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孩子最讓家長頭疼?不聽話的孩子。
那麼什麼樣的情境最會讓家長發飆?那一定是孩子屢教不改,怎麼說都不聽的時候了。
很多家長每天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講道理,但是到頭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把家長說的話當耳旁風。
小劉最近就體會到了這種"心力交瘁"的感覺。小劉每天要一邊做晚飯,一邊照顧剛上小班的二寶,還要分出精力督促一年級的大寶寫作業。
尤其是為了大寶寫作業磨蹭、拖拉的問題,小劉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道理說得嘴皮子都磨穿了,但是收效甚微。另一邊,二寶玩起來不管不顧,如果小劉強行把他抱到餐桌前,他還會又哭又鬧,一家人晚飯也不能消停。
幼兒園老師之間有一句話叫做:"管,是為了不管。"意思是說,對小朋友的管教應該以未來他能"自律"為目的。
有的家長聽到這裡會說:"對啊,這就是我拼命講道理的原因啊!可怎麼一點效果都沒有?"著名思想家盧梭曾說:"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對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沒有錯,錯的是家長的執行方法。
高段位的家長會用這3種辦法讓"講道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拒絕空話,情境化幫助孩子"懂道理"
前不久一位泰國的媽媽帶著厭學的兒子上街撿垃圾。母子二人一上午的成果僅換來了2泰銖。
雖然這時男孩已經又餓又累,他想坐公交車回家,想吃冰淇淋,想喝水,但是因為他沒有錢,結果什麼也得不到。
幾番打擊之後,男孩大喊"我要上學"。看,媽媽在家裡講100句道理不如一次切切實實的親身經歷來的有效。
同理,還有孩子的各種危險動作,或是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問題,家長與其嘮嘮叨叨,不如設置一個模擬的場景,讓孩子去經歷。
對於那些難以親身體驗的問題,比如摸插座會觸電等,家長可以藉助各種繪本、短片以及利用科技館的資源幫助孩子有更加直觀的理解和印象。如此一來,孩子會更容易聽得進家長的"大道理"。
拒絕煽情,以心換心,給孩子信任與關愛
有不少家長講著講著道理忽然變成"煽情",什麼"我放棄了一切都是為了你","你不努力就是對不起我","你不聽話,讓我怎麼辦"……
這樣發牢騷一樣的話語不僅不能達到"感化"孩子的目的,反而會給他們很重的心理負擔,久而久之引起他們的厭惡和反感。
家長平時應該注意拒絕"刻意感動",因為這樣會讓孩子以為你給的愛都是有代價的。孩子並不"欠"家長什麼,希望在生活中家長能夠多多注意自己與孩子的關係,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姿態來表達對孩子所謂的"愛"。
拒絕打罵,高效溝通法打造愛的橋梁
看到講道理沒用,下一步有的家長就要開始"暴躁"了。但是更多的經驗告訴我們,打罵的效果也不會很好,而且更進一步地堵上了父母和孩子間的溝通的可能性。
在《PET父母效能訓練》一書中,託馬斯·戈登博士提出了"我-信息"溝通法。就是將父母每次對子女的指責(以"你"開頭的指責),轉化為對自己感受(以"我"為陳述主體)的表達,這樣孩子沒有了被針對的感覺,反而更容易和家長溝通。
比如面對晚歸的孩子,與其開口罵他"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不如換種說法:"我聯繫不上你,非常擔心,到現在都沒能休息"。
第一步描述了"我"經歷的事實,第二步描述"我"的感受,第三步簡短、直接地指出事件的"結果",切忌"跑偏"成自我感動或者碎碎念。
寥寥幾句話,足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相信消除了溝通的阻礙,父母和孩子會討論出雙方都比較滿意的解決方案。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經歷過被父母碎碎念的時候,那麼就一定不要再將這種痛苦施加到我們的孩子身上。
孩子在跌跌撞撞地長大,家長又何嘗不是呢?希望在育兒路上,所有人都能百戰成鋼,成為高情商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