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家長給我留言說,兒子越來越不好管了。面對批評,孩子十分叛逆,要麼頂嘴要麼乾脆不理爸媽。可是不管教,難道讓孩子自由發展嗎?作為家長總要為孩子的未來負責吧。曾經跌跌撞撞什麼都依賴自己的小人兒如今跟自己有了距離、隔閡,哪個父母不心痛呢?
在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的天平上,大多數父母還是會傾向家庭教育。這不是父母心狠,而是太愛孩子。寧可讓孩子怨我,遠離我,也得讓他們有出息。
其實這樣的選擇是錯誤的。親子關係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自己犧牲一點,就能成全孩子的前程。恰恰相反,親子關係惡劣,對孩子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1. 影響智力
美國科學家曾做過這樣的試驗,對4000名兒童進行智力測試和觀察。結果表明,親子關係良好的孩子智商比親子關係緊張的孩子高出很多。專家提出,緊張惡劣的家庭氛圍會導致孩子注意力渙散、思維固定,對周圍事物反應緩慢,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智商。
2. 影響自信心
父母經常否定孩子,會讓孩子形成一個思維定式:自己不優秀。在孩子成長階段形成這樣的固有思想,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一個沒有自信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願意全力以赴,不敢追求高的目標,認為自己沒有可能達到。觀察那些庸庸碌碌的人,多半對自己的評價較低,且童年生活有陰影。
3. 影響性格
父母經常對孩子言語粗暴、動手打孩子,會讓孩子性格內向或者過於外向的極端。科學家證實,童年遭受言語和肢體方面家庭暴力的孩子,容易引發抒情障礙、暴力傾向、自閉、抑鬱、雙向情感障礙等心理疾病。
4. 影響社交能力
跟父母關係不好的孩子,社交圈子往往非常小。因為他們很難感知別人的善意,先入為主的覺得自己不會被喜歡。這樣的人在交友時,經常表現為非常冷漠,或者是極度卑微兩個極端。不喜歡結交太多的朋友,只能應付小圈子。對發展很不利。
可見,家庭氛圍、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批評教育要進行,親子關係也要重視。兩項並行該怎麼做呢?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實例來講解,批評孩子之後,親子關係破冰的四個步驟。
事情發生在上周六,我帶孩子樂樂去看動畫電影。出門之前我們就跟孩子講了看電影的規則:不能說話,不能在椅子上亂動。可是這孩子在看電影的過程中還是犯了老毛病,愛跟我討論劇情。我提醒了他很多次沒有效果,我就小聲但是嚴厲的吼了他幾句。結果後半段孩子也沒怎麼看,即使在黑暗中我用餘光也能看見他垂頭喪氣的,還偷偷抹了幾次眼淚。
1. 擁抱
走出電影院,小傢伙有點生氣。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對,所以也沒太敢發脾氣。我第一時間給了孩子一個擁抱,我能感覺到,他小小的身軀軟了下來,趴在我懷裡小聲哭了。
成年人被指責,第一時間會恨對方。而孩子被指責,尤其是被父母指責,第一時間是恨自己。父母的一個擁抱可以讓孩子瞬間打消這個念頭。懷抱是有溫度的,會告訴孩子,我很愛你,我很在意你的感受。
2. 道歉
樂樂在哭,我在他耳邊輕輕的說:「媽媽剛才語氣不太好,對不起」。小傢伙哭得更厲害了,我知道他心裡委屈。樂樂平時是個乖孩子,很在意別人的感受。他只是好動,而且太喜歡這部動畫片了,一時忘乎所以。
大多數時候父母批評孩子是不冷靜的。很少有父母可以心平氣和的批評教育孩子,經常會夾雜一些埋怨和挖苦。雖然孩子做錯在先,但是傷害到孩子的感受,我們也有錯。面對父母的指責,孩子會第一時間道歉。但是氣頭上的父母卻很難放下身段跟孩子道歉。要知道,父母越容易承認錯誤,孩子也會容易承認錯誤。
3. 分析原因
發洩完心頭的委屈,樂樂冷靜了許多。我問他,剛才錯沒錯,他點點頭。我又問,錯在哪兒了。樂樂回答:「我不應該大大聲」。我問他下次應該怎麼做,樂樂表示下次堅決不在電影大聲喧譁了。
批評孩子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孩子承認錯誤。但是批評的話從嘴裡說出的那一刻起,孩子就關上了心門。他們耳朵裡聽到的都是你個人的不滿,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在他們心裡,你才是做錯的那個人。心平氣和的跟孩子分析錯誤原因,可以讓孩子回到自己的問題上。對父母的反應也會更理解。
4. 表揚孩子
緊接著,我對樂樂說:「但是樂樂剛才有一點做的很好,媽媽吼你,你沒有第一時間反駁。反而就此安靜下來。媽媽知道,樂樂是懂分寸,不想影響其他人,也不想影響媽媽看電影的心情。這說明樂樂長大了,懂得關心別人了。」樂樂不好意思的笑了,他用力的點點頭。我獎勵了孩子一個冰淇淋,破冰成功,母子倆開開心心繼續逛街!
老話說:打一棒子,給個甜棗。這話是話糙理不糙。「打一棒子」是因為你走錯了,「給個甜棗」是因為你做對了。一對一錯正負抵消,孩子的自卑感消除了。既能正確面對自己的問題,又不會自我評價過低。這個方法在成年人身上也奏效。
父母總是埋怨孩子不理解自己,說他幾句就發脾氣,忘了父母的恩。其實我們不知道的是,孩子對父母的愛其實非常深,而且根深蒂固。父母可以肆意的傷害孩子的內心,但是孩子在心中還是頑固的愛著父母,在意父母說的每一句話。這是我們根本無法控制的。所以,上述四步雖然看著簡單,只要你跟孩子是彼此有愛,關心對方,其實很容易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