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常說,愁生不愁養,但隨著社會環境、科技和醫療水平、教育觀念的提升及改變,養育上的愁已經遠大於生育上的愁。
7月21日,家住成都新繁的12歲男孩因暑假學習不認真被父親狠狠批評後,選擇了離家出走。而早在此前,男孩就已經有過一次離家出走的經歷,並且曾對家人表示自己是多餘的。這次孩子離家10餘天未歸,平時嚴厲的父親焦急又愧疚,一邊頂著烈日四處發尋人啟事,一邊後悔道:「對不起孩子,以後絕對不會再打罵他,好好珍惜他。」
被批評,是成長路上的必然經歷,而批評的藝術卻並非每一位家長都能完美掌握。新聞資料顯示,離家男孩的父親楊某在教育孩子上,常用「我們都是農村的,進城讀書不容易」「爸爸又在打工,你不好好學習就回鄉壩頭去」「要出去,就讓他出去,喊他走,不要回這個家了」等詞句,這類從父母角度和立場出發的批評用語,卻成了孩子眼中的傷害性表達,不僅傷害了父子間的親密關係,也造成了孩子自卑、消極、叛逆的性格,甚至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看到這則新聞後,有網友感嘆:這屆孩子太難帶了,打不得、罵不得,還得天天哄著寵著,做父母才是最難的,關鍵還不能半路罷工、離家出走。其實,養育之路雖說艱難,卻並非無計可施,面對當下「打不得罵不得」的玻璃心孩子,巧用「反彈琵琶」式批評教育,可能更有助於孩子改正錯誤。
「反彈琵琶」原是出自敦煌壁畫中的一種舞姿造型,舞者一反常態反彈琵琶,效果卻遠勝於正常的彈琵琶,後來,人們常用「反彈琵琶」喻指突破常規的思維和行為,從反面看問題,與常規事物對著幹。
在批評心理學中,人們把原本要批評的過錯不給予直接批評,而是充分肯定或表揚其長處,使犯錯者自我反省,進而認識過錯,改正過錯的現象,稱之為反彈琵琶效應。
「反彈琵琶」告別了慣用的「犯錯-打罵-改正」的思路,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不直接進行打罵,而是肯定錯誤之外的閃光點和長處,從而促使孩子自我反思和內省,認識到自身錯誤,並主動進行改正,是一種創造反差、強調感化作用的「內省」式批評教育方法。
心理治療專家希高曾說:「家長和教育者對孩子的看法至關重要,對孩子肯定的、和善的目光是十分重要的。」很多時候,孩子面對錯誤行為,其實自身本就意識到已經犯錯,並會因此產生恐懼、害怕的消極心理反應,隨之有了「要被批評」的預見心理,而當家長或教育者做出批評行為後,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存在三種不佳心理狀態。
第一種是批評加深了恐懼和消極情緒,便產生了「我不能再這樣做,否則會被批評」的心理防禦,這從表象上看也達到了糾錯的目的,但糾錯的初衷是因為「怕被打罵」,而非對錯誤行為的認知。
第二種是孩子提前預見錯誤行為會被批評,當批評行為立馬實現的時候,孩子會產生「雖然我犯了錯,可是我也被批評了」的心理補償,這樣的心理則有可能導致糾錯行為無法實現或是效果不佳。
第三種是孩子面對錯誤行為,感受到「罵一下就好了,錯就錯吧」的逆反心理,這也是生活中有的父母常說孩子「屢教不改」的原因之一。孩子對於父母慣用的批評教育產生了牴觸情緒,這種牴觸情緒覆蓋了對錯誤行為的思考,因而無法正確糾錯。
縱觀上述三種心理狀態,都呈現了一種「所想即所見」的順勢狀態,由之產生的糾錯行為也並非是認識到錯誤行為本身而進行主動改正,這是一種被動糾錯,而被動糾錯就很可能會再次犯同樣的錯誤。「反彈琵琶」式教育則反其道而行,通過逆勢的心理引導,讓孩子在消極氛圍中及時獲得積極的心理狀態,告別自卑、恐懼、受挫的心理,讓孩子明白即使在錯誤中,自己也能夠被關注和愛護,從而激發內心的積極糾錯的動機,並主動改正錯誤。
關於「反彈琵琶」,最著名的是陶行知先生「四顆糖果」的教育故事:一位男生用泥塊砸同班男生,被校長陶行知制止後,命令其放學到校長室等候。
到了校長室後,滿心忐忑的男生卻並未等來一頓批評。陶行知先後掏出了四顆糖果笑著遞給男生:第一顆糖果是獎勵男生按時到達校長室,第二顆是獎勵男生在聽到陶行知制止其打人的命令後及時停止的尊重行為,第三顆是獎勵男生扔泥塊的動機是為被欺負的女生出氣的仗義行為,最後一顆糖則是在男生主動認錯後獎勵男生正確認識自身錯誤的糾錯表現。
