。這個效應是由一位美國的心理學家發現的,有個人家裡放了一隻鳥籠之後,但是沒有放鳥,後來有一群人來了家裡之後,每次都會問這個問題,後來這個人實在受不了客人們的問題以及為了避免每次解釋的麻煩,就只能買只鳥放進去。
  • 六級語法輔導:主動句變被動句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語法指導>正文六級語法輔導:主動句變被動句 2012-11-16 17:37 來源:中國英語網 作者:
  • 主動語態變被動語態的方法及練習
    主動語態如何變被動語態(1)不知道或沒有必要說明動作的執行者是誰,不用by+動作執行者短語。Football is played widely all over the world。全世界都廣泛地踢足球。
  • 孩子3歲,玩具一大推,碰到新的還要買,怎麼辦?變被動為主動
    孩子2歲多能講話了,要玩具,沒二話,買!孩子剛說話,要個玩具算什麼,買!路上碰到有趣的玩具,也會給孩子帶回去,看著他高興,心裡也是樂開花的。沒過多久,家裡的各個角落裡就堆滿了玩具。對於孩子來說,這也是玩具變被動為主動,帶著孩子玩比跟著孩子玩有意思跟孩子玩奧特曼遊戲,看動畫片,家長很快就投降了,不只是精力的問題,更多是這些遊戲太幼稚,被動陪孩子玩太累了。
  •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巧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在面對問題時,有充足生活經驗的成年人可以具備較高的承受能力,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所能夠接納的情緒壓力是遠不如成人的。看得出來,孩子們身上有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情緒表達,父母們與其壓制孩子的情緒化不給予其釋放的空間,不如多了解下「鐘擺效應」,也許這會為父母的引導找到新方向。二、什麼是「鐘擺效應」?
  • 孩子愛看電視刷視頻?用一招,把被動娛樂變為主動娛樂
    現在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越來越早,1-2歲的時候就跟著成人一起看電視,3-4歲就有了自己的手機,5-6歲開始有了自己的平板,7-8歲開始有了自己的電腦。《報告》隨機抽取近6900萬條有效數據,對2020年青少年用眼行為、視覺環境及近視認知情況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報告指出:每兩人就有一人近視,1-7月青少年用眼時長超標2倍。
  • 主動語態變被動語態
    2.主動語態變為被動語態,句子的時態保持不變。 I will give him a pen.(主) He will be given a pen by me.(被) 我將給他一支筆。 3.一些與格動詞的被動語態有兩種形式;另一些與格動詞如:write, make, bring等的被動語態則只能以直接賓語作主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