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有研究表明:「中國父母是全世界最為焦慮的父母」,為了能夠讓孩子成績能夠有所突破,人生能有個不錯的選擇。家長為了孩子殫精竭慮,無所保留的付出,總覺得這樣孩子即使不會感恩戴德,起碼也會努力奮進。可結果通常卻不盡人意,孩子的成績和生活不見起色,親子關係卻一度緊張。
長此以往,這種模式又會投射到孩子的行為習慣,思維模式、情緒處理方式以及和他人的相處模式上,潛移默化的在工作和生活中造成一定困擾。
《陪孩子終身成長》是「樊登讀書」的創始人樊登老師的著作,對於家長的迷茫;孩子的無助;親子關係的衝突,這本書裡都有著答案。
想要教育好孩子,想要孩子更好的成長。父母必須有學習的心態,以發展的眼光看孩子,擺脫以往高高在上的家長的架子,跟孩子一起成長。要知道家長的自我成長,才是孩子更快成長的基石。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曾說: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感覺到痛苦,感覺到艱難,感覺到失望、傷心,一定是因為方法錯了。
如果父母的教育的方法得當,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但是,如果父母用了錯誤的方法,困難就會接踵而至。
01、親子間矛盾的來源,父母原生家庭的影響
人無法脫離人群、社會而獨自生存,每個人都只需要處理好兩種關係,就能與世界從容相處。
第一種是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第二種是自己和其他人的關係,包括與伴侶、孩子、同事、合作夥伴等的關係。
第二種關係是第一種關係的投射。
人類千百年來的智慧,其實就是一種傳承。每個人的人生,或多或少都有著原生家庭的印記。這是由於所身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影響,好的傳承和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墊腳石;如果不幸有一個比較糟糕的原生家庭,原有的印跡就會深刻在潛意識的深處,也許自己也無從察覺。
很多父母常常對孩子說:「給你說多少遍了?你今天又犯這樣的錯,我有沒有提醒過你?跟你說多少遍了?」
這樣的話是不是很耳熟,這句話背後的潛臺詞是:「這事我已經給你說過了,你做錯了不能怪我,誰讓你不聽話。」
究根結底這是父母的原生家庭所不能容忍的,你不聽話,所以導致一系列的事情。犯錯就要挨批評是父母潛意識裡的噩夢,即使現在已經長大。但潛意識裡還是這樣的事情不被允許,為了不讓自己挨批評,孩子就是最好的責任人,只要找到責任人,我就安全了。
父母對子女的影響不可謂不深刻,如果這一種關係出現問題,那他跟世界的連接就會出現問題。
02、親子間的矛盾的來源,是父母的思維模式
亞里斯多德曾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
《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告訴我們,並不是「知道的越多越聰明,而是知道的太多會變笨」。
一個人的如果堅持太多現有的批判思想,而去解讀新的事物。大概率會因為原有思想的根深蒂固,而新的思想本質的邊緣也沾不上。
關於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父母可謂操作了心。可是表達的方式卻往往事與願違。這是因為我們聽到了太多了消息,如果不去甄別,全盤接收,不僅是徒增煩惱,更有可能是連事情的本質都沒有搞清楚。
一年級很重要!
為什麼?
因為一年級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年級很重要!
為什麼?
因為二年級的題目變難了。
三年級很重要!
為什麼?
因為三年級學的知識要和高年級銜接。四年級很重要!
為什麼?
因為四年級是孩子學習生涯的轉折點。
其實,孩子的哪個年級不重要呢?
如果不把問題的本質搞清楚,只是人云亦云的想要孩子成績提高,大概率是會不太滿意吧。
畢竟對於孩子的成績來說,是哪科成績不好?具體又是哪個方向不明白?如果說是想讓孩子超前學習,那就得看孩子的能力和精力夠不夠?具體又要朝著哪個方向努力……等這些全部想明白,起碼也就有個方向,不會單純的不知為什麼煩惱,而去跟孩子起衝突。
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中,小丑魚尼莫的爸爸瑪林,因為妻子和子女的慘遭不幸而變得膽小怕事。尼莫很看不起爸爸,為了顯示自己的勇敢,他去玩耍時被抓走。
瑪林為了兒子終於克服了種種困難,也經歷了種種磨難,只為了能把唯一的兒子救出。影片的最後,在爸爸的鼓舞下,小尼莫終於逃了出來。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遠大的,大到人生觀、價值觀,小到生活習慣,坐臥行走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養育孩子要充滿探索精神,家人應該把孩子的思想和意願結合現實著重考慮,把孩子當成一個個體,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未知領域;而不是把孩子當成流水線上的機械體,全部一個模式就可以成才。
記得《奇葩說》有一期節目的主題是: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
作為一個獨立個體,一個有思想、有想法的年輕人恐怕會覺得這個想法很可怕。但如果是作為父母,作為一個為了孩子操碎了心的家長,這個決定不好下,就像張泉靈的最後結辯:「如果我是一名決定這項技術是否推進的議員,我不會摁。但是,如果我是一名媽媽,我想我會摁。」
養育孩子從來不是要孩子以我們的意願生活,也不可能為孩子完美的避開所有坑。而是需要相應的引導和堅持,需要家長無條件的愛、需要家長能協助孩子找到自己「歸屬感」和「價值感」;能培養孩子一個成長型的心態。
01、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什麼樣的愛才是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是指你對孩子的愛裡沒有交換、沒有恐嚇、也沒有威脅。
很難嗎?不難,不難嗎?難!
想想我們生氣時,孩子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時,我們還能做到平心靜氣,不急、不怒不給孩子提條件,不去威脅恐嚇孩子嗎?
很難吧,我自身是不能完全做到不遷怒。但千萬不要單純地陷入自責與愧疚,只要意識到問題。及早更正,不管在孩子的哪個時期,都不會晚。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是告訴孩子:放心,一切有我。
02、歸屬感和價值感
當一個人擁有價值感時都會知道自己是值得悲哀的,他的內心會充滿能量,對未來會充滿期待,對人生擁有極高的熱情度。
一個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兩樣東西,一個叫做歸屬感,另一個叫做價值感。
那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價值感,首要任務是讓孩子做事。讓他有被需要的感覺,他能意識自己做的事是有價值的。他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狀況。
03、成長型的心態
教育孩子跟學歷無關;跟職位無關;甚至跟父母的背景也無關;它唯一相關的就是父母的心態的成長。
如果孩子很叛逆,讓父母覺得不可理喻,其實他只是在自我保護,因為父母不尊重他的想法、不尊重他的做法,因為父母總是言語中傷他,為了自保,他只好披上厚厚的鎧甲,把自己層層的保護起來。
父母無條件的愛,和高價值的歸屬感,都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善意,而願意去做出改變。
俗話說「養兒100歲,常憂99」。父母對於子女的愛和牽掛是永無止境的,但如何引導孩子,讓孩子更成功,更幸福,卻是父母常常掛心的事。
《陪孩子終身成長》這本書以作者樊登的個人經歷、職業註解和諸多案例為讀者解惑。破解親子關係的難題,應從根源覺知,「育兒先育己」。讓親子關係的連接更緊密,也讓孩子的人生擁有更多可能,擁有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