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屢教不改,巧用「反彈琵琶」式批評教育,讓孩子主動糾錯

2020-09-05 念安育兒

一、打罵中成長的孩子,更易養成自卑、消極、叛逆的心理

老一輩常說,愁生不愁養,但隨著社會環境、科技和醫療水平、教育觀念的提升及改變,養育上的愁已經遠大於生育上的愁。

7月21日,家住成都新繁的12歲男孩因暑假學習不認真被父親狠狠批評後,選擇了離家出走。而早在此前,男孩就已經有過一次離家出走的經歷,並且曾對家人表示自己是多餘的。這次孩子離家10餘天未歸,平時嚴厲的父親焦急又愧疚,一邊頂著烈日四處發尋人啟事,一邊後悔道:「對不起孩子,以後絕對不會再打罵他,好好珍惜他。」

被批評,是成長路上的必然經歷,而批評的藝術卻並非每一位家長都能完美掌握。新聞資料顯示,離家男孩的父親楊某在教育孩子上,常用「我們都是農村的,進城讀書不容易」「爸爸又在打工,你不好好學習就回鄉壩頭去」「要出去,就讓他出去,喊他走,不要回這個家了」等詞句,這類從父母角度和立場出發的批評用語,卻成了孩子眼中的傷害性表達,不僅傷害了父子間的親密關係,也造成了孩子自卑、消極、叛逆的性格,甚至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看到這則新聞後,有網友感嘆:這屆孩子太難帶了,打不得、罵不得,還得天天哄著寵著,做父母才是最難的,關鍵還不能半路罷工、離家出走。其實,養育之路雖說艱難,卻並非無計可施,面對當下「打不得罵不得」的玻璃心孩子,巧用「反彈琵琶」式批評教育,可能更有助於孩子改正錯誤。

「反彈琵琶」原是出自敦煌壁畫中的一種舞姿造型,舞者一反常態反彈琵琶,效果卻遠勝於正常的彈琵琶,後來,人們常用「反彈琵琶」喻指突破常規的思維和行為,從反面看問題,與常規事物對著幹。

在批評心理學中,人們把原本要批評的過錯不給予直接批評,而是充分肯定或表揚其長處,使犯錯者自我反省,進而認識過錯,改正過錯的現象,稱之為反彈琵琶效應。

二、「反彈琵琶」,是不傷害孩子的「內省」式教育

「反彈琵琶」告別了慣用的「犯錯-打罵-改正」的思路,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不直接進行打罵,而是肯定錯誤之外的閃光點和長處,從而促使孩子自我反思和內省,認識到自身錯誤,並主動進行改正,是一種創造反差、強調感化作用的「內省」式批評教育方法。

心理治療專家希高曾說:「家長和教育者對孩子的看法至關重要,對孩子肯定的、和善的目光是十分重要的。」很多時候,孩子面對錯誤行為,其實自身本就意識到已經犯錯,並會因此產生恐懼、害怕的消極心理反應,隨之有了「要被批評」的預見心理,而當家長或教育者做出批評行為後,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存在三種不佳心理狀態。

第一種是批評加深了恐懼和消極情緒,便產生了「我不能再這樣做,否則會被批評」的心理防禦,這從表象上看也達到了糾錯的目的,但糾錯的初衷是因為「怕被打罵」,而非對錯誤行為的認知。

第二種是孩子提前預見錯誤行為會被批評,當批評行為立馬實現的時候,孩子會產生「雖然我犯了錯,可是我也被批評了」的心理補償,這樣的心理則有可能導致糾錯行為無法實現或是效果不佳。

第三種是孩子面對錯誤行為,感受到「罵一下就好了,錯就錯吧」的逆反心理,這也是生活中有的父母常說孩子「屢教不改」的原因之一。孩子對於父母慣用的批評教育產生了牴觸情緒,這種牴觸情緒覆蓋了對錯誤行為的思考,因而無法正確糾錯。

