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期孩子的問題開始明顯化?小學高年級到初中。什麼時期孩子的問題變得棘手,甚至不可挽回?高中三年。
究其根源,在孩子幼兒階段甚至是更小的三歲以前的階段,我們只知道0-6歲重要,卻不知道為何重要,也不知道如何養育才能對得起這份重要。殊不知很多問題已經開始又迸發的苗頭,只因不了解,不知道而錯失了最佳的時機。
小學三四年級開始,人際交往已經成為了很多孩子的難題。到了初中高中,開始懵懵懂懂的青春期,又不知該如何處理與異性之間的那份悸動。而我們作為父母,比起關心孩子的學業,關心孩子的出路,很少去關心孩子內心的需求和變化,關心孩子情緒的處理。
殊不知,當一個人情緒出了問題,找不到散去的路徑,那麼所有的焦慮都會隨之而來,很難再將全部的精力集中在認知方面,那又何來的成績?情緒的化解簡單又不簡單,容易又不容易。如果孩子願意,他可以跟父母傾訴,也可以跟好友相談,但可惜的是,很多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隨著年齡的遞增,正在負向遞減。是孩子大了,心事重不願意跟家長溝通麼?還是因為說的話題沒有同頻?其實,這些都只是表面的,深層次的探索就會發現,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
很多人對親子關係有個誤區,只有在孩子小的時候,才有親子關係這樣的概念。其實不然,不論我們多大,與自己的父母之間依舊是親子關係,與孩子之間也是親子關係。幼兒時期親子關係的安全度,親密度,連結強度,會影響我們一生,甚至是成年後與愛人的親密關係。
親子關係的模式,往往就是我們與周圍人的社會交往模式的雛形。與母親的關係會影響我們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與有效手段,我們稱之為情商連結;而與父親的關係則會影響我們處理事件和建立關係鏈的模式。當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無論孩子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大學,我們都需要向前面去追溯,6歲以前的親子關係是什麼模式,親子連結的有效度怎麼樣,是不是出現了一些親子問題。比如,我們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是不是允許孩子有正確的發洩途徑,我們是不是給到孩子足夠的理解和支持,我們是不是教給了孩子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是不是讓孩子感受到了,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有需要爸爸媽媽都會在身邊。
親子關係的問題也會對孩子的安全感有影響,我們都知道安全感是會一直跟隨我們成年,甚至很難去修復的感受。而安全感最初也跟親子關係的安全度密不可分。當然,我們要知道,安全感並不是只受陪伴孩子多長時間這一項的影響。
同樣的,兒童時期的親子關係模式,也決定著我們成人之後的親密關係的模式。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最初就來源於父母給我們的模式是什麼樣的。所以,重視親子關係,當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及時的去修復,不要等到一切無可挽回時,才懊悔當初沒有多花時間在親子關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