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一切關係的根源

2020-12-20 藍色巨犀

什麼時期孩子的問題開始明顯化?小學高年級到初中。什麼時期孩子的問題變得棘手,甚至不可挽回?高中三年。

究其根源,在孩子幼兒階段甚至是更小的三歲以前的階段,我們只知道0-6歲重要,卻不知道為何重要,也不知道如何養育才能對得起這份重要。殊不知很多問題已經開始又迸發的苗頭,只因不了解,不知道而錯失了最佳的時機。

小學三四年級開始,人際交往已經成為了很多孩子的難題。到了初中高中,開始懵懵懂懂的青春期,又不知該如何處理與異性之間的那份悸動。而我們作為父母,比起關心孩子的學業,關心孩子的出路,很少去關心孩子內心的需求和變化,關心孩子情緒的處理。

殊不知,當一個人情緒出了問題,找不到散去的路徑,那麼所有的焦慮都會隨之而來,很難再將全部的精力集中在認知方面,那又何來的成績?情緒的化解簡單又不簡單,容易又不容易。如果孩子願意,他可以跟父母傾訴,也可以跟好友相談,但可惜的是,很多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隨著年齡的遞增,正在負向遞減。是孩子大了,心事重不願意跟家長溝通麼?還是因為說的話題沒有同頻?其實,這些都只是表面的,深層次的探索就會發現,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

很多人對親子關係有個誤區,只有在孩子小的時候,才有親子關係這樣的概念。其實不然,不論我們多大,與自己的父母之間依舊是親子關係,與孩子之間也是親子關係。幼兒時期親子關係的安全度,親密度,連結強度,會影響我們一生,甚至是成年後與愛人的親密關係。

親子關係的模式,往往就是我們與周圍人的社會交往模式的雛形。與母親的關係會影響我們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與有效手段,我們稱之為情商連結;而與父親的關係則會影響我們處理事件和建立關係鏈的模式。當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無論孩子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大學,我們都需要向前面去追溯,6歲以前的親子關係是什麼模式,親子連結的有效度怎麼樣,是不是出現了一些親子問題。比如,我們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是不是允許孩子有正確的發洩途徑,我們是不是給到孩子足夠的理解和支持,我們是不是教給了孩子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是不是讓孩子感受到了,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有需要爸爸媽媽都會在身邊。

親子關係的問題也會對孩子的安全感有影響,我們都知道安全感是會一直跟隨我們成年,甚至很難去修復的感受。而安全感最初也跟親子關係的安全度密不可分。當然,我們要知道,安全感並不是只受陪伴孩子多長時間這一項的影響。

同樣的,兒童時期的親子關係模式,也決定著我們成人之後的親密關係的模式。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最初就來源於父母給我們的模式是什麼樣的。所以,重視親子關係,當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及時的去修復,不要等到一切無可挽回時,才懊悔當初沒有多花時間在親子關係中。