縱觀上述三種心理狀態,都呈現了一種「所想即所見」的順勢狀態,由之產生的糾錯行為也並非是認識到錯誤行為本身而進行主動改正,這是一種被動糾錯,而被動糾錯就很可能會再次犯同樣的錯誤。「反彈琵琶」式教育則反其道而行,通過逆勢的心理引導,讓孩子在消極氛圍中及時獲得積極的心理狀態,告別自卑、恐懼、受挫的心理,讓孩子明白即使在錯誤中,自己也能夠被關注和愛護,從而激發內心的積極糾錯的動機,並主動改正錯誤。

關於「反彈琵琶」,最著名的是陶行知先生「四顆糖果」的教育故事:一位男生用泥塊砸同班男生,被校長陶行知制止後,命令其放學到校長室等候。

到了校長室後,滿心忐忑的男生卻並未等來一頓批評。陶行知先後掏出了四顆糖果笑著遞給男生:第一顆糖果是獎勵男生按時到達校長室,第二顆是獎勵男生在聽到陶行知制止其打人的命令後及時停止的尊重行為,第三顆是獎勵男生扔泥塊的動機是為被欺負的女生出氣的仗義行為,最後一顆糖則是在男生主動認錯後獎勵男生正確認識自身錯誤的糾錯表現。

整個過程中,陶行知並未說一句傷害性批評話語,而是通過獎勵的形式,讓孩子主動意識到錯誤並糾正。

三、掌握三個技巧,做好「反彈琵琶」,幫助孩子主動糾錯

「反彈琵琶」式批評教育中,我們強調用不同於心理預見的結果反差,由而引起犯錯者心理失衡,最終實現主動改正,但這並非肯定孩子的錯誤行為,因此,家長應當掌握細心發現、耐心感化、積極引導這三個技巧,學會正確的「反彈琵琶」說話藝術,否則,效果可能不盡如人意甚至演變成為為孩子的錯誤找藉口。

1.細心發現。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應當細心觀察並全面了解事情緣由,做事動機,在細小的事情中找尋孩子的積極因素加以肯定。比如,一位小孩將媽媽才收拾好的家又弄得亂七八糟,而細心的媽媽通過觀察孩子「搗亂」現場發現,孩子所接觸的物品,恰好是此前自己收拾歸納過的物品,由此判定,孩子的頑皮很可能是在模仿自己收拾家務,於是媽媽主動肯定了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的勤勞行為,並指導孩子如何最有效進行家務整理。如此一來,孩子參與家務的自信心並未受挫,也在媽媽的幫助下學會了正確歸納。

2.耐心感化。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錯誤小狀況,加之孩子成長階段的生理、心理髮育不同,父母更當積極調整方式,真誠、耐心地進行感化。尤其是針對幼兒期的孩子,這個階段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正待養成,在錯誤行為發生後,家長不要急於批評或打罵,要耐心感化,循循善誘,幫助孩子明是非、講道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一個事例:一位校長看見一個女孩在摘校園的鮮花,在得知女孩的動機是為了讓生病的奶奶看到鮮花後,專門贈送了兩束花給女孩,並說:「請把一束花送給你的奶奶,祝她早日康復!一束送給你的父母,感謝他們為祖國培養出能關心長輩的孩子。」校長沒有採用「損毀公物,批評女孩、家長談話」等一貫的處理思路,而是通過肯定孩子的孝心讓女孩一方面強化了關愛長輩的積極面,另一方面也認識到自己採摘校園鮮花的錯誤。

3.積極引導。「反彈琵琶」式批評並非一味肯定孩子的積極面,面對孩子的錯誤,也當重視正確的引導。比如,孩子踢球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當即意識到錯誤,於是急忙告訴父母自己的錯誤行為,並做好了挨罵的準備。此時,懂得「反彈琵琶」的父母,不會開口就罵孩子,而是選擇教育三步走:第一步,先肯定孩子知錯認錯的行為,肯定孩子有一顆明事理的心;第二步,肯定孩子在犯錯後第一時間將事情原委告知父母,並一起尋求解決方式的心;第三步,詢問孩子的補償做法,並對補償做法給予肯定和指導。