整個過程中,陶行知並未說一句傷害性批評話語,而是通過獎勵的形式,讓孩子主動意識到錯誤並糾正。
三、掌握三個技巧,做好「反彈琵琶」,幫助孩子主動糾錯
「反彈琵琶」式批評教育中,我們強調用不同於心理預見的結果反差,由而引起犯錯者心理失衡,最終實現主動改正,但這並非肯定孩子的錯誤行為,因此,家長應當掌握細心發現、耐心感化、積極引導這三個技巧,學會正確的「反彈琵琶」說話藝術,否則,效果可能不盡如人意甚至演變成為為孩子的錯誤找藉口。
1.細心發現。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應當細心觀察並全面了解事情緣由,做事動機,在細小的事情中找尋孩子的積極因素加以肯定。比如,一位小孩將媽媽才收拾好的家又弄得亂七八糟,而細心的媽媽通過觀察孩子「搗亂」現場發現,孩子所接觸的物品,恰好是此前自己收拾歸納過的物品,由此判定,孩子的頑皮很可能是在模仿自己收拾家務,於是媽媽主動肯定了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的勤勞行為,並指導孩子如何最有效進行家務整理。如此一來,孩子參與家務的自信心並未受挫,也在媽媽的幫助下學會了正確歸納。
2.耐心感化。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錯誤小狀況,加之孩子成長階段的生理、心理髮育不同,父母更當積極調整方式,真誠、耐心地進行感化。尤其是針對幼兒期的孩子,這個階段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正待養成,在錯誤行為發生後,家長不要急於批評或打罵,要耐心感化,循循善誘,幫助孩子明是非、講道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一個事例:一位校長看見一個女孩在摘校園的鮮花,在得知女孩的動機是為了讓生病的奶奶看到鮮花後,專門贈送了兩束花給女孩,並說:「請把一束花送給你的奶奶,祝她早日康復!一束送給你的父母,感謝他們為祖國培養出能關心長輩的孩子。」校長沒有採用「損毀公物,批評女孩、家長談話」等一貫的處理思路,而是通過肯定孩子的孝心讓女孩一方面強化了關愛長輩的積極面,另一方面也認識到自己採摘校園鮮花的錯誤。
3.積極引導。「反彈琵琶」式批評並非一味肯定孩子的積極面,面對孩子的錯誤,也當重視正確的引導。比如,孩子踢球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當即意識到錯誤,於是急忙告訴父母自己的錯誤行為,並做好了挨罵的準備。此時,懂得「反彈琵琶」的父母,不會開口就罵孩子,而是選擇教育三步走:第一步,先肯定孩子知錯認錯的行為,肯定孩子有一顆明事理的心;第二步,肯定孩子在犯錯後第一時間將事情原委告知父母,並一起尋求解決方式的心;第三步,詢問孩子的補償做法,並對補償做法給予肯定和指導。
如此一來,孩子的心理狀態則是:以為要被罵,可竟然沒有被罵,由此消除了恐懼;父母在肯定知錯認錯的行為,以後我要繼續做明事理的人,由此得到了糾錯的信心;即使是犯錯,父母也是疼愛我的,由此感受到來自家人的愛;我給了處理建議,父母贊同了,還給了我建議,由此明白對錯誤行為的妥善處理方法。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簡·尼爾森認為,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犯錯亦如孩子成長路上的挫折,在遭遇挫折時,父母的處理方式、語言態度都將影響孩子的心理髮育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倘若採取慣用的嚴肅批評教育,很有可能傷害了孩子的內心,也磨滅了孩子在事件中的積極因子,讓孩子深陷於消極的情緒中,與其讓孩子因為「怕」而糾錯,不如採用「反彈琵琶」,以真誠、實在、關愛的方式,讓孩子由內而外糾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