相關焦點

  • 親子關係一切教育的基礎
    親子關係是孩子來是孩子來世間的第一個人際關係,親子關係的好壞對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品質的培養,意志的磨練與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堂課,父母對孩子成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拿什麼來愛你,我的孩子—當代未成年人心裡危機調查》一書作者認為,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一生的教育,沒有哪一種愛能全面代替父母的親情。
  • 中國婆媳關係難相處的根源是什麼?
    縱觀古今中外,婆媳關係總是硝煙瀰漫,狼煙四起,成為亙古難題。但是,中國婆媳關係難相處的問題尤為凸顯,困擾了無數的家庭,是很多夫妻關係的隱痛,成為了婚姻最大的隱患。那麼中國婆媳關係難相處的根源是什麼呢?如何破此困局呢?
  • 對親子關係的現狀,一聲嘆息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自己親耳所聞也好,他人嘴裡口口相傳也好,還是網絡上的視頻新聞也好,不斷地展現出現在親子關係的險惡,一股股的戾氣撲面而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本該其樂融融,洋溢著幸福快樂的親子關係會到了這個地步,孩子們害怕回家,將原本應該是最溫暖的港灣視為焦慮的根源,家長害怕孩子回到家,生怕孩子拿出一張滿是大叉的試卷,怒氣攻心。細細地想一下我們目前的狀況,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 親子關係頻亮「紅燈」?專家:高品質關係需要明確界限和適度情感
    很顯然,李女士對孩子已經過度依賴,這種關係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共生",是一種並不健康的親子關係。共生關係是指不同個體之間形成的互利寄生關係,而人與人之間的共生關係就是個體關係界限的模糊。對應在親子關係中,父母或是孩子對對方表現出的過度依戀,離不開對方等都是共生的體現。像李女士這樣對孩子過度依賴的情況其實相對是比較少的,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孩子對父母過於依賴。
  • 家庭教育要把夫妻關係排在親子關係之前
    雖然只是一個網上的搞笑視頻,但也反映出現在的家庭中很多夫妻不知道該如何權衡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很顯然在這個家庭中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位置放錯了!一個家庭的核心關係應該是夫妻關係,而不是親子關係。一對夫妻有了孩子之後就把孩子永遠的放在了C位,親子關係排在了夫妻關係之前,總覺得孩子是小兩口愛情的結晶,是小兩口的未來,從而忽略了夫妻關係。
  • 「泉馨」心理健康驛站開講親子關係
    29日記者了解到,天橋區工人新村北村街道「泉馨」心理健康驛站日前再次開講,以親子關係為主題,為街道工作人員、轄區育齡群眾帶來一堂精彩的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據介紹,本次活動邀請濟南市精神衛生中心專職心理醫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陳緒清擔綱主講,從「問題孩子」的問題根源、家庭教育、親子關係、情感支持、自我價值感、心理暗示等多個層面、多個角度進行了專題講解。幫助引導大家在日常親子關係中學會有效溝通、正視問題、積極化解等,讓親子關係更加積極陽光、健康,使親子之間和諧相處、互信互愛,建立起更加良好有效的溝通模式。
  • 良好的親子關係,需要用心經營
    倒是這對母女展示出來的關係讓人擔憂,寫作業竟然驚動警察,這是不是有些失控?綜藝節目《婚前21天》,請來了藝人吳尊和林麗吟這對夫妻。節目中就有一幅相夫教子的畫面。女兒跟著視頻裡的老師學鋼琴,媽媽林麗吟文靜地坐在旁邊看著女兒學琴,女兒不時出錯,林麗吟就親手示範。這個案例同樣引發了關於親子關係邊界的討論。那麼,親子之間到底什麼樣的距離是良性的,什麼樣的距離可能帶來問題?
  • 《陪孩子終身成長》:親子關係最優解,應從根源覺知,育人先育己
    可結果通常卻不盡人意,孩子的成績和生活不見起色,親子關係卻一度緊張。長此以往,這種模式又會投射到孩子的行為習慣,思維模式、情緒處理方式以及和他人的相處模式上,潛移默化的在工作和生活中造成一定困擾。《陪孩子終身成長》是「樊登讀書」的創始人樊登老師的著作,對於家長的迷茫;孩子的無助;親子關係的衝突,這本書裡都有著答案。
  • 《都挺好》:大家庭裡的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
    在武志紅老師的成名作,《為何家會傷人》中告訴我們,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夫妻關係一定是擺在首位的,其次才是親子關係。人的一生無法一直依附父母,只有脫離原生家庭,和所愛之人組建新的家庭。家庭的核心應該是夫妻,互相陪伴著走過生命中最長旅程,從年輕到年老,一同完成贍養老人,教育子女,互相照顧的人生責任。
  • 「好的親子關係,先於教育」,好的親子關係,父母需打開三扇門
    美國心理輔導學博士、美國臨床輔導學博士、著名親子專家林文採博士在《心理營養》一書中提到的:好的親子關係,先於教育。而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越友好,我們的「教育」也才越有效。可見,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親子關係欠佳,孩子更容易出現不良性格,最好的親子關係是這種
