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今中外,婆媳關係總是硝煙瀰漫,狼煙四起,成為亙古難題。但是,中國婆媳關係難相處的問題尤為凸顯,困擾了無數的家庭,是很多夫妻關係的隱痛,成為了婚姻最大的隱患。那麼中國婆媳關係難相處的根源是什麼呢?如何破此困局呢? 要想找到困擾中國婆媳關係難相處的根源,我們必須搞清楚婆媳關係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 有人告訴我們說,「婆婆就是媽」,對於婚齡20多年的資深媳婦我來說,這怎麼可能,我有親媽。我和婆婆毫無血緣關係。
婆媳之間沒有血緣關係,那麼在法律上婆媳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呢?《婚姻法》第二十一條之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這樣看來,婆媳之間也沒有法定關係。
能讓婆媳之間發生關係的只有一個人:婆婆的兒子,媳婦的丈夫。這樣一來,婆媳關係不再是單純的婆婆與媳婦的二元關係,而是婆婆、兒子、媳婦之間的三角關係。而這個關係的核心既不是婆,也不是媳,而是關鍵性人物------兒子。那麼,婆媳關係難相處的根源就出現了。下面我們就從不同的角度來辨析中國婆媳關係難相處的幾點原因。 首先是傳統觀念的桎梏。中國有許多優良傳統需大力宏揚與傳承,但也有許多不良傳統影響著我們家庭的和諧與美滿。倒如:婆媳要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看孫子天經地義;媳婦侍候公婆孝敬公婆理所當然;婆婆在家中有絕對權威,婆媳之間是上下級關係,媳婦絕對要服從婆婆的管理等等一系列的陋習。因為傳統的大家庭觀念,人們習慣上認為,應該把男方的老人接來一起生活。這樣一來,媳婦和兒子組建的這個二人小家庭,就和男方原生的大家庭攪和在一起,從而很容易出問題。因為,在傳統認知上,媳婦是嫁入男方家的,已成為男方家的人。婆婆會認為,兒子的家就是自己的家,控制不住的就會在這個家中發號施令,當家做主。而媳婦必然認為,這是她的家,而不是婆婆的家。而假若起「橋梁」作用的兒子缺乏了智慧的處理問題的能力,那麼這個家庭很容易衝突迭起、支離破碎。
其次是家庭關係的失衡。有人說中國很多婚姻都呈現著四個極端,又或者說是中國女人的四大悲劇,那就是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 。而喪偶式育兒和守寡式婚姻使原本該佔首位的夫妻關係退居其次,而親子關係躍居第一,這樣往往導致家庭關係的嚴重失衡。這才是中國婆媳關係難相處你根本原因。在原生家庭裡,由於親子關係重於夫妻關係,所以母親和兒子的情感連結非常緊密,甚至可以說兒子承載了母親的情感寄託,對媽媽而言,兒子是第一位的,丈夫倒是位居其二。而年輕一代,尤其是接受了現代教肓的年輕女性,把以愛情為紐帶的夫妻關係視作家庭的核心,夫妻關係躍居家庭關係首位。一旦兒子結婚,這就意味著原有的家庭結構被打破,因為媳婦的介入,媽媽獨自擁有兒子情感的模式將變成分享模式。更有甚者,婆婆將漸漸失去對兒子情感的掌控權,失去最重要的情感寄託,這種強烈的喪失感甚至會變成一種致命威脅。而媳婦,因為愛情的自私和排它性,也為了掌控丈夫的情感,不甘之下,婆婆和媳婦無形之中就會掀起一場不見硝煙的爭奪戰。於是為了一個男人,兩個女人便會展開明爭暗鬥,你死我活的鬥爭,婆媳關係更是難以為繼。
最後是邊界意識的模糊。中國式家庭觀是「大家族」式的,父母子女糾纏在一起。表面看起來是婆慈媳孝,和諧美滿,實際上是互相捆綁,互相干涉,互不相讓。在目前這種傳統的大家族式的家庭觀念和體系裡,婚姻很容易被侵入和幹涉。小到婆婆幹涉小夫妻吃什麼,穿什麼。大到何時買房,何時生子,如何育兒搶奪小孩的教育話語權,許多本來該兒子媳婦兩人共同協商處理的問題,都被人為的幹預了,於是生活一地雞毛,狼煙四起。
找到了中國婆媳難相處的原因之後,我們又如何破解這個困局呢?那就是理清關係。生活習慣的不同、思維方式的、價值觀的迥異,就連我們自己的父母子女之間都無法避免,更何況是有著錯綜紛繁關係的婆媳呢?那就讓我們把所有關係整理清楚,做媳婦的不要想著公婆帶孫子天經地義,房產上加名字理所當然;做婆婆的也不要想著媳婦侍候公婆應當應分,住在兒子家裡理直氣壯。平時大家各忙各的,各司其職,媳婦擔當起養育教育孩子的責任,婆婆過好自己的晚年生活,遇到重大事宜,做兒子的進行有效溝通與協調來達成一致,互相尊重、友愛、保持互相的獨立、界限與隱私,時刻銘記共同目標,在同一個屋簷下互相支持、理解和包容。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一家人友好相待,和諧共處。