如此一來,孩子的心理狀態則是:以為要被罵,可竟然沒有被罵,由此消除了恐懼;父母在肯定知錯認錯的行為,以後我要繼續做明事理的人,由此得到了糾錯的信心;即使是犯錯,父母也是疼愛我的,由此感受到來自家人的愛;我給了處理建議,父母贊同了,還給了我建議,由此明白對錯誤行為的妥善處理方法。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簡·尼爾森認為,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犯錯亦如孩子成長路上的挫折,在遭遇挫折時,父母的處理方式、語言態度都將影響孩子的心理髮育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倘若採取慣用的嚴肅批評教育,很有可能傷害了孩子的內心,也磨滅了孩子在事件中的積極因子,讓孩子深陷於消極的情緒中,與其讓孩子因為「怕」而糾錯,不如採用「反彈琵琶」,以真誠、實在、關愛的方式,讓孩子由內而外糾正錯誤。

相關焦點

  • 孩子不接受批評,屢教不改?先別急,「建設性批評」或許能幫到您
    說罷小女孩便哭得更兇了,張華連忙安撫小女孩的情緒並要求球球向小女孩道歉,誰知球球一副傲嬌的樣子死活不肯,張華情急之下便當著其他孩子的面嚴厲地批評了球球幾句,誰知這時球球也大哭起來,可即便是這樣也不肯認錯……相信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時,都碰到過這樣的問題,第一次耐心的指出錯誤,第二次再犯時便會有些小情緒,第三次還能咬牙容忍,但當孩子屢次犯錯不改時,家長就會使出簡單粗暴的
  • 孩子犯錯屢教不改?父母試試「第三者效應」,側面解決溝通問題
    文/心蕊編輯/心蕊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發現一個問題,有些錯誤孩子會一犯再犯,不斷的說教也無法改正他的錯誤,許多家長對這樣的情況有些束手無策。孩子為什麼犯錯屢教不改1、 父母處在主導地位、居高臨下在大部分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地位都不是平等的,父母像一個居高臨下的&34;,而孩子就是那種言聽計從的&34;,因為父母認為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多,以此來理所當然的幫助孩子決定任何事,說話的時候難免就對孩子來說有些高高在上
  • 孩子犯錯不能批評?家長要讓批評變「甜」,孩子才容易接受
    歡迎點讚和分享孩子犯錯不能批評嗎?其實並不是,批評本身並不是一個壞事。但如果孩子成長環境總是充滿批評和指責,就會對孩子有一定的危害,甚至會影響他們健康成長。鄰居家梁女士最近有些苦惱,詢問後得知,原來是孩子樂樂近段時間總是犯錯,而且批評過後還是屢教不改。就上周末,梁女士參加家長會,在閱覽試卷時,竟發現有幾張試卷上的名字並不是出自她手。這些試卷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沒及格。
  • 孩子屢教不改、頑固不化?那是因為你批評的方法錯了
    孩子犯錯,父母都會進行批評教育,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批評對於孩子行為的糾正,改變不是很大。父母批評歸批評,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很多孩子還會出現「勇於承認,死不改悔」的表現。媽媽:剛剛你錯了嗎?寶寶:我錯了!
  • 孩子犯錯屢教不改怎麼辦?聰明的美國人這樣做!
    每個父母幾乎都會遇到孩子不聽話的問題,但有的孩子教育一兩次就會改正,而有的孩子卻屢錯屢犯,屢教不改,甚至挑戰長輩的底線。面對這種情況,如何有效勸導孩子,如何克制負面情緒與孩子溝通,實實在在難倒了很多父母。
  • 孩子犯錯屢教不改,最該反思的是父母
    當孩子犯錯,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原地爆炸?言語辱罵挖苦?還是冷暴力處理?可想而知,這些處理方法都是不正確的。可恰好,這些都是父母們慣用的解決辦法。孩子們常常在犯錯後,被指責,也被懲罰,可偏偏就是沒明白自己究竟錯在哪。錯誤是解決辦法,只是讓父母發洩了自己糟糕的情緒,並沒有從根本解決孩子的問題。