    親子關係是否良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生活。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僅讓父母和孩子之間能夠和諧相處,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孩子塑造出良好的性格。而性格和情緒良好的孩子,又可以避免許多問題行為(打人、哭鬧等)的出現。親子關係如何,與教養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 先有夫妻關係,再有親子關係,90%的人都搞反了
    德國心理學家海靈格提出:一個真正健康的家庭,一定會遵循這個法則——家庭之中,先出現的關係,要優於後出現的關係。它說的是,在一個家庭裡,一定先有了男女組建配偶,從而形成了夫妻關係,然後才生了娃,於是產生了父子(女)關係與母子(女)關係。在一個家庭結構裡,夫妻關係、父母與子(女)關係先後產生,先產生的關係比後產生的關係更加重要。簡而言之,夫妻關係要重於親子關係。因為。父母相處的模式,就是孩子習得的模式。
  • 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
    今天我講的主題是「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我其實想說的是教育根本不重要,親子關係才重要。我們大家都聽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什麼決定性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係會內化到孩子的心裡,成為內在的關係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係模式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
  • 一通百通,夫妻關係理清了,一切關係都順暢了
    1最近在學習親子教育專家吳東輝博士的成功家庭學院系列課程。我們會發現,優秀的家庭,有著一些共性的特質,比如正面思考,總是積極對待問題等。他們傳遞給孩子的,也是正向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經常會看到一些諸如「如何讓懶惰的老公做家務」,「婆媳關係緊張」,「孩子叛逆」,「贍養老人,請保姆會不會不孝順」……之類的問題。其實回歸問題的實質,是家庭關係沒有處理好。夫妻關係融洽,雙方本著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處理問題,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3所有家庭關係的問題,引用到職場、社交也是一樣的。
  • 和諧的親子關係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 孫雲曉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也是對人影響最為深遠的教育,但家庭教育的質量取決於親子關係的質量。依戀關係是親子關係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形成良好親子關係的根本。對於兒童個人來講,它不僅存在於兒童早期,而且會對人的一生發展產生重要意義,會對青少年、成年甚至老年期的心理狀態產生深遠影響。
  • 《親子關係的重建》:親子關係的精髓,是放手讓孩子成為自己
    為了讓更多父母能夠得到幫助和支持,心理學家趙玉萍老師精選了自己從業多年的諮詢案例,編寫了這本《親子關係的重建》,系統地梳理了大部分家庭都會遇到的親子關係問題。1.要想化解親子衝突,也需要父母徹底轉變自己的育兒觀,重新與孩子建立親子關係。因為,重建親子關係是解決親子衝突問題的最佳藥方。通過20餘年的心理教學和諮詢經驗,趙玉萍老師總結出一個秘訣:要想保持長期、良好的親子關係,"愛"是唯一的秘訣。但一定要愛得對、愛得恰當,溺愛、寵愛不是愛,而是傷害。
  • 為什麼說:親子關係,決定了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為什麼說親子關係決定孩子的一生?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我們每個人和世界的關係問題,都能從童年和父母的相處方式中找到答案。和父母相處的方式也會投射到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思維模式、情緒處理方式、以及與他人相處的模式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父母的影響是最大的,這也就是我們要如此重視親子關係的原因。
  • 親子關係有多重要? 如何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原標題:親子關係有多重要? 如何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有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調皮,不好管教,也有很多的孩子會抱怨父母,覺得爸爸媽媽不能理解自己。那麼親子關係重要嗎?如何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呢?
  • 13歲男孩地下車庫吃住6天:孩子叛逆根源在父母,如何改善親子關係
    一、小孩出現叛逆行為的根源在於父母。父母會用責怪於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小孩,往往是想給孩子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樹立父母的威嚴,讓小孩「長記性」,從而避免錯誤行為的再次發生。孰不知,也正是這樣的教育行為才會把孩子推往更為叛逆的道路上。
  • 家庭教育​中如何理解先有夫妻關係後有親子關係?
    在一個家裡,人們普遍會陷入一個誤區,注重親子關係超越了夫妻關係。殊不知,親子關係是一個偽命題,夫妻關係才是影響親子關係的重要關係。中國的夫妻,很多在結婚三五年後,剩下的基本就是親情了。爸爸對孩子的媽媽,有時候漠不關心,有時候發洩情緒毫不留情。也有一部分媽媽,孩子才是一切,在家庭排名上,往往把孩子放在首位,丈夫放在了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