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錯後家長實行一頓教育,好像看起來都合乎情理。但是,家長可否想過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喜歡犯錯,內心是不是隱藏一些小秘密?還有,發現孩子犯錯之後會怎麼做?應該找到一個應對的辦法,還是大眾化的&34;教育。家長應該要記住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避免再犯和讓孩子變得更好,而不是對犯錯的自己進行反思和向家長表示認錯的行為,懂得反省犯錯和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
1、下策:批評指責
很多家長不管孩子犯錯背後的原因,對待孩子就是一頓批評指責教育,不停地嘮叨孩子為什麼會犯這種低級錯誤,不停地數落孩子的能力不及其他的孩子,希望孩子可以因此得到反思的改進。其實孩子在犯錯之後,對自己行為是有一定的認知意識,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要擺平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問清楚原因再進行教育才是正確的做法。
2、中策:講道理
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經驗和閱歷豐富,一旦孩子犯錯就會對孩子道理嘮叨,孩子能夠聽懂之後,自然就會把犯錯的機率降至最低。其實道理孩子並非全部可以聽懂,孩子或者可以意識到自己犯錯這個行為,可是對於以後怎麼做還是需要慢慢去實踐。
1、讓親子關係慢慢疏遠
家長不要以為孩子的內心會隨成長而變強大,孩子的心思總是比較縝密和敏感的,他們會想要家長的理解和認同。當孩子犯錯之後,孩子更傾向於希望家長去關心孩子的所為,而不是責罵孩子所為的原因。家長更應該隨時地注意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對孩子做出安撫的行為,不要用責罵式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以免孩子變得對家長表現出反感的情緒,導致親子關係因此變得更加疏遠。
2、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當家長喜歡責罵和執著於孩子的對錯,那麼孩子就會以家長這樣的行為作為模仿的對象,在家長以後犯錯時就會揪著家長的錯誤不放,對家長用訓斥的方式和態度去罵家長,給家長一種沒大沒小的感覺,這樣會讓孩子以後變成一個不懂得尊重別人,而且說話沒有分寸的人。
孩子犯錯後,為什麼&34;的方式不管用?
家長其實不知道, 在孩子犯錯之後孩子也會有反思的意願,這個時候家長應該給予孩子空間去冷靜,而不是在旁邊也一直嘮叨講道理,這樣只會讓孩子得不到尊重。而且,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對於家長所講的道理或者會表現出似懂非懂,對於家長來說這是一種徒勞無功。
1、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
家長首先不要對孩子的犯錯進行定論,而是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描述事情是怎樣發生的,讓孩子細緻清晰地去表達這件事的始末,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反思自己在這件事中,到底犯錯的原因是什麼,還可以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宣洩。
2、問孩子是不是需要幫助?
其實家長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時候,也不代表在任何情況下,都對孩子表示出冷漠的態度,讓孩子獨自去解決問題。孩子需要家長的幫忙,家長應該及時發現並表示會幫助他們,讓孩子感到家庭中的自我存在感,家長對孩子是有心的,而且是隨時都關懷備至的。
3、問孩子需要怎樣的改進?
其實孩子犯的錯都有共性,這次的犯錯也許會延續到下次的犯錯,家長應該對孩子提出疑問,讓孩子去思考錯誤再次發生的機率有多少。同時讓孩子去思考怎麼樣做,才可以避免同樣的問題發生,這才是最重要的教育意義所在。
育兒寄語:
孩子犯錯了,應該首先去指責孩子?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而是應該多理解孩子的感受,體諒他們犯錯的原因,再慢慢對孩子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