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和孩子苦口婆心的講道理,高情商的父母用這3種辦法,準管用

2020-12-12 母嬰說事

什麼樣的孩子最讓家長頭疼?不聽話的孩子。

那麼什麼樣的情境最會讓家長發飆?那一定是孩子屢教不改,怎麼說都不聽的時候了。

很多家長每天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講道理,但是到頭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把家長說的話當耳旁風。

小劉最近就體會到了這種"心力交瘁"的感覺。小劉每天要一邊做晚飯,一邊照顧剛上小班的二寶,還要分出精力督促一年級的大寶寫作業。

尤其是為了大寶寫作業磨蹭、拖拉的問題,小劉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道理說得嘴皮子都磨穿了,但是收效甚微。另一邊,二寶玩起來不管不顧,如果小劉強行把他抱到餐桌前,他還會又哭又鬧,一家人晚飯也不能消停。

幼兒園老師之間有一句話叫做:"管,是為了不管。"意思是說,對小朋友的管教應該以未來他能"自律"為目的。

有的家長聽到這裡會說:"對啊,這就是我拼命講道理的原因啊!可怎麼一點效果都沒有?"著名思想家盧梭曾說:"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對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沒有錯,錯的是家長的執行方法。

高段位的家長會用這3種辦法讓"講道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拒絕空話,情境化幫助孩子"懂道理"

前不久一位泰國的媽媽帶著厭學的兒子上街撿垃圾。母子二人一上午的成果僅換來了2泰銖。

雖然這時男孩已經又餓又累,他想坐公交車回家,想吃冰淇淋,想喝水,但是因為他沒有錢,結果什麼也得不到。

幾番打擊之後,男孩大喊"我要上學"。看,媽媽在家裡講100句道理不如一次切切實實的親身經歷來的有效。

同理,還有孩子的各種危險動作,或是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問題,家長與其嘮嘮叨叨,不如設置一個模擬的場景,讓孩子去經歷。

對於那些難以親身體驗的問題,比如摸插座會觸電等,家長可以藉助各種繪本、短片以及利用科技館的資源幫助孩子有更加直觀的理解和印象。如此一來,孩子會更容易聽得進家長的"大道理"。

拒絕煽情,以心換心,給孩子信任與關愛

有不少家長講著講著道理忽然變成"煽情",什麼"我放棄了一切都是為了你","你不努力就是對不起我","你不聽話,讓我怎麼辦"……

這樣發牢騷一樣的話語不僅不能達到"感化"孩子的目的,反而會給他們很重的心理負擔,久而久之引起他們的厭惡和反感。

家長平時應該注意拒絕"刻意感動",因為這樣會讓孩子以為你給的愛都是有代價的。孩子並不"欠"家長什麼,希望在生活中家長能夠多多注意自己與孩子的關係,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姿態來表達對孩子所謂的"愛"。

拒絕打罵,高效溝通法打造愛的橋梁

看到講道理沒用,下一步有的家長就要開始"暴躁"了。但是更多的經驗告訴我們,打罵的效果也不會很好,而且更進一步地堵上了父母和孩子間的溝通的可能性。

在《PET父母效能訓練》一書中,託馬斯·戈登博士提出了"我-信息"溝通法。就是將父母每次對子女的指責(以"你"開頭的指責),轉化為對自己感受(以"我"為陳述主體)的表達,這樣孩子沒有了被針對的感覺,反而更容易和家長溝通。

比如面對晚歸的孩子,與其開口罵他"怎麼這麼不懂事?"不如換種說法:"聯繫不上你,非常擔心,到現在都沒能休息"。

第一步描述了"我"經歷的事實,第二步描述"我"的感受,第三步簡短、直接地指出事件的"結果",切忌"跑偏"成自我感動或者碎碎念。

寥寥幾句話,足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相信消除了溝通的阻礙,父母和孩子會討論出雙方都比較滿意的解決方案。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經歷過被父母碎碎念的時候,那麼就一定不要再將這種痛苦施加到我們的孩子身上。