  • 親子討論 你會批評孩子嗎?爸爸媽媽不可小覷的批評教育……
    根據投票結果,我們可以發現,39%的父母表示會就事論事,孩子犯錯會批評;28%的父母表示,如果還是總不該,可能會打罵孩子;14%的父母表示,孩子犯錯時會嚴厲批評,之後也會時刻提醒孩子,避免TA再次犯此類錯誤。瑞瑞媽一直都奉行著放養與自由的育兒理念,對於兒子瑞瑞的成長,總是希望能給他多點自由,輕易不去幹涉他的言行。
  • 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犯錯改錯的過程,孩子犯錯無奈的你會動手嗎?
    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犯錯、改錯的過程。養育孩子和教育孩子有著本質的區別,就拿孩子犯錯後的處理方式來說。很多家長比較簡單直接,就是批評指責,方法用盡無奈之下便會動手。這樣的方式,就是在養育孩子的層面上。
  • 熊孩子犯錯屢教不改?讓孩子守規則的秘密是什麼?
    孩子總是犯錯,屢教不改,比如賴床、不愛洗手、挖鼻孔……你跟他說多少遍都沒用,經常讓家長們氣到爆炸。到底怎麼才能讓孩子守規矩呢?孩子犯錯了,嘮叨是沒有用的懲罰孩子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扣除一部分零食和零用錢。有時候,小孩會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試圖逃脫懲罰,比如大哭大鬧,別生氣,你只需要靜靜地看著他表演,等他平靜下來,再繼續,別讓孩子存有僥倖心理。
  • 孩子做錯事要如何教育,「肥皂水效應」讓批評更有效,試試吧
    強迫孩子只會適得其反,父母們要避免出現這樣錯誤的糾錯行為,否則會影響到孩子今後的成長。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現象,那些叛逆的孩子家長處在兩個極端的地位,一個是完全不管,任由孩子;另外一個是管教過於嚴厲,束縛了孩子的內心。有些父母覺得口頭批評行不通,就換著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父母對孩子單向的說教命令只會讓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在面對家庭問題時無法正確地溝通交流,導致雙方的隔閡誤會越來越深。
  • 孩子犯錯後,家長的指責和批評沒有用,要學會「思維復盤教育」
    孩子寫作業總是拖拉磨蹭,每天都會為此而挨訓,但是孩子還是沒有絲毫要改變這種情況的意思,顯然孩子在犯錯後,家長的指責和批評對孩子來說是沒有用的二、家長的指責為什麼對犯錯的孩子沒有效果1、指責會在孩子大腦產生記憶,容易只記住錯誤的當家長在指責和批評孩子時,經常會不斷的指責孩子的錯誤,批評孩子的缺點,而且,很多的家長會不斷的重複孩子所犯的錯誤,而沒有告訴孩子應當怎樣去做,只是衝著吵嚷一頓,發洩一下自己的氣憤便了之
  • 孩子犯錯,家長用「指桑罵槐」式批評,不吼不罵,不傷娃自尊心
    指桑罵槐」式批評來達到教育的目的。什麼是「指桑罵槐」式批評?這種方法是通過故事、寓言,或者是不點名指責某些人幹的某些事,或是通過與之有牽連的人或事來表達批評。在我家孩子上幼兒園那陣子,也會經常犯錯,但是也不認錯,也不知道自己做錯了,晚上講睡前故事的時候,我就會用「指桑罵槐」式批評。
  • 孩子犯錯,怎樣教育不打不罵又管用?秘訣看這裡
    男孩的媽媽是一個脾氣很好的人,說話都是細聲細語,不過男孩的爸爸每次都以打或者罵的方式教育。說到底,孩子很多行為方式都從家長處學習,因此,孩子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是家長的問題。可是,當我們的孩子犯錯時,我們卻總是用管教的口氣責怪他們,而且夾雜著批評、辱罵。」孩子犯錯是在所難免的,很多時候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什麼不對。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你去懲罰孩子,根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那麼,如何有效的管教孩子呢?
  • 孩子犯錯後的處理方式決定了你的教育水平和孩子的發展方向
