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重複犯錯,多半是思維固化的結果,要培養孩子「思維復盤」,每天都要聽到鄰居小唐扯著大嗓門衝著孩子喊叫,訓斥,「不是剛剛告訴你不要爬地上玩了嗎?怎麼總是不聽話呢?讓我每天都說你,你是怎麼回事呢?聽不到我說的話嗎?」估計很多的父母都會遇到像小唐這種情況,讓孩子到點後上床睡覺,孩子沒有一次能夠做到的,每天都要在媽媽「河東獅吼」般的咆哮中才去入睡。
孩子寫作業總是拖拉磨蹭,每天都會為此而挨訓,但是孩子還是沒有絲毫要改變這種情況的意思,顯然孩子在犯錯後,家長的指責和批評對孩子來說是沒有用的。
記得羅曼·羅蘭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所有的歡樂都是創造的歡樂:愛,天才,行動—全都是依靠創造的火焰迸射出來的,而孩子們經常犯同樣的錯誤,不僅是對結果沒有預見性,更是行動力強,以及想要用自己的方式為自己創造快樂的一種表現。
1、沒有清晰的目標和計劃
孩子們在小時候想要去玩耍,吃東西,或者到什麼地方往往沒有提前計劃,尤其是六歲之前的孩子,沒有清晰的目標和計劃,這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經常性的會重複犯錯,當孩子在家裡玩耍的正高興,突然又想要到公園裡去玩耍,而且要求媽媽馬上帶自己去,而這時,媽媽正在做飯,肯定是不會帶孩子去的,很多的孩子都是會出現這種沒有計劃,突發奇想的情況,而被媽媽訓斥。
2、對於結果沒有預見性
幾乎所有的孩子在做某件事情之前都不會去考慮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也不會去預想結果是否會讓自己受到傷害,或者會帶給自己什麼樣的好處。喜歡吃糖果,因為糖果很甜,很好吃;喜歡吃炸雞,因為炸雞香酥好吃,而對於家長所說的吃糖多了會壞牙,吃油炸食品對身體不好。因此,很多的孩子都會因為自己的喜好而不去考慮結果,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樣的錯誤。
3、行動力大於對結果的認知,思維固化
孩子經常會被家裡的地毯給絆倒,雖然每次都會有點痛,但是孩子卻不以為然,每天都會犯同樣的錯誤,這種情況就是孩子的行動力要大於對結果的認知力,以及思維固化,孩子在小時候,活潑好動,精力旺盛,行動力很強,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去考慮結果,就會出現經常犯重複的錯誤。
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在六歲之前自控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處於形成階段,因此,很多時候孩子在犯錯後,面對家長的指責和批評時,會不以為然,只聽其聲,而未解其意,結果導致孩子很可能會不斷的重複犯錯。
1、指責會在孩子大腦產生記憶,容易只記住錯誤的
當家長在指責和批評孩子時,經常會不斷的指責孩子的錯誤,批評孩子的缺點,而且,很多的家長會不斷的重複孩子所犯的錯誤,而沒有告訴孩子應當怎樣去做,只是衝著吵嚷一頓,發洩一下自己的氣憤便了之,這樣很容易在孩子的大腦中只留下了錯誤的做法,就像老師看到孩子做錯了一道題,只是訓斥,而沒有告訴孩子正確的答案一樣,當孩子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時,就會重複自己的答案。
2、沒有給孩子明確簡潔的目標
很多的家長面對孩子犯錯後,只是一味的批評和指責,而沒有給予孩子明確簡潔的目標,當孩子沒有目標後,做事情都會缺乏規律性,沒有條理性,就會經常犯同樣的錯誤。
3、叛逆期或太有主見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叛逆,幼兒階段的孩子也是有叛逆期的,當孩子進入到四歲左右時,就會出現叛逆的現象,很有主見,不會聽取爸媽的話。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很少接受爸媽的批評,爸媽越是不讓孩子鑽到衣櫃裡玩耍,孩子越是趁著爸媽不注意時藏到衣櫃裡去躲貓貓。
在孩子犯錯後,或者經常犯同樣的錯誤後,家長的批評和指責顯得很無力,不起作用。家長不妨改變一下教育方式,以「思維復盤」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1、讓孩子了解兩種方式帶來的不同結果
與其大動肝火的去指責和訓斥孩子,不如帶孩子將一件事情的兩種結果呈現給孩子看,孩子磨蹭看手機不願去睡覺,家長就依著他,第二天早上孩子由於晚睡,起床晚,上課遲到被老師批評,連早餐都沒有吃上。在讓孩子試一下早睡早起後,吃飽早餐,精精神神的早做好上課準備的體驗,當兩種鮮明的對比結果擺在孩子面前時,相信孩子自然會很明顯的分清楚孰是孰非,並吸取教訓。
2、提升孩子的認知力和學習能力
「思維復盤」就是要讓孩子在錯誤中汲取教訓,能夠很好的提升孩子的認知力和學習能力,當孩子清晰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帶給自己不好的結果,並給爸媽製造麻煩後,就會想去避免類似的錯誤,這就是孩子認識力和學習能力的一種表現。
3、讓孩子學會總結,了解自我
家長在帶來孩子進行「思維復盤教育」時,孩子不僅能夠總結自己的不足,讓孩子學會總結,還能夠讓孩子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自我。
沒有一個孩子喜歡聽爸媽的批評和指責,而批評和指責同樣不會帶來家長所期望的教育結果,這就需要爸媽們改變教育戰略模式,來創新,尋找適合的教育方式,如「思維復盤教育」,不僅可以減少爸媽和孩子之間的批評和被批評的次數,更讓孩子從中清晰的認識自己,了解錯誤帶來的後果,提升孩子的認知力,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今日互動話題討論:孩子犯錯後,你經常批評嗎?你了解「思維復盤教育」嗎?歡迎討論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