孩子在跌跌撞撞地長大,家長又何嘗不是呢?希望在育兒路上,所有人都能百戰成鋼,成為高情商家長。

相關焦點

  • 別再和孩子苦口婆心的講道理,高情商的父母用這3種辦法,準管用
    高段位的家長會用這3種辦法讓&34;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拒絕空話,情境化幫助孩子&34;前不久一位泰國的媽媽帶著厭學的兒子上街撿垃圾。母子二人一上午的成果僅換來了2泰銖。看,媽媽在家裡講100句道理不如一次切切實實的親身經歷來的有效。
  •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第一句話很重要!講道理和訓斥都不如這樣有效
    最後爸爸沒有耐心了,威脅要用戒尺打人,才使孩子暫時停止了哭泣。這應該是很多家長面對此類問題選擇的最多的解決方法。因為給孩子講道理嘛,他根本聽不進去;不理不睬冷處理,孩子哭得更傷心;對孩子妥協,又怕驕縱了孩子,讓他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因此,大多數父母習慣於通過簡單而嚴厲的威脅來威脅孩子的氣質。它似乎從表面上解決了問題,但對於兒童的未來行為卻隱藏了未來的問題。
  • 給孩子講道理遠比打罵管用
    前幾年,我也是用打罵來管教孩子的,因為我小時候就是這麼過來的, 「棍棒下面出孝子!」這句老百姓口口相傳的生活哲理影響了多少人?給孩子講道理遠比打罵管用第三,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小時候被父母打罵吼叫的孩子
  • 低層次父母總喜歡給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大多用3種辦法
    1、獲得安全感根據心理學研究發現,講道理的方式能夠讓父母在這種親密關係中獲得安全感,是父母在自我安慰,他們認為對著孩子講道理就是盡到父母的義務,這是一種最簡單的盡義務方式,不需要動手,甚至不需要動腦,只要把一些大道理和孩子講一下就行,自己也會沉浸在盡職父母的幻想中,獲得安全感。
  • 不要和孩子講道理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但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很多小孩子都有一個愛好,那就是踩水坑,很多家長看到小孩子踩水坑都會去制止,苦口婆心的講道理,說水髒啊,會弄髒鞋子,會弄髒褲子之類的,但是很多孩子卻根本聽不進去,哪怕這次沒踩了,下次碰到水坑,還是會去踩。
  • 低層次父母才會不停給孩子「講道理」,高情商的父母,一般這樣做
    文丨辣媽育熊娃(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的行為習慣就是他所成長環境和接受教育的集中表現,尤其是孩子價值觀的培養更是來自於父母的教育,所以父母如果能夠給孩子良好教育的話,也會幫助孩子未來更好的發展,能夠給孩子帶來很多的好處。
  • 高情商的思維育兒技巧,使得父母教育事半功倍
    為什麼說孩子發脾氣,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在某育兒節目上,孩子吃飯的時候非得在餐桌上搭積木,爸爸媽媽勸他說吃完再玩,沒想到孩子突然發起了脾氣,把玩具扔在地上使勁踩,然後躲在門後嚎啕大哭,誰勸也沒有用,媽媽把孩子拉到沙發邊上,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貼標籤,你這個孩子能不能聽點話,孩子聽了反而哭得更大聲了,一邊哭一邊喊著奶奶,奶奶,我要奶奶。
  • 孩子犯錯後,作為父母的你,是選擇講道理還是引導?
    小玉最近特別鬧心,家裡的孩子似乎是到了叛逆期,怎麼管教都不聽。在她的認知中,是不主張打罵教育孩子的。所以,每次教育孩子的時候,她都會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希望他能夠自己認識到錯誤,並改正。不過,最近這種方式好像「失效」了,無論她怎麼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就像是沒有聽見一樣,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而且不知悔改。看著孩子這個樣子,她真的是氣不打一處來,有時候都想直接上手教育了。
  • 低層次父母就喜歡不停地給娃講道理,而高層次父母,則用3種辦法
    高爾基曾說:"養孩子連母雞都會,可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因此孩子長大成不成功能不能優秀與父母的教育方法有直接的關係。可是生活中總有一些父母不能使用正確的方式,而是像唐僧念經一樣,不停的和孩子講道理,其實這樣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甚至讓孩子們厭煩。
  • 想讓孩子懂道理,千萬別和孩子講道理
    就這樣,我沒有任何說教,只是做了積極的引導,然後耐心等待傾聽孩子的想法,大寶沒有再發脾氣,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思想家盧梭在他的書中講到,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以前的我沒有體會到,現在我是真的明白了,我們用心關注孩子的情緒,遠比講過多的道理管用。