    當下家長最喜歡的教育方式莫過於擺事實講道理,但是為什麼孩子就是聽不明白呢?最後,通常是只留下家長的那句經典怒吼「跟你說多少遍了」不斷的在空氣中迴蕩……其實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也是教育最好的時候。我們教育孩子並不需要刻意的增加過多的教育的內容,什麼挫折教育啊,激勵教育啊這些都沒有必要,只要爸媽把握住生活中的日常點滴的各種的問題處理好就足以了。
  • 孩子犯錯後拒不改正,可能是用錯了方式,低聲教育比打罵更有效
    「恨鐵不成鋼」的心理,有的父母甚至會忍不住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能夠長點記性,下次不要再犯了。但是,這種教育方式有時候並不能夠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有時候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依舊屢教不改,怎麼說都不聽。而且,打罵孩子並不能夠保證孩子變得更好,反而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 為何孩子會屢教不改?只因你不懂這5個字
    一、屢教不改,並不是孩子在和你唱反調輔導孩子寫作業,明明昨天剛教過的題,孩子今天又做錯了!正是源於這樣的思維,很多家長都不允許孩子犯錯,一犯錯就會被簡單粗暴地批評、糾正,認為孩子不長記性,沒出息。事實上,這句話用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並不合適。我們通常說孩子錯了,是題做錯了、家長說的沒記住、又丟三落四了,這些錯與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期待,站在了對立面,但無關品質。為人父母,我們應該接受孩子犯錯,不僅不能批評,還要鼓勵孩子!
  • 孩子總是不肯接受批評,家長先別急,嘗試「建設性批評」或許有用
    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的怨言,為什麼自己已經教導孩子多次,但孩子仍然不聽?孩子屢教不改的原因有很多,在理清原因之後,家長更應該明白改進方法才是根本。也許建設性批評能夠幫你解決這個問題,不知你了解過沒有?
  • 熊孩子屢教不改,父母巧用「費斯汀格法則」,教育孩子事半功倍
    關於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都是有心無力,尤其是在孩子小時候,犯錯又不能打,說教孩子又不聽,每次孩子闖禍了家裡還總是會有老人維護著,所以即使想給孩子立規矩,也難以貫徹。熊孩子屢教不改,父母巧用「費斯汀格法則」,不做無用功齊女士有一個5歲的兒子,從小就被家裡嬌生慣養,一直都是無法無天,對於這件事情齊女士也是非常無奈,對於一個媽媽而言,沒有什麼能比得上孩子的教育更重要,但是每當孩子淘氣不聽話的時候,齊女士單靠說教,根本沒有辦法震住孩子,
  • 親子教育 | 孩子犯錯,8個批評小技巧,建議收藏
    孩子犯錯應該批評,但嚴肅教育並不是劈頭蓋臉罵一頓那麼簡單,錯誤批評不僅不能讓孩子進步,反而會使其自卑或叛逆。所以說,批評孩子也要講究方式、方法。這8個正確批評孩子的小技巧,一起來看看吧!01 先聽聽孩子的解釋當孩子犯錯後,不要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利,給他一個申訴的機會,也讓自己的批評更有針對性。
  • 孩子犯錯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中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孩子犯錯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中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孩子也一樣。可是孩子犯了錯家長們該如何讓孩子改正呢?這幾乎是每一名家長的困惑。黃州的羅女士對自己兒子痴迷手機遊戲,不寫作業甚至厭學的情況頭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