  • 孩子犯錯後,低層次父母會不停給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
    小玉最近特別鬧心,家裡的孩子似乎是到了叛逆期,怎麼管教都不聽。在她的認知中,是不主張打罵教育孩子的。所以,每次教育孩子的時候,她都會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希望他能夠自己認識到錯誤,並改正。不過,最近這種方式好像「失效」了,無論她怎麼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就像是沒有聽見一樣,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而且不知悔改。
  • 教育家:見過情商低的父母,就是不停地給孩子講道理
    閨蜜會告訴浩浩學習的重要性,告訴他學習好能找到好的工作,學習不好生活會很辛苦;還會告訴浩浩父母賺錢不容易,所以好好應該珍惜學習機會,還有好多孩子會因為家庭沒有條件而無法上學……父母總是以為自己願意和孩子說話,願意給他們講道理,就是對孩子負責,是對孩子好。但是當我們不斷的對孩子嘮叨,喋喋不休的在孩子耳邊說著那些大道理時,孩子會怎麼想呢?
  • 道理說了100遍,孩子依舊不聽勸!嘗試5種改變,比講道理更管用
    當這些媽媽走出「育兒舒適區」,學著把控自己情緒的時候,再用很堅定地態度和孩子談話的時候,效果比張口就吼要好多了!——在孩子不能提出解決方案的時候,不妨二選一,讓孩子選一個。並且按照這個方案執行。如果孩子選擇了其中一種並且做到了,那麼可以及時予以鼓勵和獎勵。3、凡事不嘮叨,只說一遍有的孩子在被父母「講道理」的時候是完全放空狀態的。
  • 低層次父母才會對著孩子「講道理」,而高情商父母,這樣教育孩子
    為人父母,需要承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引導孩子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和善良的心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至關重要的,不過很多父母卻忽略了方法,僅僅是給孩子講大道理。
  • 低層次父母就知道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從不和這三種孩子講道理
    現代社會,提倡教育孩子時不打不罵,於是很多父母推崇和孩子講道理。有些低層次的父母,就知道不停地和孩子講道理,不注意場合和方式,效果往往並不理想。3、情緒失控的孩子如果孩子剛好情緒上來了,這個時候和他講道理,孩子根本聽不進去
  • 孩子犯了錯誤怎麼辦?比起批評和指責,高情商的父母應該3步走
    當孩子犯錯後家長實行一頓教育,好像看起來都合乎情理。但是,家長可否想過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喜歡犯錯,內心是不是隱藏一些小秘密?還有,發現孩子犯錯之後會怎麼做?應該找到一個應對的辦法,還是大眾化的&34;教育。
  • 家長講道理,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聽?高情商的父母做好這3點很重要
    情商低的父母,才會不停地對孩子講道理,不懂得顧及孩子的感受,不分場合任意指責,孰不知這樣不僅無法讓孩子受教,只會將孩子推到自己的對立面。與其口乾舌燥講半天道理,不讓讓孩子體驗一次錯誤行為帶來的自然後果,會更容易讓孩子糾正行為,比如:沒有節制地吃冷飲肚子會疼、磨蹭上學會遲到、不寫作業會受到老師批評等等,孩子只有體會了,理解了,才能轉化成他自己的道理,才能明白為什麼有些事情能做,有些事情不能做,這遠比父母不停地講道理要有用!
  •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對孩子發火是下下策,那上策是什麼?
    一天的下班路上正走著,不遠處一個又哭又鬧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孩子大概3、4歲,嘴裡含糊不清的喊著:「我不,我就要!」,一旁的媽媽一邊緊張的環顧四周,一邊蹲下來小聲和孩子說著什麼。之後,孩子竟然由單純的哭鬧,變成躺在地上打滾,不少路人都停下來圍觀,議論著發生了什麼。那位媽媽終於忍不住了,大聲的對孩子說:「不是早就和你說過了嗎?
  • 喜歡給孩子講道理的父母,會收穫一個更不聽話的孩子
    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比如天氣冷,讓她加衣服,她就是不願意穿。帶她去買衣服,她也不願意去。每次好說歹說都不行。這位母親說,我真的對她很有耐心了,不知給他講過多少道理,但她就是一句話也不聽。
  • 講故事的人:恪守「腳踏實地」,吃準「苦辣酸甜」!
    「講好故事,事半功倍。」許多道理可以用故事來闡釋,很多困惑可以用故事來消除。展示一個寓意深刻的好故事,往往比講一打道理要管用得多。  故事往往是融思想性、情感性、情節性於一體的信息載體,體現著可聽性與可述性的統一。故事中往往有苦辣酸甜,有起伏曲折才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